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钟茂森:《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学习心得 第3集

[入门知识] 发表时间:2023-02-02 09:23:33 作者: 阅读次数:
钟茂森:《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学习心得 第3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我们今天看第五条:

【憎欲令死是一病。】

憎恨,这是心里面的一个大恶。仁慈的人对一切人都没有憎恨的心,所谓仁者无敌,仁慈的人心里面没有敌人。这个无敌不是说这个人武功高强,打遍天下无敌手,不是这个无敌。仁者无敌是讲他心里爱一切人,心里只有好人,不会有坏人,更不会有敌人。所以,无敌是他心中没有对立、没有冲突、没有矛盾,这是真正博爱。如果憎恨别人,甚至盼著别人死,憎恨人还要让人家死,把人置之於死地才高兴,这是心中一个大病。要知道,我们想人家死是什么?心中把灾祸种在心头,别人未必会得到灾祸,自己首先注定会得到灾祸,因为灾祸已经入了自己的心,而境由心造。

在宋朝有一个人叫卢某,有一天晚上他就拿著一百两黄金,送给当时的宰相(宰相叫王旦)贿赂,请求王旦帮助他得到江淮发运这个职位,用钱买官。王旦是一个贤明的宰相,就对这个人说:「你的才能尚不足以担当这样的一个职务,你虽然是我的好朋友,但我也不敢以私废公。」结果这个卢某听了王旦的话当然心里就很不服,但是又不好意思,很窘迫、很没趣,只好带著黄金离开了宰相府,从此以后这个卢某就怀恨在心。小人,自己所求不能顺意,就憎恨人,於是他每天到黄昏的时候就焚烧一些咒语,咒王旦早点死。结果有一天晚上,卢某就梦到了一个神明来到他梦中呵斥他说,「王旦忠心为国,你却要咒他早死,上帝因此要加罪於你,你会很快得到处罚」。果然没有几天,卢某就死了。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憎恨别人实际上就是把灾祸邀请到自己身上,想别人死这样的心,实际上也等於是想自己死一样。这个宇宙当中,实际上一切众生是一体的,我们怎么能够把这一体分开,希望别人不好、自己好?想别人不好,就是自己不好;你想别人好,才能得到自己好。这个道理要是不明白,真的是冤枉造业受报,这个就很痛苦。

这卢某怎么死的,历史上没记载,但是一般来说,人死,如果不是天灾人祸,一定是得病。人得病到底原因从哪来的?实在讲,大部分的病就是从气和火上得来的。一个人要是老生气,老有憎恨心,火往上冒,这一生气、一上火,要知道这身体像房屋一样,气和火进来了也就会烧起来,这个毒就会攻遍全身。所以中医,我们看到刘善人讲到五毒,这实际上是民国时代王善人讲的,王凤仪老先生,他是开悟的人,他没有文化,但是他竟然能悟出这些道理。他说人如果有五毒,难免就会生病,哪五毒?所谓怒、恨、怨、恼、烦,怒是发怒,恨是憎恨,怨就是埋怨、抱怨、怨天尤人,恼就是整天烦恼、忧恼,烦就是心烦、不耐烦。这五毒实际上都跟瞋恚心相关联,只要你有这五毒,你这五脏六腑就会出毛病。

怒伤肝,老是发脾气的人,肝肯定不好。我就曾经遇到这样的一位同修,她眼睛不好,看不清楚。我说你是不是肝有问题?因为肝开窍於目。她说,你怎么知道?对。我说你是不是老生气?她说你又怎么知道?怒伤肝。她说是,她老跟她先生怄气,成天到晚看她先生这不好、那不好。你看伤害自己很严重。要学会化解自己的瞋恚心,你要是不化解,天天这个毒往身上攻,再好的身体也会攻出毛病来。所以,要把不顺眼的事平掉、化掉,什么时候你把一切不顺眼的人、一切不顺眼的事都看得顺眼了,你这修学就有功夫了,你就不生气了,你身体就好。

恨伤心,憎恨,就是这里讲的憎恨还想让人死,这么恨,心脏会出毛病,包括心血管,这都是恨的意念使得内脏出这个毛病。怨伤脾,一个人老是埋怨人,非常的挑剔,很多事情放不下,怨天尤人,这脾胃就不好。还有恼伤肺,老是会忧恼,动不动就恼了,这肺部往往出问题。《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很爱恼,她跟贾宝玉在一起整天都恼,所以她得的是肺病,肺结核。还有一个烦伤肾,如果大家留意一下在所谓的高科技的这些都市里头,或者是节奏比较快速,像香港这是很典型的,这里的人你仔细留意,他比较心烦意乱。为什么?因为他步伐太快了,人老是处在高速度、讲究效率这样一个紧张的精神状态,久而久之他就变成心浮气躁,他就很烦,很多事情他不耐心。还不如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地方,那些乡下的人他们一天到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天做同样的工作很耐烦,他不会老是生气,那些人长命。都市里的人往往都是多病,而且肾病会特别严重,这个跟不耐烦有关系。

我曾经见到一位同修,这个人他的耳朵没有耳垂。有耳垂的人肾比较好,没有耳垂的人是先天的肾气不足。先天肾气不足,生理会影响心理,他就会比较容易不耐烦,心浮气躁,做什么事情都想很快做好,稍微时间长一点,他就开始按耐不住。我就跟他讲,说你要注意养肾,我建议他多吃点山药,多吃点核桃,这都是补肾的。因为他现在很耐烦,学了佛。我说你很耐烦,幸亏你耐烦,你要不耐烦,恐怕你就肾虚了,你恐怕得肾病,什么尿毒症、什么…很多,现在的肾病特别多,是跟不耐烦有关。他说是,他以前很不耐烦,他说以前在公司里做,现在因为学佛了,锻炼得很有耐心。我就很赞叹他,我说幸亏你改自己的习气,不然的话,真的你这病苦就会折磨你。所以凡事耐烦,养肾。

