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饮食污浊是色身污浊的根源

[佛学基本知识] 发表时间:2022-09-06 23:12:21 作者: 阅读次数:
饮食污浊是色身污浊的根源

我们古代很多信仰,尤其是对山林河海的信仰,都特别好,这些信仰在道家保存得挺好的。但现在都被打倒了。其中有几点,比如污秽之气。在民间,认为坐月子的女人,和月事来时的女的,洗衣服的水都是污秽的,也不能倒到井边河流边,会触犯神灵。但现在这些信仰都比较少了。这些信仰在印度,还有在西藏还保存得比较好。

西藏原来信仰苯教,苯教就认为万物有灵。所以现在西藏人信仰苯教,他们也会转山,是逆时针转,藏地的佛教徒,是顺指针转,总之把山当成神灵,水也当成神灵。中国的这个思想,在《玉历宝钞》和《太上感应篇》中保存得比较好。但现在佛教徒一提起这两本书就认为是外道,很看不起的样子。这两本书有教化的功能,至少让人人心向上,不必把它抬到很高的高度,也不必贬低到很低的地方去。

这些基本的人对山河大地尊重的信仰被打倒后,人类许多灾难就来了。现在到处挖山,开石,污染水源,随便挖矿产,树木等。都为了装修,把自己小环境装修得很漂亮,好像城市建设,乃至自己家庭装修很漂亮。可是大环境就糟糕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场水灾一来,整个城市就淹坏了。这笔账,我们都没有好好算过。

好比现在雾霾,空气污染,汽车太多,尾气太多,我们都喜欢别人不开车,可自己却不愿意不开车。开车很方便,尤其是贪图享受以后,再也无法挤公交车了。每个人都抱怨雾霾,却谁也不愿意放弃少一点的享受。所以说,中国有十四亿人口,欲望膨胀起来是很可怕的。

印度和中国不同,印度人普遍认为,人要吃苦了苦,以求得解脱。所以印度很穷,却心里不苦。因为他们更喜欢吃苦一些。所以印度有苦行僧,头陀行。我们希望能享受,这个享受主义,确实是很大的灾难。包括在吃上、用上的享受。我们浪费起物质来,地大物博,都不够我们吃。现在是太平盛世,更要很谨慎,往往许多恶业,吃肉杀业,各种浪费的业,都是太平盛世造下的。所以要居安思危,要节约自然资源,社会资源。

人类贪欲的根源,先从饮食而起。人饮食上能减少,清净,则欲望就少。所以道教修炼,非常重饮食,甚至常常辟谷。确实,人能经过一段时间减饮食,能降低生活的许多欲望。你看中国人的吃,其实花样之多,更可怕。现在到处都有美食街,一种肉好几十种做法,总之就是让人起食欲来吃。但这些东西吃了,人色身污浊,欲望就重了,那要如何解脱。

因为色身的污浊和缺欠,我们产生了许多成本。比如在病上,比较明显的病,就是到医院,吃药,钱花在医院和药物上,大家都知道这是病了。这是最为明显的。但隐藏的更多了。比如很简单,吃饭没有胃口,没有肉就吃不下饭,可是没人发觉这是一种病。现在人吃的越来越浊气,尤其肉类越吃越多。城市农村都一样,但却没有人意识这是一种病。

人类最早的祖先,是素食的。佛经也有记载,人来自光音天,先吃地肥,再吃甘露,再吃五谷。最后退化,退化成吃肉。现在多少小孩子,没有肉,根本就不吃饭。而且还要加各种调料,口味很重。这么吃,人都早熟。但我们却看不到这是一种病。这个隐藏的病,就增加了许多社会成本,用了太多社会资源。

比如吃肉来讲,养一只鸡肉,就要花掉好几十斤粮食。一只鸡、鸭吃进去,就消费了几十斤粮食。这也是自然资源的浪费。都不要说现在冬天大家怕冷,拼命烧煤,夏天就用空调,为了发电,就烧煤,或者拦截江河建水电站,这些使得整个大环境都被破坏了。

我们现在看起来很方便,用水,用电,都很快,反正无限制的用。就像汽车排尾气一样,人也是无限制的排。根本没想到外界自然资源的破坏。

还有色身粗糙,要花费多少人力在药物,医疗上,这就是社会最大的负担。我们都在享受最好的,最快的,其实更应该从身体健康下入手。

但身体要怎么才能健康,这里头就很有文章。现在很多养生,乃至运动方式,比如跳广场舞,乃至剧烈运动,然后音乐开得很大。这就是群魔乱舞。让人心不安,就是老子讲的,五音令人耳聋,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其实生命需要安静,要安详。但你没福报,安详不下来时,就会这样子。因为现在人吃得太污浊,导致脑袋昏沉,就要强刺激。所以声音要开得很大,口味吃得很重,色彩要很艳色,情节要很刺激。这就是污浊之气,而根源就在于饮食污浊导致。

转自:福安古观音阁 新浪博客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