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15集

[入门知识] 发表时间:2023-01-28 09:22:46 作者: 阅读次数: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15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还在继续讲「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这一句。我们上一次讲到安士先生在他的注解里面有一个「福田心地说」,列举了总共二十二种不同的修福以及得到的果报有不同这样的一种例子。我们上次就谈到第九和第十,第九是「施多福少」,第十是「施少福多」,这一对。上次讲到施多福少,就是布施得很多,可是福很少,这个原因是什么?《菩萨本行经》里面说到,说因为在过去生中如果是布施不能够以至诚心、以恭敬心、以欢喜心来行布施,反而会傲慢、贡高自大,而且就是受你布施的人又是颠倒邪见,那么你得到的福就少。就好比下种子,虽然是广撒种,可是从地上长出来的庄稼很少,所以收成就很少。这是我们要懂得布施的时候要怎么样用心,心真诚、恭敬、欢喜,自然得福就多,而且要有智慧,知道种的是真福田。第十是讲施少福多,就是布施得很少,可是福报就很大。《菩萨本行经》里面也是这样说到,它说如果是布施的时候我们能够以欢喜心来布施,以恭敬心来布施,以清净心来布施,而且你布施的时候还不求果报,你完全是真诚的,毫无所图的,那么你得的福就大,你所施予的对象如果又是菩萨、圣僧这些得道之人,你种的这个福田自然就殊胜。这就好比我们下种子下得很少,可是长出来的庄稼却是很粗壮,所以你收成就很多,这个意思,这是《地藏经》里面所说的「舍一得万报」。这个施舍,关键还是在你的用心,如果你的用心真切,这样你得的福就厚。

在《了凡四训》里面就说到这样的故事,说有一个书生带著一个书僮来到一个寺庙里挂单居住,结果发现这个庙比较破烂,在殿堂里面观音像上面的房屋漏水,刚好遇到下雨,水就滴下来,滴到观音圣像上面,把这个圣像弄得很脏。这个书生看了之后就生起不忍之心,看到观世音菩萨圣像竟然遭雨淋,於是就发心,请求寺院当中的这些常住僧人来修补这个房屋。他把自己身上带的所有的钱都拿出来,总共是十两金子,可是十两金子要修房屋还是不够。这个寺院的住持就挺为难的,施主布施很难得,不答应也不行,可是答应了,钱还是不够,我们寺院也没有钱,怎么能够完成这个工程?这时候这书生听了以后二话不说,马上把他行李里面的那些新的、比较好的那些衣服、物品统统拿出来,赠送给这位住持,然后很恳切的跟他讲,这是我所有的贵重的物品,希望您尽量的把这个工程圆满。旁边这个书僮看到之后就想制止他家主人,我们这些所有的贵重物品都拿走了,那我们还用什么,没东西用了。这个书生就对他的书僮说,只要使圣像能够安好无损,我即使是没有衣服穿,裸露著上身,又有什么关系?这个寺院的出家人听到这个施主这番话感动得流下眼泪,跟他讲,说你舍金银和物品、衣物,其实对一个富贵家人来讲不算什么,可是你这一分诚心确实太难得了,因此就答应他把这个屋顶修好,尽力的完工。到后来这个书生又跟他的父亲再次来到这个寺院,路过的时候在那里又住了一晚,就梦到寺院的护法神来跟他酬谢,说感谢您修补我们的寺院,您的这个功德很大,将来您的儿孙将要享受荣华富贵,之后他家的子孙确实都很荣贵。这是什么?布施的虽然只有一点钱物,可是这一分真诚心却让他世代子孙都蒙福,施少福多。为什么他的果报这么殊胜?因为他的心非常真诚、非常恭敬、非常欢喜,毫不犹豫的来布施,而且是奋不顾身,这一分真诚心就招感无穷的福报。

所以布施不在乎我们布施的多少,在乎我们是真诚心,真诚心去布施就不会有很多的计较。一般人做不到,布施他会计较,计较什么?或者是计较这个做的功德大不大,大的才做,不大的就不做,或者是计较别人知不知道,人家知道我才做,不知道的做了有什么用。还有些人不错,这些不计较了,可是当做了好事的时候反而被人误会。像我今天早上遇到一位同修,他跟我讲了他的一段故事,说五月份四川汶川的大地震之后,因为他自己过去也曾经受过苦难,所以对这些灾民,尤其是看到总理拉著小孩那种镜头,总理希望大家援助,他就生起悲悯之心,很勇猛,虽然家里钱不多,就拿出一万块钱去布施,发心非常勇猛。他女儿单位正好组织捐助,他女儿去捐了,本来他的钱想通过红十字会来捐的,但是因为女儿的单位组织捐,就通过单位捐了。可是这么一捐却让某些领导起了烦恼,为什么?你捐一万,那我们领导的该捐多少,我们的面子都没办法放了,我们不能捐少过你。就无事生事,就给她造谣,说她这一万块钱哪来的,为什么布施的这么慷慨,是不是自己在外面找的这些钱不正当,最后有人检举她,然后把她开除了,修福怎么没得好报?心就不平了。为什么不平,不能忍?这就是因为我们内心里面还是有这分计较,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内心,假如我们做这项事情是真心做的,真心没有任何计较,这个福就大,如果我们心还计较,要别人理解我,别人认同我,别人不要毁谤,不要中伤我,甚至要表扬我,有这种心这还是有条件的。当然有条件修福,这个福也很大,可是假如你没有任何计较,这个福就不可限量。所以贵在你真心修福。