怒、恨、怨、恼、烦这叫五毒,五种瞋毒,伤我们的肝、心、脾、肺、肾。你想,当我们把怨气、恨意或者怒火发泄出去的时候,对方要是不接受会怎么办?就好像你把一样东西给人,给一个礼物,别人不接受,你还得拿回去,那是你的。你这些恨、怨、怒、恼、烦,你把它发泄给别人,别人要是不接受,行了,你也得拿回去,全部自己消受。所以可不能够自害害人,应该是存著爱心,对待一切人都不能有憎恨心,恨人就是恨自己。

现在我们看到世界很不和谐,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不能够和谐相处、互助互爱,战争没有一天停止过,什么原因?就是每个人内心的怨恨太严重。二00六年四月份,在中国杭州举行首届佛教论坛,这个论坛的主题叫做「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这个主题好,现在专家学者们都在探讨如何构建和谐世界。和谐世界怎么样实现?你要知道和谐世界怎么来的,佛法讲得最清楚,《华严经》说的,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它是你的心现的、识变的,所以你要改造世界,只能改造你自己的心,把你自己内心里面的怨恨、对立、冲突、矛盾都化解掉,你再看看这世界,肯定就和谐。古人有句话讲得好,「冤仇宜解不宜结」,当人家对不起我的时候,我不能够想到报复,想报复这个心本身就是把这怨恨开始加重。现在是一点点,我去报复人,然后他心里又对我有报复的心,他又加重,这样你来我往,怨恨心就像滚雪球一样愈滚愈大。《无量寿经》里讲的,「从小微起,成大困剧」,起初这一念可能是很小,但是因为不能放下报复心、不能放下憎恨心,这种恨意就愈滚愈大,是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何苦来?

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那都是因果。释迦牟尼佛当年,他的家族就是给我们做一个示现的。当时释迦族被琉璃王所灭,琉璃王是带著军队侵略释迦牟尼佛的这个国家,迦毗罗卫国。释迦牟尼佛想要劝阻,劝一次退兵了,第二次也退兵了,第三次释迦牟尼佛知道不能再劝了,劝不住。这是什么?定业难逃。琉璃王带著军队入侵迦毗罗卫国,结果见人就杀,血洗这个国土。很多释迦族人都逃跑了,逃到西藏,在那里安家。当时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还想救释迦族人(他神通第一,是阿罗汉),拿一个钵把释迦族五百人装在钵里,然后用神通把这钵送到天上去。等到这场战争熄灭以后,目犍连把这钵取下来一看,这钵里的人都变成血水了。他很不解,他问怎么回事,会有这种现象?释迦牟尼佛告诉他,这个不是你神通可以改变得了的,这叫业力,定业难逃,神通第一的目犍连都改造不了。别说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改造不了,连释迦牟尼佛他也没办法,你看他阻止了一次不行,两次不行他就知道,第三次他就不阻止。这是什么?杀业。

琉璃王为什么有这样的恨意对释迦族?其实都是因为琉璃王小的时候受到释迦族人的侮辱。因为琉璃王他的母亲是释迦族的一个婢女,当时释迦族他们为了联亲,本来说嫁一个女儿,就是公主嫁过去,但是因为看不起琉璃王的家族,就把一个婢女认作是公主,就把这婢女嫁过去,大家都知道这个事,后来这个婢女在那边生了琉璃王。琉璃王有一次跟著母亲回来,就是回娘家探亲,结果就遭到释迦族人的耻笑,说你是婢女生的孩子(印度的等级观念很重,你不是贵族就被人看不起)。琉璃王怀恨在心,结果回去之后,他长大了就带兵来打释迦牟尼佛的家族。当时就是这样一念憎恨,酿成了国与国之间的仇恨。憎恨的种子不能降伏掉,琉璃王就造了这个业,经上讲他是现生就堕地狱,他杀害这么多人,他堕地狱去了,他也没好报。

当然,这个种子实际上也不是这一世才结的,不是说他的这一世遭释迦族人耻笑就这么一点,这是缘,因在哪?因在过去世。佛给弟子们讲,在过去久远劫的时候,释迦族人是一个村庄里的村民,琉璃王他们这一族人和他的军队都是这个村庄旁边一个池子里的鱼,池鱼。结果有一天这村庄的人就决定把池水抽干,把鱼全部捞起来,叫一网打尽。结果只有一个小孩没有吃这些鱼,这池子里有一条最大的鱼,鱼王,那个小孩只是在鱼王脑袋上面敲了三下,觉得好玩,敲了三下,一口肉都没吃,其他人都吃了。结果到了这一世,那池子里的鱼,鱼王转世就是琉璃王,这些鱼转生来就是军队,他们来灭释迦族,报复。那小孩是谁?小孩就是释迦牟尼佛,他没有吃这个鱼,所以他没受这个报,但是他在战争期间头痛了三天,因为当时敲了鱼王脑袋三下,他头痛三天。你看这因果报应真叫丝毫不爽。

这个业因果报我们看到,怎么还敢起憎恨心!真的一念起来了,酿成来世无穷的业报,没完没了。所以懂得这个道理,真正学佛的人绝对不对任何人起怨恨。人家来怨恨我可以,我绝对不能够有怨恨,我绝对不能有报复,无论他怎么样冤枉我、怎么样来侮辱我。甚至像从前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身体,忍辱仙人都没有一丝毫的怨恨心,他明白。为什么?起怨恨只有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我现在受这个果报,我不再起怨恨心,这个债也就一笔勾消了。自己呢?自己始终保持心平气和。真的一切都有业因果报,在这果报当中受了就了了。古德教给我们,「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再不要去造作新的这些业了,随著缘,善缘也好,恶缘也好,把宿世的这些业消掉。这是讲到第五条,憎恨欲令死,这个心是大病,下面我们再看第六条。

