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一集)

[入门知识] 发表时间:2023-02-01 09:25:56 作者: 阅读次数: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阿弥陀佛!今天是非常殊胜难得的日子,我们一起在此地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学习净土宗最重要的一部经典,《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首先跟大家汇报一下此次讲经的因缘,这次的因缘也是很殊胜稀有。

我们师父上人在二十年前第一次来到香港讲《无量寿经》,那是一九九0年七月,到现在是整整二十个年头,把净土宗带到了香港地区,也进而向中国大陆弘扬。这二十多年来,确实《无量寿经》不仅是在中国各地,乃至全世界都是得到了非常普遍的弘扬。他老人家在二十年后的今天又在香港开讲《净土大经解演义》,是我们香港同修乃至大陆各地的同修无比的福报。因为这个大经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它跟《阿弥陀经》是同一部经,这个经叫大本,《阿弥陀经》叫小本。所以在哪一个地方得到弘扬,那个地方就能够消灾免难。

我们师父选择在香港再次开讲《无量寿经》,可以说首先是香港人最殊胜的福报,其次是中国大陆,当然也包括全球,因为老人家现在也是常常忧虑,为全球苦难的众生忧虑,忧虑什么?科学家们谈到的这些灾难,特别是二0一二年,科学家们进行分析,说到跟玛雅人所预言的二0一二将是地球文明的最后一年。学佛的弟子知道,现在不可能是地球的末日,因为佛法还有九千年的法运。但是这些预言很可能是一些灾难。灾难怎么看?我们从众生因果,造作的这些因,就能够预知他的果。我们看到这近几十年来,由于经济、科技的发达,全球的人类都在极度的造作杀盗淫妄这些恶业。这些恶业肯定会招来果报,所以灾难是非常有可能。那能不能够化解?佛法里的答案也是肯定的,一定可以化解灾难。

怎么化解?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用讲经教学来转化人心。所以师父上人在此地,香港佛陀教育协会,他自己本人每天讲两个小时,另外还有请其它的老师,有三位老师,每天都在这里上课,总共每天都有八个小时的教学,以此来希望化解人心的恶念,而能够使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人心能够断恶修善了,外面灾难自然就能够消除,所谓境由心转。当然教学有不同的科目,末学现在在讲《论语》,讲儒家的经典。有一天师父就对我语重心长的说,说「现在为了要化解灾难,要讲佛经,怕讲儒家的这些科目分量不够,力度不够」。我当时就想到,如果要讲经,我很喜欢蕅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这个我曾经也讲过。师父上人他就提示我,说「你应该讲《无量寿经》,这《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第一经,最重要的经典」。当时我还没完全反应过来,等到第二天,我想通了,确实师父上人一生都是专弘《无量寿经》,他老人家最有智慧,他选择的经典肯定是最极无上的法宝。所以我就跟师父说,「好,弟子已经想通了,下定决心现在要一门深入,专修专弘《无量寿经》」,师父上人听了非常欢喜。

我自己本身还发愿,在讲解《无量寿经》的过程中,把师父上人他的十多年,不止十多年,二十多年所讲解的所有《无量寿经》的版本,这些讲记,做一次会集。我约莫看了一下,师父上人从一九八七年十月第一次开始讲解《无量寿经》,到今年二十四年,将近是四分之一个世纪,总共讲解了三十六次,三十六个大小不同的次数。完完整整讲的有十次,这次是第十一次。其它的都是讲一些概要、精华,或者是抽取片段、精华这些经文来进行讲解。他老人家已经讲了两千多个小时,就是《无量寿经》上,每次讲解,当然因为对象不同,所以为了契机,肯定讲解内容会有不一样,义理的开解方面肯定也有不一样的地方,这有必要把它做一个会集。因为我们现在所依的经典《无量寿经》也是会集本,这个讲记也需要会集。

师父听了我这样的一个想法,非常赞赏,他还补充一句,说「你将来会集好了,还要把它翻译成英文」。所以这个工作恐怕够我用十年的工夫了,正好这十年时间专修、专学、专弘这一部经典,真正做到「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师父上人说这是成就最快速的方式,这个道理我终于听明白了。原来也有很多的想法,师父上人曾经给我提示过,让我将来复讲《华严经》,我也很喜欢。所谓知识分子都有点好高骛远的毛病,看到《华严经》,虽然看不懂,但是就有点爱不释手。

在讲大经之前,首先是扎根,在扎根过程中,也讲解了不少的这些经典,儒释道。自从我辞职专门跟师父上人学习以来,二00六年底到现在将近四年时间,总共也讲解了将近一百多个专题的这些讲课的讲座、经典等等,讲时也超过一千三百小时,涉猎得也比较广。虽然都是扎根类的经典,但是这个科目真不少。自己还有很多的想法,想将来还要讲一些像《道德经》、像《周易》,这些儒和道的经典,还有《太上感应篇汇编》,还有《诸经佛说地狱集要》,这都是在我的日程上面。现在是在讲《论语》,《论语》讲完了想讲《孟子》,还有《中庸》等等。一直到现在,师父上人讲《无量寿经》的时候常常强调要一门深入,讲得太多了分心,很难成就。好像每次讲这种话都是对我的棒喝,好像就是对我讲的。现在终于明白过来了,这些原来在日程上的经典统统放下,这个放下也是暂时放下,我们先是用一部经,一门深入,师父说这样的学法容易开悟。所以我想过去也有过这些愿望,曾经也跟别人讲过,凡出言得信为先,虽然现在暂时不讲,以后再讲。什么时候讲?开悟以后,等我将来开悟了,我一定会讲,来酬愿。现在不行,现在要是讲,万一灾难来了,恐怕来不及了。所以挑那个最殊胜的法门来深入学习,这个法门就是净土经,净土的法门,净土第一经。