为什么有的人布施,布施相同的,同样一万块钱,他得的福报不一样?原因在此地,他的心不同。所以《金刚经》教我们「无住布施」,不要住,住是什么?住是执著。执著什么?《金刚经》上讲「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所以布施起来就不能做到三轮体空。什么叫三轮体空?就是心里面没有我在布施的相,没有我布施给谁这个受我布施对象这种相,也没有布施中间物,这叫三轮体空。用三轮体空这个心态来布施,佛告诉我们,他得到的福德不可思议、不可限量,为什么?因为他心量太广大、太真诚。可怜我们凡夫不懂得怎么用心,所以布施确实很努力布施,布施的也不少,可是得的福报偏偏受到限制,什么东西限制?我们心量限制了,这个我们要懂得。要知道,假如我们布施还被人侮辱、还被人误会,这正好是添福的好机会。要知道福报都是逆著加的,这是我在小的时候我母亲告诉我的。她告诉我,享福很享受、很自在,这是消你的福,不是增福,是消福,你要是吃点苦,受点侮辱,你能逆来顺受,这是增福。所以福报它是逆著来的,顺著来的那不是福。所以我们能够遇到逆境安然顺受,这个福报叫做后福无穷。什么叫后福?这以后,你今天丢了工作,将来你的工作更好;现在收入减少了,以后收入要多好多倍;现在身体不好,以后再不会有病。为什么?你吃亏就是吃福。所以真正聪明人、有智慧人他了解这个道理,遇到这种情况他欢喜接受。

了凡先生讲,遇人谤我、侮我的,我皆欢然受赐,欢然是欢欢喜喜的,受赐,赐是恩赐,是他给我恩赐。你看他造这么重的业给我加福,这是赐给我很好的福分,我得感谢他,感恩。一般人谁给你这么加福?付出这么大的代价,自己将来要堕地狱、要堕三途来给你加福,谁能够这么给你做?你想想,这也是好的因缘,逆增上缘。你道理明白了,理得心安,好事,不是坏事。所以老法师常常提的,要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就是遇到了逆境,遇到侮辱你的人、毁谤你的人、鞭打你的人、折磨你的人,你都感恩他们,那你的境界提升了,你的智慧、你的福报、你的心量随之大大提升,这就是福,这个福它是无形的。人有这样大的心量、这样大的智慧,他受的福是真的,所谓量大福大。别看一个人福报现在好像现前了,如果他心量窄小,告诉你,他不会有很长的福,你过几年看看他,肯定福报消尽了,没有福。所以自己要做一个大的福报的容器,你能装很多福,承受很多福,器量小福加不上来,这是古人提醒我们的。这是讲到施少福多。

下面第十一个是讲「同忧异果」,这是在《法苑珠林》上面有一段这样的一个公案,说两个人,一个贫人,一个富人,他们两人同时看到来乞讨的乞丐,这两个人都很忧愁苦闷,一起都发愁了。可是发愁不一样,那个富人他是害怕这个乞丐来索要,自己不愿意施舍,所以他就发愁了。那个贫人他发愁什么?他愁自己没钱,不能够给他施舍,不能够种这种福田,他发这个愁。结果后来这两个人命终又去投胎了,那个贫人投胎到了天上,做了天人,享天福,这个富有的那个人就投到了饿鬼道,饿鬼是最贫穷的,贫穷到连饭都没得吃,叫饿鬼。你看两个人遇到同样一桩事情,见到乞丐都忧愁,可是他们的果报却是大不相同。你看他们俩都没做什么,就是心里起了这些念头,可是念头不一样,而且念头都是忧愁,那个发心不同,得到的果报竟然大相迳庭。这就看得出来福田真的就在我们心地,你起了一个善念,福自然就来了,都不待你去做。这是《太上感应篇》上讲的,「夫心起於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你这个善念刚起来,还没有去做,你的这个福报就跟著来了。吉神是主掌人的福报,他跟著你,你就有福了。他跟你不是随便跟的,你是起了善心善念才能跟他感应。若心起於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假如我们心念不善,就像这个富人,有钱不肯布施,没有怜悯心,不善,恶虽未为,虽然他还没去做什么事,可是凶神已随之,凶神,主人的恶报,他有恶报,他来生堕恶鬼道。所以你看这个心地多重要。所以我们看事情要看到它的本质上,不能只看到表面。你看同样的这桩事情,两个人见到同一个乞丐,都是忧愁,事上看,两个人没什么区别,都是这么愁眉苦脸的,竟然两个人的果报这么差异。所以我们要看事后面的理,看他行为后面的心地,来判断一个人的因果。一般凡夫看得不深,他就没办法体会这里的因果的奥妙。

第十二是「异寿同果」,异寿就是寿命有差异,但是果报相同。这是说什么?就是说人的寿命有长有短。我们就看现在,人他有的长寿、有的短寿,有上百岁的、也有少年人就夭折了,寿命不同。在人的过去、未来的发展当中,佛告诉我们寿命是有减也有增,我们现在处在减劫,将来有增劫。减劫就是人最高寿命八万四千岁,然后每过一百年就减一岁,这么一直递减下来,减到最后十岁,这是人寿命最短的,然后又开始每一百年增加一岁,一直增到八万四千岁,这一减一增叫一劫。寿命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我们现在处在减劫,现在我们人的平均寿命大约是七十岁,在不同的时期虽然有不同的寿命,可是如果一个人他受持五戒十善,而且终生奉行,那么他的寿命十岁也好,或者八万四千岁也好,他的果报是相同的,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是终生坚持到底,贵在坚持。我们所谓坚持,是我们的心是一种永恒的心、长远的心,而不计较将来有多少时间。譬如说我们修五戒十善,从现在发心开始做起,尽形寿我这一生都要奉行,乃至希望未来生生世世都奉行,这是个永恒的心。不管我们寿命有多长,可能明天我们就得走,但是我现在发心,我得到的果报,如果你只到明天就死掉,跟你活到一百岁、两百岁再死一样的,为什么?心是同样的真诚,心同样的真诚果报同样的殊胜。