【纵贪蔽过是一病。】

这是讲放纵自己的贪欲。蔽过就是掩蔽、隐蔽自己的过错。从两方面讲,第一个是『纵贪』,第二个是『蔽过』,这个都是心中的大病。贪这个大烦恼,贪欲,我们有贪本身就错,如果还要纵贪,把这贪欲放纵,让它无止境的增长,那造恶就深了。老子在《道德经》上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这个罪,最大的罪起源於什么?欲望多。这个欲望大分五种,财、色、名、食、睡。每个人贪的对象可能不一样,有的人贪财,有的人贪色,有的人贪名,有的人贪吃、贪睡,反正有贪那免不了会有罪。贪本身是根本烦恼,叫三毒烦恼,而且是三毒之首,三毒是贪、瞋、痴,毒害我们的身心、毒害我们的慧命。儒家讲的没有佛家那么彻底,儒家讲「欲不可纵」,不能纵欲;佛家讲这欲望要断。为什么?不断,你不能出生死,不能出离六道轮回。不知足也是贪,招来的是灾祸。

在美国,我们看到这一次金融危机是从美国发生起来的。二00八年年底时候,因为美国次级贷款市场出现了危机(它的导火线是房地产市场里面有问题的贷款很多,利率一提高的时候,很多人就还不起贷款,利息很高就还不起。一还不起来,银行发出去的这些债券也就还不起,因为银行是看它有多少贷款,就用多少债券来融资,它这边发债券收回来的钱,那边可以贷出去。那些贷款人还不起贷款了,银行也就可能还不起债券的利息和本金。这一连锁反应,整个金融市场是连带著受影响,因为债券是根据所谓的房屋抵押贷款的债券。这么一起来,很多的金融机构就出现了大亏损,股票大跌),当时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出现了二十亿美金的现金短缺。

当时英国巴克莱银行想要出资十七亿美元收购雷曼兄弟,因为雷曼兄弟是一个很大的、历史很长的金融公司,它的垮台会对整个美国金融界有很大的打击,而且全世界持有雷曼兄弟证券的很多很多,那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政府也希望收购得以成功,因为收购了之后还不至於让公司垮台、倒闭,影响不那么大。当时雷曼兄弟八名高级主管,在谈判当中就根据美国公司法的「金色降落伞」条款,这种条款就是保护被兼并公司的高管,因为在公司兼并当中,原公司的这些高级主管往往会被炒掉,新公司的这些领导人他们会接替。这些原公司的主管为了保护自己,所以就要求补偿。这个「金色降落伞」条款等於维护这些原公司高管的权益,维护他们权益当然也是希望兼并的谈判能够顺利进行,不至於他们从中障碍。结果他们根据这个条款要求巴克莱银行支付给他们本人二十五亿美元的红利。这个要求太离谱了,你看当时公司亏损二十亿,巴克莱银行出资十七亿要收购,而这些高管要求二十五亿的红利给他们个人,这样的谈判当然不可能成功。最后,大家也都知道,雷曼兄弟真的就倒闭了,它的倒闭就标志著美国金融危机从本国蔓延到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金融海啸,那就无数的人、无数的国家遭到了巨额的损失。你看八名主管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全球人民的权益,太自私了!而且他们这个贪欲也太过度了,人家收购公司才十七亿,他们自己「袋袋平安」要二十五亿。

纵贪,自己得不到什么好处,造的业就无穷尽了,所以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大学》讲的「格物致知」,格物是什么?把自己的物欲格除掉。人之所以丧失了天良,昧了良心,就是因为贪欲之所致,你能把贪欲格除掉了,良知才能现前,这叫致知。格物致知,我们才能有诚意正心,才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底下我们再看「蔽过」。这个过就是过错、过失,这要忏悔,要改过自新,不能够掩饰,不能够隐藏、文过饰非。《弟子规》上讲,「过能改,归於无,倘揜饰,增一辜」。我们有过错这也很正常,为什么?凡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都会有过失,不足为奇。有过失之后我们应该用什么态度?一定是勇於改过。过能改就归於无,你就没过了,你成君子、成圣成贤就是改过而成就的。孔子为什么赞叹颜回是最贤的弟子?颜回的本领就在於不贰过,过失犯一次就好了,第二次不再犯,这不贰过,归於无。无过了你就能成圣贤,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本性都是一样的,都是佛性。有过失的时候,佛性显不出来,没过失了,佛性就全显,就是这样而已。所以学圣学贤、成佛成菩萨也就是改过而已,没别的。我们的过失如果不肯改,还要掩饰,那就过上又加大过。掩饰这个过失,比你犯的过失更严重,为什么?那心是虚伪的,等於说把你的良心给切掉了,没有了,那是最大的过。所以有过要怎么样?勇於忏悔、勇於承认,这是改过的首要条件。自己不承认自己过失,你怎么可能改?首先你得承认,要敢於发露,发露就是把过失说出来。如果对别人伤害了,向对方道歉,真诚道歉,甚至跪下来求他原谅,「自己糊涂,不能控制自己的烦恼,伤害了您,请您一定原谅,我以后再也不这么做了」,忏悔。你敢说出来这是表决心,自己犯的罪业不肯说,就说明你不肯改。

你说我要把过失说出来了,别人批评我、笑话我、毁谤我,怎么办?你不要担心这个,要知道,人家批评你、毁骂你是帮你消业障。你那个过错本来可能要堕地狱的,他这一毁谤,你不用堕地狱了,你罪业就消了,多好!《金刚经》上讲的,说一个人要是好好修行,读经、念佛好好修行,他还遭人毁谤,那是先世有造了地狱罪业,本来是要堕地狱的,结果给人一毁谤,帮他消了。你看你应该感恩人家,别人帮你消罪业,哪还要担心、还要害怕?甚至你还要报复人,更大错特错。所以,敢於说出来,你的罪业消了。罪业上哪了?上毁谤你的那个人身上去了,他毁谤你、他批评你,行,他帮你背了这个业。所以他是什么?你的恩人。你看他宁愿背你的罪业来成就你,帮你消业障,是不是你的恩人?

