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具备弟子相-
如何具备弟子相
【学修中必须要具足弟子相】
一、具足弟子相的好处和不具足弟子相的坏处
大家如果带《广论集注》的,是在65页,“亲近善士——能依学者之相”。《广论》的是在28页。在亲近善知识的时候,要讲善知识具什么德相,就是作为我们的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接着是讲作为学者——一个学佛的弟子,应该是什么样的,他应具有哪些条件才是一个如法的学者、弟子。这对于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成为具相的弟子,就可以得到依止善知识的好处。
很多人在想:为什么佛不慈悲,不来照顾我们?为什么我遇到的人都不是具德的善知识?现在为什么找不到大成就者来给我做老师呢?通常都带有这样的疑问。在这里,从师和徒来讲,如果我们具弟子相了,对方又是一个合格的善知识的话,那你就可以得到他的好处;如果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善知识,你也不会从他身上得到坏处,因为你是具器的弟子。也就是说,你如果成就了具器的弟子,那外面只会对你有利而没有弊。如果你没有具足弟子相,即使对方是一个具德的善知识,也会被你看成是一个有过失的人,所以你也得不到他的好处;如果他是一个不具德的善知识,有很多过失,由于你不具弟子相,很有可能就看为功德,然后把他的过失学来了。这样的话,不管对方是如理如量的善知识也好,还是不合理、不具相的善知识也好,只要你不具弟子相,都会产生很大的过失。如果你具弟子相,那就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所以我们在学习、修行的时候,这是必须要具足的。不具足的话,就有很多很多的过失。那我们就努力地去具足。
【如何在事上训练“正住”这个弟子相?】
二、弟子相的三个特点
我们要知道具体是什么样子呢?这里说“说正住具慧,希求为闻器,不变说者德,亦不转听者”,具有这三法,就是堪为闻器。
1.正住
第一个是正住。这里就是“正直住”——正直而住。什么叫正直而住?“不堕党类,若堕党执,由彼蔽覆不见功德,故不能得善说妙义”,正住,就是不堕党类。“党类”就是分党,分成什么党?自党、他党,和我一样的、和我不一样的,和我是一个党、一个派的,和我不是一个党、一个派的。由于这样的话,不能得善说的妙义。
(1)如何做一个好听众,这是最低的法
我们在讲这三种——正住、具慧、希求的时候,可以回忆前面的听闻轨理、讲说轨理。总的来说,《菩提道次第广论》也好,所有其他的论也好,“论”具有救护的意思,它是一个声音,不能理解为一本书,它是由声音作为载体的。像弥勒菩萨讲的《现观庄严论》、龙树菩萨讲的《中论》,这些论指的就是所讲的声音。这个声音叫作能诠声,就是有指示的东西,他要表达一个东西。谈到表达东西,就有一个讲的人,还有听的人。因为要讲的人是讲给谁听的呢?讲给听的人听。我们现在的“学者”,通常就是听的人。我们要怎样做一个好的听众呢?高枧的居士们要听最低的法,这可以说就是一个最低的法。我们每天要跟很多人进行交流和沟通,人和人之间沟通交流,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呢?就是讲话和听话。如果你如理地去听了,那跟人的交流和沟通就抓到了要点;如果你不掌握这个原则,就会把他表达的东西听错。
前面讲的具德的善知识,他所表达的是什么呢?所表达的就是佛法,主要的是什么呢?就是抉择是道、非道,苦集灭道。把我们引向什么?增上生和决定胜。引摄的方式是什么?就是佛教的教法。教法是以音声为体,首先佛陀要讲,讲了以后干什么?讲的那些话也好,论也好、经也好,是在表达一个东西,就好像为我们指向一个地方。那我们听的人最主要要做到什么?要正确地听懂、听明白。这样的话可以顺着讲者所指的方向,找到我们的目标。所以总结起来就是说,我们要正确地理解对方所表达的内涵。所表达的内涵如果说讲到最低、最基础的,那我们每天都在表达着一些东西,也在听别人表达一些东西。可能我们很多本地居士重点是提出要听最低的,讲高了、讲深了听不懂,那我们从最简单易懂的地方开始锻炼,就是听话怎么个听法。
(2)不正住的特点——堕党类
通常“不正住”是什么样子呢?我们现在谈论“正住”,为什么解释的时候说是“不堕党类”呢?为什么来个“不堕”?这很重要。因为我们的心通常习惯于不正住,我们要变成正住,首先要找到心里的不正住。比如现在,正住在我们的心里不好找,不正住却很好找。这是我们学佛法一开始的关键。
我们再看什么叫堕党类。堕党类的特点就是“贪著自宗,瞋他法派”。在学法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听任何内容,跟任何人交流的时候,如果一开始我们就有一种自己的观点不可改动的,就像大家开会一样,比如你是某个地方的领导也好,一个团队的组长也好,你想今天我们开会要干什么、干什么,如果你已经想好了,你开会是为了让大家同意你的话,会上比如说有五个人,你说“同意的请举手”,有三个人举手,你就高兴,“这是我的一个党派”;“不同意的举手”,有两个人反对,“这两个是反对派”。你在开会的这整个过程,就变成什么?同意你的三个,再加上你,四个人联合起来找出很多很多理由把那两个人说服,“你还是同意我们吧!”这样就叫作堕党类。它的特点就是贪著自宗,“宗”就是观点。我们已经想好要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以这样的出发点去听,如果别人举出“一二三四”几条理由,说明为什么反对,由于我们已经安立好自宗,所以就认为所有的不同观点都是反对我的、这是我所不需要的,那就不会放弃自己的观点,反而对他的观点生起了瞋恚,因为是不同观点。这就要注意。我们在观察的时候,这很容易找到,一看到、一想到什么,就说“这是我喜欢的,这是我不喜欢的”。如果有这样的心覆蔽,自然而然的你就学不到新的东西,你的智慧也不会开发,因为你不正住了,反而会有嫉妒、起瞋恚等等。通常的开会,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到后来就吵架。