我们了解这个道理就知道人为什么要忏悔,一忏悔了这人就变成善人。忏悔就是后不再造,过去犯的错误、造的罪业以后不再造,忏悔,所以哪怕是过去造作五逆十恶重罪,马上就要临命终了,我现在真诚忏悔,发愿在未来不再造这个恶业了,你得的果报是一样的殊胜。就像《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到的阿闍世王,他造作五逆十恶,而且这个恶是非常严重的,他是杀父害母、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干这些事,伙同提婆达多一起干的,这个罪业必定是堕阿鼻地狱,可是他在临终的时候忏悔,知道自己错了,回头了,求佛救度,佛教他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他就一心一意的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最后往生了,而且是上品中生,你看看这个果报多殊胜!往生就是不退成佛,这真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世间谚语所谓的「浪子回头金不换」,他在临终时候这一念真诚忏悔,他得到的果报,跟一个人从没有造过罪业的,他发心也是这样真诚,未来际不做恶业,这两个人的果报是相同的,寿命虽然不同,他们的果报相同。所以当阿闍世王在临终时候那种忏悔,他的心就已经是上善之人这种心,极乐世界叫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不是普通善,上善,你看发起这样的心,就在他临终最后那一刻能这么发,发起这个心,跟一个一生行善的人,他的果报,最后往生极乐世界,不是果报相同吗?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过去造作的再重的罪业不怕,只要肯回头,肯回头这就是善人。

第十三是「为恶善终」,这就是刚才讲到的,阿闍世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一生作恶,坏事干尽了,结果最后能够忏悔,他也能回头。这里讲的为恶善终还有这个意思,这是讲到一个作恶的人,他到临终的时候还没有改,还没有回头,可是你看到他竟然还得到善终,这种人还真有,这是什么缘故?这是因为他前世造作的这些善业太强了,虽然这一生作恶,消他的福报,可是他过去的福报太大,还没消完,所以到临终还看他挺好的,可是他做的恶在将来要受报,等他的福享完了,他的恶报现前。如果我们不明白三世因果道理,看这个我们看不懂,儒家讲「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他这个大恶人还能得善终?历史上一个很有名的人物曹操,曹操我们称为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干了不少坏事,为人心地奸诈、狠戾,是奸雄,作恶很多,自己也是妻妾成群,寻欢作乐,好像记载他是生了二十五个儿子,你看他有多少妻妾。一般人看他,你看他作恶,为什么还福报这么大,到善终,后来他儿子曹丕继位还封他为魏武帝,追封他的。他何以能够有这样的善终?前生修福修太多了,这世都没享完,可是这么样的享福法太可惜了,为什么?福愈大他作恶愈大,那他的果报就很惨,必定是堕恶道,而且杀了这么多人,命债有得还了。也有记载的,这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大概是在曹操死后一千四百年之后,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在苏州有一个屠夫,专门宰猪的,把猪宰了以后,看到猪肝上面写著有「曹操」两个字,证明那只猪就是曹操转世。他来做什么?他来还命债。过去杀了这么多人,一个个都得还。怎么还?变成猪给人宰杀。当时有一位年轻人看到了这个事情,他悟了,发心出家,他的名号叫佛安法师。这是有一个真实记载,曹操堕恶道去了。所以我们要看三世因果,不能就看他这一世,看他这一世我们会迷惑,你从三世的角度看你就明白了,真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第十四条「为善恶终」,我们也看到有些人行善,善心,很慈悲、很善良,一生都是这样的好人,可是他却恶终,就是我们讲死得不好,死於非命,这又是什么因果?你还得要从三世角度来看,他的恶终那是酬偿他过去的那个恶因,这是恶果,报了以后他的业障消除了,他来生必定是更好。这是在佛经里面《譬喻经》里面的一个故事,是讲到过去有一个看牛的小孩,放牛娃,他见到佛,他就发起了真诚恭敬的心,采了花去供养佛,结果就在路上不幸被牛给踩死了,这是恶终,可是他的神识却生到忉利天上去了。你看人这一道这个福报已经容纳不了他,他上天去享福了,为什么?他供佛。那为什么供佛还被牛踩死?不是因为供佛才被牛踩死,不是那个因果,被牛踩死是因为他跟这个牛过去生中有这个怨结,报了,可是他供佛的因让他生忉利天,所以我们不能把因果给对错号。又譬如说在《经律异相》里面记载,说有一个猕猴,一个猴子,看见出家人,生起欢喜之心,很仰慕,它很调皮,把出家人的袈裟拿过来披在自己身上,也学著出家人披袈裟,结果不小心就从山崖上面失足掉下去摔死了,可是这么一死,它的神识就生到天上去了。你看从畜生道一下子就生到天上去,做天人,那是因为它生起仰慕僧人的心,为善,这善心,可是它的恶终那是酬业,酬偿业报,完了之后它会得到更好的福报。我们从这三世因果里面看我们心就平了,我们行善遇到不好的报应,知道不是因为我修善得不到好报应,这个恶报是我过去的恶因现行,现在报了,这也就消除了我的业障,业障消除之后剩下的都是善,那就该享善报了。

