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三、公案 — 保护任运 2.错下名言
僧问:「如何是第一句?」
(缘起於现象界,悟後素法身现,尚不知真实,保护任运中第一要务为何?)
灵照禅师曰:「莫错下名言!」
(路未走尽头,尚不知究竟,切莫自以为是,错下名言!)
僧问:「师岂无方便?」(除错下名言外,岂更无方便法门?未识禅机,更显是未开悟者,始有此言。)
师曰:「乌头养雀儿!」(师已不再言,随便一句,堵其心念口舌。亦可谓黑头发髻(喻未悟无慧者)会被鸟儿误为巢穴,足可养麻雀。)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悟後修行过程之间,当然每一天都会有新的知识产生及新的体验,但是并不能代表你已经能够了解所有修证过程的现象,还有很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事,有待时间去体证。也有很多以前只是意会的事,想当然尔的事,但并不是确实就是这样,所以在过程之间,最好不要乱讲话,好立名言。
为什麽修行中不要乱讲话呢?邪知邪见之言,都是因为认识不清楚,在过程之间却沈不住气,常常认为就是这样、就是那样,其实也不是这样、也不是那样。如果你未有成就或未有究竟,就带领徒众的话,你讲出来的话,大家都在看、在听,你讲得像真的一样,别人会把它当名言、圣旨般,讲错一句话会误导其他的人,以盲导盲,全走到沦坠的路上,所以不能「错下名言」,讲话要战战兢兢的。
刚开始学佛法,如果能判断那本书是好书,才可以看!不然就拿经典正本来阅览、学习。虽然经典里的文字不见得懂,意义也不见得了解,但总是不会错得太离谱。
经典里的精髓妙处很多,不晓得你们有没有看过《华严经》?若看过的话,你会慢慢的体会到,原来先前那时想像的不是这样,也不是那样。所以在半路过程中所学的法,不能当做究竟,也不要乱讲话,不然就会以盲导盲,害了自己不要紧,也会害了别人,那时罪过就大了!
很多外道(心外求法者)都不喜欢人家看佛教的经典,因为一旦你看经典,你会懂得何者为正法,这些邪魔外道就没有办法蛊惑你、控制你了,你的知识比他丰富,你又知道那一个人讲的是错的,很多事情都是倒因为果,或是胡说八道,所以从来就没有一个正知见,这也就是为什麽我们要战战兢兢的原因。
2.释题
这个公案很简单,直接告诉你不要「错下名言」,只懂一点佛教道理的人最喜欢讲话、最沈不住气,若讲出来的话有正知见,那倒是无所谓;如果没有正知见又喜欢发表意见,则一方面给人家看出你修行到那层次,另一方面讲错话给人家当话柄,且还是有因缘果报的。所以我们在修行过程之间,最好能够守不语戒,先做调伏业识的工作。
当政者、名人、师父级的或知名度高的师父,所讲的话都会被当成名言来传述;儒家也有立德、立功、立言之说,把立言放在立德之前是不对的,佛教徒当以立德为先,有所修证後,始能立言,所说之言才不会有误导作用,也不会使人走入迷途,或者终致沦坠。故开悟後的功用行,第一个要守的是不语戒,该讲才讲,不该讲就不要乱讲,莫错下名言。
当然一个真正开悟的行者,本心觉知力圣灵,又能住如如不动中,故遇着很多事本是能不动意念,亦无话要说。若是业缘感召,要有所言说,也是欲言又止,讲不出玄而灵的些许事。此行者因无法执故,本自心不想动,更无有动口之理,故无言可立,此种才是真行者,真是大修行者。
3.语体文解
僧问:「如何是第一句?」什麽是修行的第一句话,也是最重要的的一句话。当然是某甲问:「如何是第一句?」某乙又问:「如何是第一句?」禅师的回答不见得会是一样,禅师对来参访的人有一个直觉你大概是什麽料子、什麽习气,他会针对你的毛病来开处方。禅师怎麽会知道呢?他也不是能知道多少!但他会以率性而出的一句话,也就是以他的体性阿赖耶识来感知这个人是什麽境界。所以很显然的,这位参访者大概很喜欢讲话,动不动就以自我观念发表意见,禅师才有这句「莫错下名言」。我们修行要保住自己,在现象界里要保护本真,才能发挥灵知妙用。我们能够恢复本来,能够运用自心时,随便一句话就能切中他人所问的问题。
如何是第一句呢?第一要素是怎麽样呢?灵照禅师曰:「莫错下名言!」你喜欢创造一些名言,毋庸置疑,所以最好你能谨言慎行,不要错下名言。当然很多古僧大德很有修证的工夫,他可以把参访者修证的境界,用「语言」把它显示出来,留给後代的人参照。但是,如果文章写得富丽堂皇,而真正仔细加以研究,其实里面没什麽真内容,搞了半天也没有什麽境界可言,或教人该如何修行?!
