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信愿法师:成立助念团推广助念有何功德利益?

[佛学常识] 发表时间:2024-11-30 04:06:32 作者: 阅读次数:
信愿法师:成立助念团推广助念有何功德利益?

问:成立助念团推广助念有何功德利益?

答:本愿的要义,乃是“平生业成、不期来迎”,何可成立助念团推广助念呢?这个问的意思就是说:既然往生一事在平生决定了,何必要成立助念团推广助念呢?成立助念团,就是能够行事较为有效率,较为有规矩,较能帮助众生更多人得到阿弥陀佛的救度,往生西方,因为有助念团、有组织,就能够照助念团的规矩,更多人按照这个组织,而去帮助一切苦难中的众生,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当然不一定要成立助念团才能够发心为人助念,但是若没有成立助念团,只凭个人的发心为人助念,就比较没有效率,行事当然较没有那么迅速、高效。所以,成立助念团推广助念,能够帮助很多没有念佛的人,在临命终,因为有助念的殊胜法缘,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下午有一群在家菩萨,特别回来我们讲堂,感谢师父以及我们本愿山的诸位法师,和我们本愿山弥陀助念团的诸位在家菩萨。这群在家菩萨为什么要回来感谢我们呢?因为他的父亲一生没有学佛、没有念佛,他们家亲眷属很多也没有学佛、没有念佛,但是他的父亲在临命终受到我们为他助念,一直到死后八个小时,加上他们家亲眷属认真为他们的亡亲助念,经过十二个小时;当准备要净身换衣的时候,那个脸色很红润、很好看;将他的遗体移进冰柜里面,身体是软绵绵的。这个亡者的家亲眷属,有很多人是没有学佛没有修行,对亲人的过世,也不知要怎样处理。但是再怎么没有学佛、没有修行的人,看到自己的亡亲死后,脸色红润,庄严好看,身体柔软,大家都会很欢喜,为什么?因为这是瑞相啊。纵然没有学佛没有修行的人,也知道这是好的相状,对不对?所以他们非常的感恩我们本愿山诸位法师和诸位莲友大德,为他们的亡亲助念,为他们做功德佛事,使他们家属在手忙脚乱之际,在不知所措之际,有我们的帮助,教导他们如何如理如法,以佛制的丧礼料理他们亡亲的后事,他们内心非常的感恩。

所以,我们藉着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来帮助一切生命中苦难的众生,离苦得乐,往生西方。若有成立助念团,行事当然比较有效率。

答:“助念”一词,顾名思议,乃帮助临终之人或亡者生起念佛正念,此是助人生西,圆成佛道。佛言祖语,悲心劝勉,斑斑可考,践之履之,犹恐不及,怎可反悖,滋生阻挠?本愿行者躬身实践净土教法,发菩提心,为人助念,非为自身将来蒙人助念,盖现生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故;而是为协助平生未具因缘得遇弥陀本愿之人。

我们修学阿弥陀佛本愿的念佛行者,成立助念团,推广助念,帮人念佛往生净土,主要是在利他。

以利他为先,自利是因为我们在行道利他之中而得。因为我们为人助念,就是培养自己的福德,为人助念同时也是为阿弥陀佛与众生两者之间搭起桥梁,让这个亡者因为我们为他助念,使他迈向西方佛国,这就是十方诸佛度人解脱生死的目的,当下岂不是佛的化身?所以帮助人解脱、帮助人往生、帮助人成佛,这个功德很大,当然成立助念团推广助念。而且因为助人念佛往生西方是因,将来也因为自己所以造作的这个净因,在临命终得到善知识的助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果报——有净因就有净果。

但是一个相信阿弥陀佛本愿救度的念佛行者,如果是平生业成,有不期来迎之心了,当然不会盼望在自己的临终需要人家为他助念。这种盼望的心没有了,这种期待的心没有了,因为内心清楚明白,自己现在往生决定了。但是这种人多还是少?少啊!所以如果成立助念团推广助念,能够帮助更多没有学佛的人,能够帮助更多修行圣道门的人,能够帮助更多没念佛有信心的人,能够帮助更多没有平生业成的人,怎么不好呢?对不对?当然是很好。

助念:对很多人而言,是临终最佳法缘

因芸芸众生之中,不学佛者多,学佛者少;不念佛者多,念佛者少;自力念佛者多,他力念佛者少。

确实,我们从台湾岛来论就好,没有学佛的人比较多,学佛的人比较少。我们台湾现在大约有二千四百万的人口,请问诸位:学佛的人比较多还是没有学佛的人比较多?没有学佛的人比较多。信神的比较多还是信佛的比较多?信神的比较多。吃素的比较多还是吃荤的比较多?吃荤的比较多。念佛的比较多还是没有念佛的比较多?没有念佛的比较多。自力念佛的比较多还是他力念佛的比较多?自力念佛的比较多。事实就是如此。所以,助念对很多人而言,是临终最佳的法缘,所以我们帮助一切众生,在他临终的时候,因为得遇名号的救度而离苦得乐,往生净土,不就是功德一件吗?当然是。