念佛法门,实际上是在东晋时代慧远大师首先提倡的。慧远大师他是跟一些志同道合的同修,总共一百二十三个人,在庐山建立一个念佛堂,来修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所以慧远大师是净土宗第一祖。当时很多的经典还没有翻译成中文,但是《无量寿经》已经被翻译成中文了。但是《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净土五经一论就只有《无量寿经》当时被翻译了。所以这部经也叫「东来最早」,最早被翻译的。《阿弥陀经》是鸠摩罗什翻译的,鸠摩罗什在慧远大师之后,唐玄奘那是更后(唐朝玄奘大师),他们俩都翻译了《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当时也没翻译,《华严经》里头的「普贤行愿品」那是更没有。在东晋时代有《六十华严》,那是六十卷,但是没有「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是在《四十华严》里面,那是在唐朝贞元年间翻的。至于说「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是在《楞严经》里面,《楞严经》也是唐朝时候翻的,都是在慧远大师之后。所以说净土五经最早翻译过来的就是这一部《无量寿经》,也是慧远大师当时修净土法门所依据的唯一的经典。所以这部经称为净土第一经,确实如此。

《无量寿经》自从汉朝首次被翻译,一直到宋朝,总共有十二个译本。我们看黄老居士,就是黄念祖老居士,他的《大经解》里面就是专门批注《无量寿经》的,写得精彩绝伦,我们师父上人现在讲经就依据他的版本,他这个批注里面就写得很详细,他说这十二种译本当中就只剩下五个译本流存下来,其它的七种都已经散失掉。这五个译本也跟大家稍微简单介绍一下,这是我们《无量寿经》的一个历史。

第一个译本是叫《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是后汉月氏沙门支娄迦谶译,译于洛阳,这是简称汉译本。第二个版本是《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阿弥陀经》,这是三国时代吴月氏优婆塞支谦字恭明译,这是简称吴译。还有第三个是,就叫《无量寿经》,是曹魏,也是三国那时候,曹是曹操那个曹,曹家建立了魏朝,曹魏的印度沙门康僧铠译于洛阳白马寺,这叫魏译。还有第四个版本是《无量寿如来会》,这是唐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译。这都是印度的法师。这个经本出自于《大宝积经》,简称唐译,唐朝时候译的,是《大宝积经》里面的一会。还有第五个版本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是宋朝西域沙门法贤译的,简称宋译。

这五个译本留下来,其它的七个译本就只能在《大藏经》的目录里面看到,但实际上已经失传。《无量寿经》这个本子有十二种译本,在这些经典里面也属于最多的,所以属于「东来最早,译本独多」。这部经既然来的是翻译得最早,而且翻译的版本最多,也证明它在《大藏经》当中的重要性。现在翻译了五个本子,确实要了解净土宗的完整的理论和修行方法,最好是五个版本都要去读,但是一般人没有这样的时间,而且流通量也很少,很多的本子连那些大德祖师可能一生都从来没见过。譬如说宋朝王龙舒居士,他曾经做过会集,他也只能见到四个版本,其中《大宝积经》里面的《无量寿如来会》他就没有见到。

这些版本流通起来那么少,而且读起来也麻烦,这样就有会集的必要。特别是在古代,《藏经》非常少,一般是很大的寺院丛林才能够有一部《大藏经》,那个都是皇帝亲自下诏颁赠的,这个寺院往往是一千人、两千人以上,而且是历史悠久的、规模庞大的这么一个寺院,才有可能得到一部《大藏经》。《大藏经》往往都是要建一个楼,就是图书馆,叫藏经楼,来储藏。可见得这一部《藏经》真不容易!

我们师父的家乡安徽庐江那里有一个伏虎寺,就在实际禅寺后面山上,我过去二00八年在庐江住过一年,住在实际禅寺,常常也上山去到伏虎寺。那个寺院也是历史悠久,汉朝末年建立,在唐朝时候最兴盛,曾经有一千多人。在清朝末年,听说还有三、四百出家人在那里修行。像这样的一个大寺院,它的《藏经》也只有半部,可见得一部《藏经》真不容易。不像现在这么方便。现在你看我们师父印《龙藏》,《乾隆大藏经》,老人家印了一万部,分送全世界各地的寺院、图书馆,现在印刷术发达,所以印经很容易,经过照相,然后印刷,那个字可以缩小,还是挺清楚。现在更有把它做成光盘的,一部《大藏经》就是两片这么个光盘就够了。所以我上次到新加坡,看到那个流通处结缘《大藏经》的光盘,我一下就请了几十片。《大藏经》,你看几十部《大藏经》很容易就携带。所以现在我们众生的福报也很大,相对于古人来讲,这是古人作梦都不敢想,每个人家里都可以有一部《大藏经》,哪能有这么样的福报?所以我们有这样的福报,要好好珍惜,怎么珍惜?努力修学。

《无量寿经》有五个译本,就需要阅读《大藏经》里面它保留的这些本子,然后你才能够把净土法门了解得更清楚,但是现在人时间很紧迫,所谓分秒必争,哪有那个工夫去做这个研究?所以自古以来这些大德都尝试过进行会集。会集本就是删繁取要,把这些不同版本谈到的义理都能会集,而去掉重复的字句,保留它完整的意思。

提倡会集的第一个人是宋朝王龙舒居士,他的名字叫王日休,这也是一位有修有证的居士大德。他所会集的版本,刚才讲的是用四个本子来会集的,这就很可惜,他没看到《无量寿会》的本子,所以他所会集的也就不能够很圆满了,毕竟少了一个本子。他会集的经本的题目就叫《大阿弥陀经》。《大阿弥陀经》这个经题在原译本里面没有,这个说明他这是自己创立的,所以他的会集后人有批评,这是什么?他自己擅自增加了原译本里面没有的内容,譬如说这些字句,他觉得比较拗口,他就把它润色一下,把它进行删改。他老人家有修有证,改起来没问题,也不会改错,但是这个例子不能开。所以印光大师非常的批评这种做法,因为开了这种例子,将来如果有人看不懂经典,他也来润色润色,删改一下,你改一下我改一下,到最后经典就面目全非了,所以这个例子不能开。印光大师批评王龙舒本子,还有以后的魏源的本子也是这个毛病,主要是批评他们擅自改动原译本的经文,不是说反对会集,会集是有必要的。