我们听到这个也要想到,我们可不能批评人、毁谤人,你这一批评、一毁谤,他的罪业全上了你身上去了,这可得小心。所以说人两舌是非,等於把别人的罪业往自己身上拉,自己承当罪恶。所以,不能够把自己的过失隐蔽起来,要敢於发露。而造作的善,我们应该把它隐蔽,不要让人知道,对人好也不让人知道。为什么?你行善不让人知,这是阴德,阴德天报之必厚。如果让人知道,人家赞叹你,你真的是善人,你是圣贤,给你歌功颂德,行了,你这什么善都报掉,后头没有了;甚至,如果别人吹捧你吹捧过了,你没那么善,别人把你说过了,那你就完了,你反而有罪业。因为什么?名过其实了。《了凡四训》里面讲的,世间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你不是那么善,别人把你吹捧得很高,虚名,虚名的人往往有奇祸。所以有时候我们看报纸看新闻,某某慈善家怎么死得这么惨?外国很多,很出名的一些慈善家做慈善事业的,报纸拼命吹捧他,车祸死了,或者死得不明不白。什么原因?就应了这句话「享盛名而实不副者」,他没那么善,奇祸就发生了。

所以这个我们要懂得,过失让人知道不怕,罪业就消掉了;善行不让人知,你就愈积愈厚。如果你反过来,那就麻烦了,所做的善让人知道了,马上就没了,报了;积的恶不敢让人知道,恶愈积愈多,将来那个报应不堪设想。我们再看第七条,第七条是:

【毁人自誉是一病。】

这个『毁』是毁谤、诋毁,『誉』是赞誉。诋毁别人,自己称赞自己、吹嘘自己,这是一个大病。老子给我们开的这都是大病,没一个是小病的。这就是佛法里面叫「自赞毁他」,自赞毁他在菩萨戒里头那是重戒,所以这个是大病。一个人待人处事接物心要存厚道,即使看到别人做错了,造恶,我们都不应该说。这是什么?养自己的厚道心,也给人以改过的机会。如果你说了,你去批评他,他认为你是在毁谤他,他会起逆反心,他跟你对抗,他也就没办法改过了;你包容他,让他觉得自己不好意思,自己会受到良心责备,他就能改,所以这是厚道,绝不能够毁谤别人,显示自己很正直。真有这种人,《感应篇》里讲的「毁人称直」,好像他不去骂人就显现不出他自己是正直的,这种心是良心坏了。

对自己应该常常去反省自己的过错,忏悔自己的业障,怎么可以说自己了不起,觉得好像是善知识,到处去显露,到处跟人讲自己的好处,让人家对你好像恭敬一些?其实你想错了,真正谦卑的人才会令人恭敬,骄傲自大的人怎么可能让人恭敬?《尚书》上讲的,谦受益,满招损。只有谦虚的人才受益,就像大海,海纳百川,因为什么?以其处在下,它在最低处,所以水都往它那流;它高高在上,谁往它那去?

所以程伊川先生,这是宋朝程颐,大儒,理学家,他是朱熹朱夫子的私淑老师,他俩不是同一个时代,朱子是尊他为老师。伊川先生讲过一句话说,「君子於人,当於有过中求无过,不当於无过中求有过。而责己当反是」。这话说得好,真正君子是什么?对别人心存厚道,别人有过还要求无过。譬如说一个恶人他十恶不赦,坏透了,我们还要看他那个好,有没有好?肯定会有,看你能不能找得到。譬如说一个十恶不赦的人,杀人放火的强盗,可能他还有义气,盗亦有道。你看这是从有过中还要求无过,你这样看他好的,他就会感觉到自己是应该学好。人都有良心,强盗也有良心,再恶的人也有良心,他都有一念好善好德,你在他的良心上来帮助他,这是使他真正能回头。你就看他的好处,不看他的不好,这就让他回头了。所以佛看众生就是这样,佛看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华严经》上讲的。我们众生造作很多罪业,贪瞋痴慢、杀盗淫妄都在干,佛说我们都有如来智慧德相,你看看佛的心多厚道。他没有说我们不好,他说我们就是跟佛一样,就是有妄想执著而已,你把妄想执著放下,你就成佛了,就这么一点,你看看那个存心。当然他说的也是事实,所以让我们听到之后,我们好善好德的心生起来,是,佛能做到,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到?所以我们就生起向佛的心。

你看《法华经》里面,释迦牟尼佛跟弟子们讲,提婆达多这样的人也能成佛。提婆达多是十恶不赦、五逆重罪的罪人,他为了自己当佛,他对释迦牟尼佛嫉妒障碍,不服,破坏僧团。跟六群比丘一起想著把释迦牟尼佛打倒下去,自己当新佛,受人家的供养尊敬。甚至要害佛,佛走到山涧的时候,他在山上把大石头往下推,要砸死佛。当然佛是二足尊,福德、智慧都圆满的人,福报太大了,没人害得了佛。所以石头落到空中,护法神用金刚杵把它打碎,保护佛。虽然没伤到佛,但是那个碎片掉下来划破了佛的脚,出佛身血,这是五逆重罪。五逆罪是杀父、害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提婆达多干了很多这种罪,生身就堕地狱。这种人我们说这是一阐提,没办法救,但是佛於有过中求无过,佛看他的佛性,他有佛性,既然有佛性,皆当作佛。所以《法华经》里面给提婆达多授记,说他无量劫后当得成佛,佛号也告诉他,就是授记了,当然是无量劫后。那个地狱的苦得受,得轮回够了。因为他遇到佛了就种善根,一历耳根都永为道种,何况他跟佛接触这么多,善根种得不少。虽然他这一世迷惑颠倒他堕地狱了,但总有一天他能成佛,他有这个佛因。所以佛没有从他的过错中来宣扬。於有过中求无过,不当从无过中求有过,这是厚道,这是慈悲。

