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定法师:积学无限,悲智深广
超定法师:积学无限,悲智深广
南加州佛教界联合庆祝佛诞大会,已于五月十八日圆满落幕。大会主题,除传统的纪念释尊诞生,在佛弟子怀念伟大佛陀的同时,勿忘如来法身,奉行遗教;把佛陀的慈悲、无我、无畏的精神,发扬于美国本土,以增进全人类真正的福乐与世界永久的和平。另外,藉此因缘,促成佛教徒的团结,召集各系佛教领导人,欢聚一堂,各各捐弃学派成见,异中求同,互相尊重包容,大家携手合作,一起来为传播人间的正觉之音而献身。因此,参加庆典的佛教团体,有南传佛教、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大体分别,南传代表声闻道,北传和藏传则代表菩萨道。 依大乘佛法界定声闻与菩萨二道的差异,约发心、修行、证果三方面说:声闻发出离心,菩萨是菩提心;声闻修四谛行,菩萨修六度行;声闻证阿罗汉果,菩萨为无上佛果。印顺导师说:「佛法的如实相,无所谓大小,大乘与小乘,只能从行愿中去分别。」由于菩萨发愿要度无边众生,断无尽烦恼,所以必须在三大阿僧祇中,修学无量法门,积集广大福智资粮,而后才能成就究竟佛道。声闻的道果,从发心到究竟,勇猛精进,如救头燃,则三生取办;缓慢者需六十劫完成。中国佛教的传承,以大乘佛法为主流,也即属于菩萨道,若依初期中观大乘,论菩萨修学的历程,则评三大阿僧祇之说为有限有量;菩萨发心尽未来际不可计劫,本着大乘三心而行六度四摄;志在普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怎可拘限于三大阿僧祇劫?然而,中国佛教是最上乘,理论是至圆,方法是至简,修证是至顿。六度万行,无量众生不离当下一心;若顿悟自性,一位一切位、一断一切断,一证一切证;于一念中,众生度尽,佛事圆成。声闻厌离心切,视三界如牢狱,生死如冤家,急急于个人的解脱。从大乘佛法描述,声闻行者的心行,大意如此。依此检视中国佛教的菩萨道,是则二道之间实有异巧同工之妙;声闻乘急证阿罗汉果,菩萨乘即求顿悟,速疾成佛;出离心与菩提心,岂非名异实同?阿罗诃是如来十号之一,成佛与证阿罗汉果,差别何在?佛是先觉者,声闻原为佛弟子的通称,弟子是后觉者,先学与后学,本质不二,那么菩萨道的殊胜何在? 大乘经论处处称叹菩萨的伟大,如无著论师作摄大乘论,从佛说十种殊胜,显示菩萨不共于声闻的特色。如颂云:「所知依及所知相,彼入因果彼修异,三学彼果断及智,最上乘摄是殊胜。此说此见余不见,由此最胜菩提因,故许大乘真佛语,由说十处故殊胜。」 宝积经普明菩萨会从二道的校量中,显示菩萨道的超越。声闻急于断烦恼、了生死,故其成就有限,不能圆满福智诸功德;菩萨则不断结使,不离生死,而以无尽悲愿,于无量阿僧祇劫中,积集福智资粮,所以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经言:「迦叶!譬如种在良田,则能生长。如是迦叶!菩萨亦尔,有诸结使,杂世间法,能长佛法。迦叶!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花。菩萨亦复如是,于无为中不生佛法。迦叶!譬如卑湿淤泥中,乃生莲花。菩萨亦尔,生死淤泥邪定众生,能生佛法。」 对于声闻与菩萨,初期大乘经论,在印度佛教史上,属于「菩萨为本之大小兼畅」时期,虽以大乘菩萨道为主流,但对声闻佛法,还保持含容、尊重的态度。肯定般若是三乘共学,声闻的智断与菩萨相当;所不同的是菩萨的悲愿、积极利他的特性,为声闻所不及。不过,后起的大乘,离开声闻的解脱道时代久远,对声闻的批判就很不客气了。最明显的是方等大乘的「弹偏斥小,叹大褒圆」。