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 第十七章(1984)

[入门知识] 发表时间:2024-10-31 04:07:49 作者: 阅读次数: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 第十七章(1984)

请掀开经本九十九面,发起序。这一段是别序。前面将大意略略的介绍出来,后面还引用《梵网经》里面的一段话,在第三行的当中:

解【如梵网经下卷。自倡位号云。我今卢舍那等。智者判作发起序。例可知也。】

在发起序里面,第一段说明这个法门深妙不可思议,因为深妙不可思议,所以没有人能问,而释迦牟尼佛自己说出西方世界的依正庄严的名字为发起,正好把前面的文给补出来,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佛观察娑婆世界众生与净土的机缘成熟了,虽然成熟,如果没有人给娑婆世界众生点醒,这样殊胜的功德利益也就当面错过了。佛大慈大悲,所以不必等别人发问,自己主动的给我们说出来。第三个意思就是刚才所念的,这是蕅益大师引用《梵网经》做一个例子。《梵网经》的下卷,经文上说:「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等」,由此可知,卢舍那佛是自己说出他自己的名号。智者大师将这段文『判作发起序』,而蕅益大师今天在《阿弥陀经》里面这一段也将它判作发起序,这个意思就是说有例可援,并不是他首先这么判的,智者大师判《梵网经》有例在先,是有这个意思。再看下面的经文:

经【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这一段就是蕅公判作本经的发起序,他老人家在这注解里面给我们说得很明白:

解【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甚深难信。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无疑也。】

大师为我们指出这一个法门,所谓是『三根普摄』,「三根」是讲,上根之人,这是指法身大士;中根之人是指二乘与三贤;下根之人是指我们六道凡夫,全部都为净土法门所摄受,这一桩事实我们在《华严经》里面尤其是看得清楚。《华严经》里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没有一位不发心求生净土。

『绝待圆融,不可思议』,这个意思就是说明独一无二。过去古德说过「一句阿弥陀佛,具足四句宗旨」,换句话说,将整个的佛法包括无疑。学佛的人,从理上讲,是以心为宗,像《华严经》上给我们说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是能造,万法是所造,能所不二。第二是从教上来讲,是以佛为宗,佛是我们的老师,学佛的人不能够离开老师。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我们在课诵本里面常常念到「法界藏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可以说是十方三世诸佛的总名号,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统统念到了,一个也不漏。第三个意思是以「绝待圆融」为宗,特别是大乘了义的佛法。「圆融」是无障碍法,像《华严经》里面所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前几次我们讲席当中也给诸位提到过,唯有圆融才很容易悟道,换句话说,容易开悟,容易往生,为什么原因?障碍少。我们常常在同参道友当中来研究佛法,如果单单以佛法为题目来讨论,大概没有什么多大问题。如果一举起例子来说,某人如何,某人又如何,这里面免不了许多分别、执着都起来了。讲佛法好像满圆融的,提到境界上处处都是障碍,处处成障,这种障碍我们不能够小看了它,为什么?到临命终时要往生,它就变成重大的障碍。所以平素要把这些障碍排除,要学圆融,如果能够学到「绝待圆融」,那实在是高明极了。

「绝待圆融」的境界就是《华严经》的五十三参,你看善财童子,他的境界、他所参访的那些知识,里面有学佛的,也有外道,里面有善人,也有恶人,邪正善恶俱是善知识,这个圆融极了。邪正善恶全是佛菩萨示现,佛菩萨示现无量无边的境界,让我们在这个境界里面开智慧,一切境界是了了分明,不迷惑,哪个是正?哪个是邪?哪个是是?哪个是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智慧现前。智慧现前又能够同时做到如如不动、了了分明,里面不生分别心,不生执着心,也不生妄想心,这就叫做绝待圆融。

也许诸位要问,你不生分别、执着,你怎么晓得有善恶?怎么晓得有是非?古大德有比喻,好像镜子,你的镜子照到外面境界,镜子有没有分别?有没有执着?没分别、没执着,那里头的好人、坏人它是不是都照进去了?是非善恶它统统都照进去,照得清清楚楚,一点也不模糊,它不分别、不执着。所以佛法里面教我们「用心如镜」,我们如果真正能用心如镜,去佛就不远了。《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学什么?就是学用心如镜。所以在一切境界里面,他圆修十大愿王,礼敬、赞叹、供养、忏悔业障,乃至普皆回向,圆悟、圆修、圆证,这是我们要学的。到达这个境界了,什么都没有障碍了,往生西方才绝对有把握,不但有把握,怕的是不去,如果要去,品位不在中下,一定是相当高的品位。