(3)正住,就是据理为宗
作为正住,我们要怎么样?就是据理为宗,谁说的有道理就听谁的。什么叫据理为宗?宗,简单地讲,比如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知道,人的生命是无常的,“死无常”,死总会到的。什么理由呢?因为死是决定的,这是佛说的;还有死期也是不定的。寿命只有那么一点点,但是它却不会增加只会减少,所以肯定是会死的。为什么人一定会死?因为有这样的理由。如果我们去听一个老师讲经,他跟你说人是会死的,(举出)为什么、为什么,你心里已经贪著自宗,你说:人是不会死的,因为我现在还没死,你看昨天我没死,今天也没死,你说马上就死了,没有啊!你看你昨天说死无常死无常,今天我还在这儿好好地待着呀!这就是我的宗。所以你还要跟你说死无常死无常,那就生气了——瞋他法派。如果这样的话,死无常的这个宗、这个观点就不能用正理去成立,所以你也不会接受。然后你也得不到进步,他所指示的道理你就不能懂、懂不了,原因是我们的心被这种不正住、堕党类障蔽了。
(4)如何在生活中找出自己的“贪著自宗”并加以改正
由此推而广之,如果我们开始听闻的时候会这样习惯性地去贪著自宗、瞋他法派,那在生活中如何锻炼呢?如果我们在座下,还没有听经的时候,已经意识到这一点,那我们抱着一种客观的、追求真理的、不是先入为主的想法,去串习和锻炼。哪怕你去买菜或者在家里做饭,都有自宗和他宗。自宗就是一个观点,是由一个理由成立的。比如说大寮(世间叫作食堂,僧团叫作大寮)今天做饭,放了一勺盐巴,吃的人有两种宗派:一个是太咸,一个是太淡。如果我们贪著自宗——做饭的人贪著自宗,“这个一勺,我说合适就是合适的,你认为淡是你的事情,你认为咸是你的事情,我不管你”,这样就表示我们在做饭的过程中贪著自宗,认为自己做的这个饭盐味正合适,不太咸也不太淡。如果我们仔细地去考察,到底是咸还是淡呢?这肯定要观待吃的人,吃的人如果十个都说太咸,做的人只有一个,还拼命放很多很多盐,这就不是据理为宗,而是贪著自宗。这个我觉得是很低很低的(法)。
不管是什么情况大家都可以练习,扫地、擦佛像也一样,都有。大家从这上面就可以锻练,不可能说“这个我也不会”。如果我们在事情上锻炼的话,就可以以此来调我们的心。比如你到寺院里来培福,出家师父跟你说:“这个灯要这样摆。”这是出家人的宗,比如空的灯应该不要摆在那里,点火的灯要摆在那里。如果你认为一定不要这样,那就不行。你到这个殿上去培福,那就要听殿主师、香灯师的宗派,听他的观点;如果谈到如何挖地、如何种菜(你是做这个工作的),这时殿主师肯定要听你的观点,因为你是专业的,你的宗是合理的宗,你认为要多浇水那就多浇水。
我们要训练弟子相,可以这样去训练。比如扫地应如何扫?供佛如何供?如果我们不要去贪著自宗,是很快就会学会的。有很多人,大家不知道接触过没有,别人总是说他很笨,为什么?因为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这种人通常认为自己很聪明,你跟他说什么他都认为“我的是对的”。这是由于太贪著自宗,所以严重地违背了客观,严重地阻碍了吸收新的知识。通常这种人到了年纪很大时,脾气也越来越固执,什么都改变不了。这就可以看出,只要我们善于放弃自己的这种贪著,学东西是会很快的。学不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好好地去听对方所表达的是什么,老是用自己的想法去理解,认为就是这样的,再没有其他的。所以大家在讨论的时候——讨论佛法也是这样子的,经常争执不下的时候要观察:是否在贪著自宗?要善于放弃自己(不对)的观点。其实我们不是因为观点本身合理不合理,而是因为觉得“我喜欢”“这是我说的”。通常都有这个习惯性,只要是“我说的”,就变成一个很好的理由。这要观察,否则的话就会有种种的过患。这个过患最主要的是障蔽了我们对真理的了解。这就是不正住。【辨别是否是善的言论,需要第二个弟子相——具慧】
2.具慧
下面是具慧。“若念唯此即完足耶?虽能正住,若无简择善说正道、恶说似道二事慧力,尤非其器。故须具慧解彼二说”,这里就是说,正住相当于一种学习的态度,就是我们一种客观的态度。我们不是站在谁的立场来听谁的,我们是站在合理不合理的立场来决定一个事情。比如开会的时候,这个意见我同意不同意,不是因为是谁说的,而是因为它合不合理、能不能成立。这样是一种比较客观的态度。虽然我们有这种态度了,是不是就能达到客观的效果呢?比如你认为张三说的有理,李四说的没理,如果你把这个理搞错了,这肯定就是能力的问题——智慧不够。所以要具慧,具慧就是学习的能力问题,要有这个简择(力)。总的来说慧心所以简择为性,简择这个是或不是。简择的内容是什么呢?简择善说、恶说。
(1)善说的三个特点
在所有的能诠声当中,因为佛教的体性是能诠声,要靠说话来作为载体。话是由舌根发出来的,它表达一个内涵。在《瑜伽师地论》第十九卷里有讲到,什么叫善说?[1]“言善语者,所谓善说、善言、善论”。善说有三种相,就是“悦意、无染、唯善”。悦意是由第一种语产生的,什么语呢?是爱语,不是非爱语。爱语就是说起来柔软的话,听起来好听,不是那种难听的、粗恶的、一听就令人生气的。第二种叫作谛语,谛实的语,就是实话,不是虚假的话,这可以令自己的尸罗没有违犯、缺失。第三种是法语,法语是能够让人从不善处出来,安住到善处的。这三个是善说的特点,如果具备这三点,那就是善说。是否善说,首先要看它是让人爱听还是不爱听、高兴还是不高兴;其次看它是不是真实的话;再一个,要看这话所表达的内涵能不能让人脱离恶趣,安住于善趣。通常的善说,具有(前面说的)这三点。特殊的善说、善说中的善说,那就不仅仅是(达到)这个最低的下限。最低的下限,就是脱离恶处、能到善处。世间的一般人也可以产生这样的话(达到最低的下限),不需要一定就是佛教。但佛教的特殊不共之处,比如佛陀的善说,它更加殊胜,能够阐明世间人无法阐明的意,像空性、无我,还有细的无常等。这些是实在的话,而且也能令人出于不善处、安住于善处;但并非仅此而已,还能够令人得到涅槃——佛陀的果位。所以这就是佛陀教法的殊胜。
