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走进,百年城站的“前世今生”~

[佛教因果定律] 发表时间:2023-03-08 09:27:10 作者: 阅读次数:
走进,百年城站的“前世今生”~

城市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变迁,火车站记录着不可磨灭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火车站和城市一样,也在慢慢改变着容颜。

今天,我们带大家来看看杭州火车站(城站)的“前世今生”,聆听亲历者们与城站之间的故事。

民国时期杭州城站火车站外观(资料照片)

Part1:百年城站

杭州铁路的老车站,最早建于20世纪初期。杭州城站,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见证过太多的风云变幻,仿佛每一块砖瓦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构成了杭州独有的历史文化。

应运而生蹒跚起步

(1906-1911)

1897-1907年间,西方列强图谋垄断承揽浙赣铁路的建造业务。

西方列强的巧取豪夺激起了浙、苏两省爱国绅商的义愤,浙江省成立了商办的“浙江全省铁路有限公司”,推选浙江绅商、原两淮盐运使汤寿潜(1856-1917)为公司经理,着手筹办浙江的铁路建造事宜。

汤寿潜顶住来自清廷和列强的重重压力,从杭州闸口起,经南星桥、清泰门、艮山门的城墙外地段到拱宸桥修建一条江墅铁路支线(全长16.135公里)。

“清泰站”便是杭站的前身,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建设的车站,见证着杭州城进入铁路时代的历史变迁,也由此翻了开杭站历史的第一页。

1909年开始修建杭州城内的火车站,1910年才将清泰门站迁移至城内,改称“杭州站”,因是城内之站,所以人们又习惯称“杭州站”为“城站火车站”。

内乱外患步履维艰

(1911-1949)

1937年12月24日,日军分三路冒雨侵入杭州,杭州沦陷,城站被炸毁。12月,日本井上岗部队对沪杭铁路实行军管。杭州城站后经修复,再搭出临时棚才勉强维持运营。据收藏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日伪资料显示:杭州站于1941年3月26日开工,经过整整一年的建造,于1942年3月21日竣工,不久就投入了运营。

新建的杭州站采用日本奈良时期的古建筑形式,砖木混凝土结构、大屋顶、绿色琉璃瓦、清水墙体、斗拱飞檐,檐口角上有4个铁铃,寓意吉祥如意,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和杭州古城交相辉映,成为杭州的标志性建筑,这一建筑一直延用到1997年。

多难兴站艰苦创业

(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后,杭站克服重重困难,迅速重组发展,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铁路在恢复旧线的基础上,开始了大规模的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铁路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相继建成了一批重要干线。

励精图治欣欣向荣

(1978-1997)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铁路重点在中东部地区一些繁忙干线增建二线,集中力量加速西部地区铁路建设,组织30万铁路职工和铁道兵开展西南铁路大会战,建成了一批重要干线和枢纽,电气化铁路发展,路网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1997年6月26日至8月15日,杭州站旧站被拆除。新杭州城站于1999年12月28日正式启用。

2010年,随着沪杭高铁的运营,杭州站再次进行扩建,目前车站拥有候车室11个,站台9个。

追风逐梦前程似锦

(1997-至今)

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生了杭州铁路空前的发展。近几年来,随着国家铁路的快速发展,长三角铁路运输网络已基本形成,车站运输经营持续高位增长,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商业旅游、便利交通起到了较好的拉动效应。

Part2:亲历者说

每天,离别或是团聚,在这座百年历史的火车站里不断上演。113年的时光中,无数人在城站进进出出,经历人生的悲欢沉浮。今天,我们聆听这些亲历者讲述他们与城站的故事......

何国华,邮政押件员

一半的人生都在火车上度过

“别人看我天天进城站火车站,跟着火车到处跑,以为我是铁路的人,其实我不是。”何国华是邮政押件员,他的工作就是跟着火车,将杭州寄出的邮件送往外地,然后将外地的邮件带回。

1981年,18岁的何国华穿上了那个年代让人羡慕的绿制服,来到城站火车站边的邮政大楼里报到。

“那时候城站火车站是杭州城最热闹的地方,真的是交通枢纽。广场上有好多买票、等车的乘客,车站里挤不下,他们就到外面的广场上来。”何国华回忆,城站当年人声鼎沸、车水马龙。

“那时候发往外地的物流以铁路为主,所以杭州这里的物流集散地就是城站火车站。早上4点多浙江日报新鲜出炉,第一辆车就是运到城站这里,交给我们,然后带上火车,送到省内其他地市去。”何国华说,当时很多火车上都会挂着一节邮政车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车少,以前去金华那边的物流也是走铁路的。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包裹里吃的东西就会很多。”何国华说,自己碰过不少这样的人,看见他运着包裹去邮政车厢的时候,会凑上来问是不是送到金华的包裹,家人大概什么时候能收到。