底下一句是「超情离见为宗者」,这个与《楞严经》里面「十番显见」最高的境界,「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凡圣两边都不立,这是真心理体完全显露,一句佛号具足这四个宗旨,无量无边的功德,有几个人晓得?蕅益大师大慈大悲为我们拈出来,所以这一句名号真正不可思议。

『圆收圆超一切法门』,不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一句阿弥陀佛全都包括了,这叫「圆收」。换句话说,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每句话都超越不了阿弥陀佛这个名号的范围。真的吗?你要晓得名号的意思就知道不假。这一句名号要是完全翻成中国字,是「皈依无量觉」。你们想想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有没有离开无量觉?没离开。四十九年所讲的就是无量觉,叫我们在一切境界里面觉而不迷,由此可知,这句名号确实是圆收一切法门,不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法门,一句阿弥陀佛包括了,再给诸位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佛法也离不开这句佛号,才晓得这句佛号真正不可思议。

「圆超」,不但是包括一切法门,而且超越一切法门,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超越一切法门,真正是一切法门当中,阿弥陀第一。我们学佛的人往往是轻视了净土法门,轻视了《阿弥陀经》,那是对佛法,说个老实话,没入门。这些无量的法宝摆在面前不知道哪个法宝是第一,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认假不认真」。在无上法宝里面,阿弥陀是真,阿弥陀是实,真实的法门,真实的成就,所以古德才说「八万门中,念佛第一」。如果我们把《华严经》跟《阿弥陀经》合起来看,《华严经》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看看小本《阿弥陀经》里面,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后,还得念佛、念法、念僧,你就晓得念佛是第一。

旁边的这个小注上说,「从未道彻者」,过去许多的大德都没有说得这么样的彻底,难怪印光大师说,阿弥陀佛亲自来注这部《阿弥陀经》也不过如此,这是把《阿弥陀经要解》赞叹到了极处,印祖所讲的话也不是随便讲的,确确实实。他老人家用的文字虽然不多,把净土里面的道理说得是又简单、又透彻,真正难得。这个法门甚深,这是真的,因为太深了,一般人误会很浅显,不容易相信。理甚深,事上看又好平常。理深,智慧达不到,难信。事太浅显了,好像不足以采信。所以无论在事、在理上都给人家一个难信,难以相信。莲池大师说,我们在《疏钞》里面读过,念佛这个法门「兼众德而俱备,统百行以无遗」,如果我们把莲池大师这两句话真正体会到了,一生修学就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不要再搞别的花样了,一句阿弥陀佛决定成功。许多去学其他法门的对佛法没有能够彻底的了解,要是彻底了解,没有不修净土法门的。所以经上佛自己说,「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真难,不容易。

今天净土法门在我们本地修学的人还不少,在国外几个人相信?大家都去学禅、学密去了。昨天祥云法师到这儿来,他对于教理也有相当的研究,看的书也不少。他说古德讲,如果世间人都学密,佛法就要灭亡了,这个话是有道理。今天学密的风气普遍是在国内外,是不是好现象?不是好现象。我们提倡净土,人家说你什么都不懂,什么东西都不懂,那只好学学老太婆念念阿弥陀佛。幸亏好我们阿弥陀佛有《弥陀经疏钞》,讲圆满了,我们保留的录音带给诸位去看一看,三百三十五个录音带一摆,一看,不敢再说《阿弥陀经》是一个浅易的法门,不敢讲,不敢小看净土法门。如果我们没有基础在,今天想弘扬净土法门,劝人修学净土法门,谈何容易!