(2)辨别是否是善说,就要具慧
佛陀的教法这样说出来以后,这么好的善说,我们作为听众,听佛法的人,如何能让这个善说显现为善说?也就是说,它是个好东西,你也能把它看成好东西,那就要具慧。具慧,就能够辨别:这是对的,这话说得好;这话是不对的,那就弃舍。前面说过具德的善知识,他如何饶益我们?主要是靠说法。他已经具德了,那他也具有能够表达善说的能力,也能够创造一些善说的言论。现在是弟子如何得到这个好处?除了前面说的正住,必须还要具慧。由于我们具慧,那就能够把本来是善说的,在我们心中体现为善说。这样的话你就会起大敬重,为什么?你认识到他的价值。由于你认知到他的价值,通常接着就会生起什么?——希求。
大家又可以回到最低的,就是我们如何提高我们的鉴别能力?像我们收字纸、收佛像,在我们不认识其价值之前,可能你就当成垃圾一样扔掉了,没有任何的希求。当你认知到这是必须要恭敬的,恭敬后你能得福、开智慧,那你看到这些在垃圾堆里,你也要将其捡出来。这就是说,你认知其价值和没有认知其价值,会产生一种希求,或者不希求。如何能够发掘其价值?这就看你有没有眼光,也就是说我们具不具慧。通常,如果有一百元人民币在垃圾堆里,很多人会把它捡出来,因为它是有价值的。如果我们看不到人民币的价值,是不会希求把它捡出来的。所以在这里,我们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就是要把本来是善说的,能够显现为善说——这是好的、善的。
(3)由听闻善说,可以了知正道
善说所表达的是什么呢?——正道。佛法中的善说,凡是佛陀的说法,必然能够给众生带来什么?——增上生和决定胜。就算说的是世间的因果,也是能够令人脱离恶趣,往生善趣。往生善趣有一个正方便,如何能往生善趣呢?这需要靠一个正道,通过这样做,就能够通往善趣的果位,这称之为道,比如下士道。善说表达的就是正道,像世间共通的道;如果是出世间的道,比如通往解脱、通往涅槃、通往佛陀的果位,即小乘道、大乘道,这样的正道就是佛法主要的所诠。
如果我们抉择的时候,把善说认为是非善说,那也就远离了善说所表达的正道。由于你不具备辨别什么是正道、什么是善说的能力,自然而然的,你内心当中会把恶说所诠的似道显现为道,“非道谓道”,世间的就是这样的。要具有这样的智慧。如果我们能够排除这个障碍,那就有了希望,也就是说,佛陀所做的以及祖师大德所做的善说,他所诠、所指示的,我们就可以正确地把握。
比如我们在座的很多人都皈依了,皈依最基本的(目的),我们要脱离恶道,下辈子不堕三恶道。通过皈依能够不堕三恶道的主要方法是什么呢?往生善趣、脱离三恶道的想法要靠什么来成办?刚才的问题是说,一个人如果已经具有要脱离恶趣的真实的想法,以及真实地想往生善趣,这种想法就已经基于想出离三恶道、获得善趣的这个点上,在停留在这个想法的时候,虽然说没有念死无常、没有念三恶趣苦,这种感受是不会生起的,但已经有了脱离恶趣的想法,在如何脱离的时候,那就一定会回到它的正方便,那就是行善止恶。止恶,这个正方便可以让我们脱离恶趣,行善能够成办我们往生善趣的正因,因为业果决定了。所谓的善趣——乐趣,是善业主要的异熟果,如果我们想得到乐的异熟果,比如人天,那就必须要积集因——行善业,这就是正方便、正道。通过修持这样的道——下士的道,抉择业果以后,止恶行善,对所行的恶要忏悔,通过这样去遮止堕恶趣,这就是它的正道,离开这个是不会再有这样一个道的。也就是说,我们仅仅说“我相信三宝了”,然后就以为像其他某些宗教所说的只要信他就可以生天,什么坏事都可以做的话,这很显然就是似道,因为因果不相顺。
我们在抉择的时候就知道,想法有了,比如说我们想生善趣;做法就是什么呢?行善业。想法和做法如果配套了,那我们就找到了所谓的正道。首先要认知什么是正道,那要靠善说来了解,这就靠听闻。听闻善说,我们先去了解,修解脱道也一样的。所以具慧是第二个重要的(条件)。
【具有广大希求——第三个弟子相】
3.具有广大希求
第三个,“纵有此二,若如画中听闻法者,全无发趣,仍非其器。故需具有广大希求”,这里是说要对法具有很大的希求。对法具有很大的希求,在这之前要具有什么呢?就是前面说的,要见到它的好处以及它的因果关系。这不仅仅是简单地说一句,比如现在你很累了,你想打个瞌睡,不想去听经,然后你强迫自己要去听,“我一定要有希求心”,倒不是这样的。仅仅这样是不能成为广大的希求的,希求肯定是要看到它的好处,看到好处了自然就会需要。
(1)真正有希求,要靠见到缺乏的那一分
我们平时,如果仅仅是说“我要希求、我要希求”,这是不够的。你希求来做什么?比如刚才问大家想不想生善趣,我们都一致公认,没人说自己不想生善趣。但是你真正想生善趣吗?什么叫真正?我们在自心当中见到了什么问题?见到了生三恶趣的过患,深深地厌恶。厌恶就像什么?比如大家想不想穿着很柔软、很干净的衣服,坐在一个很舒适的房间里,度过一个中秋之夜?这大家肯定喜欢嘛。这就表示,我们深深地厌恶浑身涂满大便,头上也涂满大便,坐在粪坑里,就算是让你去打坐你也不愿意。你喜欢这个、讨厌那个,这两个在我们内心当中一定是有关系的。如果仅仅是想着坐在那个好房间里很舒服,但是坐在粪坑里无所谓,如果有这样的人的话,那他说很希望坐在干净的房间里、穿着干净的衣服也是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的。
