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起决定解

[佛教因果定律] 发表时间:2023-03-06 09:27:19 作者: 阅读次数:

起决定解就是要树立正确、坚定的知见。 我们信佛学佛,修行成佛,目的就是要“离苦得乐”一一彻底远离痛苦,得到究竟安乐。如此,必须对世间、人生有深彻的透视,对佛法有决定的信解,才能够坚固信心,如理修学,最终圆满佛果。

什么是佛法的决定解呢?

第一,信解“世间是苦,人生是苦”。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世间的真相是无常、无我。无常的特点就是会变化。为什么会变化?因为无我,没有真实性、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我们的身体,青年的时候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一天又一天,—年又一年,不知不觉就老了,不想动了。我们的心也是一直在变化,不能专注,不能集中,总是烦躁恼乱,妄想纷飞。又如车子,刚买的时候还是崭新的,用了一年两年、三年五年,逐渐就旧了,破了,不能用了。树木也是一样,最初还是一棵青翠的小树苗,慢慢长成了大树,变成了老树,最后枯死了。身体的变化状态是生、老、病、死;心理的变化状态是贪、嗔、痴、忧、悲、苦、恼、我慢、怀疑等烦恼不断出现,不断作怪,使内心不得清净,不能安宁;外在环境、资生物具也是在不停地变动,不断地从产生到变坏。世间上无论有情界、无情界、色法、心法,任何一个法都不是实在的,都是不停变化的。世间、人生的真相就是如此,一切都是无常的、无我的、苦的。

第二:信解苦的来源在于我们的心,而不在于外境。由于心对外境的颠倒分别,有了种种苦乐的感受,从而生起贪爱、嗔恚等种种烦恼、执着,发动身、语造作种种业,感得苦果。

苦乐的感受取决于我们的心,而不在于外在的环境。比如一座普通的民房,对大富大贵的人来说,就会看不起,认为又简陋又不安全,不想去住;而对于一个平民百姓、—个穷人、甚至一个流浪汉,就会觉得非常快乐,住得非常舒适。同样的一座民房,富贵的人会生痛苦的心,而贫穷的人则会生快乐的心。又如,会吃辣椒的人看到辣椒就生欢喜心,越辣越有滋味;不会吃辣椒的人,闻到味道就会掉眼泪,就想远离,就会感受到痛苦。一个习惯于坐车的人,便觉得坐车很快就能到达目的地,同时也感到很舒适;而对于一个经常晕车的人,坐车就是—种受罪、受苦。寺院里清净、整洁的环境,庄严、肃穆的氛围,对于一个三宝弟子来说,就会因此而生起欢喜心,世俗的喧闹对他而言太嘈杂了;世间一个较有品味的人,就喜欢把自己周围的环境布置得花花绿绿、热热闹闹的,装饰得没有格调,而寺院的环境对他来讲则会太单调。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外境有着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类型的外境。因此,苦乐主要在于心,而非取决于外在的环境。

心的苦乐又从哪里来?来源于对外境的颠倒分别。世人常认为符合我的意志、意愿,就是快乐;违逆自己的意愿,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工作,生活,不想见的人见到了,不想做的事情碰到了,就是苦。小时候因为分别心比较轻,着比较弱,接触的人事又比较少,所以内心的痛苦也就不明显。从少年到青年、壮年、老年,随着年龄的增大,分别心也就越强,接触的人、事又多,烦恼也就越深重。因此,许多年纪大的人会觉得,生活了几十年,遇到虚假的东西太多了。所以他们对周围的人事,周围所发生的—切总是不相信,不信任,内心里面有很大的负担,岁数越大,痛苦的痕迹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可见,痛苦、烦恼依心的苦乐而起,苦乐由颠倒分别而来。

为什么会产生颠倒分别?因为对世间、人生的真相不能明了。世俗的人对于世间、人生有世俗人的看法、观点。佛法不同于一般的世俗知见。

佛法揭示了世间、人生的真相——无常、无我、苦,同时也揭示了苦的来源在于我们的心,而不在于外境。有了对佛法清净的信心、决定的信解,如法修学,也就不再起错误的分别,不再造业,感苦果,便能脱离惑、业、苦的轮回,到达究竟安乐的佛果。

但是,虽然我们往往有了少许的信心,却不能持久、坚固;懂得了一些佛教的道理,却又时常犹豫不决,不能够肯定所理解的是否正确、所学习的是否真正能够帮助我们离苦得乐。这就说明,我们对佛法还没有发起决定的信解。怎样才能发起决定解呢?无非二种:一种内因,一种外缘。

外缘是善知识、同行善友帮助我们作决定。比如要到—个又遥远又陌生的地方,—人独行容易迷路,并且信心不足;如果有几十个、几百个甚至成千上万个人一起走,前面又有引路的人,大家走起路来就会很有兴趣,也很有气氛,信心十足,并且不用担心迷路。如果缺乏善知识、同行善友的帮助,没有他们作为增上缘,就不容易对佛法发起决定解。内因是自己的决定,自己真正发起决定的心、坚定不移的心,永远不再起疑惑。培养这样的决定解,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防护内心。有的人会认为,烦恼、痛苦是外境所引起的,要熄灭烦恼,远离痛苦,只有让六根不与六尘相对,让内心不与外境接触,让自身不与社会联系。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比如我们一出门,不管愿不愿意,走在路上一定会看到、听到、接触到许多境界,内心一定会有相对应的反应;即便是整天呆在房间里面,看到墙壁,一样会起烦恼;甚至把眼睛闭起来,把耳朵堵起来,把手脚绑起来不让它们有所动作,仍然会感到失望,因为贪、嗔、痴、忧、悲、苦、恼、我慢、怀疑等杂染一样都没有减少。所以,如果认为可以不接触境界,这种见解就是断灭见,就脱离了事实、违背了佛法。因此,我们经常会强调尽量远离杂染的境界,原因在于初学时信解不坚固,需要借助环境的保护让心少受染污,目的是防护内心,而不是为了远离外境。要防护内心,就要在根尘相对的时候用心,要帮我们自己洁净,让我们自己宁静,令我们自性的光明启发、显露出来。所以,外在的环境是其次,防护内心才是最重要的,才是发起决定信解、远离颠倒分别的关键。

第二:因对境界颠倒分别而引起烦恼的时候,不能采取压制的办法。如果内心的烦恼一直受到压制,日积月累就会出毛病。因为自己不让这些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烦恼发泄出来,烦恼的毒素就会一直深藏在心底,积压的时间长了,毒会越来越厉害,有一天突然就会一下子爆发出来,人就出问题了。我们常听说某人性格变得古怪、孤僻、暴躁、狐疑、傲慢,甚至走火入魔,这有前生前世业力的影响,但跟烦恼受到压制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对境分别、烦恼现起的时候,不能一味压制,而要尝试去观察烦恼的相状和来源,逐渐疏解,慢慢恢复清净的信心、正确的知见。

第三:防止随波逐流。有的人觉得,佛法清净心的坚固不容易,决定解的树立更难,算了,人活在世,反正就这样子了,破罐子破摔,爱怎么过就怎么过。他们虽然也到寺院来拜拜佛菩萨,回家还是一样,该做什么还是照做——要么去攀缘,要么随业缘。渐渐地,仅有的一点信心也消失了,更不用谈决定解的发起了。

对世间、人生的真相——无常、无我、苦有深刻的认识,面临境界的时候善于观察烦恼,防护内心,如此便能逐步坚固佛法的信心,进而发起决定的信解。一旦具足了清净心和决定解,就会进入佛法的实际修行阶段,也就是修真实行。(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