文字里面说,『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无疑也』。这个法门真正要想有成就,一个是上智,就是有大智慧的人,他一听就开悟了,一听他就相信,他就不怀疑,就能依教修行,他能成就。第二种是下愚,他有一个长处,你教他什么法门,他就老老实实修这个法门,他也不要懂理论,死心塌地修学这个法门,决定不改变,他也能成功。最麻烦的当中这一段,既不是上智,他也不是下愚,这样的人是最难办,也就是最难相信,最难接受。

讲【念佛法门。事是无上大因缘。理是三德秘密藏。】

所以是难信之法。旁边小注上说:「可见正智庸愚,两不思议者」。这一行小字我们要特别的注意,就是唯上智与下愚不疑,他们是真正不可思议,为什么?他真正容易成就。所以自古以来,老太婆念佛成就的不计其数,你不要以为她没有知识,她早已经见阿弥陀佛了,她为阿弥陀佛的弟子,我们自以为聪明的人比不上她,比她差得太远太远了。再看底下的经文:

解【西方者。横亘直西。标示现处也。十万亿者。十万曰亿。今积亿至十万也。】

这一段给我们解释『西方』。诸位要记住,「西方」是从娑婆世界的西方,不是从我们地球的西方。我们地球是个小世界,太小了。娑婆世界是个大世界,像我们现在在天文学里发现的银河系。银河系虽然也是在转动,不过它转动速度虽然是很大,那个太虚空太大了,因此在我们感觉当中,释迦牟尼佛从说这部经起一直到今天,三千年了,银河系在太空当中转动的角度才不过是一、二度而已,好像没有什么大的变动。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的法运是一万二千年,而银河系在太虚空当中动的位置,一万二千年绝对没有离开西方,它才动一点点,动的角度不大,所以讲西方决定正确,无可怀疑。有些人他错会了意思,以为是我们地球的西方,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是给我们指示出来阿弥陀佛示现的处所、方位。

『十万亿』怎么个计算法?十万叫亿。『今积亿至十万』,十万乘十万,这个地方的意义不是万万叫亿,它是十万叫亿。这是说明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娑婆世界的远近,这个远近当然不能用道里来计,而是用什么计?用银河系来计。在我们这个银河系西方,一直往西面去,当中要经过十万亿个银河系的那一边,那一边有个很大的世界,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也是一个大千世界,它这个大千世界比我们娑婆的大千世界要大很多。这是讲方位、距离。

解【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为一佛所化。且以此土言之。一须弥山。东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铁围所绕。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过如此佛土。十万亿之西。是极乐世界也。】

『三千大千世界』实际上是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称它为「三千大千世界」,是因为它的组成是从一个单位世界算起,集合一千个单位世界,我们叫它为小千世界。再以小千世界为单位,集合一千个小千世界,我们称它作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为单位,集合一千个中千世界,我们称它作大千世界。所以一个大千世界的构成有小千、中千、大千,这样称之为三千大千世界。实际上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这一个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区,称之为一「佛国土」,一尊佛的国土,他的教化区城。

下面举一个例子说,『且以此土言之』,「此土」是指我们娑婆世界。『一须弥山』,刚才讲一个单位世界的中心,中心称之为「须弥山」。『东西南北各一洲』,「一洲」就是像我们现在所讲的一个星球。『同一日月所照』,这就好像我们今天讲的太阳系,太阳系里面许多星球都是接受一个太阳所照。『一铁围所绕,名一四天下』,「一四天下」好比是一个小的单位世界,一个太阳系,今天我们讲太阳系。一千个四天下,名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叫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叫大千世界,刚才我所说的。『过』是经过,或者我们讲通过。『如此佛土,十万亿之西,是极乐世界也』,极乐世界在哪里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底下就说了,底下大师假设一个问答:

解【问。何故极乐在西方。答。此非善问。】

如果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大师绝对不会说。自古以来提出这样问题的人就有,现在也有。为什么阿弥陀佛不在东方?为什么阿弥陀佛不在南方?一定要在西方。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也有很多人提出这个问题来问,这个问得没道理。大师解答就说,『此非善问』,这问得并不高明,为什么?