同样的,如果我问你想不想生善趣,如果你说想、很想、真正的想,那接着我就会问:那大家肯定不希望堕到恶趣了?如果大家说“对对对,我不想”,那你肯定就已经很深切地知道恶趣有多么痛苦了。现在问题是说:我们如果平时没有仔细地去观察恶趣有多么的痛苦,甚至恶趣在哪里,或者恶趣是什么样子,我们都不是很仔细地去了解过,我们只是听说恶趣很恐怖,只是这么听说而已的话,那希求也就是这样了,“好像差不多吧”“对对对”。所以希求要靠什么?见到缺乏的那一分。就好像现在很多人很深切地希望做个有钱的人,这肯定在座的各位也想,不管是在家、出家。大家不要认为想做个有钱人就一定是坏事,这有好的一分也有坏的一分。比如有的人很善良,听说某某地方有十头牛要被杀,要五千块一头,十头牛五万块,养它们的话可能养一辈子一百万还不止。然后你就想:现在我只有十万块,那这牛救不了。心里就十分的无可奈何。如果这个时候问你“想不想要钱?我给你一百万”,你说你想不想要?你想要,“我想要去放生啊!”所以想要钱的原因是看到钱可以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2)看到功德,才会生起广大希求
如果我们对这个法——善说,看到它的功德、好处,自然接着就会生起广大的希求。为什么会生广大的希求呢?由于我们知道了一分好的说法,就有可能脱离一分痛苦,得到一分快乐。高枧居士说“我要最简单,我要最低的”,最简单的,比如我们在供佛的时候,供佛可以带来极大的福报,点灯可以带来极大的智慧,如果我们之前连这都不知道,那我们这个好处也得不到。后来听说只要去点一盏灯,好好地发一个愿,就会有很大的功德;去扫个地,可以消除很多的罪障,这一分的了解就导致什么?我们去做这个事情的时候,能够获得极大的功德。由于看到这一点,如果我们再多学一点的话,这样的好处不就更多了吗?所以我们会希求。如果人家说:“你这辈子什么都不要学,你就学个扫地吧!”那你肯定不愿意,“我能学,为什么只学个扫地呢?”就表示“我必须要希求,我还要(学)”,“我还要”就是希求。这是第三个,有广大的希求。
如果这三点具足了,就可以成为一个闻器。
【什么是真正的善的语言?】
三、如何将真正的善说在自己心中体现为善说
1.什么是真正的善说
再看善说,善说里面讲了几个例子。比如有的话叫作不善说,不善说里面有爱语,说起来很好听,以美妙的语言称赞他人非真实的功德,比如花言巧语。花言巧语是很好听的,但是它赞叹的都不是真正的功德。比如一个人明明是骗人的,但是他说的话都是别人爱听的,你还去赞叹他,说这个人十分的善巧方便;再比如一个人整天说谎,你给他安立说:这个人很有智慧、善巧方便,碰到什么人就说什么话。你如果这样去赞叹的话,这就不是善说。因为虽然也是爱语、也是令人爱听的,但不是真话,听了这话也不能让人往生善趣、脱离恶趣。
有一种是实话,但是却不是爱语,也不是法语。比如你看见张三做了一件不如法的事情,他为常住扫地,却是乱扫,扬起了很大的灰,灰都飘到佛像上去了。这是一个过失,是不善巧的扫地。如果你以一种染污心、一种很瞋恚的心(想):这个家伙太坏了!怎么能把灰弄到佛像头上去呢?然后就大骂:“你这个大笨蛋!”骂了一通很难听的话。虽然说的是有一分是实话,比如说他把佛像搞脏了等等,但是由于这个话也难听,然后你自己也生气了,不是以一种清净的心去说别人的,这样的话也不是善说。
还有一种是法语,也是爱语,也是谛语。就像一个很善巧的人,他知道哪些是你的过失,哪些是你的功德。可以称赞的他就好好地称赞,不该称赞的他就不称赞;可以呵责的就呵责,不该呵责的就不呵责,然后善巧方便地给你说一些法,让你不做坏事了。这样就很好,就是善说。
【是什么让我们不能辨别善的言论?】
2.障碍我们将善说显现为善说的三个因素
像这样的“说者”,这个配合前面的具德善知识,他所说的善说,然后闻者要去除内心当中的这种覆盖——能够障碍我们将这些善说显现为善说的,第一个就是堕党类,不正住。要把这种态度去掉,我们本着一种客观的态度、据理为宗的态度,去听闻对方的善说,这样就可以获得善说的好处。
第二个就是不具慧。要去简别对方说的到底是不是对的,经过这样的抉择。比如对方虽然说的是一个最正确的真理,但是你不仅仅是凭感情。
我们通常就是模模糊糊地认为一个东西,没有通过理由(去成立),没有具慧去了解善知识所说的一个道理,而是简单地去理解、拿到一个观点,然后人家问为什么时,就说“因为这是大宝恩师说的”。这样就不是一种正住和具慧的心态,反而会搞得好像是在比较。如果别人说另外一个大德、其他的大善巧者也说了一个(观点),如果跟我们师父讲的不一样的时候,那就开始比较:哪个更像大成就者?哪个更厉害?我搬出来的是级别最高的。这样就完全偏离了佛法的意趣。我们通常也会这样,比如在一个学校,十个班级,有十个老师,如果甲班说“因为这是我的老师说的”,那乙班不承认,“因为我的老师不是这样说的”。那就根本没有用。这个老师、那个老师,搬来搬去的,这样是不能成为理由的。
所以我们听到一个结论的时候,首先要观察。比如他说人是必定要死的,那么后面接着他会有什么理由来成立?要看这个理由合不合理。你经过抉择以后觉得确实合理的,“对,就是这个意思”,那以后别人问你“人为什么一定会有死无常”,那你就会说因为什么、因为什么,你就不会说“因为我看了某某书这么说的”,仅此而已。引教证和理证,两个都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要有一种学习的能力,就是要有简择力,简择他说的是对还是不对。这样才能够像前面说的“不变说者德”,不会把说法者说得对的当成不对的,也不会把不对的当成对的。如果你把不对的当成对的,那接着你会把自己原有的功德也丧失了。像吃素、放生,由于我们错误地理解吃素和放生的目的,最后可能就放弃了吃素、放生。因为有的人吃素不是为了保护动物,是为了减肥,结果反而长得更胖,这就成为放弃吃素的理由。因为他吃素的结果是长肥了,那就必须放弃吃素。