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七集)

[入门知识] 发表时间:2023-02-01 09:25:41 作者: 阅读次数: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七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上一次我们讲到本经第二品,八相成道第七相转法轮相,我们没有讲完,今天继续来看经文,请看第六面第四行,第二句开始看起:

【裂魔见网。解诸缠缚。】

『魔』,我们首先要认识清楚,什么是「魔」。这个魔不一定是指外面妖魔的那个魔,这个魔主要是指我们身心受到的折磨,这是很痛苦的。我们心里面有烦恼、有牵挂、有忧虑,这个确实是一种折磨。古人讲「忧能使人老」,忧愁老得快。中医上面讲,这种所谓的怨、恨、恼、怒、烦,这属于五毒,折磨我们,让我们生各种各样的疾病。所以梁武帝看到这个字,就把折磨底下那个石头,那个「石」字换成个「鬼」字,折磨比妖魔鬼怪还要可怕,这是说到我们受到的痛苦。为什么魔会有这样的力量让我们痛苦?主要是我们有『见』,魔见。这个「见」是我们内心里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想法和看法。因为想法错误,所以做法也错误,这就招致身心受到无量的折磨。所以魔不是外面的,是我们内心里的。这个错误的见解像网一样,这比喻很多很多,把我们给缠缚起来,我们挣脱不了这种错误见解的束缚。菩萨有这个能力,裂魔见网,也就是解除一切思想见解的错误。

底下说『解诸缠缚』,「缠缚」就是烦恼。从细一点上来分,经上告诉我们有八缠三缚,哪八缠?第一个是无惭,第二个是无愧,无惭无愧,这个是烦恼。人如果有惭愧心,他就比较容易回头,即使做了错事,他自己会受到良心的责备,所以他能够回头。如果一个人无惭无愧,那就麻烦了,他可能会无恶不作。什么叫惭?惭就是我们受到良心责备,做了错事感觉到很内疚,这是惭。愧是对外面的那种批评、谴责感觉到羞愧,人有羞愧,害怕别人的指责,他也就不敢做坏事。所以如果没有惭愧心,这个人就是没有良心,外面又不惧怕别人的指责,甚至以作恶为荣,《太上感应篇》上讲的「以恶为能」,造作恶业,他不只没有惭愧,还觉得了不起,这种人将来一定会堕地狱。所以无惭愧这在烦恼心所里面属于中随烦恼。

第三就是嫉妒。人,凡人往往嫉妒、傲慢的心都很盛,这是与生俱来的烦恼。看到别人要比我强一点,我自己的心就放不下。看到人家做善事,受到人家的表扬,受到众人的尊敬爱戴,得到名闻利养,我们的心里就不高兴、不痛快,这都是嫉妒。嫉妒也是因为自己心中有傲慢,心里贪著名闻利养。自己得到名闻利养就傲慢,觉得自己真了不起;得不到,看见别人得到就生嫉妒。傲慢和嫉妒的根还是贪欲,放不下,贪着名利。所以《华严经》里面讲到菩萨三重障,第一是傲慢,第二是嫉妒,第三就是贪欲。有这三条,你就被魔死死的缠住,挣脱不了恶业。造作恶业,将来要受无量的苦报。

第四个是悭吝,悭吝是从贪烦恼里面分出来的,自己不肯去帮助别人,我们讲小气、吝啬、一毛不拔,这种人没有福报。第五个是恶作,就是一切不善的、不顺理的行为,这叫恶作。

第六个是睡眠。人当然离不开睡眠,但是睡眠太多了,这个人昏沉。我自己就特别感受到,修学过程中,睡眠的烦恼最难克制,就觉得人要是不睡多好。一生的光阴,三分之一都浪费在睡眠上面,一天都得睡个七、八个小时,那不就是浪费了三分之一的人生。所以如果人要是能克服住睡眠,不用睡觉,那该多好!我们的道业肯定精进,成就要快速得很多。我自己感觉到,我很想学,很爱看书,但是到睡眠的时间也就看不下去。早上要想早点起来,也有困难。现在差不多是四点钟左右起来,很想变成三点钟起来就有困难,这都是我们的障碍。这是因为人心不够清净,所以要用睡眠补充精神。人心愈清净,他睡得就愈少;心愈不清净,爱胡思乱想的人,这个人需要很多的睡眠,要不然他的精神补充不了,因为他耗费太多,都耗费在妄想上。所以要克服这个障碍,要从内心清净下手,平时尽量的不要打妄想,一切随缘度日就好。

第七是掉举,掉举就是心里妄念很多,安定不下来。特别是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在诵经的时候,或者在听经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很明显,这个念头七上八下,想止都止不住。我自己也观察到我的这个毛病也很重,掉举,都是障碍我们的清净心,障碍我们得定,障碍我们开智慧。

第八是昏沉。昏沉跟睡眠也是属于一类。昏沉是什么?不是睡觉的时候还会昏沉,精神提不起来。尤其是要修行的时候,就来睡意了,平时教我们去干世间事,唱歌跳舞很精神,一到念佛的时候,听经的时候,睡意就来了。法师在上面讲,讲着讲着,底下呼噜声都打出来了,时常有这种现象。在念佛堂里面也会常常见到,特别是在静坐的时候,绕佛绕到累了,坐下来,刚坐下来,头也跟着耷下来。这都是昏沉。所以我们要克服我们的昏沉、睡意,提起精进,念生死苦,念轮回的可怕,念自己时日无多,要精进努力去办道,不要荒废了时光。