经中处处以声闻圣者作为消遣的对象,以突显菩萨的伟大。今之声闻学者读来,恐怕又要引发大小之诤吧!印顺导师说:「原来,释尊时代的印度宗教,旧有沙门与婆罗门二大类。应机设教,古代的声闻法,主要是适应于苦行,厌世的沙门根性;菩萨法,主要是适应于乐行,事神的婆罗门根性。这在古印度,确乎是大方便,但在时异境迁的今日,多少无上方便,已失方便大用,反而变为佛法的障碍了。」佛法西来,如何落实于本土化、现代化,既契理又契机;在不违佛法本质的前题、放下传统包袱,施设新方便,以适应现代潮流,使佛光普照于黑暗的人间──「佛日增辉,*轮常转」,实有赖各系佛教大德的智慧与悲愿,发长远心,学普贤行,永不疲厌地努力! 做事与修行 声闻与菩萨的不同风格,可从做事与修行这一问题的观点与表现看出来。声闻根性,「少事少业,少希望住。」「丛林以无事为兴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一事。如古印度的比丘僧,三衣一钵,无隔宿之粮,不蓄财宝,身无长物。日常生活,乞食、经行、闻法、静坐、禅思,天天如此,尽形寿如此。「生死未了,如丧考妣」,专心禅观,以断烦恼、了生死为急务。这就是修行人的本业、正业、正命生活的写照。菩萨行者则不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自未得度先度人」;「愿作众生不请之友」「欲为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何谓修行?修行与做事是否对立?假定二者不可兼得时,该如何选择?修行,如定义为:「无常迅速,生死事大」,唯有舍诸缘务,专修禅观,克期求证,才是佛法的第一义。无疑地,做事与修行二者是相违的,无论是传统寺院内的执事,如服务大众的监院、知客、库头、殿主、香灯、典座、行堂等职;或是现代的文化、教育、慈善一类的工作。以修行者的眼光来看,这些人都是不务正业,不修行的光头俗汉。然而,若将修行意涵扩大,解说为:修身养性,思想观念与身心行为的修正。如佛陀的教诫「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注意三业的净化,六根的调摄,烦恼的降伏,慈悲的长养,智能的开发,人类特胜的升华。那么修行与做事,本质上不但不相矛盾,而且是相依相成的。 无可否认的,净己的修行,与利他的做事,在初学阶段,要求做到平衡,做事兼顾契理,摄事归理,事理无碍;修行,不论修禅、念佛、持戒,念念不忘利他;为悯念众生苦而修,为佛法兴隆而修,自度度人,理事圆融。若以此标准来衡量一般修行人和做事人,的确是强人所难,绝无法做到。尽管说菩萨道修证的历程,依三心行六度,所有的一切善行,处处摄归菩提心、大悲愿、性空慧;性空缘起,缘起性空,二谛并观。事实上,欲成就空的胜解,安住胜义,乃是十住菩萨;能在即空的假名有,实践大悲心行是十行菩萨;到了十回向位,才起空假平等的观慧。而具足二谛无碍的证量,应是登地的法身大士,第五难胜地的境界。俗语说: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从初发心修菩萨道,既属凡夫身,当然有烦恼,如何克制粗重烦恼,不使烦恼惹大祸,造作恶业;以大悲愿,「留惑润生」,辅以性空见,面对烦恼,化解问题,累积经验,培养道力;既不落于世俗的凡夫行,又不偏向急证自了的二乘行。本着悲智双运,福慧双修的大前提,于做事与修行二者之间,取得平衡点,事理兼顾。最后臻于矛盾的统一,依俗向真,即真而不碍俗之中道。 众生的根性不一,智增上者选择学教研究一途,悲增上者宜于做事服务业;而修行一类型人,要看他是修何行,偏向出离的解脱道,抑为入世的菩提大道?即使是佛世的出家弟子,也有阿兰若比丘与人间比丘的不同类型;处在今日时代,修行的内涵,因各人观念不同,不免见仁见智,难以断然定论。