放生也是一样,如果放生的目的是把全世界被杀的动物解救出来,显而易见,这样做一辈子也放不完;既然达不到这个目的,别人一说,“你这样是不对的,你永远做不完的”,那就放弃放生了,反而会认为放生是在破坏生态平衡等等,这样就会把自己的功德也放弃了。不但把听到的放弃,接着自己所要趣向的(也错了)。因为(不管)正道、似道,它的趣向,就是听完以后要起行的时候,是依着你所听到的、按所指示的去做的。由于我们把指示的方向搞错了,所以跟着去行的时候一定就是搞错了。本来你是走得是对的,由于方向已经错了,那你肯定要改变你的方向,所以就会变成:走的本是正道,然而却要改变成似道。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就是不希求、没有发趣。这要排除。没有发趣、没有善法欲,就没有精进。这三个就是它的障碍。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找到“正住”、“具慧”和“希求”。
【如何将所学的理论应用起来?】
四、如何将所学的理论应用起来
1.先找到我们的所破,然后截断它的因
我们学习这个道理是这样的,大家总爱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学的这些道理到底有什么用?听那么多干什么?”听那么多就是为了做。如何把听到的变成能做起来呢?首先要找到它的所破。什么是它的所破?就是“非正住”、“不具慧”和“不希求”。把“非正住”在我们内心当中找到,把“不具慧”在我们的内心当中找到,还有把“不希求”在我们内心当中找到。找到以后,对之进行对治,把它抓住,再去找它的因,然后截断它的因。非正住的因就是堕党类,堕党类就是喜欢、贪著自己的宗,瞋他法派。这就要知道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他的心不是观待理由、正住,只凭自己的感情。必须要扭转这种想法,你扭转一点,你就会感觉到你贪著自宗少了一点;少了一点,也就是说你向正住已经迈进一步。你要观察,你的不正住一出来的时候,你就把它减少。减少以后,你随之可以观察:你正住的这种心有多少?具慧也一样。你不具慧,不具慧的样子怎么找呢?你可以回忆,比如你现在懂了一些理和以前不懂理两者对比,推测现在还有哪些不懂的理,就去找。
2.要善于总结
我们在实验的时候,如果你用的一些方法老是出错,老是得不到想要的结果,那就要思考:是不是这个方法有问题?通常我们不善于总结,这样的话,错在哪里也找不到,到底是对还是错也搞不清楚。这要靠总结,我们做任何事情,最低的法,也可以实验。比如扫地,我们要扫很大的一块地,如果我们没有掌握扫地的方式,扫地的方式当中有一条是不能逆风扫,如果你逆着风扫,风一吹过来就把灰吹到你身上了,所以我们要顺风扫。在了解这个以后,我们总结:今天的地,为什么从东扫到西、从西扫到东,这些纸片总是被吹来吹去、总扫不到一起?然后总结得出:是我逆风扫的结果,导致没扫成功。那就要吸取经验:明天我就换一个方式,不这样扫。那样地就扫干净了。还有,如果我们扫完后就把垃圾堆在那里不管,风一吹,又全都吹到各个地方,所以扫了垃圾你不把它集合起来倒掉的话,也是一个不善巧。
通常我们做事情,办法会也好,做其他的也好,为什么老是失败?明明同样一个问题会反复地出现三次四次,你说你不懂吗?很懂,很简单。但是为什么会这样?——没有总结。比如今天出了这个问题,那我们下次该怎么办呢?下次怎么办的办法没拿出来、也不去实验的话,那很显然,不用问,下次肯定又出问题,只不过换一个人而已。大家希望说最低的(法),我想这个就是多总结,再没有智慧的人,多总结就变得有智慧了。
【先成就闻器,才能把好老师的作用发挥出来】
五、先具足弟子相,再选择具德老师好好依止
我们可以通过训练,学习如何具弟子相。如果我们没有的话,怎么去做?下面接着说,“是诸堪为尊重引导所有之法,应当观察为具不具”,你是不是可以作为尊重引导、师父引导的法器呢?你是不是一个听闻的闻器?是不是具有这些功德?那应该看有没有,有了那应该高兴,没有的话就要从因上求,该怎么去做。如果你不这样去做,刚才说了,会“退失广大义利”,即使你遇到一个真正的善知识,也就错过了,因为你无法显现他为善知识德相。所以接下的一科就是“彼应如何依师之理”。这两科结合,首先前一科是说,在具德的善知识面前,你应该怎么样做一个堪为引导的人、成就自己;如果你已经具足了弟子相,就应该用这个抉择力去观察对方是不是具德的善知识,如果他是具德的,那就应该在他面前好好地依止。
通常,讨论的时候有人就说:这到底哪个是在前,哪个是在后?在不具备如量标准的条件下,以何种方式亲近善知识、成为弟子相?这就是说,在实际情况当中,大家认为:我没有学习《广论》、没有学习这些道理的时候,很显然,好像不具足弟子相,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具德;当我知道的时候,可能已经来不及了。一般来说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刚才说过,就算你一开始什么也不懂,而你的老师也什么都不懂,但是你通过具备弟子相,具备了“具慧”,你已经有能力解决:你的这个老师是具德的或不具德的?如果他真的一点德都不具的话,那就应该去找具德的进行依止。
去找具德的不等于说舍弃这个不具德的,如果他已经成为你的老师,比如他已经给你授皈依了,给你传五戒了,也给你剃度了,然后你观察:他怎么不具德?这个时候怎么办?你肯定要去找具德的老师,但是不能弃舍这个老师。弃舍的话,就是看不起他、不要他,“我跟你断绝关系”,这样是不合佛法的。佛法里面说,就算他不具德,就像世间上,他已经成为你的爸爸妈妈,你不能因为他干坏事就弃舍他,“我跟你断绝关系”。孝顺是要孝顺的,但是你不要去跟他一起干坏事就对了,他叫你去偷东西你不偷就好。他是你的爸爸妈妈,你还是要好好地去孝顺他。同样,这个老师不具德的话,你好好地报他的恩,你籍着这个因缘,在佛道上提升了一步,那你就好好地去学法,好好地用法恩来报答他,不能说从情感上你也去瞋恚他。
