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堕胎杀业,怎样偿还?

[佛学基本知识] 发表时间:2024-09-06 04:06:57 作者: 阅读次数:
堕胎杀业,怎样偿还?

什么是堕胎婴灵?

婴灵是一种(中阴性)的物体,又名(水圣子),非人非鬼非神非魔,是停留在阴阳界的一种物体,直到其本身阳寿尽后,才能正式列入鬼魂,可以轮回再世婴灵有着比鬼魂更大的怨力,而且其怨力本身会因日渐成长而增加。

它们起初唯一以来生存的食粮,就是亲生母亲的元气,一般女性一生中只能接受三个婴灵的付身,一但越个,那女子必然身体气虚,精神有所错乱,这是她元神虚弱的表现,母体元神虚弱,婴灵日渐成长所需要之元气也就相对多了。其母体身上不能得到足够的能量,自然会四处寻找对像,补给不足,在这时候他们会日渐扩大外游的范围,自然会遇上其他山神鬼煞,做出一些可怕的事情等等!

孩子被堕胎的感受

医生和妈妈用残忍的方法对待孩子,比如吸宫术,像吸尘器一样把孩子从子宫壁上硬吸出来。吸的过程中,其实已经把他们绞碎了,孩子粉身碎骨。孩子大点的,用钳子把孩子的头先拧掉,胳膊等拧掉,再放在盘子里对下看身体是否完整。还有打毒针,生理盐水,孩子全身都是青的,中毒症状。大家可以看下网上的图片,孩子就是手指头度的大下的小人,是不是生命呢?他就是生命!所以妈妈因为无知就把孩子杀害了,我们现在学佛知道了堕胎儿是有生命的,他们因为怨恨妈妈,所以给家庭造成了很多影响。

婴灵对家庭的影响

我们很多学佛人害怕鬼,但是我们死后不也是个鬼么,不也是个灵魂么,不也是个神识么,不也是一颗心么?所以佛说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都有一颗心,都有灵性,都有觉悟的能力,都可以成佛,都有受想行识。所以这些孩子虽然没有阳间的血肉之躯,但是受想行识都有,渴望得到关爱和温暖。所以不要以为他们是鬼,他们是一颗心。

堕胎宝宝们每天在怨恨在受罪,所以我们要化解怨恨。堕胎儿对妈妈和在阳间的孩子造成了很多危害,其中有一个妈妈堕了八胎。阳上二十岁的儿子,过敏性鼻炎,鼻子经常流血不止,腰疼,随眠不好。堕胎的八个孩子都围着他。还有妈妈得乳腺病,子宫病。我有个亲属是全国劳动模仿,做计划生育工作,怕别人超生,抓到那些农村东躲西藏怀孕的孕妇,罚款并且逼迫别人做流产。所以现在果报现前,是乳腺癌。所以堕胎的危害太大,对现世的妈妈、家庭、夫妻吵架、孩子学习有障碍、不听话这都是普遍现象。

周围有个孩子和我们一起生活,虽然没有身体,但是有一颗心灵,会影响我们的心理。所以我们一定要救助我们的堕胎孩子,家庭才能和谐,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我们现在学佛,都知道孩子是有灵魂的,我们杀了他们,他们过的那么苦,我们多愧疚。

婴灵在鬼道的状况

他们在鬼道里特别受欺负的。他们是小孩,鬼道非常复杂,谁都可以掐一下,拧一下,踢一脚,听有的堕胎儿说过,经常被打,所以他们非常可怜。找到妈妈的孩子还好点,阳上的妈妈毕竟是人还有些福报,众生不可以随便靠近,找到妈妈的堕胎儿就经常跟在妈妈身边或者在妈妈身上,这些孩子说如果离开了妈妈会挨欺负,所以就寸步不离的跟着妈妈。

没想到我们把他们杀了,我们这些妈妈还可以保护他们一些。有的孩子在大街上流浪非常惨,他们的身体都是残缺的,有的就是一团血肉,有的孩子说,一般是老大背着一个弟弟,抱着一个妹妹,领着的,会走的就跟着跑。都是老大保护这些弟弟妹妹。我的孩子,老大领着弟弟、妹妹到处流浪,吃不上穿不上。

妈妈们应该如何做?

妈妈们没有开法会的现场,妈妈们就把堕胎的孩子,当作现实的孩子,每天和他们沟通。不要害怕,与其让孩子带着怨恨的心,不如转心转念,把妈妈的真心,佛心,翻出来,好好对待自己的孩子。试下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能好好对待,可能度自己的冤亲债主么,所以先照顾好自己的孩子。我们让孩子们放下怨恨心,讲道理是不行的,孩子们不听。

所以首先要忏悔,和孩子耐心的道歉,“孩子,对不起,我不知道你那么苦,我不知道你有生命!妈妈杀了你,太对不起。妈妈现在给你补偿”。我们如何补偿,吃饭的时候给孩子一点饭,给孩子买点简单的衣服,孩子们一直没吃没穿嘛。可以讲极乐世界的故事,这样孩子慢慢就被感化了。

您的孩子现在在哪?是否还在漂泊?是不是非常痛苦,无家可归,没有父母的关怀,到处都在被欺负,您有考虑过他的感受吗???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