反过来,「责己当反是」,责备自己那就得反过来,於无过中还得求有过。自己好像都已经很好了,人家都很赞叹,说你真是很难得,你孝敬父母、尊重老师,你能够肯布施、肯放下,各方面都很好了。但自己看看自己毛病习气一大堆。这就是真正修行人,像印光大师那样。我在十多年前还没出国的时候,曾经跟我母亲到过灵岩山,去拜过印祖的祖庭,他老人家晚年在那修行往生,那边有一个他的纪念馆,还有他的关房。我在纪念馆里面就看到有副对联,是他写的,全联我都忘了,其中有几个字我记得特别深刻,写的什么?说若不往生,「饿鬼畜生尚难求」。印光大师何等人物?大修行人。他说如果这一生要是不往生,自己的罪业累积起来这么多,你想得一个饿鬼、得一个畜生都得不到。三恶道得不到饿鬼、得不到畜生,只剩下哪个?就地狱了。印光大师真的是修行人。今生不了道,将来真的是有得还,先受地狱苦,来生还得还,还施主的债。你看这样的大德,相传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人家责己责得多么的深刻,真是於无过中都求有过,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了凡先生在他的家训里面讲,一日无过可改,则一日无步可进。人怎么说一天没有过失?肯定会有过失,如果没有过失说明什么?这一天没有进步。你除非成佛了,才能说没有过失,就连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烦恼没断尽,那都是过失,所以普贤菩萨他忏悔业障,业障就是过失,过失就是业障。他怎么忏悔的?他说自己的罪业如果累积起来(他不用过失,他说罪业),如果有形相的话,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普贤菩萨是等觉菩萨,后补佛位,他是华藏世界的补处佛,他这些罪业都这么多,无量无边,我们凡人更没得谈了。所以人家忏悔罪业是念念相续无有穷尽,我们还觉得今天找不到自己的过失,了凡先生讲叫「心粗而眼翳」,粗心大意,眼睛受了障碍,看不见自己的过失,满身「过恶猬集」,就像刺猬的刺一样这么多都看不见,太粗心大意了。

所以,真正想进步没有别的,天天忏悔、天天反省、天天改过,这就是修行的要领。对自己不能有半点姑息纵容,哪怕小小的过恶都要把它斩绝干净,让自性能够显现出来。自性就是被我们的过失掩蔽了,你蔽过其实就是蔽自性,把自性给掩蔽起来了,那永远当凡夫。所以真正修行人,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我自己就深有体会,不学则已,一学习,你会发现什么?自己真不是人,一天到晚这些念头真的是太恶了,满身都是过失。如果你有这样的心态,你有这种境界,恭喜你,你上路了。

夏莲居老居士他就有这么一句话说,见到自己满身不是处,就是功夫得力处。这话你听懂了吗?你见到自己满身都不是,真的没一处好的,那你就是功夫得力的地方;感觉到自己还不错,行了,功夫不得力,早著呢!这都是过来人给我们说的话,有过不惮改,不要怕改,更不能够把它掩蔽起来。我们再看第八条:

【擅变自可是一病。】

『擅变』就是擅自改变,擅自就是凭自己的意思,我感觉到我是对的,固执己见,甚至没有把祖宗成法放在眼里,擅自改变原定的规矩和成法。『自可』就是自以为是,这个也是个大病。往往历史上我们看到很多英雄豪杰,他失败就是失败在擅变自可上。擅变自可,根本原因就是傲慢,感觉到自己很不错,甚至强过前人了,没有细细去思惟前人为什么立这个规矩、为什么定这个成法,我们没好好的想想就擅自去改变。你当政你有权去改变,可是改变了之后,你得背那个后果,你负那个责任。

在三国时代,我们读《三国演义》,这里面确确实实有很多人生哲理值得我们学习。谈到关公,大家都很敬佩,这是一位忠义之人,忠心耿耿、有勇有义,可是他死确实死得很冤枉(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想起来他怎么死的),很可惜。在孔明(就是诸葛亮)临死前交代,以后蜀国的国策,就是战略方向,应该怎么样?南联孙吴,北拒曹魏。这是诸葛亮定的国策,像赤壁之战就是最典型的南联孙吴,抵抗曹操,最后把曹操打败了。赤壁之战,历史上有名的战役,后来三国鼎立,魏、蜀、吴。蜀国一定要跟孙吴联在一起,这是个大的战略。可是关公,关羽他掌权了,因为他是元老,刘备也死了,张飞也死了,孔明也死了,剩下就是他最大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三兄弟就剩他了。他这个人也比较自以为是,最后跟东吴搞得关系很僵。果然,有一次跟孙吴打仗,结果自己就死在了跟孙吴之战当中。之后蜀国也就一落千丈,最后就被灭了。

这就是什么?犯了擅变自可的毛病。孔明定的规矩,人家有韬略,看得远、看得明白,我们应该遵守祖宗成法,就能保国,保存基业。祖宗留下来很多成法,你看所有的圣贤典籍都是祖宗成法,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祖先留下来的成法,不能改变。还有五伦、五常,这些都是古今不变的真理。我们能遵守它,我们就能够得到幸福,社会就能和谐;不遵守它,我们就不幸福,社会就不和谐,这已经是经过几千年的印证了,不需要我们再操心,再去质疑。五伦讲的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义者循理,循理就是合理,合情、合理、合法;礼是礼度,做什么事中规中矩,不过分也没有不及,过犹不及,这是礼;智是理智,不能感情用事,用智慧;信是信用、诚信。这些都是性德,就是自性,自性是不生不灭无有动摇,它是永恒不变,我们怎么能改变?如果我们改变它、不遵守它,自己得不到幸福,家也不像家,国也不像国,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这就是乱世。

