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舍利子_舍利子究竟是什么

[舍利子] 发表时间:2019-06-21 16:34:20 作者: 阅读次数:
舍利子

  舍利,佛教圣物。舍利俗称舍利子,即灵骨。据观察,是一种骨质结晶物,其物质组成结构不详。 舍利梵文:sarira,汉语拼音:Shèlì。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头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有成莲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萨状;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的,也有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舍利子就像钻石一般。舍利子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舍利现象本十分罕见。但近年来,舍利现象屡有出现,成为当代佛教界的一个奇闻。经上说,舍利子是一个人透过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愿力所得来的,它十分稀有、宝贵。

  一般人火化后留下骨灰,高僧大德圆寂后才会烧出坚固璀璨的晶状物,即佛家所称的舍利子。现代人无法理解这种现象,有的猜想为修行炼成的内丹,有的猜想为金属凝聚物,更有妄测为胆结石。法国科学家曾取了几粒舍利去研究,最终也没有弄清到底是什么东西。其实佛家的大乘经典《金光明经.舍身品》早已对此作了解释:"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密功德所熏。"又"舍利是戒定慧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可见其非凡情可测。(注:六波罗密,即六度──也就是六种修行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据史载,释迦牟尼佛涅磐后,留下了八万四千粒舍利,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著名的有:北京西山招仙塔佛牙舍利、西安法门寺借指舍利、宁波的阿育王寺佛顶舍利。佛舍利有大神变,现今有证明。据《羊城晚报》等报道,一九八八年农历十月初一,西安法门寺十万信众正在举行真身佛指舍利瞻礼会,一枚放置在主席台上的舍利,突然发出耀眼的光团,许多在场的记者拍下了这千古奇观,轰动了西安和佛教界。当代大气功师、香功传人田瑞生一九九0年九月七日、九日、十六日等几次去法门寺参拜舍利子,三密相应,每次都有奇特的光束、光球,非常殊胜,现有成套照片、录象带为证。

  后世的佛门弟子只要虔诚起信,精进修持,留下舍利也极为可能,印光大师四十年代末圆寂后,烧出了千余粒舍利,精莹圆沏,奕奕有光。近代高僧弘一大师,出家后于研究整理戒行外,一心念佛,西归后,亦留下数百粒晶莹透亮的舍利。一九九二年往生的物理学家,当代大居士黄念祖教授,火化时遗体二次放红光和绿光,并呈现白色莲花,烧出的遗骨洁白如玉,并拾得红、黄、白、绿、黑五色舍利三百余粒。

  更不可思议的是,舍利不只是在火化后才有。佛书记载雪岩钦禅师剃头,其头发变成了一串舍利;民国时金陵刻经处《龙舒净土文》版,版中蹦出舍利;黄念祖居士在北京往生,他的密宗弟子台湾的沈居士在家中为黄老助念佛号,从燃烧的油灯芯中蹦出两粒舍利;近日上海还有居士在虔诚念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时,获得两粒舍利,后供奉于上海居士林。

  总之,舍利是修行人一生心血的自然凝结,显示其非凡的境界,但留下舍利并修行人的目标,更不等于已经成佛或已开悟。然虽未证道,其功夫已难使人望其项背了。

  佛陀留下舍利,是为后人好睹真身,从而激起善根、勇猛精进。历代高僧大德的舍利也同样具有鞭策意义。光亮的舍利中,仿佛隐隐传来世尊及其追随者们于常寂光中深切的召唤,诏示我们应参悟人生,参悟宇宙、净化自性,使生命达到质的飞跃。

  有的舍利子硬度极高,用铁锤敲打都锤砧俱陷,而丝毫无损。有的舍利还会长大、生小舍利,等等等等,这些岂是现代科学所能臆测的?

  神奇的舍利子,佛门珍宝。随后肉身舍利的出现,更引起世间人对佛门的关注。之所以被关注,在于这一现象被认为是超自然的。现代医学科学研究,舍利无疑属于人体结晶物。但它的物理性质应该如何解析,到目前为止,尚没有能够自圆其说的解释。

\

  印顺大和尚回答:老和尚一直担心众生对佛教的信心不足,本老走了,他留下的舍利子告诉众生,修行是会有成就的,这相当于给众生树立了信心。其实,对每个人都是一样,每个人都有选择创造生命的奇迹。对于生命的一切,我们与其怀疑,不如坚信。

  坚信:“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南无阿弥陀佛!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