假定以禅观为修行,闻思佛法的胜解,无疑为实修不可缺的基础;若以修福与修慧,总摄修行的含义,则人天道偏修福,二乘道偏修慧,菩萨道福慧双修,佛教徒的三类型人,何人不修行? 学教、做事与修行,三者之间的难易如何?研究经教,深入三藏,日日与古圣先贤、诸佛菩萨为伍,真是法喜无量。修行,或念佛、或坐禅、或持咒,念念是佛、心心是定,乐在其中,欲摆不能。做事呢?天天面对众生相,麻烦的人与事,常处在剪不断,理还乱的窘境;所涉的人事愈广,问题愈多,愈难以超脱。如何修练即有即空,即俗而真,做到缘起与性空的统一?但是既发起菩提心,不要忘记:「烦恼即菩提」,「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逃避世间的烦恼,又何处寻找菩提?大乘佛法不尚空谈,菩萨道场就在苦难的人间;如不在世事的烦恼中去磨练,悲智从何增长?真立志做菩萨,发心为众生服务,为三宝做事,修福又修慧,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隐恶与扬善 佛门有句名言:「若欲佛法兴,唯有僧赞僧。」我想这是脱胎自「隐恶扬善」的成语而来。太虚大师说:「佛法弘扬本在僧。」僧伽是佛法的奉行者,「随佛修行者,住持正法城」,不但在家的三宝弟子,应该恭敬供养,就是出家人与出家人之间,也要互相尊重赞叹。佛陀时代,弟子们因思想的不一,而产生分裂,给佛教带来不少的困扰,佛陀对在家众开示:「此僧也,彼僧也,如析金扙,分分皆金。」假如出发于嫉妒心、瞋恨心、轻慢心而批评师友、同道,乃至互揭疮疤,丑化对方。显然与六和敬的守则背道而驰,也与僧团的和合、清净、安乐之义不相应。通常解说六和敬,有事和与理和之分;事和属于世俗僧,理和才是胜义僧;由事和的方便,达成理和同证的目的;依世俗僧的进修,而趋入胜义僧的果位。 做人处世的原则,古人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物质的受用,节俭自己,慷慨他人。儒者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勿惮改,善莫大焉。」依佛法说,既是薄地凡夫,必有贪瞋痴等烦恼,再有涵养的人,心行还是不免有瑕疵;一旦潜在的烦恼冲动起来,即可能造成错误的行为。「羞愧之心,人皆有之」,若肯坦诚忏悔,改过自新,即得恢复清净。所以在菩萨的词典里,找不到「嫉恶如仇」的字句;唯以悲心悯念,谆谆善诱,「导之以法,齐之以律」,善巧摄受,令迷途知返,改邪归正,转向菩提大道。 在瑜伽菩萨戒,与「隐恶扬善」相反的是「自赞毁他」,自赞己德以彰显他人的过失,毁他之意等于是张扬自己的功德。这是菩萨所犯的「他胜处法」。意思是:菩萨以慈悲利他为要行,务必戒除悭嫉与瞋慢,时时以悲智摧伏烦恼;而今为贪求个人的利养恭敬,大言不惭地赞叹自己;为嫉妒他人的利养恭敬而作不实的毁谤。这是违背慈悲行,断丧菩提心,为烦恼所战胜,破坏菩萨净戒的行为,是名「他胜处法」。 在这利令智昏的工商社会,重视自我宣传广告,自赞毁他之词,已是屡见不鲜;政治人物,为排除异己,企图满足一己之私,造成社会层出不穷的问题。隐恶扬善,原是做人的美德,而今竟被恶用为:隐恶,乃隐藏自己之恶;扬善,是宣扬自己之善;成功归属自己,失败推向他人;别人的成果,轻描淡写,大而化之,或者只字不提;自己的微末功绩,却用特写镜头加以突显,小题大作,自我膨胀。发心作佛事者,务必引以为戒。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精彩推荐
- 为什么晚上不能听大悲咒
- 62条人生妙言妙语,帮助你
- 白衣大士神咒全文
- 《阿弥陀经》全文念诵文字
- 准提咒功德及妙用求财