如果你具器了以后,还有一种情况,你会发现,原来你看起来很差的一个老师,好像也变得越来越厉害了。这不是老师变厉害了,而是你的眼睛变厉害了。我们通常会遇到很多这样的情况,有时候说周边的人变了,到底是谁变了?应该多分是自己变了。如果自己不具器,就要努力地去具器。
假设你现在不能确定对方是不是具德,像听《道次第广论》这样的法,或者是听一般显教的经典的话,你再去抉择的时候,也不需要一开始就觉得这就是你依止的老师了。听显教的经,还不一定会成为老师。如果你听了经之后,觉得这个老师对自己太有利益了,在你决定的这个时候,那他就成为你的老师了,通常是这样的。
所以说可以先观察,慢慢地提高自己的量。当你成就闻器了——这是先决的,你成就闻器了,你才可以把好老师的作用发挥出来。否则,好的老师对你都没用,何况是坏老师,对你还有什么好用处?我们在具体当中,已经把它的因果关系理清,如果不具器会怎么样?具器会怎么样?老师也同样的,如果具德怎么样?不具德怎么样?这就是前面说过的。如何成办达到具备弟子条件的因?刚才已经谈到,首先找到障碍,然后对治。
【如何让心和法相应】
六、如何让心和法相应
1.对初学者来说,了知和产生觉受是存在一段距离的
如果对治的过程中,你已经明知道堕党类不好,但是你还是堕党;明知不具慧不好,还是不具慧;明知不希求不好,还是不希求,这个时候,就要修持《六加行》这样的法类。比如《道次第》学完以后实修,大家总是抓不到,说“怎么搞的?总是生不起来”。《道次第》里说:如果你真的明白法了,你去对照法的时候,应该会感觉到你的心和法好像越来越远。就像山上丢下一个线团,大家打毛线的人都知道,一个线团,你把线头扯住,把那个大团团丢下去的话,你越拉,线团离你越远,你一扯的话,它往下跑得更快。当我们去观察我们的内心,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觉得好像都懂了,没有不懂的;都做到了,没有做不到的,这很显然,我们的心实际上没有真正懂这个法。因为什么呢?当我们才了解一个道,比如我们才了解到世间是无常的,由于无常,有粗分的苦,是由业和惑所控制的这样一种苦,我们了解到这一点,这和内心当中也生起这样的一种有感受的认知,有一段距离。如果说我们在缩短这段距离的时候,这就是开始用功了,这是修行。
2.通过修《六加行》可以成熟我们的心相续
如何修呢?我们的身心要成熟,成熟我们的心续,把原来的这种不正住、不信、没有智慧的心,变成为一种具信、正住的心,这中间的距离如何让它缩短?如何成熟呢?可以通过修《六加行》。《六加行》这样的修,就是成熟我们的心。它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呢?就是供养、积集资粮,忏悔业障,然后猛利地向皈依境和资粮田祈求加持。这整个就是一种实践佛法的方式。如果没有宗大师这样的祖师,光凭我们的智慧是无法从佛经当中挖出这样的教授的。通常的人也就是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如何行呢?“我现在的心就是无法相应,这中间如何变成相应?”通常的人都是卡在这里,卡在这里时间久了,也就慢慢懈怠了。因为他觉得这个心好像始终无法调伏,他就放弃了。就像打仗一样,总打不过,就投降了。
3.修的时候,前行、正行目的要明确,结行猛利回向此目的
我们前行的时候要明确,比如我们在修的时候,“为什么我总是喜欢贪著自宗、瞋他法派?不行,我要对治”,如何对治?我们在释迦佛像面前、宗大师像面前猛利地去供养,譬如供一盏灯也好、供一朵花也好,扫地也好。如果问你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你说“我很明确,我要培福”。培什么福呢?“我要培植生起能够正住、不瞋他法类的福,我要把福报回向到这里”。问你为什么扫地,“我要扫除贪著自宗、瞋他法派的这些障碍”。然后我们还要观想,观想宗大师的甘露灌进我们的身心,让我们得到这样的证量。比如正在观,你的腰痛了、头痛了、腿痛了,你就希望这些痛消除,不要障碍你来修这个所缘。是这样配合的一个修法。在正行的时候目的很明确,不是说:我是为了成佛来打坐的,这一座都在想如何成佛。不是这样的,这太空泛了;而是很明确的:我就是为了消除我的贪著。你仔细地思考贪著自宗、瞋他法派的过患,有很多很多,就生起厌离的这种心态,然后观察正住的好处,通过这样去思维。譬如念咒,不断地念“嗡牟尼牟尼嘛哈牟尼耶梭哈”,还有密遮玛等等,在这样观想的当中,猛利地发愿。结行的时候也这样,猛利地发愿回向。这样持续地做做做,就会感觉到一段时间后,心开始转变了。如果大家始终不去实验的话,那是不可能有结果的。
4.心的改变,需要给它一个过程
通常我们做的时候没有持续性,这次参加过药师佛七的人会有这样的体会。这七天当中,我们修了一个无常的所缘,在修的时候,每天会念两遍到三遍,包括早晚课。通常这样比较密集地修的时候,在头两天跟以前的状态是一模一样的,很多人在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的时候,觉得好像有觉受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说我们的心在不断变化时,你必须给它一个过程,心是由前因才生后果的。比如我们的心一直是执生命为常的这种想法,它有惯性势力,就算现在你不断地想无常、不断地求加持,它仍然有一个过程。通常我们能够坚持到三天、四天、五天的时候,已经花了不少的精力和功夫进去了,总算有很多人(据说有百分之三、四十的人)都有了一定的觉受。这来自于什么?其中一点,就是来自于坚持。也就是头两天他基本上没有任何所希望的觉受,到了第六七天有的人甚至觉得身体也比较舒服了,就克服了很多的(障碍)。那个时候不是熬在那里的样子,而是一种有点享受的感觉。这就是说心要有一个过程。同样,七天,当最后一天出来的时候,大家那种觉受是最舒服的时候。当时就跟大家说过,如果你回去以后每天看电脑、看电视,再言情电视连续剧看几十集的话,这个心慢慢又会演变成以前一模一样。才出来的时候,你即使在看电视也觉得这个没有意思、不过如此而已。然后你就觉得这个没关系,“我现在功夫不错了,你看我一边看电视一边还忆念无常,这个主人公快死了”等等。但是你看到第七天的时候,已经完全就变了,什么无常啊,已经忘记了。这就是说,心,你只要给它养分、给它因,它就会变。