现代人提出说这些伦理道德都已经过时了,现在是进入E时代(E是electronic那个E),电子时代、信息时代,还要用那些老旧的东西吗,还要固守成规吗?他不懂。这些规矩、这些道德仁义上的真理,不管是什么时代,古人和今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全都适用。可变的就是生活的方式,过去到一个地方得靠走路、靠骑马,现在可以坐飞机,这是变了;过去洗衣服用手洗,现在用洗衣机,这个变了;过去人写信,现在人网上发email,这个变了。那都是形式上的。本质上的,你只要是人,就得遵循著五伦、五常、四维、八德,除非你不是人。真的,你不遵守这个就不是人,那叫禽兽,穿著衣服的禽兽,肯定不可能有幸福。这是一个例子。

另外一个例子,古人关於教学方面的。《三字经》,这也是难能可贵的经典,它总结了古人的很多成法,用三字一句,童蒙都能接受的方式写出来,里面就讲到教学怎么教,「教之道,贵以专」,教学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贵以专。专,不能杂,学习要学完一门再一门,不能同时开多门,开多门你肯定学不好。现在的学校都是搞多门教育。我过去也在大学教书,我很了解,今天上语文,明天上数学,后天上英语。小学一天下来上好几门课,每天背著书包大大的、重重的。为什么?里头很多参考书、很多教科书,很累。现在的孩子,说老实话都比不上我们小孩的时候,我们小的时候也比不上我们上一代。我们的爷爷辈是最轻松的,他就读一本书,四书五经,而且把它背下来了,书都不用带,老师带著学生出去旅游,学生也会背,老师也会背,走到哪随口拈出一句,跟这里的名胜古迹结合起来,就把孔子的这些道理讲出来了。他们只需要带酒、带菜出去外面旅游,他不用带书本,全在肚子里,专。你能够把「四书五经」读透,你就能治国安邦。你看古人考试就一篇文章,没有那么多科目,现在小学就考好几门,过去不用,过去考状元都是一篇文章而已,就一门。他把这门读透了,你让他治理个国家都没问题,贵以专。

古时候,未冠及第的有很多,未冠就是不到二十岁,虚岁二十现在我们讲十九岁,不到十九岁就不能行冠礼。冠,戴帽子了,这是成人。二十岁以前叫童子,童子考上进士(最高学位)的很多。考上以后,朝廷就给他一个县官、县长干,治理一个县,甚至做一个知府治理一个州,他能治理得井井有条。十八、九岁的孩子,你想想现在十八、九岁的孩子出来能做什么?读的书不会亚於以前的人,比过去是读得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什么现在人都没这个智慧、没这个能力?学得不专,专你才能出智慧,有智慧你能把问题处理得很好。现在人读的书很多,他常识很丰富,没有智慧。你问他什么都懂,你让他办事,百无一能,什么都不会,甚至你让他煮个饭他都可能不会。这是很现实的,所以专太重要。

所以我们师父提倡说,学校应该可以考虑做一个改革,可以搞一个实验小学、实验中学。怎么学?用「贵以专」的教学方式。国家一定要考这么多科目也可以,那你怎么学?学完一门再学一门。譬如说小学升初中你得要考六门课,这六门怎么学?现在是六门同时学,这一天下来第一个钟点学语文,第二个钟点学数学,第三个钟点学英语,反正一天下来就六门课。孩子也很苦,刚听完语文,脑子还没转过来就听数学,数学那些数字还没消失马上就得读英文,所以一天下来脑子像浆糊一样的,乱七八糟,什么都没学到。最后为了考试使劲的背,背完了就又还给老师。我们以前都是这样过来的,真正要学的时候就是考试之前使劲背。那是点上蜡烛,以前在宿舍十点钟得停电,那就点蜡烛攻,攻到第二天早上然后去应试,应完试睡个大觉,好了,睡完觉起来什么都忘了。应试教育的结果就是这样,所以改变一下怎么改?你这六门我第一年级学语文,第二年级学英语,第三年…反正你就一门完了再学一门,时间是一样的,但是效果就不一样,你那个专,你的心集中在一门上容易领悟,容易触类旁通,这是智慧。为什么?专得到定,定才能开智慧,没有定没有智慧。

世间法都尚且要讲定、讲慧,那学出世法、学佛更需要修定。所以我们师父上人提倡一定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八个字是真理,是成功的秘诀。所以我现在就把全部心思放在一部《无量寿经》上,中间插入其他的,像这篇文章,是师父老人家指定让我讲的,是为了利益大众。当然我们也有责任去推动因果教育。讲,怎么讲?这一篇文章也不离《无量寿经》,它是《无量寿经》的注解。所以我给这篇文章起了一个总名题叫「身心净洁,与善相应」,这是《无量寿经》的经文,这篇文章讲什么?还是讲《无量寿经》,不离《无量寿经》,还是坚持一门,触类旁通。

当然这是看我们各人的能力,有的人学习能力强,有的人学习能力弱。有能力的可以兼学,兼学还要坚持一门,你触类旁通。譬如说《法华经》能不能学?当然可以,但是你一定要导引到《无量寿经》来,蕅益大师讲净土法门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那天我就起了疑惑,我问师父上人,《华严》奥藏我能明白,因为这「普贤行愿品」讲得很清楚,《华严》末后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导归到《无量寿经》来。《法华》秘髓怎么解?《法华经》里有没有真正这样的经文说到极乐世界、说到净土法门?师父没告诉我,让我自己回去找答案,我就把《法华经》从头到尾翻了一下,我一看,真的是有讲到净土。