丁民乐,沪杭线资深乘客

往返沪杭:带去土鸡蛋捎回肥皂条

68岁的丁民乐曾在杭州城站铁路招商部门工作。他是最早经历沪杭双城生活的那一批人,城站则是他双城生活的见证者。

1974年,丁先生到杭州城站火车站工作。从那时开始,他成了沪杭线的资深乘客。“我父母的家在上海,爷爷奶奶的家在杭州,后来我的小家庭也建立在杭州。”丁先生说,“我成了我家的专用快递员,经常往返于上海和杭州。每次都从城站走,因为这是唯一的铁路客运站。”

一只小竹篮,就是当年他的行李箱。那时候,上海到杭州远没有今天方便,火车还在烧煤,单趟要4个多小时,一次来回起码8个小时。

去上海的时候,丁先生经常拎着一篮子农副产品,比如土鸡蛋等,“40年前就这么从乡下收集鸡蛋带进城,再带去上海。”

“秋天到了,我放上杭州西溪盛产的火柿,还有黄岩蜜桔……春天到了,篮子里就会换成带着黄泥的春笋。我妈一直说杭州的江米年糕比上海的好吃,我也经常从菜场买好带去。”

从上海带回来的则是各种工业产品:洗衣服的碱性条状肥皂,还有整封的火柴以及香烟等。“那时候这些东西都是凭票供应的,家里不够用。好在上海的家里提前迈入煤气时代,对火柴的需求大大减少,杭州的家里还在发煤炉,需要火柴。”丁先生说。

在物流不甚发达的上世纪70年代,丁先生和亲属们就是这样互相扶持着,让彼此的生活充满温馨。

赵宜飞,铁路乔司站车站值班员

飞驰的列车载着对妈妈的思念

对这座百年老站,30岁的赵宜飞再熟悉不过了。“可以那么说,因为有了城站,才有了我。”

赵宜飞出生在铁路世家,母亲曾经是列车乘务员。“听妈妈说,当年老爸追她的时候,每次总会骑自行车到城站,等着她下班,城站就像他们的‘鹊桥’。巧合的是,我也出生在城站边上。”小时候,妈妈要出乘远行,宜飞总是跑到城站,听着汽笛轰鸣,望着母亲从这里踏上旅程,开始她的工作。

“刚开始我真的不理解,因为每次妈妈外出,都要在火车上待将近一周的时间。有时候想妈妈了,爸爸会带我去城站边上的清泰立交桥看火车,告诉我‘妈妈就在火车上’。”

18岁那年,宜飞考上了西南交通大学。开学那天,他背上行囊,踏上了前往成都的绿皮火车。第一次离开家乡远行,还是在城站。“与家人分别的那一刻,突然感受到了当年母亲的不容易。”

毕业以后,赵宜飞接过了母亲的班,进入铁路乔司站,成了一名车站值班员。无数个夜晚,他坐在小小的行车室中,望着满载旅客的列车安全通过车站,驶向远方。城站变成他每天搭乘通勤火车上下班的必经之地。

宜飞说,虽然对这座家门口的老火车站很熟悉,但他会在等车的时候随手拍上几张照片,记录下城站的每一个日常,“这座矗立在杭州老城中的火车站,已经成为我人生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谭启晓,杭州铁路设计院退休工程师

万张照片记录城站“前世今生”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杭州城站发生的种种变化,都被一位老人用相机记录了下来。

翻开自制摄影集,80多岁的谭启晓讲述着杭州城站火车站的“百年历史”,从杭州首条铁路江墅铁路到城站旧址清泰火车站,他如数家珍。

这份铁路“情结”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谭启晓中专毕业后一直从事铁路工作,一干就是40多年,退休后依然钟情于铁路研究,也正是因为这份深情,他萌发了用相机记录杭州铁路历史变迁的想法。

“城市发展变化,用相片记录才有权威。相机我随身带,全过程的记录,几十年下来就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档案。”

1997年6月,杭州城站由于客流的持续增长,已不能应付客运需求,旧车站拆卸重建。从此,客流一下子都涌入了杭州东站,排着长龙的售票窗口、闹哄哄的候车室、如同开闸放水的检票处……这些场景都被谭启晓用相机一一记录。

“这个照片显示的是旅客都集中在东站,人满为患了,好多人就连座位都没有;另外一个当时买票的情况,排的都是人,每个窗口,我估计起码有三四十米,买着一张票的话,你起码要等个一个小时左右。”

2010年1月,新东站开始破土动工建设。同年10月,浙江的第一条高铁沪杭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杭州站驶入第一趟高铁。从此浙江的铁路上跑起了“G”字头火车,进入“追风时代”。

……

按照相关规划,到2030年,杭州将拥有11条高铁线和6座高铁站,高铁数量超过上海、南京、合肥,居长三角城市首位。

展望未来,谭启晓无比自豪。“杭州实际上是我们国家铁路发展的一个缩影,我想有生之年,也想坐一坐这种高科技的列车,来享受下我们祖国发展的一种面貌。”

见习记者/崔义刚通讯员/范杨

编辑/陈惠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