所以刚才我们提到的那位居士,他的孩子在那个工作单位因为捐了一万块钱赈灾,反而被领导排斥,这是领导嫉妒、排斥她,把她开除。开除了,我们一般看这是恶报,其实你想想这也不是恶报,这是善报。为什么?你离开了那个单位,那个单位人心地不善,离开好。你的福报太大了,你修了这个福,布施,你跟他们那类人感应不到一起来,所以他们自然排斥你,你呢?你肯定到更好的地方来,你来实际禅寺了,实际禅寺人心都很善,都是念佛人,你来了,这是感应,所谓同类相聚,你要知道将来后福无穷。包括释迦牟尼佛的母亲,你看摩耶夫人,世间人看摩耶夫人生了佛,怎么七天就死了?我们讲这好像是难产,其实不是难产,佛出生是从腋下出来的,母亲一点痛苦都没有,可是摩耶夫人七天就命终,到哪去了?上忉利天了。为什么?因为人间已经没有她享福的地方,她的福报太大,她生了佛,人间没地方享福,她只能到天上去享福。世间人看了这个就迷惑了,怎么好像这么大的善事,生了一位佛,做佛母,还短命?你看他看不明白,这是错会了因果。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心平,气也和了,心平气和,理得心安,绝对不会怨恨,更不可以怨天尤人。能够忍辱这是真正的大福。过去你看释迦牟尼佛做忍辱仙人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就是凌迟处死,歌利王是暴君,对他这样的狠毒,可是忍辱仙人心不生怨恨,没有怨恨他就提升了,所以他那生死了马上生到天上去了,歌利王?歌利王那一生生身堕地狱,活生生的下地狱去了,地裂开了,地狱猛火把他席卷下去。所以因果真的是丝毫不爽。

第十五我们看「身乐心不乐」,这是讲到修福,你得到的福报,一切都很如意,身也很安了,这是我们讲的身乐。凡夫没有智慧,就满足於眼前的这种安乐、这种福报,他不肯出离,所以生生世世在轮回当中,他不得解脱,所以他的心是不乐的,真正的乐他尝不到。谁能得到真乐?阿罗汉得到真乐,阿罗汉他享受的叫漏尽通,漏是烦恼,烦恼尽了,烦恼尽了那种乐凡夫根本没办法体会。所以阿罗汉看到我们这些众生他也觉得很叹息,愚痴众生,迷在六道里面,享点这么个福就很满足,以为这个乐得不得了,这太可怜了。即使是上天上享福,阿罗汉都不愿意,为什么?天福在他眼里看都不乐,不如他的这个漏尽之乐。阿罗汉再向上,辟支佛、菩萨、佛,果位愈高他的乐愈究竟、愈殊胜。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叫极乐,这个极乐我们只能用这个语言来形容一下,其实都没体会到。佛在《弥陀经》里面只是讲「无有诸苦,但受诸乐」,这句话谁能体会到?没有亲身体验的你不可能体会这个意思,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佛说乐,到底多乐?我们只是个听而已,根本没体会。但是没体会,我们要生起向往之心,知道佛的境界比我们高,罗汉、菩萨这些境界都比我们高,他们说乐肯定是比我们更乐,我们要追求,仰慕这些圣者,发起出世的心,出离六道轮回。如果六道轮回你不出去,那么难免你会堕三恶道,为什么?因为我们内心里面贪瞋痴没有断。没有断贪瞋痴,三恶道就免不了,三恶道是贪瞋痴感来的,贪心感得的是饿鬼道,瞋恚心感得的是地狱道,愚痴心感得的是畜生道。你看看心里面有没有贪瞋痴?心还有贪瞋痴,那么必定身就将来要受地狱、饿鬼、畜生的恶道之苦。特别是我们在享乐的时候最容易起贪瞋痴,你看享乐了你会不会贪恋乐?你肯定会贪恋,一贪恋,贪心,饿鬼的因。在享乐当中,享乐惯了,稍微有点不如意,就会起瞋恚心,一瞋恚,已经造地狱的因了。迷在这个五欲六尘当中不能出离,愚痴,愚痴已经在造畜生道的因了。所以这个乐哪是真乐?享乐的当中已经在种苦因了。所以佛告诉我们,这个乐叫坏苦,它还是苦,不是乐,暂时乐,那是麻醉,乐享完了苦就来了,那个苦是真的,乐是假的。这是劝我们发出离心,追求的是心乐,实际上身无所谓乐苦,乐苦都是你心的感知,所以要追求心乐,不要迷恋於身乐。

第十六讲「心乐身不乐」,这是指那些证果的圣人、阿罗汉,他们已经断除了烦恼,所谓不受后有,所以他已经永别六道轮回,永别三恶道,他内心充满了禅定之乐,所谓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可是因为他过去生中有造作过不善的因,或者是没有修过福,那么他这一生示现出来可能就会觉得福报很少,他的供养可能就不那么丰足,我们讲他的受用没有那么好,甚至还不如一个凡夫,还不如一个普通人。所谓过去世「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他修智慧,他证得漏尽通了,可是他没有修福,这个因果他还得受,所以他还得托空钵,空钵就是他去乞讨没人给他饭。我们凡夫看起来他没福报,觉得他身不乐,可是他的心还是那样的以禅悦为乐,他身已经不会执著苦乐,但是他给凡夫的示现就没那么圆满,所以教化众生方面就有些缺陷,可是这个也好过身乐心不乐。当然最好的是身心俱乐,像佛,佛叫做福慧二足尊,福他满足,足是满足、圆满的意思,福圆满了,智慧也圆满了,叫二足尊,所以是人天最尊贵的三界大导师,那就比阿罗汉更加殊胜。

