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须菩提祖师给樵夫写的歌词中植入广告的真实目的

[佛学基本知识] 发表时间:2022-10-14 08:12:57 作者: 阅读次数:
须菩提祖师给樵夫写的歌词中植入广告的真实目的

《西游记》孙悟空为了求长生不老之道,驾一叶竹筏横渡大海,到达南赡部洲。

孙悟空发现赡部洲的人,都是为了名与利在奔忙,这些人根本没有修道的,当然也就没有机会学到长生不老之术了。

孙悟空跟着南赡部洲的人,只能学到人形,学会了人言,但这只能是普通人的吃吃喝喝的生活,有着远大理想的孙悟空对此,当然不满足。

南赡部洲的人只知道吃吃喝喝

在南赡部洲逗留了近十年的时间,孙悟空也没有遇到神仙。孙悟空并没有气馁,他如法炮制,又制作了一叶竹筏,二次向西横渡大海,从南赠部洲到达了西牛贺洲。他在此处,终于找到的神仙的痕迹。

原来,孙悟空听到樵夫唱的歌曲里,歌曲里面提到了神仙。

一、孙悟空遇到了会唱歌的樵夫

灵台方寸山的樵夫

孙悟空在西牛贺洲神秘的灵台方寸山,听到一个樵夫唱的歌曲。这位樵夫唱的是: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机灵的孙悟空一下子,拦下了樵夫。他以为樵夫是神仙。樵夫哈哈大笑。樵夫说自己并不是神仙。孙悟空说,你既然不是神仙,怎么会说出《黄庭》呢!《黄庭》也叫《老子黄庭经》。这是道家的经典著作。

樵夫说,这是须菩提祖师教给他的。由此,孙悟空知道了须菩提祖师的踪迹。这就是孙悟空学艺的机缘。

二、须菩提祖师为什么要教樵夫歌曲

对于这个桥段,许多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解读。我们只从《西游记》原著中提供的一些信息,进行解读。

第一、樵夫与须菩提祖师是邻居

樵夫说,须菩提祖师与他是邻居

樵夫这样对孙悟空说:

实不瞒你说,这个词名做《满庭芳》,乃一神仙教我的。那神仙与我舍下相邻。他见我家事劳苦,日常烦恼,教我遇烦恼时,即把这词儿念念,一则散心,二则解困,我才有些不足处思虑,故此念念。不期被你听了。

神仙住的地方与樵夫是邻居。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居。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须菩提祖师看到邻居的樵夫生活艰苦,出于同情心,有出手帮忙的动机。

第二、樵夫是一名孝子

孙悟空说,你与神仙为邻居,真是近水楼台。怎么不去学道,还在这里打柴呢?

樵夫感叹说:

我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养育至八九岁,才知人事,不幸父丧,母亲居孀。再无兄弟姊妹,只我一人,没奈何,早晚侍奉。如今母老,一发不敢抛离。却又田园荒芜,衣食不足,只得斫两束柴薪,挑向市廛之间,货几文钱,籴几升米,自炊自造,安排些茶饭,供养老母,所以不能修行。

樵夫向孙悟空介绍了自己的基本情况。可以讲,对于一个陌生人来说,樵夫这样和盘托出,也说明了樵夫的直爽。

樵夫每天辛苦地rsh

古人有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樵夫是一名孝子。家有老母,他宁可放弃当神仙的理想。读到这里,我们也被樵夫所感动了,须菩提一定也感动了。所以,须菩提亲自动手,写了一首《满庭芳》,当樵夫感到困苦的时候,唱唱歌曲,就可以解忧了。

第三,须菩提祖师的深意

须菩提祖师为什么会专门给一个樵夫写词呢?这说明,这个樵夫身上有着学道的天赋。

道教一般都是师傅找徒弟。既然须菩提祖师给樵夫写词,那反过来说明,须菩提有意要收樵夫为徒弟。只是时机,还没不成熟。

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樵夫也在灵台方寸山上打柴,自然也会遇到菩提祖师手下的徒弟们。

须菩提祖师在歌词中植入了yytf

我们看一下,孙悟空七年的学徒生涯:

(孙悟空)每日如此。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凡所用之物,无一不备。在洞中不觉倏六七年。

孙悟空与师兄们一起在山上打柴自然也会遇到樵夫。樵夫的歌曲其实也在无形之中,在给这些徒弟们上课。让这些徒弟们认识到,做任何工作,都是一种修行。

孙悟空有机缘拜师

当然,须菩提祖师在歌词的最后一句,“植入”了广告。

这个广告,其实就是给那些有缘的人听的。可巧,孙悟空听到了,否则孙悟空的师傅,还不一定会是须菩提祖师呢。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