ad6
ad3

超然法师:宝志禅师《大乘赞十首》闻思修笔记(二)

[佛教基础知识] 发表时间:2023-03-15 09:26:03 作者: 阅读次数:
超然法师:宝志禅师《大乘赞十首》闻思修笔记(二)

佛与众生不二,自然究竟无余。”

我们的色身,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它因父母而出生,因衰老而死亡。相对于不会生灭的本然觉性来说,色身太短暂了,它就是虚妄不实的,如同一场梦一般,所以叫做“妄身”。

“妄身临镜照影,影与妄身不殊。”

当我们让自己的身体,面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里面就会照出来一个和身体一样的影像。然而,任何一个神智正常的人,都不会把镜子里的身影当做是实有的,尽管它看起来是那样的真切。

但是,人们却往往把自己的身体当做是实有的,而不知道,所谓的身体,其实只是觉性之镜当中的影像而已。就如同镜子里的人影,是镜子当中的影像一般,并没有本质的差别。

“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

于是,人们一方面不会在意镜子里的影像,转眼就把它遗忘了,丝毫也不会牵挂它。另一方面,人们却时时在意着自己的身体,为它牵挂不停,为它烦恼不已。

这都是因为,人们不知道所谓的身体,和镜子当中的影像一样,本来就是虚假的。

人们当真不知道吗?

——不见得。身边的人们,或者是老人,或者是意外死亡者,正在一个一个地离开我们,就算是傻子也明白,早晚有一天会轮到自己。

早晚有一天,自己的身体也会像他们一样死去,变成毫无知觉的一堆臭肉——我们凭什么要把它当做真实的自己呢?

“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

身体本来就和镜子里的影像没有什么本质差别,都是看似真实,实则虚假的色相而已。

也许有人会说:“哦,那可不一样,影像摸不到,身体却摸得到啊。”

——这是人世间最大的一场骗局。

如果不是佛陀出现于世,一切众生就将会永远沉迷在这个骗局当中,而不会有觉醒的时候。

眼睛看到,耳朵听到,鼻子嗅到,舌头尝到,皮肤触到,思维想到——这就是六根对应着六尘,所发起的六识。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没有什么不同,其实,都是一种感觉。

感觉,往往是靠不住的,通常都会带有某种欺骗性。不是别人来欺骗我们,而是我们自己的感觉,欺骗了我们自己。

让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产生了感觉的,是我们的心念。正是心中生灭不停的念头,创造出了六识的虚妄感觉——而我们的妄想心,却把它当做了真实。同时,众生也把妄想心当做了真实的自己。

于是,就有了大家习以为常的“我”和“我的”。总以为“我”是最重要的,而“我的感觉”是最可靠的。这就意味着,我看到的、我听到的、我闻到的、我尝到的、我摸到的和我想到的,就是真实的,就是重要的,就是可靠的。

而实际上,它们并不真实,并不重要,并不可靠。真正真实、重要而可靠的,是超越了妄想念头的心之本性——那一切众生与佛陀所共有的本来觉性。

在觉性当中来观察,眼睛所见、耳朵所听、鼻子所嗅、舌头所尝、皮肤所触、思维所想,都无异于幻觉,都是生灭无常的妄想,没有丝毫的可靠之处。就如同水中的波纹一般,纵然有千变万化的模样,也终究会消殒于无形,终究没有任何实质内容。

身体也罢,镜子里的影像也罢,摸得着也罢,摸不着也罢,它们并没有本质的不同,都是妄想心的虚妄感觉。所以,我们不应当只是明白镜子里的影像是虚无的,却反而执着于身体是实有的。

“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

如果我们这样执着的话,就是说,我们舍弃了一个虚妄感觉(镜子里的影像),却又执着于另外一个虚妄感觉(色身),这个执着将会让我们长久地陷于生灭妄想当中,而不能自拔。

这样的话,纵然和佛陀一样,具有不生不灭的本然心性,它却始终无法显现,总是离我们很遥远。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可以称之为真理的话,那就是一切法的本质——法性,它也就是佛性,就是觉性,就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本然心性。

“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

佛性并非佛陀和圣者才拥有,它在凡夫而不曾减少,在圣贤而不曾增加。那么,凡夫与圣者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呢?