真正好的偈语是在显现那个境界,不要只把它当小说、文艺诗词来看。譬如,苏东坡居士的禅诗,文词优美,也有意境,是悟者的境界,那不是简单的事。你不要把它看成很不错的文艺气息,那不是只有文艺气息而已,他都有实际修证的境界在里面。
灵照禅师提醒他:「对你而言,第一句就是『莫错下名言』。」我们按语说,路未走尽头,尚不知究竟,切莫自以为是,错下名言!实际上禅师已经把他最重要的习气跟他讲了,他不满意,认为禅师回答这句话太肤浅了。
所以他又问:「师岂无方便?」「禅师你难道没有较方便法门,可以透露一点给我吗?怎麽讲那麽平淡的一句话『莫错下名言』干什麽嘛?」其实禅师已经点破他的习气毛病所在,他还不知道?所以再问禅师,难道没有方便法门来教化、开示他吗?
禅师不讲话了,就随便讲一句话来堵住他,「乌头养雀儿」不再讨论下去了。我们可以说:黑黑的发髻会被鸟儿误为巢穴,就可养麻雀了;若是亮亮的光头,则不会被麻雀误当巢穴依住。释迦牟尼佛的头上有很多小发髻,不知道的人会说是鸟在上面大便的。有人尝言,世尊在菩提树下入定很长的时间,有一次有只小母鸟在他头上 巢下蛋,後来,虽然世尊想出定,但怕一出定,头上的蛋会掉下来破掉,那就杀生了,故不敢出定下座,世尊是很慈悲的!
禅宗祖师大德讲一句话,你若不懂!他也无法再谈下去,所以修禅的人比较简洁,不善长篇大论。我们知道修禅的人,修行境界走到一半时,即是证到空相,行者会否定一切境相,因为他不起心动念,常住在不打妄想的境界,所以动心意念讲话自然就很简洁,能一句讲完的就不讲两句,一篇文章一个字能写完的,就不会多写几个字,如此就变成很简洁。但是到後来证入「空有不二」转峰而下的话,简洁又觉得不够显示其意、表现其智慧,这时又会有说不完的义理。
我们修行过程之间,有一段时间是不想讲话的,有时候讲话就会觉得很痛苦,这就是处在心大死一番的阶段,此时起心动念时是很痛苦的,有时乾脆用手比一比,不讲话了。你不要说这师父或某某人,怎麽那麽吝啬、高傲,问他也不讲话?系因他的心死掉了,不想多讲话,讲话会很痛苦的!你想:「如果我不讲话,才会痛苦呢!」如果你讲一句话会觉得痛苦,即是「动念即乖」,那是心死掉的境界了。
为什麽心要让它死掉呢?这是让你对外境的人、事、物都能不相应,不相应後才有定力,才是脱黏的境界,这个空必须从心死後才能证到的。有很多修禅的人都是这样子的,但是到了一个程度之後就要回转,要由圣境回凡,「圣境」是空境,永远守住空寂的话,你的心能如如不动,然後不被境转,证到这个境界时,那你讲什麽话、做什麽事,反正都无所谓、不在乎了。
但是修证到悟得空体时,因缘来诸法起,然诸法无实相,所以从理地讲它还是空,我们了解性空缘起的道理後,懂了这些道理,并且能不被境转时,之後还不再开口讲话,那就会进入断灭空。「断灭空」是偏执空,佛性有空、不空的两面,你一进入断灭空的话,你就不想再回凡了。我们证得「空」时,就要记得回凡,回凡是我们证到的「空」後,对一切境都没有挂碍,起法相应但却没有挂碍,这才是圆融的境界。
进入圣境以後忘了回凡,那就不对!如果说有一些法如赌博、打麻将、..,我在修行时不去碰,为什麽?因为我定力不够,在达到圣境之前不去碰它以眼不见为净,那是定力还不够;如果回凡的话,应已经有定力了,对一切境可以去碰它,但不会着迷,也有把握不着迷。也就是说碰、不碰,是看你有没有定力、有没有把握,就像吃鸦片一样,迷上後不吃不行,这是定力不够。所以,我们说要有真正解脱力的修行者,才可以做一般人认为不该做的事。
譬如说道济禅师(济公),古籍记载他吃狗肉、喝酒,但你说道济禅师可以,那我怎麽不可以呢?道济禅师是何等人!你是何等人?他是罗汉再来度众生,他不认为他在吃肉、喝酒,更何况道济禅师本身就是吃素。
从前有一个道行很高的国师,有天,皇帝请他吃饭,当中有很多荤菜,和尚是吃素的,到底这荤肉吃不吃呢?後来国师他照吃不误,大家看得很惊奇,这和尚怎麽也吃起肉呢?!等到宴会完毕,皇帝退席後,国师就告诉徒众说:「快把桌下的垃圾拿出去丢了。」原来他吃下去的脏东西都变化到桌子底下,并没有真的吃进肚子里去,但大家看到他是吃到嘴里去了,怎麽又会变到桌子底下去呢?故很多事不要以见取见,眼睛所看的就认为是真,有时候情势不得已,国师他也会有一些神通示现。
道济禅师吃狗肉、喝酒,我们不去管他,因为他有那个能力化解,他为了接触到众生就装得疯疯癫癫,但却能依缘度化众生。我们不要错认说:我现在守戒,以後当真要回凡的阶段时,却不会故意去犯戒;也不要因守戒守得心不灵光了。
到这个圆融境界的行者,很多都是自心对境的突破,但不要为了突破心的束缚,而造成连连破戒的境界,很容易悟後又迷失的。根据祖师大德在说酒戒五戒里有一条不饮酒戒,此条戒在小乘法里,他们可以拿给别人喝,但自己不能喝,为什麽呢?因为小乘法是修自己,只要自己不犯戒,不喝酒,拿给别人喝没关系。大乘法菩萨戒就不一样了,你自己可以喝,但不可以拿给别人喝,为什麽呢?因为自己喝了,有把握不会醉,不会因酒迷失而为非作歹,为什麽?因为你有定力、慧力,既然是菩萨的话,你当然是有定力、智慧,故可以喝;但你不可以说别人也可以喝,人家没有你的境界,所以拿来给别人喝的话,你就犯戒了,因人家喝了可会去造业。
