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走近傣家人的佛教生活:从生到死都与佛教有关

[佛教因果定律] 发表时间:2023-03-09 09:27:58 作者: 阅读次数:

走近傣家人的佛教生活:从生到死都与佛教有关

西双版纳的傣族基本全民信仰佛教,在傣家人的生活中处处可见佛教的身影,践行佛教的基本教法教规,奉行三皈五戒十善,持修戒定慧,似乎将佛教思想散播在生活的各个角落。

今天,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西双版纳傣家人的佛教生活吧。傣家人从小到大,从生到死几乎都与佛教有关,例如傣家小孩一出生,家长便会请高僧长老、出过家的老人、波章等为婴儿取名字,取的名字多数跟佛经佛法有关。傣家男孩多以艾赕、艾温、艾应、艾般雅为名,而这几个字直接来自佛教巴利语。“艾赕”,“赕”是巴利语“Dana”,布施、供养、敬奉之意。孩子生出来后,父母将孩子供养给僧人,随后通过仪式又将孩子请回来。傣家人认为这样孩子能得到佛法僧三宝的护佑和加持,一生与善结缘,还能增长孩子的福报,故此也将孩子取名为“艾赕”;“艾温”,“温”是巴利语“Bunya”,福德、福报之意,希望孩子长大后能积德行善,具足于福报;“艾英”,“英”巴利语“Yinda”,在佛教经典里帕雅英是掌管着所有的四方天神,意为权利和地位;“艾般雅”,“般雅“巴利语”Panya“,意为智慧,望孩子是具足于智慧之人。单从取名字便可认识傣族与佛教因缘。

生日那天,傣家人清晨早起准备好丰盛的食物和鲜花以及供品前往寺院,供养僧团,诵经礼佛,受戒祈福,请僧人为其拴线祝福,清扫寺院和佛塔等。有时也会诚邀僧人到家里念诵《护卫经》、《吉祥经》,一般情况下僧人也会随缘佛法开示,亲朋好友和左邻右居都会聚集一起听经闻法,随喜赞叹。有些人在生日当天会选择放生,傣家人相信,常放生能助长我们的慈爱之心,还会让我们延年益寿,健康平安。有些人还会为父母洗足或为他们做一些美好的事情,感恩他们给予我们肉身生命,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因为傣家人深知“我们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困难日”。

傣族传统社会里,佛寺不仅仅是宗教信仰场所,更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中心,佛寺担任着传承民族文化及弘扬佛法的重任。传统上傣族男孩到了一定的年龄,会遵循传统选择剃度出家为僧,一是为了修习佛法,实践禅修;二是研习本民族文化;更是为培育自身善念和智慧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孩子在佛寺里精心学习,等到了一定的年龄,若自身觉得与袈裟缘已尽,便还俗入世,将在佛寺中学到的佛法教理教义和贝叶文化,散播在俗世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傣族佛教“还俗制度”的传统习俗,让每个男子都能亲身经历出家的生活,从小与佛结缘,种下信仰的种子,使佛教与社会有效的互动和连接,所以才使南传佛教地区的百姓几乎都是全民信仰。

傣家人要出远门或者到外地工作学习的前几天,一般都要去佛寺请高僧长老拴线祝福。高僧一边拴线一边念诵祝福经,祝福经里带有很强的教育性、鼓励性的内容,穿梭着许多引导性的理念,比如出远门要遵循异乡风俗,守护戒律,与人为善等,这是祝福更是一种教育,此仪式能让他们明白应注意的相关事项,还能给他们带来旅途的信心。

此外,若是从外边回来,也有相关的仪式要举行。

到了晚年,不管是男士女士,他们都会选择去寺院过一段比较严格的修行生活。尤其是在三个月雨安居(Vassa)期间的傣历初八或初十五月圆日,他们会去寺院里住上两天,持八戒,专心的修习佛法、十分严格地要求自己的行为规范,特别注意和反思自己身口意所造作的善恶业。在高僧长老的教导下系统地实践禅修,面对晚年,学习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去战胜对死亡的恐惧,他们用清净的禅修生活来代替纷扰吵杂人生,不断的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尽量避免过于依赖子孙,避免执着于自身的物质财产而产生的不舍和痛苦。像这样的修行生活一直持续到他们临终辞世,他们认为这样的生命是非常精进而有意义的。

傣家人的家里一般会设有佛龛或佛坛供奉佛像,在家里每天早晚诵经礼佛,睡前或醒后也会用片刻的时间来打坐静心,通过这样每天不间断的自我省思内心动静,观察烦恼的起伏,培育欢喜和平静的心态。在傣家人的心里佛并非是万能的神,而是生活中的精神导师,是慈悲与智慧圆满的老师,佛像只是让我们忆念佛陀之恩德的表象。傣家人深知善恶因果的道理,善恶由己所造,也必是由己所受,佛陀只是指路人,给我们指明离苦的道路,解脱的方向,但不能帮助我们消除自身的业,离苦得乐的解脱需要我们自身去实践。所以,在傣族地区,我们可以感受到佛教与生活是如此的亲切。