这是讲八缠,八缠是让我们不自在。三缚,这个缚是系缚,就像绳子把我们捆住,也是让我们很不自在。三缚有三种,就是贪瞋痴,三毒烦恼。我们仔细检点一下,我们内心里面八缠三缚有没有,多不多?如果有,要去求解脱。能够把八缠三缚解开,你才能够脱离生死轮回。所以由此可知,轮回是果,缠缚就是因。我们想要了脱生死,一定要把我们这个业缘缠缚解除掉。

当然解诸缠缚很不容易,这不是一生的习气,多生多世养成的,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用自力来断烦恼,很不容易。幸好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了净土法门,劝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不用说根断烦恼,只要把烦恼能伏得住,你就能往生,这个相比其它法门要容易太多!我们不用说消除烦恼,只要伏断烦恼,伏得住,像石头压草,压住了就可以。我们断烦恼的方法就是用一句佛号,所谓一声佛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用念佛法门消罪业,解缠缚,效果是最好的。我们念佛一定要用真诚心念,不能光口念,心里还打妄想,这样的念法,古人讲是「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念的时候,一句一句佛号要念得清清楚楚、分分明明,把妄想置换过来,不要让妄想相续,应该让念佛的佛号相续,这个才能够得力。

所以我们师父劝初学的人,最好从念经下手。因为念佛,如果不是有一定功夫,你想要伏住妄想也不容易,念着念着你就走神,你还不知道。等到念完一个小时之后才发现,刚才我没在念佛,我尽打妄想了。这就是初学的人功夫没到家,念佛不得力,那最好是从念经下手。念经你要打妄想,你经就念错,这容易觉察。觉察了,立刻要把念头专注在经文上,这样久而久之,妄想就能少,心就愈来愈清净。烦恼少,智慧就多,这肯定的,妄念少,你的智慧就提升。底下一句经文:

【远超声闻辟支佛地。】

『声闻』是小乘四果阿罗汉,『辟支佛』,这是叫缘觉,这个是梵语,辟支翻译成缘,佛翻译成觉。缘觉其实也属于小乘,有的是说中乘,所以声闻、辟支佛这是二乘。声闻是因为听四谛法而觉悟证果的,四谛是苦集灭道。缘觉是所谓听十二因缘而觉悟的。缘觉这一类人他们的智慧比声闻要高,当佛如果不在世,他们自己有能力观察宇宙这种现象就能觉悟,如果是没有佛在世,他们的觉悟就叫独觉。小乘证得初果以后,就证得位不退,他在六道里面就决定不会堕三恶道,这叫位不退,他只会在人道和天道,而且从初果须陀洹开始,在人间天上七次往来,他必定会证得阿罗汉果,就是他会超越三界。

这些菩萨,他们的智慧比二乘人要高得太多太多,「远超声闻辟支佛地」,这是二乘人没办法相比的,这些菩萨是大乘的菩萨,而且是早已经远远超越了二乘的果位。在圆教里面讲五十二个位次,声闻其实是属于十信里面的七信位。十信是最低的一层,上面还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还有等觉,佛就是妙觉,这五十二个位次。这些菩萨,那都是地上菩萨,很多都是等觉菩萨,所以远远超过二乘。下面经文:

【入空。无相。无愿法门。】

这是说菩萨自己的成就。『空、无相、无愿』,这三个法可以说是通大小乘的,小乘里面也有「空、无相、无愿」,大乘里面也有「空、无相、无愿」,可是他们的境界就完全不相同。本经是大乘圆顿的法门,不仅是圆顿,圆中之圆、顿中之顿。所以这里讲的空、无相、无愿三法,它的境界就特别的高,这三法可以说是明心见性的境界。这三个门,对不同的根性的众生,有的人可以由空门入。什么叫空门?就是你能够了知一切法空。可是要知道,你从空门入,如果着了空相,那你就入不进去。这个空不仅有要空掉,连那个空也要空掉。小乘人他把有空掉了,可是着了空相,这就不能够入空门。这个空是万法皆空,这个是讲自性本体,自性是空有不二,是中道。有的人从无相入门,这个无相是什么?一切的现象,这一切现象有没有?有,我们看到了。为什么说是无相?因为它是假相,它不是真的,真的是不变的,假的会变。而且所有的宇宙现象,包括我们的身体,包括一切众生,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凡是因缘和合,当体即空,它没有自性,所以就这个来讲叫空,叫无相。如果我们真正入了无相法门,那你自性中的神通道力就恢复,为什么?一切现象障碍不了你。譬如说这个楼是空的,你能够入这个门,这个楼对你没有障碍,你往下一看,底下赛马会里边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你能看得很清楚。然后你想穿过墙壁到隔壁房间,你就很容易自在通过,它不障碍你。我们凡夫为什么觉得有障碍?因为你把它当真了,当真了它就有障碍。如果你知道它是假的,它障碍不了你。

过去圆瑛法师,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是被推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也是相当有成就的法师,一生专攻《楞严》,最后也是念佛求往生。他很有名的有个「三求堂」,他的讲经堂叫三求堂,求福、求慧、求往生。他在《楞严经》的批注里面他就谈到自己发生的一件事情,这个我们相信绝对不是假的,出家人不打妄语。他说他有一天在房间里打坐,心很清净,坐着坐着忽然起了个妄想,想到还有一件事情马上要去办,于是他就马上从床上下来,就往门外跑,就出了门。出了门之后忽然想,我这门是关着的,我怎么出来的?而且它是被锁着,我怎么会出来?结果他想到这儿他就回头,发现门锁住,进不去了。你看他刚才出来的时候自在通过,可是忽然想到这门是关着的,我怎么能出来?有这个念头起来,就真的再也回不去。所以当他出门的那一剎那,他心里没有妄念,他没有把这个门当作是真的,空掉了,所以出去就自在。所以一切的境界,只要我们有执着,我们把它当真,这就是对我们的障碍。

