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一位女童的启示

[佛学基本知识] 发表时间:2022-08-22 21:41:07 作者: 阅读次数: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一位女童的启示

耶稣基督祂有足够的神力可以变幻万事万物,可是祂为什麽用最脆弱的方式示现给在耶路撒冷哥耳哥达那些即将要处死祂的士兵和围观的群众看呢?而且在场所有的士兵和众人用尽各种言语和动作羞辱他,甚至于把他身上的衣服扒光分给大众,所有的人都极尽所能的冷嘲热讽,他们开始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从那裡经过的人就揶揄他,对他说:「如果你真的是上帝的儿子,你应该可以救自己,从十字架走下来吧!」耶稣就如此这般的被所有人凌辱、讥讽到断气,可是他在断气的时候,他用诗歌的方式呼喊了几句话,这个内容大意是「上帝啊!上帝,你为何离弃我?」作为一个开端,但最后却是在讚美上帝。当耶稣吟诵完诗歌以后,在断气前祂又说了一句:「我的嘴巴好渴」,于是,大地起了很大的震动,这是耶稣受难最关键的部分与启发。过了两天,耶稣又在别的地方示现復活的神蹟。这些种种的示现在世人的眼底到底有何意义呢?事实上,祂所行的这一切为众生牺牲奉献而血流遍地,目的是为了要唤醒众生的无明,并且帮所有的众生淨化他们反向作恶的负能量。事实上,祂的死只是臭皮囊而已,并不是祂的神灵,祂的受难和从祂身上所流出的血,是代表祂国土的子民所作的一切恶行,全部由祂承担;祂的復活同时也象徵了祂的世界来临,从此以后国土将呈现真善美的一面。

天主教的教宗方济各最近在菲律宾马尼拉的一所大学裡发表演说,过程中被一位遭受父母抛弃而流浪街头的一位十二岁女童问了一个问题:「为什麽上帝要让小孩子受这麽多苦?为什麽没有人帮助我们?」这位女童边说边哭,向教宗倾吐很多孩子被父母遗弃流落街头,最后被迫吸毒卖淫悲惨的人生历程。在场的工作人员把女童带至教宗的面前,教宗把她紧紧地搂在怀裡给予关怀,并且对着与会大众说:「我们所有的人都要学习和弱势者同哭,因为这样子才可以真正了解他们并且真正的给予爱。」方济各并且说明耶稣基督在世时,并非只是一味地用金钱或物质来满足众生的需求,而是用另外的方式花长时间倾听子民的心声,同时和他的子民融合成一体,使他们感觉有被关注与得到爱的满足。

释迦牟尼佛八十岁的时候,从王舍城要去舍卫城的路途上,祂为了要示现教化在毘舍离城这个地方生了一场病,祂告诉祂最亲近的弟子阿难说:「再过三个月我就要进入涅槃了。」后来佛到了波婆城,为作金子的一家人说法,并且也接受了他的供养。之后,佛所示现的病就更严重了,所以祂拖着示现的病躯想要去祂要到达的目的地拘尸那罗城,最后祂终于抵达了沙罗双树。祂选择把自己的头朝向北边的方向,同时作了祂一生中最完美的开示,大意是说,第一、要以戒为师;第二、要安住于四念处;第三、如果有很难调伏、品性恶劣的众生在僧团或佛教的团体裡面该如何处理?佛陀开示:「默摈之。」第四、所有的经典起头都要用「如是我闻」,以正视听。特别是对于我的四个教诫你们一定要遵守:要经常地观察自己的身躯是污秽不堪的,九个窍孔都是不淨,千万不要去贪执它;对于人世间所有物质和感官,无论是内在与外在,都是虚幻不实有,千万不要被这些如魔术般的幻境所欺骗;一切念头的起灭也都是幻化不实有,就像空气中的风、就像水沤裡面的泡、就像虚空中的闪电,都是无常不实;对于四谛十二因缘的修习与观照,最后也必须了知一切法皆无自性,进而深契甚深妙理之中而得到解脱。当我圆寂后,可以信受奉行的人,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佛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慈悲地开示祂的弟子,千万不要被心中所有的烦恼给侵蚀或打败,同时要人们知道,外在的一切世界和人的肉体都是一样会经由成、住、坏、空的过程,即便是佛也会有如此的过程,但最重要的不是肉体和外在的物质享受,而是如何去利用外在的境界成就自己完美的法身,因为法身是永垂不朽。

从佛陀最后的开示,我们便可以了解到世间无论是苦与乐,穷与富,无论你现在遭遇到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我们都应该用开放的心胸去接受,因为一切都是因果循环,要本着「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的态度,欢喜信受地去经营自己的人生。并且转化自己的心性,遵守佛陀所开示的一切妙法,念兹在兹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当下,去体会佛教徒应有的慈悲喜捨四大法要。

此是我香隆立嘉措看到菲律宾一则新闻后,所得到的感受,愿与大众分享。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