解【假使极乐在东。汝又问何故在东。岂非戏论。】

『戏论』就是开玩笑的话,我们俗话讲抬杠子,这个问不合理。

解【况自十一万亿佛土视之。又在东矣。何足致疑。】

西方极乐世界在我们娑婆世界西方十万亿佛国土。如果超过了西方世界,西方世界的西面还有诸佛国土,从他们看,那极乐世界在他们的东方,方位原来就没有一定。你说台北市,从基隆看,台北在哪里?在南方;在新竹看,在哪里?在北方。台北到底是在南还是在北?这种问题是不高明。有人有这些戏论,有这些怀疑,这是叫我们断疑。

解【有世界名曰极乐。序依报国土之名也。】

前面一段是叙正报,这一段是叙说『依报』。正报是讲身体、是讲诸佛,以及西方极乐世界的诸上善人。讲国土是「依报」,依报就是讲他生活的环境。这个地方我们注意到,有佛、有世界是真有不是假有,这是我们特别要留意的。

解【竖约三际。以辨时劫。横约十方。以定疆隅。故称世界。】

这是解释『世界』这两个字。「世」这个字是指时间来说的,我们中国人称三十年叫一世,所以这个世字的写法就是三个十,这三十年叫一世,从时间上说的。「界」是从方位上讲的,讲的是空间。我们今天一些术语,称之为时空,时间与空间,在古时候人讲世界,「世」就是今天人讲的时间,「界」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空间,这个世界就是讲的时间与空间。

解【极乐国。梵语须摩提。亦云安养。安乐。清泰等。乃永离众苦。第一安稳之谓。如下广释。】

『极乐国,梵语须摩提』,翻成中国的话就叫做「极乐国」,向下还有详细的解释,又翻作『安养』,也翻作『安乐』,亦翻作『清泰』。这些名称意思都相当的接近,都是说的『永离众苦,第一安稳之谓』。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造业不相同,所以果报也不一样,唯独这个世界很特别,它只有乐没有苦受,所以称之极乐世界,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这个经典,你就明了了。这个世界往生的人,他有特别的条件,换句话说,他不是业力往生的,他都是愿力往生的,所以才能自在。

经典里面说得很清楚,信、愿、行为往生极乐世界三个必要的条件,少一个都不行,是这三资粮。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没有业力往生的。六道轮回是什么力量在推动?业力推动。你造善业,果报在三善道;你造恶业,果报在三恶道,不是愿力来的。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业力推动的,是愿力推动的。这个世界在十方一切诸佛世界里头很特别,而且所修的都是修一心不乱,换句话说,都是修清净心的,那他怎么不乐?当然安乐。

所以学佛,诸位一定要记住,佛法所求的就是无上菩提。我们读《华严经》,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去参访善知识,首先提出他的要求,他说「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法所追求的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一句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学佛所追求的是无上正等正觉。修学的方法,一个是菩萨道,一个是菩萨行。所以善财每遇到一位善知识,他就问,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不知道如何去学菩萨行?不晓得如何去修菩萨道?请这些善知识大慈大悲来教给我。你从他请教的语气当中就能够把整个佛法的纲领一下抓住,佛法的目的是什么?学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菩萨行。菩萨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悟的众生,玄奘大师翻「菩萨」为「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觉悟有情众生的行为就叫菩萨行,觉悟有情众生的诚心就叫菩萨道。道是讲诚心,行是讲行为。换句话说,我们如何去学一个觉悟的行为,如何去修一个觉悟的心,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各个都是修菩萨行、修菩萨道,这是他的业因。所以他的业,我们实在不得已称它作净业,它不染。人家真正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所以那个地方叫净土,那个地方只有乐没有苦,道理是在此地。什么样的因一定有什么样的果报,如果我们都能修觉、正、净,果报不在西方世界还会在哪里?太虚空无量无边世界,独一无二的觉正净的果报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怎么晓得?《阿弥陀经》里面告诉我们,你看后面在蕅益大师所判的流通分里头,那个六方诸佛就是十方诸佛,十方诸佛在无量无边剎土里头教化一切众生,都劝这些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由此可知,在太虚空里面真正讲觉正净的世界只有这一个,所以连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还要求生西方净土。

诸位要是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你选择这个法门,你就是现前最大智慧、最大福德之人。好像你选宝一样,你一下选,最好的宝贝就被你拿到了,不容易。像爱国奖券,你一买就第一特奖,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西方净土就是第一特奖,没有比这个更殊胜。「永离众苦,第一安稳」,这两句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个法门我们怎么能不修!