底下这个愿,无愿也是无作。佛菩萨在世间他的事业是度众生,除了度众生以外,他没有做其它事情。你问他,你有没有度众生?他一定会摇头,他说他没度众生,为什么?佛菩萨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他作是很努力的、很认真的做,譬如说他讲经说法,他认真备课,他很真诚的来讲经,但是他有没有着「我能讲经」这个相?他没有。如果着了「我能讲经」的相,这个「我」,有我相;能讲经,「经」就是法的相,这是我执、法执统统具足。佛说法,离我法二执,不着我相,不着法相,也不着谁在听,众生的相,他不着这个。真正放下一切相,他作而又无作。

所以入空、无相、无愿法门,这三个法门,你从任何一门入,入进去了境界都一样。这个空是从体上讲,相是从相上讲,愿是从作用上讲,体、相、用,这是一体的三方面。可是你也不能着体相用的相,你说真有个体相用了,行了,你又着了相。佛说这些名词术语,你听了之后,不能着相。底下经文中又说:

【善立方便。显示三乘。】

『善』是善巧,很巧妙。『方便』,这是讲他度众生用的这种方法。菩萨心地清净,一法不立。他在这里说显示三乘,他建立三乘法,所谓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他心中本来无一物,何处来个三乘?要知道,这三乘不是他自己心里想出来的,这个是随顺众生建立的,在佛菩萨观念里他没有这些相,连这个念头都没有。《法华经》里讲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没有二乘也没有三乘,只有一佛乘。那你问佛菩萨心里是不是有一佛乘?他也没有,连一乘都没有,那心地才真正清净。所以佛应化到这个世间度众生,完全是随顺众生,众生以何法得度,佛就给他现身,给他说何法。讲到此地,经文转法轮相就介绍完了。八相成道,我们看最后第八相,第八相是入般涅盘。我们看经文:

【于此中下而现灭度。】

佛入般涅盘叫灭度,灭度在我们世间人眼里看来,释迦牟尼佛过世了,像我们凡人一样都会死。这种示现到底是不是真的?佛会不会真有死、真有灭?佛不生,当然也就不灭。佛不生不灭,他示现这个相是给中下根人看,所以『于此中下而现灭度』。中根、下根人,他们以为这一切现象有生有灭,人有生老病死,万物都有成住坏空,他看到的相,他没有见性。上根利智的人他知道,性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佛也就不会用示现灭度这个问题,他就不会感觉到说佛会有灭度,他知道佛是不生不灭。这是八相,讲到这里。底下经文,我们再看,讲的是菩萨德用无方,无量无边的德用,先说自利德:

【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罗尼门。随时悟入华严三昧。具足总持百千三昧。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

这段经文其实接着「于此中下而现灭度」讲下来,让我们就很明了了,佛和大菩萨们实际上有没有生灭?没有,『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这是事实真相,他哪里说有真的灭度?「三摩地」是梵语,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正受。这里就是告诉我们真实的话,佛确确实实不生不灭,这是讲法身,讲的自性,自性不生不灭,自性所生的相有生有灭。佛菩萨的本事就在于从生灭的相那里看到了不生灭的性。我们凡夫的问题就在于忘了性,只着了相,所以以为有生灭。

这里讲到的大菩萨们,那都是证得自性的法身大士,从果向因,倒驾慈航来普度众生,所谓众生有感,这些菩萨就有应。而在这个世间示现寿命的长短,那完全是看众生的缘分,跟自己不相关,跟众生有缘,他就来住世,缘分长他就住世得长,缘分短他就住世得短,没有缘了他就灭度。有缘则现,无缘则隐,这是度众生的自在。《论语》里面,孔老夫子跟颜回都曾经说过这个话,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就是你用我的时候,你需要我的时候,我就来了,「行」就是我来帮助你。舍之则藏,你不要我了,我就藏起来。孔子和颜回这两个人能入这个境界,其它的弟子不行,为什么?有分别、有执着。他要我要去行,或者我要去藏,这个都不行,不是随缘,是随自己的妄念,自己有分别执着。

过去我就有这样的一个毛病,分别执着比较严重。老人家也看出我这个毛病,常常点化我。有一天我向师父请教,我说「我很想,现在没成就,很想早点成就,将来才能普度众生。现在希望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躲起来,闭关闭个十年,念佛就成就了。成就以后,我出来可以度众生」。师父说,「等你成就了,这世界都该灭亡了」!这话我当时没听懂,我又问,我说现在不忙着出来度众生,因为我知道师父希望我不舍世间,而行度世间之事,练习这个。我说现在自己未度,何能度生?况且自他不二,自度也是度他。所以我躲起来自度,那也就是度他,还在贫嘴。结果师父又讲,「既然这样,度他也是自度」。倒过来一讲,我没话说了。他说你还是有二,你不是自他不二,你有二,所以你有这些妄想分别执着。真正佛菩萨没有这些妄想分别执着,有缘就来,没缘就隐。他要去闭关、不闭关的事情,不是他自己去想出来的,那是看跟众生有没有缘分,没有缘分他就去闭关去了。像达摩祖师他没有缘分,他躲到少林寺闭了九年关面壁,最后等到慧可,那是因为什么?梁武帝也不肯护他的法,没人护法,他只好闭关,没有法缘。如果梁武帝护他法,那达摩祖师绝对不会闭关,为什么?有缘就不能舍弃众生。这个后来我慢慢就明白了,再读《无量寿经》读到这句,特别亲切。所以佛菩萨在世间住世,真的不是他自己有意思,完全是「应众生心,现所知量」。