第十七我们看「大施小福」,这是指布施得很多,但是福相对还是小。在《般若经》里面有一句经文讲到,它说「若菩萨但舍财宝七珍,不发心成佛,救度一切众生,虽经恒河沙劫,得福犹少」。这是讲到菩萨他修福,舍财作福,舍很多财宝、七宝,各种各样的珍珠、玛瑙、玉石、钻石等等,全部用来布施,救度一切众生,甚至不仅是身外之物,而且是身体都能舍,所谓头目骨髓,没有不能舍的,修福很大。他为了什么?为了救一切众生,众生缺钱他给钱,众生缺医药他给医药,样样都去帮助。经恒河沙劫,这时间还不短,恒河沙劫,这时间太漫长了。一个劫大概相当於多长时间?我曾经计算过,是十二点七亿年,这叫一劫,一个大劫。《般若经》是大经,所以这个劫都是大劫。恒河沙,恒河是印度主要的一条河流,里面有多少沙?数不清,恒河沙这么多的劫,无量无边的时间来做布施,得福多不多?甚多甚多,不可思议。可是佛还说得福犹少,还嫌少。为什么?因为他不发心成佛,换句话说,你没有发菩提心,你不是想成佛,无论你怎么布施,相对来讲福还是少。这是相对什么来讲?相对一个发心成佛的人来讲,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发心成佛,这一念真心发出来了,他的福就比菩萨用七宝布施恒河沙劫那个福还要大。你就想想,「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这个意思多么深广。这个心是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一般来讲,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发起广度一切众生、度尽一切众生、自己断尽一切烦恼、学一切法门、成无上佛道,这个心叫菩提心。这一发心了不得,成佛的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大过菩萨修无量的布施。这是讲到大施小福,是相对来讲的。

下面第十八是「小施大福」,这是反过来讲,也是《般若经》上讲的,「若菩萨布施时,能回向无上菩提,救度十方一切,虽少行施,获福无量」,这是对比来讲,一个菩萨他在修布施,为什么布施?

他为了回向无上菩提,他希望成佛,广度众生,救度一切的众生。只有成佛了才能够做到救度十方一切众生,不仅是六道众生,还包括四圣法界的声闻、缘觉、菩萨和十法界里面的佛。十法界里面的佛还不是真佛,叫相似即佛,他还不是真正成佛,这些都要救度,让他们同成佛道。你有这个心,你即使布施得很少,但是你获福无量,这个福不可限量,为什么?因为你的心量太大了,你的心是遍法界虚空界,你这个福就随著你的心量变得无量大。一个人的福报的多少,完全取决於他心量大小,所谓量大福大,福就在於心。这是用经文两段对比著来讲,为什么有的人施得很多,得福反而不如看起来施得少但是发心广大的人那个福报大?原因就在於此地。这个量大福大,其实在世间我们也看到有这种例子,在《了凡四训》里面就记载著,宋朝有一个当官的叫卫仲达,他有一次就被阎罗王带到了冥府,阎罗王审判他,就命鬼卒把卫仲达的善恶簿给拿出来,这一看,他的恶录满院子都是,结果看到善录只有两枝筷子这么大,很少。卫仲达就请问阎王,他说我还没到四十岁,为什么做了这么多恶事,不太可能!阎罗王告诉他,说你只要动一个恶念,我们阴曹地府就已经把你的恶念记录在案,不用等你犯这已经是恶了,你想想你的恶念有多少!譬如说见到一个女子,动了邪念,马上这已经犯了邪淫,这已经记录在案了。念头这些恶念这么多,所以满院子都装不下。

卫仲达又问了,我这个善这么少,这是什么?阎王就命人把这个善恶两边录册放到天平上称一称,结果一称,满院子的恶录还抵不上像两枝筷子这么多的善录那么重,善比恶还重。卫仲达又更加不理解了,这善录里面记的什么东西,为什么它的力量还超过这么多的这些恶业?阎王就告诉他,说这两枝筷子的善录是你在过去曾经上书给皇上,皇上要修三山石桥,劳民伤财,可是你上书劝谏皇帝不要搞这个工程,不要劳民伤财,你当时发心是为了万民著想,所以你这个善录那么重。他说我当时上书是上了,可是没成功,皇上也没听我的劝谏。阎王说,那没关系,假如当时皇上听了你的劝谏,那你的福就更大了。可是你发了大心,为万民著想,这就不得了,反而重过你所有的恶业。后来卫仲达被阎王教训了一顿,然后他的神识又回到了阳间,等於到阴曹地府去了一趟,把这事说出来。这证明什么?一个人为善,如果他的心量是考虑到天下万民,那他的福就很大,量大福大,可以抵过他的恶业。这里《般若经》上教导我们,我们发心还不止是天下万民,天下万民当时只是个中国,现在再大也就是个地球,地球在整个宇宙里面只是个小星球,你不能把心量放得这么小,要怎么样?要尽虚空遍法界,你发这个大心度尽一切苦难众生,你这个心量大了,那你想想这个福真的是不可思议,果然是真的超过菩萨以七宝布施恒河沙劫,他没有发心,他的福不如你。

我们继续看第十九条,是「吾遇顺境正当修福」,这是讲到我遇到顺境的时候,什么叫顺境?譬如说家境比较好,家里挺有钱的,我现在身体挺健康的,操心事没有多少,这时候自己很安乐,正当修福,正好要赶紧修福。你家有钱,要多布施、多救济穷人、多推动正法教育。如果是自己在社会上有相当的名位或者是财产、财力,做起这个事情来不难,这是个很好的机缘,正当修福。因为这个机会错过了以后可能遇不上,遇不上有两种原因,第一种可能自己财产少了或者没了,这很难说。谚语有所谓的「花无百日香,人无千日好」,谁能够保得住自己的家产可以永远不败?像我外公过去出生在富贵家,那真的是富可敌国。当时我姥姥告诉我,说她嫁到我外公家的时候,是我外公他的父亲去提亲,嫁妆一个火车皮,金银珠宝不知多少箱,数都数不尽,家里奴婢、工人呼之百应。没修福不行,没修福你这个家境未必能长久。这不,一解放了,土地改革,斗地主,抄家了,全部的金银财宝做军饷,你家产就没了,你那时候再想修福没机会了。