解【然佛土有四。各分净秽。凡圣同居土。五浊重者秽。五浊轻者净。】

以下一段经文一共有四个小段,这是第一个小段,也是破除我们的迷惑。因为佛土有四种,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有『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这四种。这四种要是细细的去比较,各有净秽不同,比较起来就不一样。这些我们都要把它搞清楚,不搞清楚你就有疑惑,有疑惑就障碍了你的清净信心,换句话说,障碍你一心不乱。你念佛为什么不能念到功夫成片?为什么不能念到一心不乱?你有很多的疑惑,甚至这些疑惑你自己都不晓得,一碰到这个境界,疑惑就现前。断疑生信,不简单,所以《阿弥陀经》我们要细细的在一起讨论,道理也在此地。还得要在境界里面认真的去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我们讲堂可以说在大乘了义佛法里面是做得非常的圆满。无上正等正觉是《阿弥陀经》,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是《梵网经》。《梵网经》前半部就是答复云何修菩萨道,后半部就是答复你云何学菩萨行,你们想想还有什么话好说?善财童子所求的都在我们图书馆,没错。《阿弥陀经》跟《梵网经》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纲要。《大方广佛华严经》讲到最后就是《阿弥陀经》跟《梵网经》。我们也是真的从《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才开了道眼,才真正识货,晓得《阿弥陀经》跟《梵网经》是无价之宝。如果要是不读《华严》,真是有眼无珠,不识货。一切经摆在这里,你怎么晓得去选择《阿弥陀经》?你怎么晓得去选《梵网经》?不知道。这个道眼、慧眼是从《大方广佛华严经》里头得来的,我们《华严经》没有白念,念了《华严经》我们才识货。

这一段就同居土来说,同居土也有三辈九品,我们在前面玄义里头读过。既有三辈九品,当然有净秽不同,品位高的就清净,品位低的就污秽。它再污秽,哪怕是下品下生的,也比我们娑婆世界清净。

这个就是比较,要跟娑婆世界比较的话,那它是纯真的净土,这就是净土当中净土的较量。可见得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把习气尽可能的断掉,为什么?你往生的时候,品位就高了,这也是大师在此地这一段经文的用意,勉励你好好的是断恶修善,将来往生才增高品位。

『五浊』,将来在这部经里面还要细细的来研究,在此地我们简单的提一提,圆瑛法师《讲义》里头也说到。「劫」拿现代话来讲是时代,现代时代不一样了。时代不一样,拿教育来说,从前的学生对老师都有敬畏之心,又敬重又害怕,现在的学生对老师,根本没把老师看在眼里,敬畏之心没有了。在我们台湾还比较好一点,课堂上课看看还有一点点样子,跟从前不能相比,但跟外国比较还是好一点。你看外国上课那个学生,腿跷在桌子上,大学学生,甚至还抽着香烟听老师上课,那成什么样子!给老师问答,一点礼貌都没有,有时候还处处找老师的麻烦,这就是「劫浊」。我们不谈别的,就谈这一点,劫浊。在从前的人讲信用,我们常常到商店去买个东西,拿个东西一句话就行了,到时候才来收钱。现在不管什么都要写契约,写契约到时候还打官司,还要赖帐,没有信用。

现在这个年头真正是父不父,子不子。你看现在的小孩,我也常听到有做父母的跟我说,现在的小孩好难管,你说他一句,他说你十句。现在一个母亲带二个孩子,好像可怜得不得了,苦得不得了。从前的老人,他养十几个小孩,七、八个小孩,那个时候又没有电锅,又没有洗衣机,又没有瓦斯炉,他也过来了,而且还过得满好,不像现在这么累。原因在什么地方?从前小孩听话,现在小孩不听话,从前小孩不大缠父母,现在小孩一天到晚缠父母,这也是劫浊。

环境因素很大,现在都是住公寓房子,小孩不缠父母他怎么办?他没地方去。从前我们住在乡下,小孩早晨吃饱了,出去玩去了,找都找不到,他才不找父母。什么时候找父母?肚皮饿了,回家要饭吃,他才来找父母。所以说多养几个小孩不累,他们都出去玩去了,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他上学去了,我们做小孩很少在家,就是吃饭时候,肚子饿了回家去找母亲要饭吃,不缠大人。我这样跟诸位说劫浊,你们就体会得比较深。