下面一句说,『及得一切陀罗尼门』。前面讲的是得三摩地,三摩地这是梵文,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正受,就是定,正受是正常的享受,凡夫享受不正常,佛菩萨的享受那才是正常的。这里讲的「陀罗尼」,梵语,它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总持,这是讲智慧。所以有定才有慧,智慧要从禅定中来。所以这里经文它的顺序不能颠倒,先是讲得三摩地,就是得定。三摩地也叫三昧,像念佛得念佛三昧。三昧是得了清净心,清净心的作用就是智慧,就是陀罗尼,所以得一切陀罗尼。陀罗尼叫总持,就是一切法的总纲领,你掌握了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总纲领。这个总纲领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称为根本法轮。所以佛讲的一切经有一个总名题,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国人称为《大藏经》,其实它真正的名字是《大方广佛华严》。这部经分量那是太巨大了。

《华严经》是怎么传到地球上来的?这是龙树菩萨他到龙宫看到圆圆满满的《华严经》,这《华严经》有多大?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印度他们写经文他用「偈」做单位,这四句偈。这么多的偈子,十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把世界全磨成微尘,这么多数量的偈子。有一四天下微尘品。我们《无量寿经》有四十八品,《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一四天下。就是我们这个阎浮提是属于一四天下,也就是地球,把这地球磨成微尘,你看有多少微尘?就是现在科学讲的基本粒子,比原子还小的基本粒子,这么多数量的品。这个经太大太大,简直我们不可思议!龙树菩萨这个人很聪明,他是证得初地菩萨,他本来在世间看佛的一切经典,都看通了,就生了一点傲慢心,觉得我都不错了,佛的经典我都通达。结果大龙菩萨就把他请到了龙宫里面,他一看《华严经》这么多,他傻眼了!他自己受持不了,而且是什么?地球上人没有一个人能受持得了。所以最后他只能选择这部经的目录提要,把这目录提要带到世间来,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那是小本。这些经里面所讲到的菩萨,他是得一切陀罗尼门,真正受持这样的大本的《华严经》,没有不通达的。

『随时悟入华严三昧,具足总持百千三昧』,这是讲到他有定有慧,「随时」是不间断,没有离开过「华严三昧」。什么叫华严三昧?这是讲一切万法的全体。三昧是正受、正定,就是他的身心定在这么一个境界里面,什么境界?身心跟宇宙法界融成一体,就是入华严法界,这叫得华严三昧。华严三昧就是真正得到法身,见到自性,所谓见性成佛,他了解一切万法都是心性中所生出来的,而又全都回归到法界,导归到自性当中。

现在的科学家好像对这个也愈来愈能够明白一些,他们发现我们这个宇宙所能观察到的时空大概只有百分之十,百分之九十好像没办法看到,大概从数学里面推断它有,但是没办法看到。那这百分之九十的宇宙上哪儿了?读了经之后我们就了解,它回归到自性去了,回归到常寂光。自性不可以用我们六根去接触得到,眼不能见,耳不能听,舌不能尝,鼻不能嗅,身不能触,连意都不能想,你想都想不到,六根接触不到,所以叫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不是给你糊弄一下这样一句话,真的是不能用思也不能用议,你用思用议你不可能接触到自性。就像现在科学家他们用最高级的望远镜去探测,也没办法探测到全部的时空,只能有百分之十探测得到,百分之九十它入了自性常寂光,你怎么能用你的六根去探测得到?你想都想不到,数学也计算不出来,数学也是属于你意根,意识里头的那种现象。所以明白这一点,我们要得三昧,把我们的念头放下,放下你就能入了。入了华严三昧,当然自然就「具足总持百千三昧」,《华严》是总持法门。

底下说『住深禅定』,深禅定这个深可不是一般的深,它是讲自性的本定,自性本来是没有动摇的,本定。你见了自性,你就入了深禅定,这是讲理上的定。事上所修的那个定,如果没真正入理这个定,那还不能叫深禅定。我们看六祖惠能大师他教人坐禅,他说什么叫坐禅?不是说你盘腿面壁对着墙,这就是坐禅,那是坐禅的样子,但是心里有没有真正入定,那是两码事,可以盘着腿面着壁还会打妄想,那就不叫禅定,就不是真正坐禅。什么叫坐禅?坐是讲内不动心是叫坐,禅就是外不着相这叫禅。所以坐禅不是讲那个形式上,讲实质的,你身心都不动,不受外界的诱惑,你出去外面逛商场也叫坐禅。这是我们要懂,要修这个真正的禅定功夫。

下面,『悉睹无量诸佛』。这些菩萨们能力很高,他可以遍游一切世界,悉睹无量诸佛。我们想,我很想见佛,可是一个佛都见不到,怎么办?其实不是说你没见到,你见到了,只是你不认识他,他在你面前,你看走眼了,你以为他不是佛。谁是佛?大地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华严经》上讲的,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他就说「奇哉!奇哉!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成了佛之后你就觉得真是奇妙,很感叹,众生不认识,众生本来都是佛。你为什么看不到?看不到是因为你迷惑颠倒,你有妄想、有执着,所以眼前的佛你就不认识。佛看一切众生是佛,为什么?他看到性,众生皆有佛性,他在性上看,他就不着相。咱们众生只着相,就不见性,看到这个人是好人,那个人是坏人,这是着相,分别执着。

所以真正修行要怎么修?我们师父也讲过很多次,反省自己,把自己内心当中的妄想分别执着要放下,看外面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佛,不仅是佛,而且是阿弥陀佛。你要真正入这个境界,你看到这一切都是阿弥陀佛,恭喜你,你成佛了,而且你成的是阿弥陀佛,你是有这个佛心,所以看到外面一切境界都是阿弥陀佛。如果你看外面一切众生都是菩萨,那你就是菩萨。如果你看外面一切是凡夫,那你也是凡夫。你看外面是鬼,那你也是鬼。你是什么心,就看到外面是什么境界,境由心造。所以你问自己,我看外面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如果看到外面都是好人,那你也是好人;看到外面都是坏人,那对不起,你也是坏人。

