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走过米拉日巴佛阁,让灵魂跟上脚步

[佛学基本知识] 发表时间:2023-03-10 09:27:56 作者: 阅读次数:
走过米拉日巴佛阁,让灵魂跟上脚步

旅行,大概是这辈子都不会腻的一件事。每当开启一段旅行,总会期待和某些地点相遇,比如酒泉的长河落日、武威的大佛石窟、甘南的九层佛阁……还记得多年前看过一篇游记,里面有红衣黄帽的僧侣,有摇着转经筒的藏民,有一望无际的草原,不是那个人人向往的那个远方的西藏,而是一个叫甘南的地方。于是这棵草在心中种下,直到今年,终于踏上这片土地。甘南之行九层佛阁是最期待的景点之一,和它相遇的这一天,依旧是日升月落,与过去的每一日并没什么大不同,只因来到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九层佛阁,让我将这一天深刻铭记在了脑海中。

“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九层佛阁”是佛阁的全称,位于甘肃安多藏区合作市,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原建楼阁毁于那场十年浩劫,现存建筑重建于1988年5月,历时四年落成,是为纪念藏族民众中最富传奇色彩、妇孺皆知的米拉日巴尊者而修建的佛阁。

作为安多藏传佛教名刹之一,米拉日巴佛阁气势雄宏,金碧辉煌。佛阁外部全是由石头搭砌而成,看不到一根木材,而佛阁内部是全木制结构,寻不到一块石头,外不见木,内不见石,可见建造之精妙。为了减少对木地板的磨损,入内是要脱鞋的,室内温度较低,光着脚在大殿里行走,这大概也是一种修行吧。

佛阁供奉以米拉日巴尊者及其弟子为主的藏传佛教各派的开宗祖师,有以金刚为主的四密乘的众多佛像、菩萨、护法神等各类佛像1720尊,并且每一层都有不同的主题,每一层佛阁都代表着藏传佛教的一个时代或是一个支派,包括了已经被神化的藏族历代文化名人。

在安多这片土地上,米拉日巴佛阁如此醒目地屹立着,“脚”踏实地却能“俯瞰”众生。米拉日巴佛阁作为藏区最独特的建筑,是方圆几公里最高且最醒目的建筑,就如同一位指引者,引领着在红尘中翻滚的善男信女前来这小小的喜乐净土。

从佛阁的围墙开始,随处可见虔诚朝拜的藏民。或独自一人,或三三两两,每个人都是那么固执而虔诚地重复着朝拜的动作,哪怕泥土弄脏了衣服,寒气侵入了身躯,额头磕出了红肿……作为旁观者,我也为这信仰的力量而动容。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人家,头发已花白,磕一个头向前走三步,双手举过头顶合十,再接着磕一个头,周而复始,绕着佛阁一圈又一圈,累了就原地休息一下,喘会儿气后好像怕是耽误了什么,又立马进入下一个周而复始中了。我不知道他是从哪里开始这样一路过来的,或许是从看到佛阁的时候开始,或许是从家门口开始。从中我领略到了信仰的力量,也感受到了他身躯内灵魂的坚韧。

人们总是沿着佛阁高耸的围墙走了一圈又一圈,就像平凡的日子里每天做的事其实总是重复了一遍又一遍。站在拐角,沿着顺时针,能看到各式各样的人们从眼前经过,但大多数时候人都是在自己前行的路上,不拐过拐角,永远不知道前方的路如何走,变了方向的心不知何时会被触动。

站在围墙外,仰望佛阁。蓝天下的红色佛阁如此庄严,即便不是信徒的我心中也升起敬畏。再转眼看着围墙外来来往往的人们,突然增添了几分趣味:活泼的小女孩是蹦蹦跳跳的,还会毫不扭捏地对着我的镜头咧嘴笑;头发花白的老人却是手持珠串、步伐沉稳地走过;身体康健的人步伐如飞,不便于行的人手拄拐杖缓慢却坚定地向前走……一墙之隔,红墙内是佛门清净地,红墙外却上演着人生百态。

走完了佛阁,还可以去旁边的寺庙走走。寺庙建得也是十分恢宏大气,白墙金顶,让人看着就精神一振。寺院外还有一排转经筒,人们边走边用手抚过转经筒,我知道,他们转动的是自己的人生。

走在寺院内,听着僧人诵经的声音,思绪开始飘扬……如今细细回想,当下的那一刻我究竟想了些什么,已是模糊不清了,只觉精神轻松许多。梵音入耳,心自宁静,散去烦恼,回归初心,大抵是这样的感觉吧。

佛阁的不远处还有一座白色佛塔,因为时间的关系为能走近。但也可以想象那蓝天下更显洁白宁静的佛塔,它的身前,一个个虔诚的人来了,又沿着不同的小路远去,仿佛没带来什么,亦没带走什么。但是,谁知道呢?

在米拉日巴佛阁,时光是慢的。社会发展太快,我们也在努力地前进,但偶尔请稍微慢一些吧,就像来佛阁朝拜的那些人一样,洗涤一下心灵,充实一下精神,让灵魂跟上脚步。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