王龙舒居士会集的《大阿弥陀经》,我们看到净土宗第八祖莲池大师,在他做的《阿弥陀经疏钞》里面多次引用《大阿弥陀经》的经文,证明莲池大师也肯定了王老居士的这个会集本,虽然有瑕疵,但是并没有误导和错误。而且王龙舒居士他自己是站着往生的,拿出真实的成就给后人看。如果是他改动经文有错误,这个因果他怎么能背得起?他也不可能说站着往生这么殊胜。我们看到这个《大阿弥陀经》的前面往往会有王龙舒居士站立着往生的那个像。

我自己是在十八岁的时候开始学佛,入佛门,当时常常在广州,我家乡是广州,那时还在广州读大学,就常常亲近当时光孝寺的方丈本焕老和尚,他是虚云老法师的传承弟子,他老人家非常慈悲,见到我常常跟我讲不少话。我记得第一次见面,他就劝我要出家,那是一九九二年,我妈妈带着我去看望他老人家,他就劝我,他说你看看,世间人都在忙什么?我们出家人忙什么?忙的不一样,我们忙的是弘法利生,所以他劝我出家。当时我妈妈还把他的话记录在她的日记本上,一九九二年的事情。不过当时我是迷惑颠倒着,当时只忙着出国留学,没有想到出家。

本焕老和尚当时就送给我一本《大阿弥陀经》,证明本老也是很赞赏净土宗的经典,他老人家也是一心一意求往生,他所修的是「普贤行愿品」,净土宗第四经。我是先得到本老送给我的《大阿弥陀经》,然后才得到师父上人所倡导的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现在的这个《无量寿经》本。当时我看了《大阿弥陀经》以后,就觉得非常的振奋,阿弥陀佛真了不起,创立了极乐世界,接引法界众生来往生。当时我就发了个愿,将来我要是成佛了,我那个国土也甚至比阿弥陀佛国土更庄严。不过当时还没想到,当时只有十八、九岁,那都是黄毛小子,空有大志,还不知道该怎么修行,说老实话,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也并不是切的。一直等到后来有幸接触到师父的经教,读到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这本《无量寿经》以后,才死心塌地发愿求生净土。

所以我自己也非常的感念这部经,感念恩师的教诲,使我们这一生有因缘可以了脱生死,因为往生净土就是了脱生死。所以今天我感觉到因缘殊胜,启讲这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是什么?报恩。同时也是自己要认真修学,用认真修学的真实成就来上报佛恩、师恩,也是可以说纪念我们师父在香港弘扬净土第一经的二十周年纪念日。

那么我们今天开始讲的这个经所依据的版本,我们是复讲,主要是依据师父上人在一九八九年启讲的,在台北景美华藏图书馆讲的《无量寿经讲记》,这个《讲记》有整理出版出来。这次讲的内容可以说是师父至今讲完的、讲圆满的,那是最为详细、最为周详,所以不少人学《无量寿经》都会依这个版本。师父上人现在讲的就更为详细,他现在讲到第一百四十二集,也就是二百八十四个小时,才讲到第三品,那是长着呢!师父在早年讲的就比较的简要,像最为周详的这次,曾经讲过最为周详的二次讲解,这是在华藏景美二次讲的,是一百零七集,每一集是一个半小时,过去这个我平时也听了不少遍,一直都是专听这部。那时还没有什么MP3和CD,只有录音卡带,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就请到了这部,我都听了好几遍,所以跟这个版本也特别有缘,所以我们复讲就主要依据师父上人这次的讲解。

希望在讲解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会集,把师父各个版本的这些义理会集起来以后,等到我们下一次再讲,我们会更为的周详。我们这次是比较简要一些,至少是经文我们都过一遍,也是响应我们师父上人现在正在讲解这部经,他老人家讲得详细,我们就讲简要一点,步伐可以快一点,对那些很想了解整部大经的大意的,这是一个好的方法,就是先睹为快,我们肯定很快就超过师父讲解的速度。这是先了解这样的一个大意。

那么师父上人一直都在倡导夏莲居老居士的这个会集本,这个会集本其实是从他的老师李炳南老先生那里得到的。在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在台湾就曾经讲过这一遍,曾经留了一个眉注,这个眉注也传给了我们师父。这个《无量寿经》会集本是过去律航法师从大陆带到台湾去,律航法师交给李炳南老居士,李炳南老居士就传给师父上人,师父上人把它发扬光大。这个会集本,我们问为什么夏莲居老居士在前人基础上还要会集一次?前面讲到,这是因为前面的会集都有瑕疵。曾经这个会集本有两次,刚才第一次,第一次是宋朝,刚才讲到的王龙舒老居士的这个《大阿弥陀经》有瑕疵,而且有改动的经文。接着是清朝的乾隆年间彭二林居士,就是彭际清老居士,他不是会集,他是专门依其中一个原译本,曹魏康僧铠的本子做了一个节校本,去其繁复,把繁杂的经文进行删除,取其精要,这个叫节校本。节校本因为只依一个原译本,所以它还是有遗漏其它原译本义理的这个问题。所以到清朝咸丰年间魏源居士就进行第二次会集,虽然他自己认为这是善本了,可是还是有增改经文,还是不圆满。

夏莲居老居士,我们看到黄念祖老居士这里讲到的,他这个《大经解》里面有介绍他,说夏老居士是「未冠学儒」,不到二十岁,他学儒就学得很深入,「先程朱而后陆王」,对于程朱理学和陆王的心学很深入的研究,儒家的根柢非常厚,当然文学水平也就很高。「甫壮入佛」,到了壮年开始学佛。「摄禅密而归净土」,他是通禅通密,最后导归净土。「夏老博贯群籍」,看的书很多,「深于文字」,文字功底极强,后来是「专功」净土,「久修」,长期熏修,「教眼圆明」,他通达教理。后来「于壬申之岁」,一九三二年的时候,就发愿重新校订此经。「掩关津门,阅时三载」,他自己闭关三年,专门就是研究各个原译本。「遍探五种原译,洞察三家校本」,他得到了五种的原译本,很全,同时也得到了前面三位大德的校会本,两个会集本,一个是彭际清的节校本,他八个本子统统都有,专门就研究。「无一语不详参,无一字不互校」,每一字、每一句都反复推敲。「虔恭敬慎,日祷佛前」,而且非常虔敬,用最虔敬的心来做这项工作,天天祈祷于佛前,求佛力加被。