所以真正修行人,他不在外面境界上分别执着,他回归自性,放下自己内心里面的妄想执着,外面哪一尊不是佛?所以六祖大师说得好,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道的人不会看某人有什么过失,看到人家有过失,正好是说明自己有过失。弘一大师举个例子,就是像人照镜子一样,假如我鼻子上有一个黑点,一个墨汁点上去,就很难看,他去照镜子,这镜子里的人怎么鼻子上有个黑点,那么难看。讥笑他,批评他。结果发现你讥笑他的时候,他也讥笑你,这就干起来了。然后很不愤气,拿着毛巾在那擦,我给你擦掉。擦怎么能擦得掉?擦不掉。所以你要改变那个境界,真叫枉然。有智慧的人他不去改变境界,只改变自己,拿个毛巾往鼻子上一擦,擦干净了,再一看镜子里的人也干净。外面的境界就是镜中人,全是你内心的反应,你心里有那个念,外面就有那个境,你要没那个念,外面哪有那个境?假如你心里全是阿弥陀佛,外面真的全是阿弥陀佛。从这里我们自己去检点自己的功夫,检点自己的境界,这叫真修行。

底下经文说,『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这个能力真的叫广大圆满。一念,这个时间非常短暂,比一秒钟还要短,可以「遍游一切佛土」,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所居住的国土全部都遍游,一个不漏掉,瞬息之间完成。我们能够想象,这绝对不是一个去完再一个,一切佛土,一个去完再一个,你无量劫都游不完。他是化身去的,同时一念之中化身到各个国土上去供养诸佛,去普度众生。这是讲菩萨自利德,他自己的功德利益无比的殊胜。下面是讲利生德,利益众生,我们来看经文:

【得佛辩才。住普贤行。】

这里又提到了普贤。《无量寿经》多次提到普贤,前面说「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菩萨是在座菩萨的上首,普贤是《华严经》的经主,《华严》长子,他就代表着《华严经》。从这里看到,《无量寿经》确确实实就是中本《华严》。蕅益大师讲,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没错。佛辩才无碍,所谓「辩才」,就是能够真正觉悟众生这种才能。用个辩字,这是讲口头的,言语,这是讲经说法。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性,六根当中耳根最利。在《楞严经》里面二十五位菩萨报告自己圆通的心得,最后文殊菩萨拣选圆通就选什么?耳根圆通。他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音闻就是音声,耳根比较容易听得明白。有时候我们看未必能看明白,听就能听明白,耳根比眼根要利,要聪明。你眼睛只能往前面看,看不到后面,耳朵这四面八方的声音都能听到,后面的声音也能听到,这是耳根它能力就比眼根的能力要强,确实是利,在领悟力上也是如此。所以佛为什么要讲经说法,他不著书立说,他不写文章?写文章给你看,你未必看明白,可是他给你一讲,你就听明白了。所以听经就很好,听经很容易能够契入境界,比你自己去看要强,这是文殊菩萨为我们这个世界众生挑出来的法门。佛辩才是无碍的,真能使一切众生得到利益。『住普贤行』就是讲落实十大愿王,普贤行那就是十大愿王,而且最后导归极乐。下面我们再看经文:

【善能分别众生语言。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我们学讲经的人非常羡慕这一句,这一句就是对一切众生的语言他都能通达,没有障碍,讲出来都能够让众生明白,而且都能契入境界。师父对我要求,说《无量寿经》用国语讲,还要用粤语讲。将来整理好讲记,会集好了,还要用英语讲,至少用三种语言把它弘扬起来。这确实也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情,首先自己得闹明白,经文的义理我们得通,不通你跟人讲,那不就是以盲引盲,那可不行。自己得通,通教理教义,然后你还得通达语言,这语言也得学。国语、粤语还好办,师父有这个已经讲过的,我们复讲就好了。国语最容易,粤语就比较稍微要转换一下,有些读音读字,你得查查字典,别读错了,讲得尽量符合广东人爱听的口味,这个就要动点脑筋。英语就更不容易,英语是两种体系的语言,你把它翻译过来,还要照顾到外国人他们的思惟方式。我想我这一个人也做不了,希望将来有一个团队,真正他英文比较好的,在外国也留过学的,而且有志愿发愿弘法利生。首先认真学习,当然最重要首先把根扎好,这三个根、四个根得落实,落实之后,专学《无量寿经》,你契入这个义理,那你才能够懂得翻译。过去翻译经典的译经师,全都是证果的圣人,都是佛菩萨再来,所以翻译经典不会翻错,如来真实义翻译得很圆满。我们没开悟,没证果,要翻译可不容易,那至少得义理要契入一些境界。而且翻译,师父跟我们讲,不要直接翻经,翻什么?翻批注,这个就比较容易,他不会翻错。因为经的意思太丰富了,一个字可能含无量义,你要是用哪个词对应,这个意思用那个词,漏了其它的意思,挂一漏万,所以不如就翻批注容易。