此诸众生,临命终时,急需他人助其解脱,此时,唯有本愿行者,最适最能担此圣任,因本愿行者,深知弥陀大悲、平等、主动、无条件的救度,倘若为说妙法,劝勉亡灵,念佛生西,必可蒙佛接迎,往生净土。此岂非是绝佳弘传弥陀本愿、流布六字洪名的因缘吗?况且法藏菩萨誓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十方众生,包括一切平生、临终、中阴之机,难道此诸众生不是十方众生吗?不是弥陀誓救之对象吗?弥陀救度之心是无限宽广的,本愿摄受之机是万无漏一的。不可曲解佛愿,狭义佛心,自是非他,只愿度平生者,不愿度临终以及亡者;何况临终之人,已无寿命,平生之人,来日方长。取少舍多,弃急救缓,执一漏万,此即不周。弘扬佛法,不可私心用事,知见狭劣,赞己所行,谤人所做;凡有作为,应学佛心,应效佛行,方真信佛。至诚盼望本愿行者,应誓作弥陀之使者,广为他人助念;切莫作众生之障缘,反对助念!

诸位菩萨!如果是反对人家助念,使这个亡者不能受到他人为他助念,这个亡者若堕落了,反对助念这个人要负因果吗?要!所以若有人发心为人助念,你若把人家阻挡:“唉呀!天气这么冷,不要帮人助念啦,都已经死了,他能听得到吗?”这个人原本发心要去为人助念,因为你一句话,他就放弃,这个亡者得度的法缘,或许无始劫以来,就只有这一次得度因缘,被你挡掉了,他若堕落三涂地狱,若知道,他会不会找你算帐?会!因为你障碍他的解脱。就算他不知道,没有找你算帐,你和他结的这个缘,是善缘还是恶缘?恶缘。日后在六道轮回当中,若相遇了,会起恶报还是起善报?恶报。

诸位!我们一定要和任何一个众生结善缘,千万不可和任何一位众生结恶缘,要不然因缘会遇之时,恶报还须自受。师父在讲席之中经常引用《华严经》的一首偈颂法语,请诸位跟着师父来读一遍: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你所作所为,经过百千劫,你所作的业因不会消失,因缘合会之时,果报还是自己去受。所以我们一定要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无论这个众生是善人是恶人,是好人是坏人。我们在无始劫的生死轮回,和很多众生结善缘、结恶缘、结无记缘、结净缘。如果这辈子和我们相遇的人,对待我们好,有可能就是我们在过去生和他结善缘,我们更加要珍惜这殊胜的善缘,对不对?如果和我们相遇的人,对待我们很不好,有可能就是我们在过去生和他结恶缘,所以更需要藉着佛法改恶向善,将恶缘转为善缘,将逆缘转为顺缘,这样才不会互相继续一直苦恼下去。今天你讲人家一句是非的话,你就跟他结下恶缘,他日你和他相遇,人家就会说你不好的话,这叫因果报应;今天你赞叹人家一句话,他日相遇的时候,人家就会称赞你一句话;今天你发心为人助念,他日就有人发心为你助念,这叫因果报应,对不对?

所以,凡是对众生有益的,我们都要认真去做,随缘随份去做对众生有益的事情;凡是对众生有害的事,我们千万不能去做,否则因果还自受。

成立助念团,推广助念,能够帮助很多没有学佛、没有念佛的人得到解脱,千万不要阻扰,千万不要反对。三宝门中,有的学佛弟子,不是在修福,是在造罪。人家若行善就排斥人家,人家若发心就反对人家;对自己所修的法门就很赞叹,对别人所修的法门就很排斥,这样对不对?这样不对。你很喜欢放生,你就好好的去放生,不要排斥助念;你很喜欢助念,你就好好的助念,不要排斥朝山;你很喜欢朝山,你就好好的朝山,不要排斥持咒;你很喜欢持咒,你就好好的持咒,不要排斥吃素;你很喜欢吃素,你就好好的吃素,不要排斥念佛。总之,在三宝门中,无论什么人修学什么样的行,我们都跟人家赞叹、跟人家肯定,这样佛门就团结和谐,佛法就兴盛,对不对?所以念佛的人要有这份胸襟,不但赞叹别人所行跟我们不一样,也推广所有一切的佛法。我们自己的修学,好好专心念佛,将来我们在临命终,一定可以蒙受阿弥陀佛的现前接引。所以我们在现生做阿弥陀佛的使者,广为他人助念,将来临命终,除了有西方三圣,还有很多我们生命中的善知识会为我们助念,助我们往生一臂之力,因为这是因果报应。

所以,从这第二个问答,带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念佛,我们赞叹所有人的一切修行;我们助念,也赞叹别人一切修行。我们不要去阻碍别人,也不要让别人阻碍我们。人家若跟我们说一句话:“那个助念,一天到晚都跟死人在一起,这样不好啦。”你会因为人家这样一句话而不想助念吗?不会!对。会,就是表示你被阻碍了;不会,就是你不会被阻碍。你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将这句佛号帮助一切死难众生,你不用怕亡者会把你冲到、把你煞到,因为有阿弥陀佛的护佑,那你的心态、你的知见、你的观念很正确,你的行道就非常的踏实,安稳自在。因为有阿弥陀佛当我们的靠山,这样你自然就不会受到任何邪知邪见的破坏。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