很多人平时看来理智很强,不敢做坏事,连说话也很小心,一但喝了酒後,就借酒装疯,为非作歹的念头就起来了。所以我们说,在修行的第一个阶段守戒要严格,那是为了度化众生起修时要守戒,进而能守心戒,不仅在形式上要守,连心起犯意,都不得有。有解脱能力後,才去碰别人、众生界,去度化他们,看看能否解除众生不好的情境。
( 85 年 10 月 08 日 讲於 法尔 )
- 准提咒正确念法
- 太上清心咒全文
- 为什么晚上不能听大悲咒
- 准提咒功德及妙用求财
- 超度经文往生咒全文
- 62条人生妙言妙语,帮助你
- 诵大威德金刚咒的感应
- 长寿佛心咒注音
- 普贤行愿品全文诵读含仪轨
- 六字真言作用和功效
- 药师佛心咒正确念诵的方法
- 道家静心咒原文
- 准提咒手印全图
- 简单的清心咒口诀
- 六字真言的作用和功能
- 净身 口 意三业真言拼音
- 普门品念诵的正确方法
- 普贤行愿品回向文全文
- 心经可以随便抄吗
- 金刚经四句偈语解释
- 普贤行愿品全文念诵仪轨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准提咒全文正确注音
- 准提咒全文拼音版
- 诵金刚手菩萨圣号的感应故
- 大悲咒原版30分钟mp3
- 准提咒回向文大全
- 普贤行愿品偈颂全文
- 天眼看持准提咒人
- 楞严咒快速记忆法
- 念坚牢地神咒的感应
- 药师咒念诵正确方法有哪些
- 财神咒念诵108遍
- 准提咒晚上不能念
- 女子在家念地藏经注意事项
- 家里播放普庵咒的禁忌
- 什么是绿度母心咒
- 在家诵地藏经正确仪轨及回
- 地藏菩萨心咒108遍
- 千万不能在家放大悲咒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贰、认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贰、认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贰、认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贰、认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贰、认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贰、认
- 善终是对生命的真正解放
- 善耀潇湘 洗心基金会第六届
- 善良哥哥娶弟媳
- 善行天下情系观音 感恩心灵
- 善,是养生的阶梯
- 喇嘛洞召2017法讯(拜我佛慈
- 喜悦的《弟子规》
- 喜饶嘉措大师爱国思想研讨
- 喝茶,解禅
- 喝酒的过患
- 喝酒,关乎前生今世
- 嗔心毒火
- 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
- 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
- 唐僧取经被西天索要好处,
- 嘎玛仁波切:老年佛子和年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
- 向往平平淡淡的生活——佚
- 基诺族的“吃茶”、“饮茶
- 吸烟二十过
- 多行不仁,祸及子孙,多积
- 嘎玛仁波切:做功德很重要
- 净土法门法师:受五戒没有
- 和尚用神通拔起十几丈高塔
- 嘎玛仁波切:恩师如是说!
-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管好
- 唐僧师徒最终的佛号,都不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参、识
- 嘎玛仁波切:老板与佣人
- 参加古老师圆觉经导读体会
- 多识仁波切答:不思考无常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
- 向观音求子者,应作如是发
- 吹破肚皮的青蛙
- 包容越多,得到越多。坦然
- 嘎玛仁波切:能不能反观自
- 多行善可使人阳气充足,身
-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避免
- 千万不要堕胎,堕胎的女性
- 堂堂中华男儿应该有志气
- 嘎玛仁波切:做功德很重要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参、识
- 剃度法会—山西五台山大圣
- 嘎玛仁波切:老板与佣人欲
- 和尚的口头禅是阿弥陀佛,
- 多诵经少念佛这样对吗
- 嘎玛仁波切:情执无常求出
- 净土法门法师:受五戒没有
- 包里放经书,被盗包自回!
- 参加古老师圆觉经讲座心得
- 唐僧成佛之后为何排在观音
- 多行善法,福慧双修
- 千万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后
- 前世佛、今生佛、来世佛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