所以我自己就想着,在练讲《无量寿经》的过程中,花上几年的功夫,把《无量寿经》师父讲的总共三十六次讲记,大大小小的讲记,做一个会集。就像《无量寿经》它也是会集本,讲记也要会集本,删繁取要,会集成一册,义理都不漏,语言尽量的节简,做为师父将来讲记的一个批注的版本。然后再把讲记翻出来,翻成英文。这个工程是很大的,至少得十年、甚至二十年才能够说做完,这个过程中也就希望佛菩萨能送人来,送帮手来,这个很重要。因为过去译经的法师底下都有一个团队,玄奘法师的底下团队好像是八百人,鸠摩罗什好像也是四、五百人,大的译经团队。经上虽然写说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实际上他不可能每部经都是亲笔去译的,他是有个团队,而且反复研究、推敲、讨论,最后定稿,由这个主持的人最后定稿,因为他对于佛经的理解是最深入,用他的名字。如果《无量寿经》真的翻译成英文,那是利益西人,西方人就有福了。这部经真的是三根普被,是佛讲的第一法门,而且这个经也不算很长,讲解可以说师父已经把整个佛法的教理融进去,学这一部,整个佛法都学到了。

底下说『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开是开导、开示,这是教学的意思。化是讲教学的成绩,老师教学生,要看他有没有变化,这是教学的成绩。儒家教学,目的是什么?教人做君子、做圣贤,让人变化气质,从凡俗的气质转变成圣贤的气质,要脱俗,这叫化。佛法更是如此,佛法教人作佛、作菩萨,把凡夫的气质转变成佛菩萨的气质,这叫化。

底下说的「显示真实之际」,显示就是开显、指示,真实之际是什么?就是真如本性。佛教学最高的目标就是让人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佛所做到的是显示、开示,你自己要悟入,你自己要去入境界,那才行。如果你自己不入境界,那佛怎么开示也没用。所以老师带进门,修行要靠个人,个人是什么?你自己要真入境界。入境界没别的,就是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就入境界。下面这是讲到佛法的教学:

【超过世间诸所有法。】

世间的教育都不能跟佛教相比,佛陀的教育真实,真的它对于宇宙人生真相是最圆满的一个讲述,如果我们不学习,那永远是迷惑颠倒。在世间你所学的学问都不可能帮助你出三界,不可能帮助你见性成佛,所以唯有佛法可以做到。底下经文说: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常』就是不断,『谛』就是实实在在。这些菩萨实实在在住在『度世之道』上,这就讲他们的存心。佛菩萨的存心是什么?就是一心一意帮助众生,帮他们觉悟。觉悟了,他就能离苦,苦是因为迷惑颠倒来的。这一桩事情,就是觉悟众生的事情,唯有佛菩萨才能做到。所以他们来这世间只做这桩事,因为其它的事情别人都能办,别人能办的要给他们办,不要跟人家抢,尽量给人家办。人家办不到的,我们要去办。所以佛菩萨在世间办什么?就是办教学,办班教学,培养圣贤,这是他唯一的目的。要办教学,说老实话,就用佛法的方式才能真正培养出人才,特别佛法要有接班人,要有传人,传人的培养绝对不是用世间学校那个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出来的,为什么?因为世间教学,他们不重视戒定慧的培养,佛法重视戒定慧。我们师父常常都讲到,说要培养人才,不管是要弘法的,还是要护法的,就是你真正想成就,至少你得成就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有往生的把握,但是你跟这世间的缘还没有断,众生跟你有缘,那你就会留在世间帮助众生,来住持佛法,这种人就是菩萨。

菩萨怎么培养?最简单的原则,师父讲要三年扎根,十年专修,这八个字原则。用三年时间好好的扎好戒律的根,就是四个根,《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还有《沙弥律仪》。你真正想在这个世间住持佛法,你得要以《沙弥律仪》出家的戒律来要求、规范自己。四个根你扎好了以后,选择一部经,「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十年,你就能成就,这成就是你开悟见性,至少你能拿到往生把握,你能有念佛三昧的功夫。所以你选什么经最好?当然是《无量寿经》最好,这是净土第一经,中本《华严》,佛法总持。所以师父劝我讲这个经,我当时还没想到,不是一开始教我讲《华严经》吗?不讲《华严》,又讲这部经了?后来想这是师父慈悲,用这部经,起码对我来讲,对我这种根性的人来讲,成就得要比学《华严》要快。即使没开悟,至少我能拿到往生把握,这也就等于成就了。因为你往生极乐世界,「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你肯定会有开悟的。

所以一门就重要,修学不需要说广学多闻,扎根就选四部,足够,认真落实。专修就是一门,一部《无量寿经》,不用第二部经,选第二部,心力分散。除非你是学习能力很强的人,你可能二部、三部还能受得了,但是总不如一部、一门这个专要来得有效果。你学得很多,你没得定,没开智慧,你所学的就叫记问之学。所以孔子也讲,「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你是听来的,你是看别人的批注,是别人的东西,不是你的东西,不是你自己悟出来的,不是你自己的境界,不能为人师。

所以「心常谛住度世之道」,这是我们一定要发这个心,见到众生苦,生了不忍之心,这是慈悲,所谓恻隐之心。不忍圣教衰微,要发起宏愿,普度众生,绍隆佛种。这个心就是菩提心,就像四弘誓愿里讲的「众生无边誓愿度」。发了这个愿,第一个你得断烦恼,从断烦恼下手,烦恼断了你才能够学法门。这是我们修学的次第。我们再看底下经文:

【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看到这里。『一切万物』就指环境,包括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动物、植物、矿物,一切众生。这些菩萨们他能在这一切环境当中『随意自在』,他得到自在的受用。我们问,他何以得到自在?为什么我们不自在?我们在这万物当中会生烦恼,患得患失,他们自在,为什么自在?他不生烦恼,因为他不患得患失,他没有得失的心,他对于一切万物没有控制的念头,没有占有的欲望,这样他就自在。如果我们要控制、要占有,那这叫自寻烦恼,为什么?你没办法控制、没办法占有,连我们自己的身体你都控制占有不了。你如果能控制身体,你能不能保持让它年年十八岁?不行,它得老,它会死。死了你带不走,哪能控制占有?所以凡夫这是迷惑颠倒才会有控制占有的欲望,菩萨没有这个欲望,对一切万物随缘,顺水推舟,拿这个万物来帮助觉悟众生。禅宗所谓,「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你对万物没有一点控制、占有、分别、执着,它们对你真的不会障碍。