——凡夫拥有不生不灭的佛性,却并不知道,甚至根本就不相信自己本来就拥有佛性。于是,认假作真,把色身当作了自己,把思想心当作了自己的主人。这样就会为了所谓的“自我”,而拼命地向外面追求,追求名声,追求利益,追求权势和各种世间享受。

在这样的追求造作当中,众生陷入了无穷无尽的因果轮回,随着所造的业力而承受果报。从人间到天上,从饿鬼到地狱,或者因善业而享乐,或者因恶业而受苦。

而所谓的众生,所谓的轮回者,也就是那个承受着因果业报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不是别的,就是众生的思想心,以及思想心深处的爱、恨等等无明习气。

必须要知道的是,这个思想心,以及爱恨等习气,是不真实的,它由一连串生灭不停的念头组成,就如同水面荡漾着的波纹一样,除了一连串的扰动之外,并没有什么实质内容。

——超越了心念扰动的修行人,就是圣者,他们通达并实证了本来心性。

因此,圣者与凡夫的差别在于,他们消融了无意义的思想心,消融了“自我”。他们超越了“爱”和“恨”,以及种种分别习气。

也正是因为如此,倘若某些修行人,执着于有凡夫境界可以远离,执着于有圣人境界可以证得,从而憎恨凡夫与生死轮回,喜爱圣者及涅槃解脱的话,他们就永远也不可能超越生死轮回的汪洋大海。

——因为,他们的爱、憎之心就是真正的生死轮回。

“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

一切众生的思想心,就是烦恼的根源。这并不难理解,因为,所谓的烦恼,设身处地观察一下的话,就是我们由于前思后想、东牵西挂而导致的那种混乱、不满,甚至嫉妒、忿恨和绝望等等不良情绪。它真地让人们很痛苦,甚至会痛苦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更有甚者,可能有人会痛苦得发狂,然后走向犯罪道路。也可能有人会痛苦得失去生活的信心,走向自杀之路。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我们的思想心在作怪。在一连串情不自禁的妄想当中,那些本来无足轻重的问题都被无限地放大了。

——那么,人们可以超越思想心吗?

——当然可以。

在实际生活当中,总有一些时候,人们的思想心暂时会停歇下来。比如打喷嚏的时候,当鼻子受到了刺激,伴随着一股强大的气流和颇具震撼力的短暂声音——啊-嚏——在这一刹那,虽然时间很短暂,但是,思想心却被截断了。

——所以,那些正在烦恼当中的人们,如果不经意间打了一个喷嚏的话,他们就会觉得轻松了许多,因为思想心和执着情绪被暂时打断了的缘故。不过很快,他们的思想心和执着情绪又会重新归来,他们也会重新陷入烦恼当中。

如果我们能够在打喷嚏的一刹那,观察自己的心,不需要很刻意,只要轻轻地往回观察一下,就能够觉察到心的本来样子,我们会发现,心中本来没有思想念头,却仍然清晰明了。

——具有足够善根的人,完全可以因此而开悟自性。

再或者,当人们突然听到一声响亮的声音时,一刹那间,思维心也会被暂时截断,超越了思维的心之本性得以呈现。因此,在佛教历史上,由于听到某个突然发出的声音而开悟的高僧非常多。禅宗也因此有了棒喝法门,作为截断弟子心中的连续妄想,帮助他们开悟当下自性的一种方法。

还有,在静坐的时候,如果心平气和地缓缓吸入一口气,然后放松地憋一会儿,这叫做“闭气”——在这样放松闭气的过程当中,我们的思想念头会大为减少,这时观察内心,也比较容易发现那个超越思维的心性。

甚至,有一些修养很好,心态很平和的普通人,在某些时候,能够自然地调整到心无杂念,而又清晰明了的状态——这已经很接近心性本身了。这时,他们会觉得轻松而安乐,虽然没有什么追求,却很充实。

而对于那些已经开悟心性,而且经过了长期实修的高僧们来说,一方面不必断除思想杂念,另一方面,他们却随时都能够超越思想心——不会被思想念头牵着走,内心本来的明了不会失去,不会动摇,不会迷惑。

这时,他们的心中几乎不会产生烦恼,因为,实际上,他们已经没有了执着之心——他们已经放下了“以为一切实有的执着”,他们已经做到了处事“无心”。

对于这样处事无心的人来说,所谓的烦恼,从何而来呢?谁能烦恼呢?什么叫做烦恼呢?

