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这家佛系互联网公司,刚过13岁生日

[佛教因果定律] 发表时间:2023-02-02 09:24:14 作者: 阅读次数:
这家佛系互联网公司,刚过13岁生日

01

3月6日是豆瓣的13岁生日。

不过这家佛系公司一如它的slogan“我们的精神角落”,就这么安安静静地在角落里过了一个默默的生日,不知道豆瓣内部有没有什么庆祝活动,但相比其它互联网公司,豆瓣的生日实在有点清冷。

在豆瓣诞生的2005年,同期新生了好多互联网公司,周鸿祎创办了奇虎360,王兴创立了校内网,王微做了土豆视频,稍早几个月的04年王小川搞了搜狗……

BAT也在那年大局初定,05年在纳斯达克上市,首日股价涨幅354%;阿里旗下两年前创办的淘宝网终于在那一年超越ebay易趣,把其它电商对手甩在身后;腾讯在那一年3月收购了Foxmail,它的创始人带着20人团队被收编入腾讯,就是后来搞出微信的张小龙……

回首13年前,那些今日的互联网大咖要么初登舞台,要么巩固城池,而豆瓣这家公司就跟它的创始人一样,从角落里诞生,然后一直躲在角落里。

2005年,从硅谷回国创业的杨勃在北京豆瓣胡同的星巴克写了3个月的代码,然后悄然上线了一个叫豆瓣的网站,豆瓣的第一个注册用户就是他自己,在豆瓣上叫阿北。

此后豆瓣长成了互联网公司里的一个异类,在这个要么轰轰烈烈生,要么轰轰烈烈死的创业领域里,在这个着急的时代里,豆瓣守着1.6亿用户,并不怎么赚钱,却又长寿的慢悠悠活着。

有人从商业角度称豆瓣是“慢公司”,也经常看到不知道是出于担忧还是出于期待传出的关于豆瓣要商业化要上市的传言,2016年,豆瓣11年的时候上线了一个宣传片,调子像王家卫的片子,文艺味十足,却不得不说是豆瓣这家佛系公司最好总结和定义。

除了一个小秘密,我只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我有时会张开双臂拥抱世界有时,我只想一个人豆瓣,我们的精神角落

02

在知乎话题“如何评价豆瓣目前商业化路径”里,点赞数排第二的是这么一句话。

豆瓣的牛逼之处在于大家/用户都希望它能成。

其实大家希望豆瓣能成的背后是害怕豆瓣会死。

在北京时,有个文艺青年同事有天午餐时间闲聊时,严肃地说了一句,“如果有一天我死了,我在豆瓣上记录的那些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将是我我留给儿子的重要遗产。”

说完后,他忽然很担心地问了一句,“你说,豆瓣会不会死啊?要是豆瓣倒闭了,我的这些电子档案可都没了。”

在漫长的岁月里,文青们养成了读完书标记一下,写个短评,看完电影打个分,看几篇影评,看到文艺味十足的帖子点个“喜欢”“收藏”,于是渐渐地豆瓣帮文青们沉淀下自己的书、影、碟记录,形成了一个很个人的电子档案。

当然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大家还喜欢在豆瓣的小组里热烈地讨论,写下自己的日记通过友邻广播出去,但那段文青活跃高峰期已然过去了。

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上面这些功能,用户们的这些动作并不会给豆瓣创造太多收益。

长久以来,豆瓣的收益主要来自于界面上含蓄的品牌广告,和CPS收入(即Cost Per Sale),也就是导购换来的收益,主要体现在电影票价返利和书销售返利。

实际上从影响力上来讲,豆瓣的书、音乐、电影,尤其是电影评分的影响力是极大的,据复旦经济学院研究员陈沁2015年在上海电影节的报告,周末上映的电影,豆瓣平均评分每高一分,一家电影院就多赚35万的票房。

但这个的前提是豆瓣的评分机制是公平公正的,是一个个文艺青年个人文艺电子档案和算法的共同作用结果,所以影响力越大,豆瓣越需要花费技术上的代价防止水军,保持独立性,而不能转化成收益。