所以顺境当中千万不要迷恋於享受,赶紧修福。我姥姥她心地是很善良的,她对她的这些下面的佣人都很好,真是待奴婢慈而宽,常常给很多东西给她们,甚至有些什么好的首饰,自己不用的,都给她们用。结果抄家以后,马上身无分文,你就是身上穿的两件衣服,这就是你全部财产,你就出去了。当时我姥姥偷了一个,也不叫偷,就从自己家里拿的自己的东西,但是都不让你拿出来,偷偷摸摸的揣了一个钻石手表,就是手表上面镶著钻石,太名贵了,也是价值百万,偷出来了,其他东西都没了。出来以后,没办法,找看看去投奔谁,带著自己的儿女,当时我妈妈刚出世,还有我舅父、我姨妈,都是孩子,就投奔到自己过去的一个工人家里。这个工人因为感念我姥姥过去对他很好,收容了他们,我姥姥就把这个钻石手表送给他。这是什么?你在顺境当中、你在富贵的时候你结了好缘,就自然等你到了贫困潦倒的时候就有人帮助你。如果平时对於自己的下人都是粗暴、都是苛刻,你到遇到患难了,谁睬你!所以这都是值得我们警惕,自己有福报正是修福的大好机缘,这是家里有财产。假如当时,很可惜他们没学佛,假如拿出财产四分之一去布施给寺院弘扬正法,我相信可能家里就不会出现这种命运,你修福就得福。这是因缘,没办法。所以我们就知道遇到正法多么可贵!我姥姥当时真的,哈尔滨极乐寺就在旁边,都没上过寺院,没进去过,她住在哈尔滨,很可惜。佛法就在旁边,当面错过。到什么时候才闻到佛法?到了她八十岁,才遇到佛法。是我妈妈带著她在广州光孝寺去那里走走,这才遇到佛法,才把经典请回来,才听到我们师父上人讲经,才知道学习净土,这一晃人生八十年就浪费了。这是刚才讲到的,富贵这也是身乐心不乐,那个身乐也不是真乐,不是常乐,最后还是有苦。不过真的很好,我姥姥最后八十岁遇到佛法,学了四年,八十四岁往生,往生极乐世界,走得都很好,这也算没白来一趟。

这是讲人有富贵要尽量的多做好事,好事当中最殊胜的就是举扬正法、弘法利生。为什么?因为人有苦难是因为造作不善,当人接受圣贤教育以后,他就断恶修善,自然能得到好报,这是究竟彻底的改变人的命运的教育。还有你有健康的、你有体力的,多为人服务,这也是你处在顺境,正当修福。你有聪明智慧的,学习圣贤教育,从事圣贤教育工作,用你的聪明智慧来启发人觉悟、教导人,这也是遇顺境正当修福。所以我就吸收了我外公他们当时的这个教训,当时他们顺境不懂修福,现在虽然我们没钱,但是还有一点文化知识,能有学习的能力,赶紧认真学习正法,同时尽量的多为人讲,来从事圣贤教育,这也是顺境修福。这个机会也是可遇不可求,很难得的,遇到了要抓住,尽量的修福,错过了,再修可能没机会。这个顺境包含的意思很广,你只要有一技之长,你有你的长处,你发挥它帮助人,这就是处顺境修福的意思。

下面二十是「吾遇逆境亦能植福」,这是虽然我处在逆境当中,这个逆境也是很广泛,譬如说家里贫穷、没有地位,或者工作很辛苦,没有时间出来培福,或者自己身体不好,想修福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智慧,遇不到修福的机会,这些统统都属於逆境。可是在这逆境当中,我们还是要有修福的心,这个心重要。安士先生在这里说,遇到了逆境要常常这样想,我的困苦是前世罪业所招致,要逆来顺受,正好偿还过去的这些宿债。就好像有一位同修今天跟我讲,说他家里旁边有个邻居横行霸道,建了房屋跟他们家很近,把他家的窗户都挡上了,没有阳光进来。这是逆境,遇到了这个逆缘,那怎么想?就得学安士先生这里的这个心态,是过去生中跟他结了不好的缘,这个要忍。他这一生造了房屋挡住我家阳光,肯定是我以前也挡他的阳光,那我得忍耐,不忍怎么行?不忍怎么办?你跟他干仗,把他房子拆了,那是怨上加怨。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遇到这种逆境,逆来顺受,忍耐,做还债想,你有这分心这就是植福。

像我们刚才讲的,福是逆著加的,你能够吃亏就是吃福。这里讲到不仅要甘於吃亏、逆来顺受,而且还要这样想,说如果我贫困,就常愿天下人都富饶;如果我多病,就常愿天下人都健康;如果我遇到斗争、冲突、对立,就愿天下人都能和谐;如果我自己愚痴,就愿天下人都有智慧;如果我自己身体有病,甚至是残废,愿天下人都得到强壮的身体、健全的身体。遇到每一种患难都要想到愿天下的人不要有患难,愿天下的人都能够转危为安、转苦为乐、转烦恼为菩提,菩提是智慧。这不就是正好把你的逆境也转成顺境了吗?为什么称为转逆境为顺境?因为你在逆境当中你已经在培植无量的福报,你的不幸恰恰成为你的幸运,这是有智慧的人他就会转。在这种逆境当中修的福,他的福报比在顺境中修的福要大得多。这个道理我们仔细想一想就能明了。

