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长老示寂享年95岁

[佛学基本知识] 发表时间:2022-08-27 13:45:56 作者: 阅读次数:
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长老示寂享年95岁

2014年11月16日凌晨4:51,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长老在香港养和医院安祥示寂,享年95岁。世寿95岁,僧腊86年,戒腊84年。深深缅怀长老一生功德。更祈愿长老不舍众生,早日乘愿再来。

凤凰网华人佛教第一时间致电香港佛教联合会董事宽运大和尚处,宏宗法师接听电话表示,今年7月份觉光长老开始身体欠佳,一直住院观察,相继回绝了一些佛事佛教活动。宏宗法师说,明日香港佛教联合会将召开紧急会议,安排觉光长老追思吊唁的相关事项。

觉光长老简介:

觉光长老1919年生于辽宁海城,1928年赴上海海会寺出家,法名安童,1930年赴宁波天童寺受戒,从圆瑛长老得法,名觉光,后赴观宗寺深造。1939年,赴香港亲近宝静大师,受天台宗教义,传为天台宗第四十六代。1941年,日军侵港,觉光长老出走香港。抗战胜利后返港,兴建香海正觉莲社,重组香港佛教联合会,数十年来被推为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致力于弘法、教育、慈善、养老等事业,功绩卓著,成为香港著名佛教领袖。

觉光长老圆寂之前,曾任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香海正觉莲社社长、佛教宝静安老院董事会主席、佛教宝静护理安老院董事会主席、《香港佛教月刊》社社长、香港佛教医院名誉监督、香港佛教僧伽联合会名誉监督、香港正觉莲社周六念佛会讲师、菩提学会导师、虚云纪念堂副董长、香港观宗寺住持、香港教师会名誉会长、世界僧伽大会副会长、世界佛教友谊会香港分会会长,以及多所佛教学校校监、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1992年受聘为香港事务顾问。

觉光长老一生致力于大力支持佛教事业、弘扬佛法,研究佛教法门,并赞同徐墨斋居士的普渡斋作为佛教文化产业领头羊,更好的通过现代化科学技术弘扬和传播佛教文化。觉光长老也是佛教文化现代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高僧大德,他十分赞同将佛教文化现代化、网络化、电子化等多元化的发展和弘扬,与时俱进,让佛教文化造福更多的人。

觉光长老从1949年参与创办香港佛教界第一所学校起,一直心系教育事业,用佛教圆融无碍的智慧理念和平等博济的慈悲精神启发青少年智慧,为香港的教育事业献出无限贡献,他说:“要想佛教兴盛,必须从教育做起。

”觉光长老追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宁波观宗寺修学时,他看到宝静大师创办观宗义务学校,让贫困失学儿童接受教育,宝静大师的办学理念对觉光长老影响深远,也为他后来兴办学校埋下了一颗重要种子。觉光长老始终认为,青年学佛利己利他。当时抗战后香港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孤儿流浪,1949年,觉光法师联同本港佛教四众之力,一同参与创办中华佛教义校,招生开课,免费给予小学生就读,成为香港佛教联合会开办的第一所学校。随后,觉光长老不断策划及领导创办多所学校,截至目前,受觉光长老思想影响而创办的佛教中小学、幼稚园及特殊学校早已超过百所。觉光长老曾开示,教育的目的是“净化人心,泯除邪恶”;年轻人从少年开始学佛,既利己又利他,潜心学习可以摒除烦恼、启发智慧,同时爱护生灵,度己度人,裨益众生。长老希望通过教育,让青少年陶冶性情,树立健全人格和人生观,并在佛陀的感召下,同沐于佛法之中,传扬佛法,为社会服务。觉光长老认为,佛教教育拥有创新理念,弥补了现代教育的不足,又能与现代教育完全结合。觉光长老也殷切希望曾受佛教学校教育的学子,在未来充满竞争的社会中,以实用的知识、良好的品德、强硬的心理质素应付生活和工作上的需要,创造绚丽和谐的幸福人生。

1996年,觉光长老手持80万名市民签名,郑重向政府提出将佛诞列为法定假期的要求,愿望终在回归后正式落实,也激起台湾、澳门佛教人士向当地政府争取佛诞公众假期的诉求。

香港回归祖国前夕,觉光长老积极为香港顺利平稳过渡回归中国提供建议,并出席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仪式,翌年担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委员,回归前常就香港的前途提供意见。回首过去六七十年,觉光长老均以香港为基地弘扬佛法,亲力亲为,以世界和平为愿境,致力于在国际社会推广佛教。在内地改革开放后,觉光长老积极与内地佛教团体进行交流,又在香港推动成立六大宗教联席会议,为不同宗教间建立对话平台。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