所以有时候豆瓣的形象像是一个档案管理员,守着巨大的宝库,却不能用这个宝库来创造财富。

03

不过其实豆瓣是有很多机会的。

比如我看到网易严选时,第一反应是这个应该豆瓣来做啊,完全可以建立供应链筛选机制和UGC品质把控之间的对接,而形成一个比网易严选更有效的自品牌产品的电商模式,但豆瓣偏偏选择了做“豆瓣东西”,还是谨慎的导购模式。

即便现在的“豆瓣市集”还是像一个街角的文艺小店,进去看看觉得诸般小物都精细好看,但却无一件觉得买回家用得上。

比如我看到网易云音乐时,第一反应也是应该豆瓣来做啊,豆瓣里这些文艺骚年们,如果能针对收录的音乐写短评呈现在某个单曲下,并能基于此产生社交,那得爆出多少金句啊,但豆瓣还是坚持浅社交,最终豆瓣FM据说都快要被关了。

我看到知乎、简书这些后起之秀时,也马上又想到了豆瓣,豆瓣曾经有那么多能生产内容的文艺青年,那时候咪蒙的豆瓣签名还是“一个可爱未遂的猪头”在豆瓣上写着文艺小评论,鲍晶晶一个豆瓣上的帖子成了后来的电影票房黑马《失恋三十三天》……

豆瓣上有很多有价值的内容,但豆瓣一直缺少一个机制把它转化成商业利益。

当然更要命的是豆瓣在移动端的彷徨踟蹰,直到2014年豆瓣app才上线,而且乏善可陈,阿北也承认豆瓣在移动端的运作出现了重大错误,2012-2014这三年也被人称为豆瓣“失去的三年”。

统计数据可能更能说明问题,2012年豆瓣的日均PV可以达到1.6亿,而到了2014年年底,这一数字已跌落到3000万左右。

04

2017年开始,豆瓣开始了一些改变。

一面是进行断舍离,关掉了那些长期没有起色的项目。包括一拍一、豆瓣东西、一刻和同城票务交易等。

一面是赶上知识付费的末班车,推出了豆瓣时间,以及强化内容版权转化,把豆瓣阅读从豆瓣集团里分拆成独立公司,并获得了柠萌影业的6000万元的A轮融资。

不过在我看来这两个步子都还是迈得别别扭扭的,比如豆瓣时间,主讲的是戴锦华、北岛、毕飞宇……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百家讲坛》文艺精粹版,而豆瓣阅读设置的诸多门槛以及含蓄到几乎找不到的内容分发方式让大部分的创作者兴趣寥寥。

有人或许会说,豆瓣只有这样严格把控内容,才能始终保持豆瓣的文艺调性。

但这恰恰是豆瓣或者阿北最大的束缚。我用阿北自己说的两段话来解释这个事:

第一段是,有媒体曾问阿北,豆瓣不涉足热门的盈利模式,是不是怕落入庸俗而有损豆瓣的形象?阿北回答,“盈利一点也不庸俗,只有庸俗是庸俗的。”

第二段是,2008年豆瓣改版时,针对用户的质疑,阿北写的一段话:「纽约有了网络没有变成硅谷,剑桥有了电视也没有变成好来坞。豆瓣有了日记和相册,只会有更多人搬进来,过得更多彩。你的选择多了,但你在豆瓣上的世界,依然是你自己决定的。」

一个网站或者移动应用最初是由创始团队奠定的,但最终是由它的用户决定的,所以是1.6亿豆瓣用户的选择使得豆瓣拥有了文艺气质,沉淀下文艺档案,而一个公司是否盈利则是由商业机制决定的。

譬如豆瓣时间和豆瓣阅读,邀请大咖生产内容,刺激UGC生产内容,设计好分发机制,收费模式,然后剩下的选择就应该交给用户,而不是因为豆瓣沉淀下来的文艺气质就成了束缚,索性从源头起要求起精致的文艺起来。

如果用户在变,文艺的方向会变,如果用户不变,文艺的方向并不会变,但这个还是得交给用户去选择。

你的选择多了,但你在豆瓣上的世界,依然是你自己决定的。

勿忘初心啊。

05

anyway,最后祝豆瓣生日快乐。

如果世界上少了这样一个角落,还是挺无趣的。

作者:梅丫挺,浙江岛民,已出版《岛上故事》。个人公号:丫说(ID:yatingshuo)。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