所以我看到夏莲老这种做法,我也知道将来要会集师父上人的讲记该怎么做,这项工作确实要佛力加持,要自己有一定的修学的功夫,感得佛力加持,而且你要专心在这项工作上,不能搞其它的。你搞其它的,分心了,心就不那么清净,不那么清净佛力加持也自然它就减少,佛力加持的程度跟我们清净心的程度是成正比例。你看像夏莲居老居士这样的大德都给我们示现来这样做,那么他是什么身分,黄念祖老居士是他的学生,没有透露,只是对我们师父上人讲过,说将来你们会知道。这是到现在黄念祖老居士都往生了,看看什么时候这个秘密能够暴出来。但是我们相信夏莲老绝对不是普通人,一定是佛菩萨再来,他来人道来示现,就是完成这项巨大的、伟大的工作。

当时他做这个事情,「千斟万酌,时萦梦寐」,完全投入,简直入三昧了,最后「十年乃成」,这真是给我们做示现,会集本要十年才能够圆满。那我自己完完全全是凡夫一个,如果不花上至少十年时间,想要把师父上人的讲记会集起来,这也是不可能的。结果成就以后,「四众欢喜」,净土经的第一经终于有了善本。所以「宗教俱彻之慧明老法师」,这是夏老的皈依师,通宗通教的,他曾经「搭衣捧经摄照于佛前,亲为印证」,跟夏莲老一起合影来给他鉴定。

这部经会集之后,有不少的佛门大德就曾经开讲过。梅光羲居士,「连续播讲于电台,誉为善本」,梅光羲老居士跟夏莲老是齐名的,当时这是民国初年称为是「南梅北夏」,这是佛门两大居士大德,南方的是梅光羲,北方是夏莲居。结果后来梅光曦还拜夏莲老为师,可见得夏莲老的境界。梅老居士他曾经在电台就讲过这部经,讲的时候就称为这是最善本。为什么?因为前人所犯的过失,夏莲居老居士都避免,对于原经文一点改动都没有,只是仅仅是会集,而且义理非常的周详。

慈舟法师也曾经讲过,「专讲此经于京鲁」,在北京、山东两地都讲过此经,「并亲为科判」,这个科判现在也留存下来。慈舟老法师这也是近代非常著名的大德,他是通教通律,曾经亲近过印光大师,也曾经亲近过弘一大师。他做的科判那时候是依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初版,这个会集本当时是以三十七品来分的,这个品题也是夏莲老来做的。后来就改成四十八品,这个慈舟老法师就没有机会看到,他只是依初版的会集本来讲,这是科判。科判就是对一个经的分段,你要研究这个经,必须对整个经的脉络要很熟悉,所以做一个科判。所以四十八品的科判他就没做成,他只看到三十七品。结果我们师父上人就把四十八品的,就是最终版的会集本的科判就做了,做得非常的细致、完整,现在也都大量流通。这部经师父上人讲了很多,真正把这部经弘扬到全世界。

夏莲居老居士在生前曾经跟弟子们预言过,说《无量寿经》将来是从海外弘扬到中国大陆。当时弟子们都觉得不解,为什么它到海外去弘扬进来?这是我们现在讲的出口转内销,当时都不明白,为什么夏莲老说这个话。后来真的我们就看到,这部经在中国大陆它没有率先弘扬,反而是我们师父上人从台湾、从美国、从新加坡,外国弘扬起来了,然后回归到大陆来,证明夏莲老当时的预言落实了,这是确证。那从此而看出夏莲老也真的不是普通人。

这部经的批注是由夏莲老的弟子黄念祖老居士批注,批注的是精彩绝伦,我们师父现在讲解就依他的版本。科判是我们师父来做的。所以你看这部经三个人合作把它完成了,夏莲老会集,黄念祖老居士批注,师父上人科判弘扬,这都是什么?大事因缘,为末法九千年的众生弘扬这一部《无量寿经》的最善本,这种恩德那是非常的广大,而且会长远。师父上人也预言说末法九千年的众生都是因这个版本而得度。佛法到最后九千年之后,法运衰了,最后经都灭尽了,佛曾经预言,说《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这是大小本,是一部经)是最后灭的。最后灭的是哪一个版本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九个版本,五个原译本,四个会集和节校本,师父预言,就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那我们就拭目以待,九千年以后咱们再来确证,我们首先得到极乐世界去,那个时候就看得很清楚。所以这个版本是最善本。

黄老居士这里讲,「是以先舅父梅老赞云」,梅老就是梅光羲老居士,这是黄念祖老居士的舅父,黄念祖舅父是梅光羲,老师是夏莲居,南梅北夏他都占全了,这也不是普通人。梅老居士赞叹说,「于净宗要旨,穷深极微,发前人未发之蕴」。这部经把净土宗的重要的宗旨都发明出来,穷深极微,最微妙的、最深奥的义理,完全为我们进行了开示,开解出来了,是前人没有做到的,「发前人未发之蕴」。「又『精当明确,凿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这部经真的是非常的精当明确,每一句经文都有出处,所谓凿然有据。如果大家有这个兴趣,就可以找一本,这是林祺安居士编着的《无量寿经会译对照》这本书,这位居士也很有心,把《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跟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来了一个对照,每一句夏莲居的会集本的经文跟五种原译本的经文可以参照,他是按照夏莲老的会集本的经文的顺序,然后把五种译本插入来,你就看得很清楚,真的每一句经文都出自于原译本。这里讲的,「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确确实实纠正了前面三位大德会集节校的不足。所以「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这是最善本。「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也就是说,这本会集本那是最圆满的善本。所以我们现在的众生也是相当有福报!前人没有得到这个《无量寿经》最善本,所以这个第一经往往弘扬的人就很少,大家都看什么?看《阿弥陀经》,因为什么?《无量寿经》的善本没有,到现在有善本了,我们当然就应该首先弘扬和修学《无量寿经》,夏莲居的会集本。

