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宣化上人: 教你轻松背起楞严咒

[佛学基本知识] 发表时间:2024-06-28 04:07:41 作者: 阅读次数:
宣化上人: 教你轻松背起楞严咒

宣化上人:教你轻松背起楞严咒

许多人都知道持颂楞严咒是很殊胜的,但往往一提起楞严咒就说:「楞严咒好长,好难念,更不好背。」因此持颂的人很少,能背的人更是寥寥无几。这篇文章篇名是「人人都可以轻松地背熟楞严咒」,所谓「人人」是指全部的人--无论资质好坏;「轻松」是指背楞严咒并不难,而且是很简单、轻松愉快的。这是我持颂楞严咒的亲自体会,也感受到许多人因为误认楞严咒太难念,所以放弃持颂楞严咒,其实过去的我,也曾经有同样的观念。

高中时,时我读了宣公上人的开示,我就知道持颂楞严咒的重要与殊胜,上人说:「背诵楞严咒是所有佛教徒应做的事。」但那时,我并没有念。因为当我第一眼看到楞严咒时,面对二千多字又难以解释的咒语,我只有一种想法:背楞严咒,那有可能?对我而言,那太难了,所以我连念都没有念,自然也不可能会背。

上了大学时,因缘际会,我接触了「儿童读经」,也因此开始读颂古文,我在很自然的情况下,背了一小部分的四书五经及古文,即使那时我还是没有背楞严咒。

时光匆匆,又过了一年,我已经大学三年级了。那时,我突然想起楞严咒,也开始持颂,因为在背诵古文的过程中,使我知道自己有能力背熟楞严咒。四个多月后,我成功地背熟楞严咒,也深深地体会到,其实楞严咒是所有的人只要愿意去背(无论资质高低),都可以背熟,而且方法非常简单。

三年级的我,并未比以前聪明,只是那时的我知道自己一定可以将楞严咒背熟,但其实这是我本来就有的能力,只是以前不知道罢了,就像华严经中的富家子,衣中自有摩尼宝珠而不自知。

为什么说楞严咒是「人人」都可以「轻松地」熟记的呢?因为背诵的方法很简单,只要一遍念完再念一遍,自然会背。不用刻意去背,因为刻意去背太辛苦,效果未必好,很容易半途而废。读颂是过程,而背诵是自然的结果,多念几次,自然会背。所有的人只要是看得懂注音,甚至只要跟着出声,都可以轻松地熟记楞严咒。这种方法不是很简单吗?你只要看得懂注音,一遍念完又一遍,哪里会困难呢?即使刚开始念的很不顺口,但只要继续念下去,所有的人都可以克服这个问题。

或许有人说:我的记忆力不好,我背不起来,没这回事。背诵楞严咒和算数学不一样,算数学笨一点的人真的没办法,但背诵楞严咒确是可以靠「勤能补拙」的方法来克服。在高雄举办「小状元会考」的活动,发生了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有一个脑性麻痹的特殊需求儿,他将「大学全文」背熟了,共一千七百余字。连在语言及智力上有所障碍的孩子,在背诵方面都可以靠「勤能补拙」的方法克服,所以大家要相信自己绝对可以背熟楞严咒。

或许有人会认为,自己没时间持颂,其实这是不可能的。我的老师曾告诉我说:「记得以前去求学,回家时已经天黑了。我一个人走在山路上,一手拿着书,一手拿着手电筒,手电筒是用来照书的。我一边走一边读颂,那时真的很愉快,丝毫不觉得累,还曾经读着读着,一不小心就掉到水沟里去了。」如果大家真能持颂楞严咒,相信是心中是法喜充满,丝毫不会累的。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是有很多时间可以利用的,在走路时可以念,公交车时可以念,骑车遇到红灯也可以念,在电梯上也可以念,随时有空都可以念,相信不可能有人忙到没空走路吧!

此外还有一些背诵的技巧,法界印经会有文句经过分类整理的楞严咒背颂版,或许有助于记忆。持颂者可以每天念一遍全文,其它时间分段将部份咒文念熟,记得是「念熟」不是「背熟」,只要多念自然会背。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要求自己刻意去背或者是每天一定要背多少句,因为如此很容一起烦恼。

能背颂楞严咒可以说是「甚难稀有之事」,因为楞严咒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且不容易相信的。

但从另一观点来看,背颂楞严咒也可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因为所有的人只要愿意去背,都可以做到。用轻松喜悦的心,用恭敬虔诚的心持颂楞严咒,一定会成功!

简单地做个结论,如何能轻松地背楞严咒呢?

一、 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背熟楞严咒。

二、 自然地持颂,不要刻意去背。

三、 以轻松喜悦而又恭敬的心持颂。

四、 利用所有空暇,善用时间,持之以恒,必能成功。

最后祝福所有的人都能很轻松愉快地背熟楞严咒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