通常而言我们做坏事,会不断地给它时间、不断地给它条件;做好事的话却很难坚持,坚持七天都已经很难了,哪里会有什么觉受?这些就太遥远太遥远了。所以我们可以靠得住的就是每天的念经,这是很重要的一种持续的方式。如果现在我们还是很烦恼,如果你甚至连念经也停下了,那只会更烦,这是毫无疑问的。有时虽然我们一边瞌睡一边念经,心想有没有用等等,瞌睡是造了很大的过失,也是个坏习惯,但是毕竟我们念经大的方向、主流总不会是在瞌睡,主流还是在缘念善法。就像我们天天念的“道次第”也是一样的,念久了,这个心就会产生力量。也是在给它养分。所以我们真正想修出点觉受,就必须去实践,实践的方式一个就是反复地去念,忆念、思考;再一个就是修《六加行》,广的、中的、略的都可以。
【如何得到佛法的好处?】
七、多提问,把经文生活化、真实化,这样可以得到法益
这是给本地的居士供养一些经验,希望大家去把具体的问题提出来。我的办法就是,这里有僧团,有宗振和尚、了尘法师,具体的问题可以去问他们,然后就会得到一个具体的解决办法,我们抓住一个东西反复地去练习,这样就熟能生巧。有的人一开始的时候好像什么也不懂,后来慢慢努力,若干年后懂了很多,这是可以转变的。
大家如果一定要说什么是最基础的、最低的,那比如皈依之后,皈依学处具体怎么做,佛堂怎么摆设,这些都可以去做,做的当中就会有收获。像现在,三门多宝讲寺僧团已经开始应大家的邀请去受饮食的供养,如果法师(应供)去吃饭,你就可以问:“法师,你帮我看看这个佛堂摆得对不对?佛像摆在中间了,旁边经书怎么摆?佛塔怎么摆?还有那些鬼、神的像摆着合不合适?能不能供?”那么很具体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还有具体扫地的时候应该怎么扫,这应该也要好好地问。我听说很多人很发心,喜欢扫地,如何让扫地的利益最大化?里面有很多学问。不是一边扫一边聊天——我听着挺热闹的,在大声地聊天,这可能就让扫地的效果减弱了。扫地的时候要专注,很专心地扫,注意地上的很多细节,这是一种修持的方式。还有观想,比如我们很多人有病,可以把我们的病观想成垃圾扫走了。这样我们越扫智慧就越会开发。还有比如供养灯怎么供,是不是把灯一摆就行了呢?还是要观想一下我们供养谁呢?比如摆在宗大师面前时,我们就观想宗大师接受我的供养。
我觉得高枧的居士完全可以把念经的这些做法生活化、真实化。怎么真实化呢?比如说你去见大宝恩师,你拿着一个水果供养大宝恩师,通常而言,你不会把那个水果往大宝恩师面前一放,然后什么话也不说就走掉了。很显然不会有人这样做,你把这个水果放在那里就走掉了,这是什么意思?你肯定要说几句话:“大宝恩师,这是供养您的,是给您吃的。”同样的,在佛面前你就想:我在佛面前放了水果,我还要念一下“嗡啊吽”“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这是一套的。再一个,比如你求加持,求加持要启白,有很多人说“我不会启白,我不会回向”,其实这很简单,你们都很会回向、很会启白,比如到了大宝恩师面前,“大宝恩师,我供养您一个果子,现在我妈妈病了,您给她回向、给她加持,阿弥陀佛!”启白就是这样的,你在佛面前就这样说。你把这个水果拿到佛面前,“阿弥陀佛!我供养您一个水果,您保佑我妈妈,让她身体好起来。”这就动机也有了,正行供养也有了,回向也有了。你不会做的话,就是可以把它真实一点、具体一点。
同样,观想的时候,比如念经也好,都这样具体化、真实一点,而不是光念经文。比如念《上师供》,这里很多老居士都在念,到底念的是什么意思也搞不懂,觉得很难。觉得很难的话,总的你就想:我是在供养上师。首先是把上师请过来,把宗大师请到面前,然后供养、忏悔。这些要真切一点,就好像真的宗大师来到你面前,这样的话作用就很大。这是观想资粮田的重要性。观想完了,你供养、忏悔完了以后,你就必须要把你所求的东西说出来。求什么呢?就是要求我们该求的。什么是该求的?你学到的东西做不到,这就是该求的。比如你们都认为自己现在没有智慧,那就去求:宗大师,您给我一点智慧,加持我!加持的方式要了解,很多人就是不爱学习,那你想,如果你到宗大师面前,宗大师对你会怎么帮助呢?肯定是给你讲法嘛!到了极乐世界也一样,你见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怎么帮助你呢?就是讲法嘛!不仅仅是给你一个果子、给你一堆钱、给你一个房子,不是这样的。当然这样的方式也有,但主要的目的还是让你好好地住舒服了就开始听法。所以就要想:我现在听不懂怎么办?那要从因上求,具足这个器。慢慢地做、慢慢地做,“我是想要成为一个器的,现在我为了具足这个,从因上求”,然后你目标要明确,哪怕你现在八十岁了,什么都不懂,也听不懂,你有这样的希求:我发愿生到极乐世界去,我见到阿弥陀佛的话,希望阿弥陀佛赶快给我讲法,希望我有这个智慧,一听就懂,证无生法忍。这样的发愿,动机就很好。
同样的,我们要把这个运用到亲近善知识上面。亲近僧团,僧团里有很多的法师,多去问,不怕你问得细,问得细没关系,只要跟佛法有关的都可以问。