年代、时代不同,劫就是指的时间,时代不一样。从前小孩知道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现在小孩专门找大人的麻烦。今天我们这部经是许惠铃请的,今天她没来,许惠铃就告诉我,她的女儿念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她认识字了,她看到许惠铃桌上有一本妈妈手册,她就翻了一翻,就把她妈妈叫过来,说妈妈你看,这一条你也犯了,这一条你又犯了,那一条你又犯了。想想看,小孩倒过头来教训大人,不得了,她才一年级,这就叫劫浊,劫浊里头才有这些现象。劫浊是怎么来的?下面四种浊相而来的。

第一种是「见浊」,见浊就是见解错误,换句话说,邪知邪见。在从前帝王专制的时代也有好处,民主有民主的好处,专制有专制的好处。专制的时代,帝王可以下一个圣旨,把邪知邪见的邪说,不准你宣传,不准你流通,他就没有办法,他能够禁止得了。现在是民主,只要他不犯法律,什么样邪知邪见他都可以传播,他都可以宣扬,你对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在现在这个时代,邪知邪见可以说达到了极处,世界怎么会不乱?天下大乱。正法没有人宣扬,纵然宣扬了,大家也不相信,他信邪不信正,为什么?邪见的人多,信邪的人多,你这个少,大概多的总是真的,少的总是假的,那有什么法子?所以在末法时期,佛讲魔说为正,佛说为邪,是非颠倒,这是愚痴,不能辨别是非。

第二个「烦恼浊」。虽然我们现在物质生活是一天比一天丰富,确实我们的烦恼是一天比一天增长,从前人没这么多烦恼,现在这个烦恼不知道从哪来的,太多了。晚上睡觉睡不着,要吃安眠药,全世界的人都一样,富贵人有富贵人的烦恼,贫穷人有贫穷人的烦恼,没有说没有烦恼的人,烦恼浊。

第三个叫「众生浊」。众生浊讲「三缘和合为体」,就是我们这个身以及一切物是众缘和合而有的。而且这些缘,如果是恶缘聚合的,那就很污浊了。譬如说佛法里面讲,以我们人来说,人与人的关系,佛跟我们讲四种因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四种因缘里面,如果是报恩,恩惠相聚的,这个众生浊就轻,如果是冤家对头相聚的,古人所讲的「不是冤家不聚头」,那这个众生浊就重了。再遇到讨债、还债,永远纠缠不清,这是浊相。

第四种是「命浊」。不要以为现在卫生医药很发达,世界上的人普遍的寿命都延长了,你只看到这一面,你有没有看到天灾人祸比从前多、意外死亡的人比从前多。在过去没有这么多意外死亡的人,所以把年龄一平均,年龄只有往下下降,并没有提升,这是我们应当要觉悟的。表面上看的是提升,实际上是下降。从前一个战争能够死多少人,现在如果一个核子战争打下来,世界人口恐怕要消失一大半以上,史无前例。所以要晓得,表面上看到人寿命是延长了,实际上是短了。

由于这四种因素,这个年头变了,这个时劫浊恶。从五浊我们晓得,如果我们见解正而不邪,如果我们烦恼轻,我们对一切众生能大慈大悲,我们众生浊就减少了,我们心地清净,寿命自然增长。真正像佛法里面,我们修财布施,修法布施,修无畏布施,我们的命浊也就轻。能这样的修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就高,品位高,五浊就轻,在西方净土里面比较起来是清净的。如果我们不修这个,单单只念阿弥陀佛带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比较低,比那个品位高的人显得就浊了,意思是在此地,轻重来分清浊之相。

如果两个世界来比较,当然我们娑婆世界五浊重,西方极乐世界五浊轻,他们是五清的世界,不是五浊的世界。可是这个五清也要自己认真的修学,自己要不认真的修学,到那个地方品位相形之下,总是不如上品上生的那么样的殊胜,那么样的清净庄严。今天就讲到此地。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