我就从《法华经》摘了四品的经文片段,有关净土的,包括阿弥陀佛的前世,曾经做过一个王子,跟他的老爹出家,他老爹后来成了佛叫大通智胜王如来。他们十六位王子都跟著出家,阿弥陀佛是第九位(这有讲到他的身世),释迦牟尼佛是第十六个王子,所以他俩以前都是兄弟,释迦牟尼佛能赞阿弥陀佛,都是宿世因缘。我们跟阿弥陀佛也是宿世因缘,肯定的,所以我们听了他的法号、听了他的净土法门,我们就愿意去、愿意念他的名号。然后还摘出提婆达多将来怎么成佛的,龙女八岁怎么成佛的,都是念佛成佛。《法华经》到末后「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就讲到,如果能够有人在末法时代,它是讲「若有女人」,能受持这部经,那她临终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当然说到女人,男人也包括,因为一般来说,女人好像情执比较重一点,普遍来讲。情执就是业障,业障重一点都能往生,业障轻一点的更能往生。所以说女人也包括男人,说男人未必包括女人。《法华经》上就提到这个,最后也是导归极乐世界,劝导我们也要求生净土。《法华经》龙女八岁成佛,没有讲得很明显怎么成法,说得很简单那段经文,而且我们办不到,她是一发菩提心即成佛,即身成佛。我们成不了,很难落实,唯有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就即身成佛,因为你一往生极乐世界就证阿惟越致菩萨,就不退成佛,叫即身成佛。这是把《法华经》的理落实了,还能不是《法华》秘髓吗?我把总结的心得报告给师父上人看,师父点头,「是的,是这样」,老人家鉴定了。蕅益大师说得没错,确实净土法门是《法华》秘髓,秘密的精髓。

所以一门深入,你看到别的经典你一样能够触类旁通,而且你也会导归到这个法门,充实你自己所学的那一门。如果你要暂时没有这样的能力,那更应该一门。你把这一门学透,自自然然看到别的全部通了,这是祖宗教给我们的学问,治学之道太重要。所谓「一经通,则一切经通」,这是祖宗成法,不能改变。我们可不能擅变自可,以为自己好行,最后都学不成功。尤其我们现在受现代的西方教育成长起来的这一代,要回头是很不容易。我算是一个幸运者,拿了博士学位,在美国拿的,能够回到中国老祖宗这个成法上来,我看不多。还算宿世有点善根,就是还算听话,比较老实,要不然真的是这一生也就恐怕荒废了。下面我们再来看第九条。

【轻口喜言是一病。】

『轻口喜言』就是讲话不慎重、很轻率,而且喜言是喜欢多讲、爱说话,多言是个大毛病。《朱子治家格言》里面就讲到,「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处世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慎言,爱讲话的人肯定会有很多过失,特别是那些口没有遮拦的,什么话都说,看到好像很有口才,滔滔不绝的讲,其实这人没智慧,而且肯定无意中会得罪很多人,甚至为自己种下祸根都不知。所以孔子教我们敏於行而慎於言,行动要敏捷、要快速,讲话要慢三分,不要那么快就出口,甚至给别人的感觉你好像说话有点结巴都没关系,慢点说。

《论语》里面有一章是「司马牛问仁」。司马牛是孔子的学生,他是宋国人,他的哥哥司马桓魋谋反。司马桓魋是一个恶人,甚至他要杀孔子,他的弟弟司马牛跟孔子学,在他哥哥还没有造反之前他就知道了,心里七上八下很难过。因为什么?两难。这个事情要是说出来了,人家都知道他哥哥谋反,哥哥肯定被斩首,甚至有灭族之祸;如果不说,若是他哥哥谋反弑君篡位,这也是天下人人得以诛之的大罪业,所以他很为难。他来问孔子什么叫仁?孔子老师真是视思明、听思聪,君子看人看事都很清楚、很明白,听话也听得很懂,一听他来请问,就知道他的心意。所以孔子说,「子曰:仁者,其言也訒」。真正的一位仁者讲话必定是訒言,「訒」就是说话很谨慎,甚至有点说话不太连串,那个訒就是很难说出来。仁者表现讲话很少,不多,我们说沉默寡言,这是仁者的特点。这一点也是提醒司马牛,在这样的一个处境当中,你更需要慎言,如果你言不慎,可能过失难以挽回。因为可能司马牛是属於多言浮躁之人,一个人心浮气躁就喜欢多说话;心要是沉定的、安详的,他一定少言。

司马牛没听懂孔子说这个话,他心浮气躁,所以「曰:其言也訒」,这是司马牛说的,「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其言也訒就是说话谨慎,这就是仁吗?你看他把话听错了,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訒,没有说其言也訒就是仁。一个仁者他的特点有很多,很多优点,其中一个优点是说话谨慎。司马牛把这个仁者看浅了,以为能说话谨慎就是仁者,搞错了。所以夫子在底下就跟他说了,「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夫子看到司马牛心浮气躁,就告诉他为之难。「为之难」就是为仁难,你要想做一个仁者这是很难,所以说话怎么能不谨慎?这也是再次提醒他。这是对司马牛对症下药,司马牛最大的特点就是说话不经大脑,没想好就说,他当然就不是仁者。你首先把这个病给去除掉,你才能够谈到说仁者,这对病下药。所以,轻口喜言者跟仁者就相背离了,特别是遇到一些大事,像司马牛所遇到的,关系到国家、关系到家族,这都是大事,在这种大事当中形势非常严峻,更要沉著应战,眼睛要看得准,心里要有底、有主宰,话语要谨慎,可能说错一句话,后果都不堪设想。如何能化解这个灾难,如何能使得这些危险化成平安?一定要有定慧力,定慧一定是少言。