「先舅之语」,这是黄老讲他的舅父梅光羲这个话,「现已举世公认,并将本经采入新印之续藏」,就是入藏了。「大经尘封千载,今始得善本」,这部大经千年,你看从汉代到现在,一千多年了,都没有能够有最好的善本,现在终于问世了。「先贤会经之愿乃圆」,过去这些祖师大德他们会集《无量寿经》,到现在这个愿就可以圆满了,以后就不需要再会集了,夏莲居已经把这个任务完成了。所以我们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出生,遇到这样的一个经典,那也是大事因缘。诸位也不是普通人,你们善根之深厚,诸佛都赞叹。《无量寿经》里面就讲到,「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你没办法听闻。所以我们珍惜这样殊胜的法缘,一起认真的来学习这个《无量寿经》最善本,希望能够真正对于净土宗的理论、修行方法有深刻的了解,依教奉行,这一生大家就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夏莲老最后是坐着往生的,他是自己也预知时至,最后走的时候念着佛走,坐着走。如果他会集得有过失的话,怎么能够往生得这么殊胜?所以这些都是菩萨示现。

净土五经,因为我们这次也讲解得比较细,所以有必要也跟大家做一个简略的介绍,刚才介绍的是第一经《无量寿经》。除了《无量寿经》以外,净土经还有四个,一个是《阿弥陀经》,一个是《观无量寿佛经》,一个是《华严经》里面的「普贤行愿品」,一个是《楞严经》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一论是《往生论》。《无量寿经》可以说是净宗的概论,它里面所讲的理论是最完全的,而且介绍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缘起,怎么形成的,以及特别把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给我们介绍出来,这个是其它经没有的。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那边人的生活的那种情形,还有菩萨的品位、功德、九品的因果都讲到了,可以说是事相、理论,性相、事理、因果都讲得很圆满。

《阿弥陀经》可以说是《无量寿经》的流通分,它是专门劝我们修学信愿行,以信愿行三资粮做为《阿弥陀经》的宗旨,修行的宗要,蕅益大师的《要解》里面给我们介绍出来。这部经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都是劝信、劝愿、劝行,这个行就是持名念佛,念阿弥陀佛,念这个名号。

《观无量寿佛经》主要讲到净土往生的理论,也就是心净则佛土净,讲这个理论,同时把极乐世界的三辈九品给我们介绍出来。另外修学的方法,《观无量寿佛经》介绍了十六观,十六种念佛的法门,有观想,有观像,还有持名。前面十二类统统都是观想念佛,第十三类、十四、十五这三种念佛是观像念佛,到第十六是属于持名念佛。放在最后的是持名念佛,我们知道最后的是压轴的,压轴的就像唱戏似的,最精彩的那个戏放在最后。这个持名念佛恰好也跟《阿弥陀经》里介绍的持名念佛就完全相同。那么《无量寿经》,这是净土第一经,它也是介绍持名念佛。所以你看净土三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观无量寿经》都劝我们持名念佛。

所以我们念佛该怎么念?那就很清楚了,就是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需要再劳烦用观想、观像。有的同修他就比较喜欢用观想,念佛的时候观想阿弥陀佛的这种庄严相好,好不好?当然也可以,这是《观经》里面讲到的方法,但是总不如持名那么方便,这一句佛号你看谁都会念,很容易。观像也不如持名那么方便,观像你总是要拿着这个佛像,老看着它,这是观像念,你不能离开它,一离开它,这功夫可能会中断。这样持名就相对容易很多,持名你随时随地都能念,走路也能念,做家务也能念,平时等车也能念,你来协会搭地铁,地铁上你就可以念佛,一点不妨碍,所以这个是最为方便的方法。这是什么?属于特别的法门。

第四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这是《四十华严》里面的最后一品,最后一卷,「普贤行愿品」是讲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最后这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菩萨发愿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且说到极乐世界这个十大愿王才叫圆满,这经文里面讲的,「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你看讲得很清楚,要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现前才能成就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在哪儿圆满?要在西方极乐世界圆满。所以普贤菩萨他是华严经主,带领着这些华藏世界的无量无边的菩萨都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只有在极乐世界才能得大圆满。《华严经》被认为是佛经里面根本法轮,经中之王,而到最后它导归极乐,导归到哪儿?导归到《无量寿经》上来,《无量寿经》更是经中之王,王中之王。

还有净土五经是《楞严经》里面的一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一章跟「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两章放在二十五圆通最后,也是压轴的,说明也是最重要的。那么这两位大菩萨都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左右手,大势至菩萨修的法门就是念佛法门,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净念是什么?就是阿弥陀佛,你念阿弥陀佛这个念就是净念,一句接一句不中断,不夹杂,也没有怀疑,你就是净念相继。这是大势至菩萨修学的法门。

大势至菩萨,在夏莲居老居士有个《净修捷要》里面讲到,他是净宗初祖,他是在法界里面率先领导大众修念佛法门,他领导的是五十二个位次的菩萨。五十二位次是什么?《华严经》里面讲的从初信位到最后妙觉位,五十二个位次,你看十信就是十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就五十了,然后加上等觉和妙觉,五十二个位次,妙觉就是圆满的佛位,成佛了。成佛了还在念阿弥陀佛吗?对,成佛也在念阿弥陀佛。你看世尊在讲这部经的时候就给我们示现「住奇特法」,师父今天才刚刚讲到,住奇特法是什么?就是念阿弥陀佛,念佛三昧,住在这个念佛三昧当中,成了佛还在念阿弥陀佛,这个是说明什么?整个《华严经》里面所讲的五十二个阶级,没有不念佛的,都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大势至菩萨选择的法门。这一章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心经》还少,《心经》是二百六十个字,它所谓是净土宗的心经。这是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了净土五经,让我们知道个大概,从而更晓得《无量寿经》它的地位,它是净土的第一经。