所以,我们自己在这里如何得到法益?就是多请问,不懂的就问。要做得如法的话,首先就要问什么是如法的。我们首先可以学,怎么样了解宗大师的功德,怎么样了解释迦佛的功德,怎么样了解点灯的功德、点香的功德,这些都可以、也应该去了解的。拜佛的功德是什么?扫地的功德是什么?绕舍利塔的功德是什么?绕殿的功德是什么?一个一个地去学。学了以后,你还可以跟别人介绍、跟别人讲,比如为什么要擦佛像?为什么要把佛像捡回来?我觉得有很多事情是现在就可以做的,这个不难,也很简单,而且大家很多都在做。
八、结语回向
今天就给大家讲了一些弟子相,还有最基础的——如何得到佛法的好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枧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很有因缘的,定公上师是在这里出生的,这里是他的家乡;大宝恩师在这里也住持了很多年。所以,我们作为大宝恩师的弟子,在这里好好地、努力地学习,努力地护持这里的僧团,好好地去做,这样大家都能够越来越好,离苦得乐。佛法兴盛,众生得安乐。
下面我们把刚才的讲说以及听闻所积集的一些善根——身语意的善根(一起回向)。身,我们坐在这里好好的没有去干坏事,没有去杀人、没有去偷东西,也没有去邪淫;语,大家静静地坐着听,我在这里说,说的都是一些跟佛法相关的;意,主要是大家很认真地听闻这些道理,在思考。这是跟善法相应的,那就积集了很多的善根。我们一起回向,回向我们能够开发智慧,能够以听闻作为一个具足弟子相的因,渐渐地越来越相应,成为一个合量的弟子。合量的弟子就可以得到善知识的欢喜。《普贤行愿品》就有,“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善知识能够对我们生起欢喜的话,我们就会得到他的摄受;得到摄受的话,就不堕恶趣,能够往生善趣,能够跟佛法相应。当然,我们还要回向大宝恩师、大吉上师都能够长久住世,这样才可以不断地给我们说法,不断地饶益我们。下面我们就念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圆满)
- 准提咒正确念法
- 太上清心咒全文
- 为什么晚上不能听大悲咒
- 准提咒功德及妙用求财
- 超度经文往生咒全文
- 62条人生妙言妙语,帮助你
- 诵大威德金刚咒的感应
- 长寿佛心咒注音
- 普贤行愿品全文诵读含仪轨
- 六字真言作用和功效
- 药师佛心咒正确念诵的方法
- 准提咒手印全图
- 简单的清心咒口诀
- 六字真言的作用和功能
- 道家静心咒原文
- 普门品念诵的正确方法
- 净身 口 意三业真言拼音
- 普贤行愿品回向文全文
- 金刚经四句偈语解释
- 普贤行愿品全文念诵仪轨
- 准提咒全文正确注音
- 心经可以随便抄吗
- 大悲咒原版30分钟mp3
- 准提咒全文拼音版
- 准提咒回向文大全
- 诵金刚手菩萨圣号的感应故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天眼看持准提咒人
- 楞严咒快速记忆法
- 普贤行愿品偈颂全文
- 念坚牢地神咒的感应
- 药师咒念诵正确方法有哪些
- 财神咒念诵108遍
- 家里播放普庵咒的禁忌
- 准提咒晚上不能念
- 什么是绿度母心咒
- 在家诵地藏经正确仪轨及回
- 女子在家念地藏经注意事项
- 《金刚经》全文-金刚经原文
- 念大悲咒使人阳气上升
- 好色纵欲就是慢性自杀,不
- 好色纵欲就是自杀,不但害己
- 如今我要现大人相,广说无
- 如何以科学的视野来理解佛
- 如何修南传佛法
- 如何修持心经
- 如何修持心经?
- 如何修积功德---录自一位先
- 如何修行佛法
- 如何修行来化解冤亲债主心
- 如何修证南传佛法
- 如何做一个居士(居家学佛专
- 如何做到真正的实修念佛?
- 如何做好临终关怀
- 如何做好女人的本分
- 如何入定、住定、出定
- 如何具备弟子相-
- 如何判断出自己临终是否能
- 如何利用佛法解决忧郁症、
- 如何劝导病人临终正念不失
- 如何化解家庭中的各种矛盾
- 如何化解灾难
- 如何化解过去今生种种冤结
- 如何去改善命运呢-明因果是
- 如何参话头- 禅宗探秘
- 如何发愿修持的若干参考
- 如何发菩提心(仁慈)
- 如何善巧方便智慧地察言观
- 如何在学校实践《弟子规》
- 如何培养正确理性的戒色“
- 如何处理自己的世俗因缘
- 如何处理自己的世俗因缘?
- 如何学密--慈诚罗珠堪布
- 如何对治现世贪着
- 如何对治诵经中的有口无心
- 如何对治诵经中的有口无心
- 如何帮助临终的亲人走完最
- 如何应对形形色色的小人?
- 如何应对症状反复期
- 如何建立幸福家庭
- 如何离欲
- 圣空法师开示:业还是要自
- 妙华法师:修持药师法门真
- 如何与“小人”相处?送你
- 堕胎的恐怖因果公案:一位
- 妙祥法师:烧纸不属于佛教
- 守培法师:不与万法为侣之
- 净土法门法师:晚间念佛时
- 夫妻本是同林鸟 病苦来时
- 失误中的成功
- 妙莲老和尚《念佛法乐知多
- 如果没有徒弟保护,取经路
- 如愿法师:修心十德
- 如瑞法师:跟别人相处时你
- 妙音居士:诵《地藏经》一
- 圣空法师开示:为什么到菜
- 如何积累语言的福报?
- 见别人杀生无法救护,该怎么
- 宏海法师:诵经时如何随文
- 如何与佛愿相应
- 妙华法师:修持药师法门真
- 妙莲老和尚《福慧双修》
- 如果真有慈悲
- 妙莲老和尚:唯依念佛度生
- 堕胎的果报—精神抑郁、崩
- 如愿法师:警惕无常,欢喜
- 妙祥法师:爱护亲族之一
- 净土法门法师:晚间念佛,
- 守培法师:保护自命之第一
- 妙音热泪赞会龙
- 如瑞法师:跟别人相处时,
- 女性修行者—叶曼教授详细
- 地藏菩萨是救度末法众生力
- 宗喀巴大师出生地,青海藏
- 如何为堕胎婴灵发愿忏悔
- 妙定师兄诵经心得
- 妙莲老和尚《阎王老子三封
- 如果重病之人选择出家必须
- 定弘法师:你为什么赚不到
- 如懿传红玉髓不能做佛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