- 超度经文往生咒全文
- 长寿佛心咒注音
- 药师佛心咒正确念诵的方法
- 简单的清心咒口诀
- 六字真言作用和功效
- 准提咒手印全图
- 金刚经四句偈语解释
- 大悲咒原版30分钟mp3
- 普贤行愿品全文念诵仪轨
- 诵大威德金刚咒的感应
- 准提咒回向文大全
- 六字真言的作用和功能
- 准提咒全文拼音版
- 天眼看持准提咒人
- 普贤行愿品全文诵读含仪轨
- 准提咒全文正确注音
- 普门品念诵的正确方法
- 在家诵地藏经正确仪轨及回
- 财神咒念诵108遍
- 准提咒晚上不能念
- 什么是绿度母心咒
- 宝箧印陀罗尼咒21遍
- 楞严咒快速记忆法
- 家里播放普庵咒的禁忌
- 摩利支天咒手印图-摩利支天
- 女子在家念地藏经注意事项
- 大吉祥天女咒快诵7遍
- 弥勒佛心咒的正确读音
- 《金刚经》全文-金刚经原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道家静心咒原文
- 心经可以随便抄吗
- 千万不能在家放大悲咒
- 读诵《金刚经》好处很多很
- 地藏菩萨心咒108遍
- 超定法师:妙云法雨满人间
- 超定法师:无住生心的菩提
- 超定法师:略谈法相唯识的
- 超定法师:略述天台宗的四
- 超定法师:皆大欢喜念慈尊
- 超定法师:真空妙有 与有依
- 超定法师:积学无限,悲智
- 超定法师:缘起无我与生死
- 超定法师:缘起的面面观(
- 超定法师:证法眼者之正观
- 超度中国数千万婴灵的法会
- 超度开示精选
- 超度法会上被前世妈妈打了
- 超度父亲,抑郁症,不孕,
- 超拔尘世的佛法
- 超然法师:《佛遗教经》 白
- 超然法师:《四十二章经》
- 超然法师:《大乘起信论》
- 超然法师:《大乘起信论》
-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
- 超然法师:《药师琉璃光如
- 超然法师:《药师琉璃光如
- 超然法师:《金刚经》白话
- 超然法师:了解一下自己的
- 超然法师:宝志禅师《大乘
- 达真堪布:多看佛书对修行
- 达真堪布:若是没有这些基
- 达真堪布:方便又殊胜的布
- 达真堪布:应该远离恶友吗
- 达真堪布:得一分佛法就得
- 达真堪布:善恶业果报成熟
- 转识证智――简说1
- 达真堪布:大圆满的窍诀要
- 走在觉醒的路上
- 达真堪布:可怜天下父母心
- 达真堪布:度化众生记得别
- 达真堪布:无始劫以来到现
- 达真堪布:心若清净,加持
- 达真堪布:若是没有这样做
- 达真堪布:天天念佛、念咒
- 达真堪布:善知识不是谁都
- 达真堪布:无需花费的布施
- 达真堪布:同修道友之间,
- 达真堪布:无怨无悔地结善
-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
- 达真堪布:忍辱可以这样修
- 达真堪布:引爆你内在的能
- 轮回新证—二战飞行员转生
- 起什么念头,生什么病!
- 达真堪布:喜怒无常能搞好
- 达真堪布:太讲究是没事找
- 达真堪布:既然是空性,为
- 达真堪布:快回正确的轨道
- 贵的诠释
-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
- 起信与唯识(上)
- 达真堪布:当下就可以积累
- 轮回的本质就是痛苦
- 达真堪布:失去过无数次的
- 神奇的戒邪淫圣号·非常有
- 达真堪布:四法印的殊胜之
- 达真堪布:念佛不能口是心
- 达真堪布:既然相爱,为何
- 起底心灵法门:自称菩萨化
- 达真堪布:当别人指出我们
相关名词
推荐内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