我记得南宋时代,跟岳飞是同时代的,有一位大将叫宗泽,抗金的。他在有一次带兵打仗,一早就开始军事行动,他在路途上写了一首诗叫《早发》,发是发兵,早上就发兵。这首诗是这样写的,我很欣赏,说「伞幄垂垂马踏沙,水长山远路多花。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这是讲他行军过程中,大将行军非常安静,只听到伞幄垂垂,那个伞盖被风吹动的声音、马踏著沙上面的声音,没有任何的声音。水长山远这是讲风景,路多花,这都是一语双关,藉景来显示这里头的玄机。路多花是什么?形势多变,可能是千变万化的。特别是做大事的人,往往你要遇到很多很多的障碍,很多复杂的情形你要去面对,临时要去处理,这不是你能预想得到的。像现在一句流行话,叫「计划赶不上变化,变化赶不上一句话」。一句话可能就得变了,那你就得跟著变,你得有定慧,你才能够处变不惊。所以眼中有形势,胸中有策略。缓步徐行,就是你慢慢走、慢慢看。静不哗,你很安静,不喧哗。你想想,一个人爱说话的时候,肯定都是心跑到外面,他神都不守舍,他怎么有智慧?

所以愈到大事来临之前,心要愈安静,「每临大事有静气」,安静的那个气质很重要。我们看一个人将来能不能有大成就,从他气质上能看得出来。这个人很安详,心很清定,他不会妄想很多、心浮气躁,这个人可堪大任,他能担当大任。为什么?他有这样的一个深厚的根基。一个人如果是浮浮躁躁的,说话不经大脑,那种人可不能把大事交给他,交给他准会出错误。这个人就是所谓的他办事靠不住,特别是年轻人容易犯这种错误。谚语中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就是指这个意思。这都是我们学佛人当戒。修行那是出三界,是大事,你要是没有这样的一种修养,没有那种定慧,当然很难以成就。下面我们再看第十条:

【快意逐非是一病。】

这个『非』就是非义之事,不应该做的事情,所谓为非作歹。这为非作歹已经是错了,还要快意的去做,『快意』就是你觉得做这个心里很爽、很痛快、很喜欢干这个事。《太上感应篇》讲的「以恶为能」,以恶为乐,这个是大病。你想想以恶为乐的,喜欢得到恶,那恶报就加在他身上。特别是有权有势之人,要知道权势是天借给我们的一个工具,用这个工具应该来帮助苦难的大众,帮助那些无权无势、没有能力的人,这就对了。怎么能说我有权势,我有这个福报,我在那里为非作歹,我还以恶为能、逞强好胜、逼凌孤寡?这种人下场一定是很不好。为什么?他不用这些福报来做好事,天一定会把福报收回去,而他只剩下恶报。

我们看到历史上这种故事太多了。在《旧唐书》里面,这是唐史,唐朝的历史,有一篇叫「乔知之传」,这是记录当时有一个人叫乔知之,他有一个婢女,这个婢女叫窈娘,善歌善舞,长得也很漂亮,结果被当时武承嗣看中了。武承嗣是谁?武则天的侄子。武则天是女皇,他是皇亲国戚,他是武则天的侄子,就等於像太子一样。当时武则天还考虑,是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还是传给自己的侄子,就是传给李家还是传给她们武家,还在考虑这个问题。武承嗣本来想著他要做太子,你看他那个权势有多高。可是这个人心术并不是很好,有权有势他不干好事,他干很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

他看见乔知之的侍女窈娘很漂亮,还能歌善舞,就把她抢夺过来,纳为自己的妾。结果乔知之也因为喜欢窈娘,朝思暮想,但是自己没权没势,不能跟人家抗争。有一天他自己写了一篇文,叫《绿珠篇》,偷偷的托人送给窈娘,就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对窈娘很爱慕,但是现在居然被武承嗣给夺走。窈娘看了之后非常感愤,最后就自杀了,为情自杀。於是武承嗣就非常的愤怒,知道这个事情是乔知之干的,写了这封信导致窈娘为情自杀,所以他就编造了一些罪名处死乔知之,这是以势欺人,结果害死两条人命。武承嗣当时这么做,没人敢说话,没人敢去动他。但是要知道,人有福报的时候没人敢动你,福报终於有一天它就没有了,特别是给你这样来折腾,你有多大的福报赶得上这样去折腾!本来武承嗣很可能会做太子的,但是当时的朝廷重臣,像狄仁杰、像吉项这些人不断的劝说武则天应该立子不立侄,武则天终於就把王位还是传给自己的儿子,就是还给李家,还是唐朝,本来武则天是改国号为周,现在还是唐朝。武承嗣做太子的幻想就破灭了,最后他自己也忧愤而死。

我们表面上看这是他运气不够,没办法做皇帝。内在的因果,学了佛的人就看得明白,做皇帝你得有那个福报才行。福报是修善而来,你不修善不积德,想福报那个是空想。像了凡先生他也想福报,他没有儿子希望得儿子,没有功名希望得功名,但是他真正断恶修善,如理如法的去求,他就求来了。命是可以改造的,福是可以自己求来的,不是自己在享福的时候作威作福。武承嗣令人忧愤而死,最后自己也忧愤而死,如是因如是果。我们看到的忧愤而死是花报、现世报,来世报他决定是堕恶道。恶道罪受满了还要出来还命债,你看看这样的事能去做吗?能够快意逐非吗?做坏事还要逞自己痛快,要是能想想那个后果,那种快意立刻就淡下来了;想到报应之可怕,那个为非作歹的心就不敢起来了。所以因果教育真的是太重要了,能够使人免於造恶。

乾隆年间的周安士先生说过,「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大乱之道也」。所以我们学《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这也是一部很好的因果教材,可以说它是《太上感应篇》的重要补充。真正学透了,你一定能得到身心健康、无病无灾、家庭幸福、事业美满、社会和谐,最后你自己念阿弥陀佛决定得生极乐世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资料恭摘:《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学习心得—身心净洁 与善相应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三集) 2010/9/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36-0003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