几乎每位信佛的傣家人大多都熟知佛本生故事,这得利于村村寨寨佛寺的壁画上几乎都是有佛本生的故事,每逢赕佛或传统节日高僧或长老会在佛殿里高声诵读佛本生经,在耳濡目染中傣家人熟记故事中的每个细节,渐渐的佛理也更是深入内心了。佛本生经讲述佛陀在成佛之前身为菩萨,经过多生多世的修行累计“巴腊密”(Palami), “巴腊密”是巴利语,汉语则译成“福德之粮”,分别有十种“巴腊密”,即为Dana(布施)、Sila(持戒)、Nekkhamma(出离)、Panya(智慧)、Viriya(精进)、Khanti(忍耐)、Sacca(真实)、Adhithanna(决意)、Metta(慈爱)、Uppekha(舍心、平等心)。积累“巴腊密”具足圆满后才会成为佛,即觉悟了的圣人。在佛本生经的指引下,生活中傣家人时时不忘修行,布施、持戒、禅修贯穿着他们日常生活。比如每天早上起来,备好自家蒸好的糯米饭,刚出炉的菜,带到寺院去供养僧人以培养布施和奉献的心;采摘新鲜的蔬果,不忘记与左邻右居分享,他们认为这些都是行善造福的机会;看到僧人赤脚托钵化缘,不忘记供养食物,以减轻自己吝啬和贪婪的心,增长自己的福报;逢年过节时不忘到寺院供养,滴水回向功德给已故的祖先亡灵,把喜悦的心分享于的亲戚朋友,愿一切众生都能离苦得乐,证悟涅槃。在他们的一辈子当中几乎都是在积累“巴腊密”,趋向涅槃的方向。

待老人或病人临终时,子孙会到寺院请一套袈裟、钵或僧杖摆在病人的身边。这样的方式,是让这些佛教物品提醒着他们忆念起曾经做过的善事,护持佛教,供养僧众,累积福德,使他们心里倍感温暖和平静。若临终之人已近气熄,那么年长的老人或子孙会在身旁引导他念经,忆念三宝恩或念三皈依文,让他们内心有依靠,以战胜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放下对名利权情的执着,放下对这个世间的不舍,减轻死亡的痛苦。傣族有一句古老的谚语说:“蚯蚓吃泥土,鱼儿吃蚯蚓,人类吃鱼儿,最后人也被泥土吃”,这种生态循环的理念,告诉大家人仅是大自然的一份子,终究会归为尘土,这是逃脱不了的事实,要以平常心面对死亡。傣族还有一句谚语说:“坟头并不可怕,那是每个人的枕头”,更是直接的道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这样的人生信仰、生活理念给予傣家人平静而安定的内心,坦然的接受和面对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不慌不恐的看待世间波澜起伏。

傣家人常常说的四种人:“从黑暗走向黑暗的人,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人,从光明走向黑暗的人,从光明走向光明的人”,此生不管是活得长或短,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要把这段人生修好,精进修行,培育善业,走向光明。傣家人认为人空手而来也空手而去,但善业和恶业却随身,无论下一站是何时何地,业力总随行。生而为人不能没有信仰,但信仰必须是走向光明的,增长自身的慈悲与智慧的,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欢喜和自由的。平静安稳的背后,是傣家人修行佛法的成果。如果没有提前修好福,那么面临死亡时许许多多的遗憾会带来慌张和恐惧。

在傣家人生活中还有一个值得跟大家分享的仪式,称为“苏玛”仪式。“苏玛”来自佛教,是集忏悔、道歉、感恩等为一体的仪式。父母给了我们肉身生命,我们也应该感恩父母。我们生长在安稳的国度,安全的生活环境,美好的世界里,我们应感恩自己所拥有的福报。生活中,我们多少总会犯错,或出恶语伤己害他,我们也需忏悔,决心改过。每逢傣家节日期间都会有“苏玛”仪式,僧人或在家人向佛法僧三宝忏悔自己的过失;僧人与僧人之间、在家人与在家人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等都会互相“苏玛”,通过庄严的仪式请求对方的原谅和宽恕,让傣家人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父母,忏悔自己的过错,培育自己的感恩之心,慈爱之心,悲悯之心。

傣家人的佛教生活,黄昏时分,一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全家人在阳台上一起共享晚宴,聆听着从不远处传来寺院的钟声,继而是僧众的诵经,洗涤他们每天的烦忧,让他们带着欢喜的笑容进入梦乡,以喜悦的心态问候明天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