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黄柏霖:礼拜六方,五事供养

[佛教因果定律] 发表时间:2022-07-30 12:31:31 作者: 阅读次数:
黄柏霖:礼拜六方,五事供养

『尸迦罗越』是佛典故事里面,在古印度佛陀那个时代,王舍城一位长者子,一个长者的儿子,翻成我们华语叫「善生」。「善生童子」,他「顺婆罗门之法,每朝洗浴,礼拜六方」,他每天早上起来盥洗的时候,他一定会先礼拜六方。佛看到善生童子,佛陀就为他说佛法的「六方礼」,「父母为东方,应以五事敬顺。师长为南方,应以五事敬奉。妻妇为西方,应以五事敬待。亲族为北方,应以五事观敬。僮仆为下方,应以五事敬授。以沙门婆罗门为上方,应以五事供奉。」

他这个其实在方位来讲,他其实是有表法。比如说父母是东方,东方代表什么?东方代表生生不息。比如说太阳从东方出来,从西方落下去,西方代表圆满。所以我们说西方极乐世界,这代表你在这一生修行功德圆满。所以东方可以讲说出生,也可以讲说造作,这个在经典上的表法,其实可以这样做解释。那你从什么地方来?你从父母,借父母的因缘来到这个世间,所以你没有父母,你就不能来到人间做人啦,你不能够到人间来学习教育啦,学习圣贤的学习工作。那父母代表,表法是东方。

师长呢?师长是要增长你的智慧,教育你,所以他让你精进成长。所以南方在佛经上的表法,是代表增长,所以南方增长天王,在《地藏经》里面讲光明方,就是指南方。所以南方本身就是增长的表法,师长让你能够增长智慧,增长聪明学问,那就是南方,代表增长。那妻妇呢?要把这一家都能够圆满,家庭能够和谐,能够相夫教子,让家庭幸福。所以妻妇表法西方,就是必须要做到圆满。亲族表法是北方,奴仆他们比较卑微,所以他说婢仆僮仆是在下方。

「沙门婆罗门」在印度里面来讲,在印度婆罗门里面,四个种姓里面他是比较尊贵的。婆罗门、剎帝利、毘舍、首陀罗,四个种姓里面,「婆罗门」是最尊贵的,「沙门」是指修行人,在印度属于修行人,在中国就专指出家人,僧宝。所以「沙门婆罗门」他表法尊贵,他是在上方。所以这个六方其实都很重要。所以「应以五事供奉」。「礼敬如是诸方」,临终的时候可以生天。

哪「五事」呢?下面就跟你解释了,在《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里面有讲,这个是安息国三藏法师安世高译。安世高,我们讲过他的故事,安世高大师两次来中国还命债。安息国就是现在的伊朗,在伊朗的时候,在安息国的时候,他的同学也是会讲经说法,但是瞋心重,出去托钵的时候,人家供养不好,就起瞋心。当时那一世不叫安世高大师,他就跟他同学讲,他说,你这样没有心存慈悲,瞋心,来世会招感丑陋果报。所以他的同学到第二世,到中国来就当蟒神,河神,中国的共亭湖的河神,祂就是蟒蛇神。

安世高第一次到中国来,就在中国广州被人家误杀,这也是有因果的。被误杀以后那一世,那时候的这个,我们现在讲叫警察,以前叫捕快,并没有侦办这个案子。安世高大师那一世就还命债,他的神识又回到安息国,他是不愿意当皇帝的,他就让位给他叔叔,因为他想出家修道跟佛陀一样。第二世,他让位给他叔叔以后到中国来,到中国来,这一世第二世就是安世高大师。他坐船,在船上就告诉其他商人说,我要到共亭湖那个庙去度我同学,前世的同学,现在已经在当蟒神了。

那他同学知道安世高大师要到了,就跟庙的住持讲说,明天有位大师到,你要以礼相待。所以安世高大师到了以后,带这些商人做见证,他就叫这个蟒神现形出来。那蟒神说,我长得很丑陋,我不敢惊吓大家。安世高大师说,没有关系。祂就现出来是一条大蟒蛇,就缓缓地在安世高大师旁边,盘旋,就是在旁边,接受安世高大师的加持。你看同样都是同学,安世高大师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来了三世因果,他同学堕落到蟒蛇身。

安世高大师给他持咒加持以后,那蟒蛇神就流下眼泪忏悔,祂也交代住持把人家供养的,都能够供养安世高大师,去帮祂做善事。因为如果有商船经过,不上去跟祂供养,顶礼膜拜,祂就会狂风大作造成很多海难,所以祂也是瞋心的习气都还在。后来安世高度完他同学以后,他就上船要离开了。后来帮祂盖了一个大安寺,那就看到河边的码头那边,有一个年轻人挥挥手。安世高大师说,那就是蟒神的下一世,祂又到人间来修行了,还好祂可以现男众身继续修行。

后来安世高大师就到广州,去找前世杀死他的那位老人,那个已经变老人了。

他说,你在二、三十年前,在几十年前,有没有在广州曾经在路上误杀一个出家人?他说,有。他说,那个人就是我,我又来了。结果他就请他当见证,到会稽,就今天的浙江江苏那一带,古代叫会稽,再去那边还一条命债。也是在街头青少年械斗,他也是被误杀,两次来还命债。这是安世高大师。真正明心见性的,他已经没有我执、法执,他破根本无明了,他了解因果不空。所以他已经证得法身的时候,他已经是证得大涅槃,他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他了解本觉本有,无明本无,所以他会欢喜受报。