底下经文中说,『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这是大慈悲。「庶类」是讲一切众生,六道的众生,他们苦而且迷惑,不知道怎么样出苦,也不懂得向佛菩萨请教,我怎么能够出苦,能够向佛菩萨请教这种人都已经相当聪明,有智慧,业障比较轻的人。一般人他不懂得请教,佛菩萨在面前,这么好的老师,当面错过,不懂得亲近,不懂得求学。佛,这是老师,老师有师道尊严,不可以主动去教你,所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你得来求学,这是师道尊严。可是菩萨就不一样了,菩萨他也是佛的学生,他以同学的身分去帮助众生,他等于做学长,他就没有老师的那种限制,所以他能作众生「不请之友」。庶类就是众生,就是你不请他他也来,他主动来帮忙,看到你这个人能教,他就来,主动找你,这是他慈悲的地方。我们问,为什么他不来找我?怎么我没见到菩萨来找我?都是那些冤亲债主来找我,为什么会这样?这是我们可以说有眼无珠,不认识佛菩萨,他们来了,你见不到,因为什么?你有强烈的分别执着,认为这些不是佛菩萨,这些就是冤亲债主,那你就是冤亲债主常围绕,你不是菩萨常围绕。所以弥勒菩萨曾经讲过一个偈子,说「时时示世人,世人常不识」,佛菩萨常常来给众人示现,众人就是不识,不认识他。不认识他,当然也就得不到利益。

底下经文说,『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如来甚深法藏」就是这部经,就是净土法门,菩萨为众生作不请之友,帮助众生什么?也受持如来甚深法藏,念佛求生净土。我们看到本经释迦牟尼佛最后嘱咐弥勒菩萨,要他担负起护持流通的任务。当然这个嘱咐不光是对弥勒菩萨的,与会所有的这些大菩萨们都是佛所嘱咐的对象。我们学习这部经,我们也要直下承当,当仁不让,我们也有义务来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来流通如来甚深法藏,就是修行和弘扬这部经,使「佛种性常使不绝」。佛种性是什么?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没有菩提心不可能成佛,所以叫佛种性。除了菩提心以外,还包括菩萨行,六度万行,十大愿王,包括师父提出的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都是佛种性,我们要落实,落实才是护持。什么叫护法?不是拿多少钱去印什么经,建个道场,那些当然也可以说护法,那都是很表层,最重要的你是护持自己佛法的修学,你的身就代表着佛法,你这叫护法,你的存在就是佛法的存在,这就是护法,常使不绝,不让它断绝。当然还要找一个你的传人,让这个佛法能传递下去,薪火相传。底下经文:

【兴大悲。愍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

这是讲利益众生的行动纲领,也是前面说到的「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的具体说明。『兴大悲』,兴起大慈悲心,来帮助一切有情众生。怎么帮助?『演慈辩』,演就是演说,辩是无碍辩才。菩萨说法是慈悲心推动,帮助众生来觉悟,所以他非常精进,非常用功,他不是为名闻利养。世间人工作得很认真,也很努力,那是什么?为了名利,没有名利他就绝对不会这么认真。菩萨他不要名利,为什么他还夜以继日的干?那是慈悲心在推动,为了教化众生。这一点我也有一点体会,当慈悲心增长的时候,真的你的工作会比以前更努力,更精进。

像过去我在大学里教书,工作量其实并不算是非常的大。我一个礼拜只上六小时课,六个小时是两堂课,一个礼拜只用两天上课,而且这个课年年都是教那门课,闭上眼睛都能教,教得很熟,也不用什么备课,其它时间做点研究,写写文章。我还算比别的人要努力一点,所以写的文章在我们昆士兰大学商学院算是老师当中最多的,名列前茅的。但是工作也是挺舒服,因为一年有三个月的假期,只工作九个月,然后每个礼拜只用上六个小时课,其它时间你自己安排,真好。现在教课可不一样,现在每天就二到四个小时,一个礼拜下来,我算一算,十四加八得二十二个小时,一个礼拜二十二个小时,是我以前在大学上课的将近四倍,而且礼拜六、礼拜天都得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工作日。要不是学佛的人可能都不理解,你这是不是有点神经不正常?这么轻松又舒服的工作,钱又多,教授还挺受人尊敬的,你都不要,你跑到这里来自我折磨,这只有学佛的人才可能会理解,跟世间人是没办法说,说都不懂。这是什么?各人价值观不同,他们的价值观是为名闻利养,为名利夜以继日的干,就不理解你没有名没有利你还干个什么,不晓得离开名利那是慈悲心推动,要觉悟众生,那个干起来真的比为名为利干得更努力。

底下说『授法眼』,授是传授,法眼是什么?认识一切诸法真相的这样的智慧,这就是法眼。我们凡人有肉眼;天人有天眼,天眼就比肉眼能力要强,看得就比较远,比较多;阿罗汉有慧眼;菩萨有法眼;佛是佛眼,这五眼。菩萨这里是法眼,法眼是什么?能见到一切法的真相,菩萨把这个能力传授给众生,实际上就是讲经说法,让他们觉悟,这就是授法眼。

