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这些日常用语都出自佛教

[佛教因果定律] 发表时间:2023-02-03 09:23:48 作者: 阅读次数:

这些日常用语都出自佛教.jpg

  【空中楼阁】    出于《百喻经·三重楼喻》:谓昔有富翁,欲造三重楼。木匠依吩咐,开始在地面上砌砖。富翁惊问何故?木匠答道:作三重楼呀!富翁急忙说:我不要下面二重,只要最上一层!木匠不胜惊异,说明不造下二重就不能造最上一层的道理。但是富翁还是执迷不悟,引来了众人的嘲笑。佛教用这个比喻说明修行者应筑好根基、循序渐进的道理。今多用以比喻虚幻的东西或空想。    【现身说法】    佛菩萨均有法身、报身和化身。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够自在变现,度化众生。化身能够根据众生的机缘,随时随地应现于世,所谓千百亿化身。佛菩萨出于大悲心,不住于涅槃寂静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众生,称为现身说法。释迦佛昔在兜率天为菩萨时,于十方界,现身说法(见《五灯会元》卷一)。观世音菩萨自称:我与彼(众生)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楞严经》卷六)所现之身,包括人、天、龙、鬼乃至禽、鸟,花、树;所说之法,多至八万四千法门。后来,人们用自已的亲身经历和行为去劝说别人,也叫做现身说法。    【皆大欢喜】    原为佛经结束语中的习惯用语。如《维摩诘经·嘱累品》: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又如《法华经·普贤菩萨发品》:一切大会,皆大欢喜,受持佛语,作礼而去。谓参加法会的大众听佛讲经说法后,都感到身心愉悦,无比欣喜。后泛指大家都很高兴。    【借花献佛】    佛说法时,诸天散花。佛国净土也有昼夜雨花的祥瑞。释迦佛涅槃时,大众持香花、宝幢等供养。以献花、焚香礼敬佛等三宝,称为香花供养,是佛门习见的仪规。借花献佛典出《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释迦佛过去世为善慧仙人,闻普光佛出世,欲觅名花供养。遇一位青衣,密持七支莲花而过,莲花感善慧之诚,踊出瓶外,青衣大惊。善慧为欲成就一切种智,度脱无量众生,愿以五百钱购取五支莲花。青衣见其诚心,即以五花相赠,愿结生死之缘,又请寄二花以献佛前,使我生死不失此愿。善慧旋至普光佛所,即散五茎,皆住空中,化成台;后散二茎,亦止空中,夹佛两边。普光佛悬记善慧当来作佛,号释迦牟尼。后因以借花献佛比喻借别人之物去做人情。    【森罗万象】    即纷然罗列在眼前的一切事物,指天地万物。如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在宇宙的森罗万象中,我的胃痛当然不过是小事,或者简直不算事。森罗万象一词出于三国时译出的《法句经》: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 这两句经偈怎么理解呢?原来,森罗万象是色,即一切物质现象,而物质现象是刹那生灭、虚幻不实的。马祖道一禅师指出: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五灯会元》卷三)所谓一法,即指能现森罗万象的一心而言。佛教主张三界唯心,反对心外取法。 森罗万象也作万象森罗。    【醍醐灌顶】    醍醐是从牛乳中反复提炼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印度人不但视为世间第一上味,而且认为它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佛教常用醍醐比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大涅槃、佛性等。至于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统治权力。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阇黎(规范师)时,以甘露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见《大日经疏》卷十五)。后来,诗文中多以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如唐·白居易《嗟落发》诗:有如醍醐灌,坐受清凉乐。又如《西游记》第三十一回:那沙僧一闻孙悟空三个字,便好似醍醐灌顶,甘露滋心。    【镜花水月】    亦作水月镜花。《大日经》等佛经载有十喻:幻、阳焰、梦、影(谓镜中之形像)、乾闼婆城(海市蜃楼)、响、水月(水中所现之月影)、浮浪、虚空花(病眼昏花,于空中所见的种种花状幻象)、旋火轮。密宗以此十喻观想此世界虚幻不实,而离贪染执著。故此中镜乃指镜像,花指虚空花。《景德传灯录》卷十四: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后来人们多解作镜中花、水中月,用来比喻诗文中空灵的境界。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教语,谓停止作恶,立成正果。后成为一句劝人改恶从善的俗谚。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夫佛法广大,容人忏悔,一切恶业,应念皆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汝不闻之乎?其实,在宋代的禅宗灯录中就已经广泛引用这句俗谚了。最初,《景德传灯录》卷二五谓抛下操刀,便证阿罗汉果;到了《续传灯录》和《五灯会元》中,改成了飏下屠刀,立地成佛,意义升格了。    其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北凉译出的《涅槃经·梵行品》:波罗倷国有屠儿名曰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即受八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得为北方天王毗沙门之子。八戒中的第一戒为不杀生。佛教认为杀生属于应受地狱报应的最大恶业之一。放下屠刀就是不杀生,亦泛指不造一切恶业。不造一切恶业,就能得到种种福报,进而摆脱轮回,直至成佛。禅宗好谈立地成佛,同慧能所传顿悟之法有关。立地是唐宋时的口语,犹言立刻、当下。    【净土】    土即国土、世界。佛教认为,土是由心而现的,心秽则现秽土,心净则现净土。一类业报相类似的众生共同感现一个国土,称为依报。众生的心识和业报千差万别,因此,国土、世界也是形形色色、无穷无尽。净土相对于秽土而言,其间没有生死烦恼、污浊痛苦,也称为佛土、清净世界。经上说到的净土很多,如西方净土、弥勒净土、灵山净土、密严净土、琉璃净土等。影响最大的是西方净土,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一般所说的净土,即特指阿弥陀佛依其 四十八愿所建立的西方净土。《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经中还描绘了西方净土的胜妙景像。唐·白居易《画西方帧记》也说:有世界号极乐,以无八苦四恶道故也;其国号净土,以无三毒五浊业故也。净土思想从汉末即传入中国。东晋慧远在庐山创建莲社,弘扬净土法门。后形成净土宗,专以念佛求得往生西方净土,是流行最广的宗派。俗语中或把未受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美好之地称为净土。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释迦牟尼佛说法之初,便讲苦谛。佛教认为,众生在生死轮回中遭受着种种苦报;生死之苦茫茫无边,称为苦海

。《法华经·寿量品》谓: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海。佛教为了救渡众生出于苦海,指出了一个超越生死的彼岸作为修行的归宿。苦海是由无数恶业造成的。那么,要出离苦海、到达彼岸,就要回头修一切善事,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民谚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正是劝人去恶向善的话。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