“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思想心,以及其中的分别、执着和取舍,是非常辛苦的,它会直接导致思维的混杂和沉重,甚至疲惫、头痛等等——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一点,即使有人知道,也往往无法摆脱这种无益的思绪。

——因为,人们习惯了。

习惯了思维分别的人们,需要借助于一些方法,来化解凌乱的思绪,从而显现本性的光辉。

——这就需要学佛了。

严格说来,佛教并非是一种宗教,它更像是一种教育,是作为觉悟者的佛陀,对于一切众生慈悲平等的义务教育。教育的内容,传载在佛经当中。

而出家的僧人们,则是佛陀教育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他们就是未来的佛陀,佛陀慈悲事业的继承者。是他们,一代一代地将佛经等传持下来,让有缘的人们能够遇到,并得到启发和利益。

——在这里,我们说的是真正的僧人,那些舍弃俗家,持守戒律而认真修学的僧人。虽然他们越来越少,但只有他们才能够传承佛法;只有他们,才真正能够与佛陀的妙法相应。

所以,他们被称为僧宝。

幸亏有历代僧宝的辛勤传承和以身作则,否则,我们就没有机会学佛,也不知道该如何学佛了。

学佛的方法很多,其内容和形式并不重要,可以念经,可以念佛,可以拜佛,可以发善愿,可以禅修,可以忏悔,可以观心,可以用善行来利益众生,等等。

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学佛的过程当中,调顺自己的妄想心,也就是理顺无益的思绪,让它从分别取舍的杂乱妄想,逐渐变成清晰的思维。然后再用清晰的思维,按照经文或者善知识的指导,反观回清澈的内心深处——这时,学佛者自然就会放下以前习惯了的向外分别,以及对于境界现象的执着取舍。

——倘若真能够如此的话,在这样没有分别执着的清澈心当中,由于超越了纷乱杂念的缘故,本来无念的清净心体自然就出现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东西出现,它本来就在那儿,就在妄想杂念无法到达的地方。念头从来不曾改变它,它却包容着一切念头,也包容着一切烦恼和生死轮回,如同水包容着一切波浪。

也如同波平水现一样,心念之波停息之时,心性之水自然就会显现。虽然显现,却没有任何形相;虽然没有任何形相,却可以明明白白地照见一切,如同明镜一般。

——心性是如此地明了,不依赖于一切而自然明了,本来如此。在心性当中,没有你和我的差别,没有生和死的交替。

——它就是觉悟之道,再无需任何寻找。当我们真正发现并确认它的那一刹那,就已经从本质上超越了生死轮回,就得到了无生无灭之道。

“梦时梦中造作,觉时觉境都无。”

对于睡梦中的人来说,无论他怎样追求梦中的事,并为此而喜、怒、哀、乐,最终,都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睡梦终将醒来。

醒来的人,还会把梦中的事情当真吗?

——如果还当真的话,那就说明梦还没有醒。

众生的无明大梦也是如此,在思维心所编织出的“现实”梦境当中,我们以为一切都是真实的。

以为“我”是真实的,所以要服从它的想法;

以为色身是真实的,所以要满足它的欲望;

以为名利地位是真实的,所以要拼命追求;

以为感情是真实的,所以要为它神魂颠倒······

在这样的思维梦境当中,无论人们怎样思考与观察,都不太可能明白这是一场梦,而宁愿相信它就是现实,无法超越的现实。

因为,这一切都能够感受得到,怎么会是虚假的呢!

——睡梦当中的一切也都能够感受得到,所以梦中的人,不会认识到梦是虚假的。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感受得到,就认为是真实的。

一切众生就这样在无明大梦当中认假作真,不停地造作追求,不断地轮回烦恼。

——即便如此,众生本来的觉性却从来不曾失去,也不曾变化。它就隐藏在思维心当中,被波动的思维念头掩盖了而已。

当修行者觉醒的时候,他只是放下了思维念头,觉性自然就显现了。

于是,他明白了轮回的真相——并没有什么轮回,一切都是思维心创造出来的幻境。而所谓的“觉悟”或者“觉醒”呢?