底下我们就开始正式来学习这部经。根据古时候的讲经贯例,我们知道一般在讲经之前要讲个玄义,讲五重玄义,五重玄义是天台家所用的方法。《华严经》,贤首宗他们通常是用十门开启,那讲得比五重玄义就更复杂,它用十个科目,五重玄义是五个科目。这个是所谓把经典里面的概要给我们先介绍出来。经典很长,没有去认真的进入这些经句的讲解之前,我们先把这个概要说出来,让大家懂一个大概,而且往往老修的人很喜欢听玄义,因为玄义是讲经的人他自己的心得报告,他学这部经他的一个心得体会。所以老修的人对这部经已经非常的熟悉了,他不需要你去解经文,他直接听你修学这个经有些什么样的体会。这是古时候讲经的方法。但是我们现在,可以说现代人一般能够接受这种方法的很少,为什么?主要是这种方法毕竟是太复杂,你看看我们黄念祖老居士注这部经的时候,他也是用《华严经》的十门开启,《华严》架式讲下来,恐怕大家都不愿意再听下去了。所以首先对于我们初学来讲,先学习经文,回过头来我们再来学习这部经的玄义,这样就比较好。

我们师父上人在李炳老会下学习经教的时候,李老跟学生们讲,他说现在讲经也不能够用古时候的五重玄义或者十门开启来讲,太复杂了,没人愿意听,怎么讲?先讲个讲经缘起,然后就直接讲经题,再讲一个人题,人题就是译经者。我们人题都基本省略了,因为刚才只是粗略介绍了一下,这部经有五个原译本留存下来,那一一介绍也太复杂了,等于讲佛教历史了。那我们就把人题就尽量的省略,刚才只是非常简单介绍,而且也介绍了会集这部经的人夏莲居老居士,人题我们已经带过了,现在我们主要是讲经题。

一部经的经题是全经的总纲领,这个题目本身就把这部经的要旨就显示出来了,看了经题真的对全经的大义就能够有所了解,所以经题就非常重要。本经经题,我们现在用的会集本的经题,它也是个会集,把原译本的经题进行会集,没有任何自己添加的字,而且这个会集真的是天衣无缝。这个经的经题主要是来自于两个原译本的经题,一个是宋译本,刚才我们讲到的宋朝的西域沙门法贤法师他译的,他这个经题叫做《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这是一个经题。另外一个是取自汉译本的经题,汉译本它的经题是《无量清净平等觉经》。那么你看这两个经题一合并,取宋译本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取汉译本的「清净平等觉经」,汉朝的译本是第一个译本,宋朝的译本是最后的译本,一头一尾,取的这个经题一会集起来,没有自己加一个字,或减一个字,真的是非常的完美。而这里头的意思也是涵盖得很圆满,可以说是把整个净宗法门的义理全部都含摄在其中了。

我们来仔细的看这个经题,这个经题可以分成八个小段,第一个是「佛」,第二是「说」,第三是「大乘」,第四是「无量寿」,第五是「庄严」,第六是「清净」,第七是「平等」,第八是「觉」,这八个小段。这八个小段叫别题,「经」是通题,所谓通题是每一部经都有这个字,这是通题,别题是其它经没有的,我们先讲别题。

第一个是「佛」,佛者觉也,它的意思就是觉,觉悟的觉。觉什么?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三个。自觉就是自己觉悟,自己觉悟了还得觉悟他人,让众生也觉悟,最后都圆满了,这就是成佛了。这个「佛」字,它是印度梵文音译译来的,它的全称应该叫「佛陀耶」,中国人喜欢简单,就用第一个字「佛」。佛法传到中国来的时候,当时中国的字汇还不多,所以翻译佛经中国的文字还不够用,往往就为了译经就造了很多字,这个「佛」字就是当时造的字,人字边一个「弗」,这个「弗」是中国原有的字,取这个音,人字旁是代表佛是个人,是个觉悟的人。

这个觉悟的人,觉就包括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方面。第一个自觉,什么叫自觉?我们这些六道凡夫都没有自觉,就是没有觉悟,都在迷惑颠倒。不仅包括我们人,还包括什么?天道,天道有二十八层天,天里面很多是凡夫,凡夫也没有觉悟。底下的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那更是不觉。我们听到这个话可能有点不服气,你说我不觉,我迷惑颠倒,我看我还不至于。佛讲的这个标准很高,实际上真正到不迷的状况,这是讲到究竟的这种境界,实际上至少是初住位以上的菩萨,为什么?他烦恼都断尽了,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烦恼也断了。断尽了三种烦恼,这见性了,见性就等于成佛,天台宗讲的分证即佛,这才是真正说不迷了。把这个标准再稍微降低一些,刚才讲的是大乘菩萨的标准,小乘的标准,这个觉是阿罗汉,就是你出三界了,你至少把见思烦恼给断了,那你才能叫做觉。

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必须是证得四果阿罗汉,你才能够相信你自己的意思;你没证得阿罗汉果之前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为什么?那是错误的,那是迷惑颠倒的知见。怎么办?你就放下自己的意思,不要有自己的这些知见,要以佛菩萨知见为自己的知见,那就对了。所以我们知道自己迷惑颠倒有个好处,就是至少不会傲慢了,就谦虚一点,然后你才能够虚心的来学习佛法,求真正的觉悟。