了凡先生他在《四训》当中讲到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叫做杨自惩,他一开始是做县令底下的一个官吏,在衙门当差的。杨自惩存心仁厚而且很守法,待人很公平,对待囚犯都非常的怜悯、仁恕。结果有一次县令抓了一个囚犯来,囚犯犯了罪,使得这个县令很生气,命人打他,重打,打得这个囚犯已经是流得满地血,但是县令怒气还未消,还要继续打。杨先生就赶紧跪下来,请求县令息怒。县官就说,这个人实在是太可恶,太缺德,我怎么可能不生气?杨先生就赶紧叩头,代他求饶,他说上面(这是讲政府、领导)已经失道,就是治国无道,所以导致社会乱,社会一乱则民心自然就会变恶,所以这些百姓干了这些坏事也不能全怪他们,即使是我们把他抓拿归案了,应该是悲痛才对,不能因为抓住了罪犯就洋洋自得,连洋洋自得都不可以,怎么可以对他们这样加怒?这样一劝说,这个县宰(县令官),因为都是读书人,都明理,他也就怒气消了,放了这个囚犯,免他一死。杨先生家里很穷,在衙门当差,拿这么点薪水度日,其实也是很拮据的,但是他却常常去救济别人,特别是遇到囚犯,因为囚犯可能有时候没东西吃,往往都把自己家里的这些粮食煮成饭送给这些囚犯吃。有一天来了一个新的犯人,是从外地押来的,已经非常的劳累,看到他已经是饿得不行,可是正好杨先生家里又缺米,怎么办?如果把自己家的米煮饭给这个囚犯吃,家里就没东西吃了,自己要是吃饭,这个囚犯眼看著都饿得不行,太可怜了。於是杨先生就跟他的太太商量,说能不能想个办法?太太就跟他建议,干脆这样,咱们家的米不要煮饭了,就把它煮成粥,煮粥水多量比较多,那我们可以分一半给这个囚犯吃。你看家里都这么穷,自己的米都没办法开锅了,对这个囚犯都能这样的怜悯、周济,这是遇逆境他也能植福,而且这个福更加的大。所以杨先生他的子孙显贵,他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叫杨守陈,小的叫杨守址,后来做到朝廷的南北吏部侍郎,侍郎就等於副部长这样的高官,他的长孙做了刑部侍郎,他的二孙做了四川的廉宪,都是朝廷有名的大臣,乃至他的后裔,都是很显贵。这个案例我们看到,不要认为说自己在逆境当中没有条件修福,其实不然,有没有条件真的完全看你有没有那分心,你肯不肯做,肯做没有做不到的。

我们来看第二十一是「他人作善我能受福」,就是看到别人行善的时候,别人做好事,如果我能够在旁边随喜,我鼓励他,我劝勉他,我赞同他,我支持他去行善,让他的善事也能够圆满成功,成功之后我也替他高兴,有这分心这叫随喜功德。这种随喜他也生福,而且随喜的功德不亚於那个真正亲手行善的功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就讲到「随喜功德」,这分随喜的心是真诚心,别人作善就如同我自己作善一样,只是我现在没有他的这种能力,没有他的这个条件、因缘,所以我没有办法做,但是他做,我全心全意帮助他,不能帮助他,我也随喜他、赞叹他、鼓励他、支持他,这个福跟他一样,为什么?因为你的心跟他一样。假如你有这个条件,你有这个机会,你也跟他一样,你会把这个善事做圆满的,你想想是不是这样?所以你的心跟他是一样的,无二无别,因此你感得的福报也跟他无二无别,只是因缘不同,善事他做了,我虽没做,可是功德也圆满,为什么?因为能随喜。这就证明了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这个福完全在你的心,你心圆满了,事虽不圆满,福已经圆满了。

这个随喜要真诚心,要毫无保留的,不是说我这个事情有条件,能做到的我还故意不做,然后劝别人去做,我来随喜就好了,这分心不够真诚,那你得的福就没那么大。这是什么?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是什么一种状况?这就是他有用无果,他得的果报是这样。就是他修的这个福他让别人去修,他自己不肯干,他本来可以干他不干,他让人家去干,但是他还能够支持人家、赞叹人家,随喜一下,最后果报他得不到,那个行善的人他得果报,他自己得不到果报,可是他有这个享用。就好像富人家他有个大的豪宅,你当他家的工人,你能够享用他家的豪宅,但是那个豪宅不是你的,因为你那时候没有真心修福。所以我们要看用心,真的很细微,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错用了心,那么福报当然就悬殊。这里讲的是随喜功德,那个心是真心的,是因为确实没有能力去做,没有机会去做,而去随喜别人,那就是他人作善我能受福。

第二十二是「他人作恶我亦受福」,这个怎么讲?这是讲看到别人去作恶的时候,他搞杀盗淫妄,他搞贪瞋痴,作恶,你这个时候尽力的去劝止他,你就有福。你发心是帮他止恶,断恶修善,你这个心是善心,所以你有这个福报。即使是他这个恶事已经造了,已经没办法挽回了,你知道以后心里也闷闷不乐,替他悲哀,可怜他,为什么他会造这么重的恶业,将来要受这个恶报,你可怜他,这样你也有福。或者是恶事造了,但是还没有传播出去,还没有影响到别人,这时候你尽量的把它隐蔽起来,所谓隐恶扬善,恶事要隐,善事要把它发扬,要随喜、要赞叹,恶事不要管,不要去宣扬,隐恶扬善也是福。如果恶事已经传扬开了,大家都知道了,怎么办?你要劝人引以为戒。譬如说曹操,奸雄,大家都知道,那就没什么可隐瞒的,怎么办?引以为戒,不要像他这样再造恶了,再造恶来世投胎做猪,引以为戒。劝导别人这也有福,这是什么?因为他人作恶的缘你也能够修福,这是你因为懂得怎么修。所以不外乎就是规过劝善,让人回头。还有如果是恶事降临在我头上,他人来障碍我、侮辱我、陷害我,甚至要杀害我,怎么办?我自己能够忍受,我智慧的忍受。当然也不要让他造太重的恶业,如果影响到社会,这个我们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防范。我们对待人家的侮辱、中伤、毁谤,我们忍受,我们绝不报复,这我们也有福了。你看他人作恶我有福,正好他替我加福。别人遇到这个恶事,他受到别人侮辱、受到别人陷害,那我们应该怎么?劝他要忍耐,忍耐生福,劝导他、鼓励他,「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用祖师大德的话来劝慰他,让他心生欢喜,心平气和,这个我们也有福。你看看到哪不能够做修福的工作?只要有一分这样的善心,处处都能修福,因为福不在外面,在你的心田里头。所以欲广福田须凭心地,福自己求来的。