『杜恶趣』,杜是杜绝、防止的意思。什么叫恶趣?一般人都想到三恶道是恶趣,当然没错。人天是不是恶趣?相对阿罗汉来讲,人天也是恶趣,为什么?他没出三界,还在轮回受苦,所以那也是恶趣。我们问,阿罗汉是不是恶趣?相对菩萨来讲,阿罗汉也是恶趣,因为他只断了见思烦恼,没有断尘沙烦恼。我们问,菩萨,等觉菩萨该不算恶趣了吧?如果比起佛来讲,他也是恶趣。

所以杜恶趣讲到究竟处,就是让你圆满成佛,这才是把一切恶都断尽了。如果没成佛,这恶趣都没有办法全断,连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烦恼没断,那也是属于恶趣。所以我们自己不要以为我学了佛,贪瞋痴比以前少了点,这就是杜恶趣,早着呢!你是有一点点进步,可是离的那个标准是差老远。而且我们对自己的贪瞋痴慢这些烦恼恶习不可以掉以轻心,这种习气很深重,恶习是难断。即使你现在学佛你有法喜了,你深入经教,你念佛,能够暂时把这个恶习种子伏住,可是稍不留意,你稍有傲慢心,觉得自己不错了,你这一念一起来,你去看看,这个恶习很容易就生长起来。这个真的是古诗所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个很容易就生出来。所以真正修学的人,永远保持谦卑的态度,才有可能平平安安度过这一生。

『开善门』,善这是本性中本有的,这里的善是讲绝对的善,不是善恶相对那个善。善恶有相对,那还是有分别,那就不是真善。所以这里的善就是《三字经》讲的「性本善」,性是什么?本性,自性,也就是你能够明心见性,这就真正开了善门,此时是自性性德自然流露。

我们如何来杜恶趣,开善门?用净宗的标准来讲,善门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你念这句阿弥陀佛,其它妄念统统放下,这就杜恶趣。因为凡是不属于佛这个念头的都属于恶趣。刚才不是讲连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烦恼没断吗?相对佛来讲那就是恶趣。所以我们念菩萨不如念佛,念阿弥陀佛这是最圆满的善,你果然能够净念相继,念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你就成就了,你这一生决定往生不退成佛,一往生真的是度尽恶趣,圆满的开了善门。下面经文: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这是菩萨对待众生的态度,把众生看成跟自己是一不是二,这个是事实真相,一切众生都是心现识变,同一个真心本性,所以同一体的。只是众生迷而不觉,不知道这个真相,所以在一体里面分自分他,起对立,起分别,起冲突,造出种种的恶业来,损人利己就是恶业。菩萨觉悟了,知道众生跟我一体,所以帮助众生无条件。帮助众生最重要的就是让他也认识这个一体。他果然能明白了我们都是一体的,何必要再起冲突?何必要去跟人争?为什么不多布施、多关怀爱护别人?爱护别人就是爱护自己,这是真的。所以菩萨来这世间就是教导众生觉悟,觉悟这个的。但是众生如果迷惑颠倒得很深,你跟他讲,他也不觉悟,这是缘分没到。缘没到,菩萨也不着急,他在那里等,等你觉悟,等你的缘分到。有时候你可能一沉沦,无量劫都在恶道里受苦,菩萨还是等,为什么?你缘分没到,来教你,你也不觉悟,你甚至会反抗,会诋毁菩萨,会在那里毁谤说佛法是迷信,那他就不来,他在等你成熟。当然等也不是说坐在那什么都不做,他自己修行,努力提升自己,他不浪费时间,终有一天,他会等到这个因缘。下面经文说:

【拯济负荷。皆度彼岸。】

『拯济』就是救度,把救度众生的使命扛起来,『负荷』就是担负这种使命。我们都得学习这些菩萨,真正以弘法利生为己任,以度众生为自己的本分事业,这是学佛菩萨,让众生『皆度彼岸』,让他们都能够接触佛法、离苦得乐。这个「彼岸」就是涅盘彼岸,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求生净土,到了净土就出三界,证大涅盘。下面经文: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这是讲这些菩萨德慧齐佛,跟佛相齐的,他们获得佛的无量功德,另外获得佛圣明的智慧。佛是福慧二足尊,足是满足,尊是尊贵,佛的福德、智慧都是圆满的,所以就最为尊贵。这些菩萨跟佛平等。所以来参加《无量寿经》法会的这些菩萨们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底下做总结:

【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

像这些智慧、德能、慈悲圆满的大菩萨们都来齐了,人数有多少?『无量无边』,每个都像普贤、文殊、弥勒那种大菩萨,『一时来集』,全都集会在耆阇崛山中,听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我们想象得到,这个法会是无比的庄严!我们问,耆阇崛山有多大?无量无边的菩萨都来了,能容纳得下吗?这个境界是不思议的境界。《华严经》里面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谓「芥子纳须弥」,芥菜子很小,能够容纳须弥山。耆阇崛山没有变大,但是能容纳无量无边的菩萨,一切菩萨都能来集会,都有他们坐的地方,不会人挤人、没地方坐,这个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这部经体现了《华严经》的四无碍法界。最后本品经文还介绍菩萨以外的其它的听众:

【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悉共大会。】

这个道场人数很不少。前面讲的有比丘众就一万二千人,这里还有比丘尼,就是出家女众有五百人,还有在家男众『清信士七千人』,在家的女众『清信女五百人』,你要算一算,加起来就有两万人,人数两万。菩萨、看不见的众生,就是无量无边、不可胜数,这时候他们都来。还有欲界天的、色界天的『诸天梵众』,诸天也包括无色界。欲界六层天,色界十八层天,无色界有四层天,总共二十八层天的所有的天众,「梵众」,梵就是梵天,全部都来集会,来听释迦牟尼佛讲这一部广大圆满、方便究竟、稀有圆顿的大法。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这一品经我们讲完了,下一次我们讲第三品。今天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