自己觉悟之后,第二个叫觉他。觉他,让别人也要觉悟,不能是自己觉悟了,把人家丢掉不管,那叫小乘自了汉,这个心量就小,慈悲心就不足。

换句话说,这个觉也没完全觉透,一定要什么?要发起大乘菩萨行,不仅自己觉悟,还要帮助别人觉悟。而且这种帮助要主动帮助,不能够说等别人来求我了我才帮助,那个慈悲心还是不足。所以本经经文里面有一句话说,「作众生不请之友」,不要人家请你,请你,你架子太大了,你看到别人需要,你立刻就要帮助他,他没有请,你也要帮助。菩萨他虽然在自觉和觉他,他都在这么做,可是他还不圆满,如果是圆满了的话,那就成佛了。所以自觉觉他到觉行圆满了,这就是佛。

所以佛他不是专指某个人,佛、菩萨、阿罗汉就像学校里面的三个学位,阿罗汉好比是大学里面的学士学位,菩萨好比是硕士学位,佛就像博士学位,最高学位是佛。证明佛法是教育,它不是真正的宗教。宗教里面讲究神、上帝,那只有一个,人是不能够成为神的。可是在佛法里面,每一个人都能成佛,就好像在学校里面每一个人都能够拿博士学位,只要你真干,你按照这个课程修,你毕业了,圆满了,你就成佛了,你就拿到这个学位。再低一点的有菩萨这个学位,有阿罗汉的学位。所以证明佛法它是教育,它不是宗教。认识清楚了以后,那我们就应该把佛教做为教育来学习它,不能够搞宗教、搞迷信,这个就失去了它的核心。

这个「佛」,在此地就特指本师释迦牟尼佛,他是给我们示现了,在三千年前示现他得到了究竟圆满的果位,他证得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释迦牟尼佛他在年轻的时候,十九岁以前他是太子,将来要继承王位的,为了求解脱、求觉悟,他就舍弃了王位,出家苦行学道,最后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睹明星悟道就成佛了,开始教学,他教学四十九年。他十九岁出家,到三十岁证悟,然后教学,一直到七十九岁入灭,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所以他老人家是办教育的,他每天就是从事教学工作,而且是义务的教学。所以他真实的身分是什么?就是一个义务的教育工作者,他是教育家。而且他像夫子一样,孔老夫子一样,有教无类,不管谁来学他都接受。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种族、不同的身分,贵贱贫富,男女老少,只要来学,他都教。所以他也是搞多元文化教育,我们师父称他为多元文化的教育家。

我们学佛就要学他那个样子,什么叫学佛?佛怎么做,我们也怎么做,他从事教育工作,我们也从事教育工作。当然教育工作不一定说一定要上台讲这就叫教育,学校里面有教师、教员,还有职员,职员是护持教育工作的,弘法的、护法的,都是在办教育工作。所以我们要把佛教本来的教育的面目要复兴起来,这是我们每一个学佛弟子的使命和责任。如果不办教育,搞宗教迷信,甚至现在还有各种不同类型的佛教,有企业的佛教,把佛教当企业来办,挣钱,搞分店;还有搞旅游的佛教,名山大川很多,宝剎很多,搞旅游收门票;还有学术的宗教,大学里面上课研究佛教历史,这些搞学术的研究。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佛教,宗教的佛教、学术的佛教、旅游的佛教、企业的佛教,这都不是真正的佛教。现在更有甚者,还有邪教的佛教,那是搞什么?搞迷信的,坑蒙拐骗的,打着佛教旗号骗人钱财,这是邪教。这些我们都要认识清楚,我们要回归到真正释迦牟尼佛原版的那个佛教,那就是佛陀教育。

那么佛陀教育,教育有个宗旨,教育的宗旨都显示在佛的名号上,我们这「本师」,本师是根本的老师,因为这个教育是他创立的,所以称他是本师。他的名号叫「释迦牟尼」,释迦牟尼这个名号就是代表着他教学的宗旨。其实佛本身没有名号,老子《道德经》也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凡是所有的名字都是假的。「释迦牟尼」这个也是假的,它用来做什么的?用来教学的。它这个意义是什么?这个是梵语,如果把它翻译成中文,「释迦」就是能仁,「牟尼」是寂默,能仁寂默,寂是寂静的寂,默是沉默的默。

为什么起这个名号?要知道,这个名号就好比医生开的药方,众生害的什么病,医生就得开什么药,释迦牟尼佛是大医王,他来到这个世间就是对治我们众生的病的。众生害的病也很多,到底现在对治哪个病?当然先治那个最重的病,凡是治病得治最重的,那个能要命的先治。众生的病是什么?第一个是没有爱心,自私自利,没有慈悲心,没有怜悯心,这是他们的大病。第二个病是心不清净,妄想杂念很多。这就是两大毛病,释迦牟尼这个名号正好对治这两大毛病,释迦是能仁,能仁是仁慈,对大众、对众生要仁慈,治众生没有仁爱心的毛病。牟尼是寂默,寂默是清净,心要清净、要寂静,这是治我们众生心不清净的毛病。所以你看佛教的教学宗旨都体现在它的名号当中。这是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个佛字。

底下第二个小段就是「说」,佛说。这个说一般来讲,经典都是佛讲的,为什么有的经冠以佛说,有的经没有佛说这个经题?有一个惯用的原则,翻经的时候一般用这个原则。就是凡是一部经,它的正宗分第一句话是佛先说的,那就要在经题上冠上佛说,否则就不用佛说。你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没有佛说,《妙法莲华经》就没有佛说,这个就有佛说,《阿弥陀经》也有佛说,《十善业道经》也有佛说。这是一个我们普通的说法。

但是这个「说」还有个更深层的意思,黄念祖老居士批注里面讲,「说,悦也」,说字在古代当作这个悦,喜悦的悦,竖心旁那个字,通假字,说和悦是通用的,念是念悦字,就像《论语》里面「学而第一」就说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写的那个字就是说字,但是它是个悦,是什么意思?喜悦。为什么佛会喜悦?批注里面讲,「悦所怀也」。因为佛他是以度生为怀,他朝思暮想就想一桩事情,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赶紧成佛。终于到今天,众生的成佛因缘成熟了,这个是令佛最欢喜的。众生怎么样成佛因缘成熟?他能够相信这个净土法门,他能够依据净土法门真正深信切愿求生净土,这样他成佛的机缘就成熟了。因为一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人一定是一生成佛,不用等第二生,当生成就。所以佛是最欢喜了,终于等来这一天了。