下面安士先生列举了几个故事给我们做证明,我们也简单的来讲一讲这几个故事,大部分都是出自於佛经里面的。这里讲到一个是五里铜盆的故事,这是出自於《杂宝藏经》,这是讲到在拘留沙国,有一个暴君恶王叫琉璃王,这个我们都知道,他当时曾经灭了释迦族,这是有他过去的因果,这个大家如果稍微学过佛法,大概听过这个故事,琉璃王灭释迦族的故事,这是因果报应。这个琉璃王有一天看见一只金猫从自己的园堂走了出去,走到了西南角,於是他就叫人在那里挖,结果挖了什么?挖出一个三层的铜盆,这铜盆里面装满了钱,而且这个钱多得可以延伸五里这么长的路。这个国王看了之后非常高兴也非常奇怪,当时请问佛的一位弟子,是迦旃延尊者。迦旃延我们在《阿弥陀经》里面有看到他的名字,他是佛的大弟子之一,他是议论第一,就是他很会辩论。迦旃延就告诉他,因为迦旃延已经是证得阿罗汉果,他能够看到人的过去、未来这些因缘,所以告诉他,说在过去九十一劫前有一位佛出世,叫做毗婆尸佛,毗婆尸佛那时候是在庄严劫,庄严劫也有一千佛出世,他是第九百九十八位,这位毗婆尸佛。这尊佛涅盘以后,有一位比丘正在乞食,他就拿著钵放在路上,对路过的人就说,如果有人把钱财放到这个坚固的仓库里面,一切盗贼水火都不能夺走。这是告诉他这位比丘是个有道的高僧,这个钵放在这里就是福田,你把钱放进里头就可以种,种的福很坚固,谁都拿不走。当时就有一个贫穷的人,听到比丘这么一说,也就觉得很欢喜,就来布施,正好他是卖柴的,身上因为卖柴得了三文钱,这三文钱本来是糊口的,他就发心把这三文钱统统拿出来布施,放到了这个比丘的钵里面。结果他布施之后回家,回家要走五里路,他每走一步都生欢喜心,他觉得今天我布施修的福来生会享很多福,五里路步步欢喜,结果走到家门口,然后还回头向著比丘在的方向顶礼,还发愿。结果这个贫人是谁?迦旃延告诉他,说这个贫穷人就是国王您!你看,前生修了这个布施,虽然是三文钱,可是你是以欢喜心去布施的,而且你回家走了五里地,步步欢喜,你这个钱到今天变成了五里那么长的钱。这是施少福多,舍一得万报。

第二个故事是讲一月布施的故事,这是摘自《法苑珠林》里面的。这是佛当时在舍卫国,那里有一家穷人,有一天他就布施了一穗葡萄给一位比丘,比丘当时那都是有道的高僧,你布施他、供养他,那很大的福报。结果这个比丘有他心通,就告诉他说你已经有一个月的布施了。这个穷人说,我这一个月没有做过什么布施,我只到今天才给你布施一串葡萄,怎么可以说一个月布施?那比丘告诉他,说这一串葡萄,你一个月以前就已经开始有这个念头想要布施,这个布施的念头一直保持了一个月,到今天你才做到,换句话说,你布施的念头已经维持了一个月之久,所以你这一串葡萄等於一个月的布施。你看,我们才知道为什么修少量的福得这么大的果报,因为布施者念念都在布施,他一个月当中念念都想著布施,只是到今天这个事才做圆满,可是他的心已经种了不知多少福。所以念念相续最重要。

下面还有一个《譬喻经》上的故事,这是讲到有一位长者,叫做阿鸠留,当时(这也是佛典的故事)他不相信有三世轮回,他认为自己死了之后什么都没有,所谓人死如灯灭。有一天他就经过一条险道,到了险道里面,结果迷了路,在里面三、四天都找不到水草,什么东西都没有,没得吃,正要饿死,这时候就忽然之间遇到一位树神,看见他非常的饥渴,於是树神就用手指一点就变出了饮食,就给这个长者去吃,这个长者也就救活过来了。这个长者就请问树神,他说尊贵的树神,您有什么福德,为什么您的手指能够如此变化?这树神就说了,说我在迦叶佛的时代,这是一尊古佛,我本来也是一个穷人,什么都没有,经常蹲在城门口在那里磨镜子,他的工作是磨镜子,当时就见到一些沙门比丘来乞食,我自己什么东西都没得布施,只好举起右手指给他指示那边有斋饭,你可以去那边乞食,指示这些比丘去那边,这叫随喜布施,他自己没东西布施,他就引导他去那边。结果就这么一种福报,使到我这一生这个手指点什么东西,想吃什么,一点就出来,有这样的神通变化。这个长者听了之后心有所悟,回去以后他也就行大布施,他也相信人真的有轮回,他积极努力的行布施,修来生,而且供养很多出家人,到了来生他就生到天上做了散花天人。这是讲到,你看作如是因,得如是果,一点都没有错。今天我们用手指指路,这是福田已经从手推广出去了;如果我们赞叹别人修福,福已经从我们口伸展出去了;我们能够奔走效力来协助人去修福,福田已经从我们脚下延伸出去了。懂得这个道理,我们这个六根,全身都是我们修福的很好的工具。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对这句经文还没讲完,留待明天继续跟大家报告。有讲得不妥之处,恭请各位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十五集) 2008/10/9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15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