这个《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是收藏在《大正藏》第一册,这里面就是有这五事。「大夫视奴客婢使,亦有五事:一者当以时饭食与衣被」,是你要给这些奴婢有饭吃,要给他穿得好、穿得暖,这个是第一个。「二者病瘦当为呼医治之」,奴婢仆人生病了,你赶快送他去给医生看,第二个,要有爱心。「三者不得妄挝捶之」,你不能够无缘无故的殴打他、鞭打他。「四者有私财物,不得夺之」。这奴婢有存了一点小钱,你不能侵占他,「不得夺之」。「五者分付之物当使平等」,可能奴婢很多。

像我的好朋友,广州孝廉讲堂张益萍居士,她也护持三宝,她也护持净空老法师,我们帮助她成立广州孝廉讲堂。她第一胎没有学佛,生两个儿子叫大旺、小旺,希望旺家嘛,大旺、小旺。那第二胎,已经学佛了,那时候开始要学习觉悟之道,因为她有香港的身分,所以可以多胎,本来大陆是一胎化嘛,但是因为她有香港的身分,所以她第二胎生出来小孩叫正觉、正悟,觉悟,正觉、正悟。那第三胎呢?就是我到香港大埔给老法师,在二O一五年的二月,我介绍她见老和尚,那时候刚好我把《玉历宝钞》拍好,给老法师看母带,然后她也在那边看。她第二胎跟第三胎都是试管婴儿,当时看到寒冰地狱的时候,她在现场一直呕吐,我是坐在老法师的后面,在老法师的课堂,那张居士坐在左边,她就一直呕吐,她也没怀孕,就是一直呕吐,她就看到寒冰地狱,她就开始呕吐了。

她回去问了一位她认识的师父,修持也不错,她问那个师父说,诶,奇怪,我为什么看黄警官那个《玉历宝钞》的母带,演到那个寒冰地狱,我一直呕吐呢?那个师父也有一点修行功夫,他说,那妳不是有在七、八年前,妳有把妳那个精子跟卵子放在精子银行?就是男众她丈夫的精子跟女众的卵子,放在我们现在讲的所谓冰冻银行,就是精子银行,等待以后有因缘,她才要来做试管婴儿,因为她第二胎就是试管婴儿。那他就跟她讲说,妳看到寒冰地狱,就是妳那个精子跟卵子的那个小孩,那个有缘的小孩,现在在寒冰地狱受冻。因为它那个是极度低温之下被冷冻。

她一听就很紧张了,赶快要救她小孩,那个母爱就出来。刚好我们二O一五年办祭祖,不能来当陪祭官。我说,求地藏王菩萨,一定可以来的。后来我就发愿带动莲友,诵一千部《地藏经》回向给她,她们广州的莲友也不遑多让,台湾话叫输人不输阵,也发愿诵一千部《地藏经》,加起来就两千部了。那她就真的能够如愿到台北来参加万人念佛祭祖大典。回去以后马上就植进去,就怀孕、受孕了。所以怀孕求观世音菩萨、求地藏菩萨最灵。《地藏经》里面跟你讲,念满万遍,念地藏菩萨圣号满万遍,那小孩子都安乐易养。结果她回去以后马上就受孕了,到二O一五的年底就生出来了,十个月就出来了。

结果这次进去试管婴儿,一次三胎,两男一女,还没有出生就取名字了,叫正戒、正定、正慧,戒定慧。第二胎是觉悟,第三胎是戒定慧。我一去,他就给我抱了,就乖乖地给我抱。那三个生下来都不哭,晚上跟白天都不哭,静悄悄地,如入禅定,就有禅定再来的修行人,要不然就过去生学佛的,两千部《地藏经》,不可思议。那快出生的时候,因为老大是女的,老二、老三是正戒、正定,刚好老大就取成正慧,慧刚好是女孩子挺适合的。老二、老三就取正戒、正定,正戒、正定就共享一个胎盘,那个羊水就吸过去比较多了。女生怀孕都知道有羊水,羊水要破以后才会生产。结果那个正戒老二,羊水吸得太多了,百分之九十。老三正定呢?剩下百分之十,很危险啦,马上被医生发现,当场用雷射把它分成一半,两个就不要争了。你看两千部《地藏经》就有加持力量,就发现这个紧急状况。后来三胎都顺利的生出来,现在真的是《地藏经》里面讲的,「安乐易养」。

他们家正觉、正悟年纪也很小,才五、六岁而已,所以说还需要佣人来带。那正戒、正定、正慧又三个,所以五个小孩要五个仆人来带。所以这个张居士年纪轻轻,过去生有行功立德,有布施,所以她家就彷彿古代的大家族,很大,事业做大,房子也大,福报也大。你看她请五个仆人,她都对她们很好,她们每天晚上共修,在佛堂共修,在自己家里佛堂共修。持六字大明咒,她几乎是用背的,那个速度都很快,还有她们持那个百字明咒,密宗里面那个百字明咒。诶,我觉得这样也很好,主人跟眷属还有奴仆一起学佛,这比这个更好了。所以「五者分付之物当使平等」,因为仆人一多,你给他东西礼物,你要平均、要平等。这个就是这里面讲的,佛陀教善生童子要供六方佛,六方礼,要礼拜六方,要五事供养。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二二五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