所以这部经是佛最欢喜说的,最喜悦的,悦所怀也,他心里面一直就想着这个事,今天终于实现。我们来学这部经,我们也是非常的喜悦。佛喜悦,那一定是加持,这部经不仅释迦牟尼佛最欢喜说,十方一切诸佛也最欢喜说。所以我们在学习这部经,肯定得到诸佛如来的加持,而且这加持是最大的,你读其它的经未必有这么大的加持,读这部经、学这部经加持力是最大的。所以我是很感恩师父上人,他让我专门来学这部经,为什么?这是诸佛加持,加持最大的。你想要消灾免难,你想要得福得慧,那你学这部经最好!所以我们在此地来研究讨论,正在此时此刻,十方诸佛就在加持我们,这是护念修学的一切众生。这部经《阿弥陀经》里面也讲得很清楚,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我们要是不学这部经,那就是真的有眼不识泰山,有眼无珠了,那真是太遗憾了。所以我对大家也是很敬佩,你们的善根很深厚,这次我们一起来学习,大家能够欢喜听,如果从头到尾认认真真的学一遍,那我相信你们的境界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真正可以化解一切的业障。

所以佛看到众生机熟,众生能够接受这样的大法,正所谓师资道合,学生机熟,老师欢喜。世间人,你看古德都讲,君子有三乐,其中有一乐就是「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老师最喜欢什么?真正利根的学生,哪些人是好的学生?听了老师的话就能依教奉行的,这是利根。像孔子的学生颜回,这是利根,他能做到不违如愚,听了他就认真落实,于是他就成圣成贤,这是英才,老师最欢喜。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来到这个世间?善导大师曾经说,善导大师是净土宗第二祖,他就讲过这一句话,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来我们这个世间?来这个世间没有别的目的,就是为了宣说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本愿海。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之前又说了很多其它的经?你看,讲《华严》、讲《阿含》、讲《般若》,讲这些其它种种的经典,为什么?因为我们众生还不信净土法门,说明机缘还没成熟,佛没办法,只好先讲其它法门、其它的经典,慢慢引导我们,引导到最后,终于这一天来了,众生的机缘成熟了,所以他立刻就给大家说这个无上最胜的法门。所以我们真正学这个经,那是释迦牟尼佛最好的学生,你看这经典里面讲的,那是世尊第一弟子,你们大家都是世尊第一弟子,这是佛讲的,释迦牟尼佛的乖宝宝,真听话。所以佛是悦所怀也,最欢喜。

学这个法门最关键的要相信,信愿行是三资粮,这个法门佛称之为难信之法,这个方法很容易,念阿弥陀佛是很容易的事情,谁不会念?谁不能念?谁都能念,谁都会念,但是你要相信这个法门却是最难。这个法门蕅益大师批注里面曾经说过,说是「诸佛所行境界」,「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这个境界是诸佛境界,难怪你很难相信它。九界的众生都很难相信,九界包括什么?六道,还有声闻、缘觉、菩萨。连菩萨都有很多不相信这个法门,为什么?这个法门是诸佛的境界。

那你问了,我为什么相信这个法门?我为什么能够想要求生净土?确实不简单,跟你说句老实话,你这一生成佛的机会来了,所以你才能相信。你要没有到成佛这个机缘,你真的不相信。你看看走在路上那些人,有几个像成佛的样子?所以他不来听这个经,那难怪,很正常。你们来听,那就不正常,反常,为什么?你们跟他们不一样,你们这一生有这个机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成佛去。所以你看,释迦牟尼佛哪有不高兴的?那个高兴的程度,真的从来没有过。所以佛讲这部经,你看「大教缘起第三」这一品就讲到,阿难说从来没见到世尊那种光瑞殊胜,微妙奇特,为什么?欢喜!

我们果然能相信,真的是十方诸佛如来最欢喜,因此一定会加持你,你就真的能够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能不退成佛。你看成佛的事都能办得到,那世间还有什么难事?你想求什么,真的都很容易如愿,只要是好的事,只要是善事、善愿,你念这部经,你学这个法门念阿弥陀佛,自自然然得佛力加持,什么都能够吉祥如意。

所以我们也不要求其它的,要求,求什么?求成佛。当年六祖惠能大师见五祖,惠能大师那时候还是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没文化,砍柴为生,见了五祖,五祖问他,「你从哪来?」「我从广东来」,广东人,咱们广东人是最引以自豪的那就是出了个六祖惠能大师,广东人。「你来做什么?」「我来成佛的,我来作佛的!」你看这口气不小。在佛门里面修学的人不少,试问一问,有几个人发心说我来佛门是为了学佛、来作佛的?你们大家是不是来作佛的?真难得,那我也要拍掌。我想不仅我拍掌,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十方三世诸佛都拍掌。你来作佛的,不简单。而且你得到了今生必定作佛的这个方法,就是净土法门,所以给你两次拍掌!谚语所谓的「心想事成」,你真心想作佛,你就能成佛。念阿弥陀佛就是成佛的法门,《华严经》里讲的「念佛成佛」,咱们其它都不用念了,就是念佛就行。念菩萨你成菩萨,念阿罗汉你成阿罗汉,佛是最高的,我们当然就念佛。

成佛都能办到,其它的真的不用求,佛都给你安排得好好的。你只要一心一意求生净土,你真的这一生什么忧虑牵挂都不需要有,佛菩萨一定会照顾你照顾得好好的,为什么?你是佛菩萨的乖宝宝,你是佛菩萨最好的第一弟子。所以我们今天也是非常的殊胜,开始学这部经。希望我们认认真真的,每一堂课我们都来,认真把这部经学一遍。这样的话,这一生也就真正满我们的愿了。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一起学习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