——也根本就找不到那样一个东西。

就连“觉性”也是如此,它不属于任何形相和境界,也不属于任何概念,它天生就是超越于一切,而又无处不在的;它天生就是空而妙,妙而明的。

它不属于“有”和“无”,所以把它叫做“空”。

“翻思觉时与梦,颠倒二见不殊。”

对于觉悟者来说,根本就没有觉悟境界可以得到。那么,所谓的“觉醒”与“迷梦”是什么呢?所谓的“觉悟者”与“轮回者”是什么呢?所谓的“佛陀”与“众生”是什么呢?所谓的“解脱”与“烦恼”是什么呢?

——这些无非都是颠倒的,对于事物两面的见解和执着罢了。

“改迷取觉求利,何异贩卖商徒。”

因此,如果有的修行人,想要把迷惑无明改掉,而另外去求得一个觉悟解脱的话——这就好像谋取利润一样,与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有什么差别呢?

——应当知道,想要舍弃迷惑,就已经执着于“迷惑”是实有的了;想要取得觉悟,又执着于“觉悟”是实有的了。像这样处处执着,就会常在迷惑当中,怎么可能觉悟呢!

“动静两忘常寂,自然契合真如。”

所谓的迷惑,其实就是我们的分别执着之心。

——除此以外,没有什么迷惑可以被找到。

而所谓的觉悟,就是放下我们的分别执着之心。

——放下了分别执着之心,心性却并没有因此而灭亡,相反,“它”脱颖而出了。

事实上,它本来如此,本来就超越分别、执着和烦恼,本来就没有生死变动,所以叫做“真如”。

它只是被心念扰动的假象所掩盖了,分别和执着就是最常见的心念扰动。心性被心念扰动所掩盖,但是,却丝毫也不会被破坏,当心念扰动平息的时候,也就是分别和执着消亡的时候,心性自然就显现了。

——这时,我们会发现,心性并不曾被掩盖过,它从来就明明白白地在那里,远离并超越一切心念扰动或者心念寂静之相。只是由于它的无形无相,而被装满了攀缘心的人们忽略了。

当难以言说的心性,如此坦诚地显露出来,完全不被心念扰动或者心念寂静所影响——毫无疑问,它已经与真如相契合,它就是真如法身。

“若言众生异佛,迢迢与佛常疏。”

一切众生的心性,就是佛陀的真如法身。

——如今,它已不再只是一个美好的理论,它已经被包括佛陀在内的无数圣者,通过实修实证而证明。

——它也将被每一位踏实的修行者所证明。

然而,众生的一切言行造作,一切生死烦恼,一切贪爱欲望,一切偏见恶行,等等,哪一样离得开众生的心性呢?哪一样不是心性的显现呢?哪一样不是心性本身呢?

——众生的一切,无非都是心性妙用;因此,一切众生,无非都是本来佛陀。

——倘若不能够实证于此的话,纵然天天修行,还是离佛十万八千里。

“佛与众生不二,自然究竟无余。”

一切众生原来是佛,一切众生心原来就是佛心,不需要额外的修整改造,也不需要向什么地方去寻找。

——只需要放下心中的胡思乱想和攀缘牵挂,回归每一个当下;只需要在每一个当下,自然自在地明了它,觉悟它。

——所谓的见地,无非是明了当下的心性,明白它不曾生灭变动,明白它具备一切功德;

——所谓的修道,无非是远离持续的妄想,知道它从来就虚假不实,知道它没有任何意义;

——所谓的行持,无非是不失去心性的明朗,通达其如空而自明,幻现而不坏的妙性;

——所谓的果位,无非是本来心性的圆满,一切显现都在明、空不二的妙性当中圆满,不分彼此,不分高下。

这就是无上大乘的见、修、行、果,它处处诠释了佛陀与众生的不二妙性,除此之外,别无佛果可言。

心性本来就远离两边的执着和取舍,它就是法性,它就是佛性,它就是究竟圆满的佛果,它就是大般涅槃。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