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禅宗文化] 发表时间:2019-06-24 09:19:18 作者: 阅读次数: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禅宗三祖僧璨大师著《信心铭》,开章便曰:“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诚哉至言,道出了至道之要。然今人注释此句者甚多,众说纷纭,莫诸一是。故今不揣愚陋,略为论释,仰祈仁者,鉴其愚诚,请予斧正。

  至道无难,难在拣择。若不拣择,难亦易;若有拣择,易亦难。故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唯,同“惟”,在这里作副词用,用来限定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可见,一个“唯”字又设下了边卡。嫌,《说文》作“疑”;这里作“嫌弃”、“嫌恶”用,可谓嫌贫爱富、嫌肥挑瘦。意谓只有嫌恶拣择,趣至道则不难矣。否则,难矣。至道,至善至美之道;就禅宗而言,独指明心见性之道,向上一路。这里,更须明白“拣择”二字,拣,拣选;择,择取。约唯识宗而论,拣择即分别,确指遍计所执(第七识)。其实,欲辩起心动念皆成分别,故并成过。可见,参禅不许涉入思惟路,举念即错,拟议即差。那么,是不是一味不拣择,直趣至道则无难呢?否!大错特错!

  若一味不拣择,则混淆至极矣。拣,拣选;择,择取。譬喻取木材筑屋,木材有大小曲直之不同,务必经过一番拣选,然后择取而用之。拣选木材之大直者择取而用之栋梁,拣选木材之小曲者择取而用之椽桷。因材而用,不致混淆。还如取石砌墙,石头有大小方圆之不同,拣选石头之方大者择取而用之于砌墙,拣选石头之圆小者择取而用之于砂浆。若一味不拣择,不分木材之大小曲直全用作栋梁,或全用作椽桷;不分石料之大小方圆,或全用于砌墙,或全用于砂浆。如是颟顸笼统,岂可筑成屋、砌成墙乎?(!)此则说明,欲筑成好屋、砌成好墙,非拣择一番不可。佛鉴禅师曰: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桃花红、李花白;谁道融融只一色?燕子语、黄莺鸣,谁道关关只一声!不透祖师关棙子,空认山河作眼睛。

  此乃对症救弊之极谈!鉴于世人对“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一语误解甚深,故翻案纠正,重下注脚。若糊里糊涂地一味不拣择,惟恐连李白桃红都不辨,莺歌燕语皆不分。若如斯眉毛胡须一把抓,既误解僧璨大师,亦辜负自己,驴年马月亦难趣至道也。真可谓误认驴鞍桥为阿爷下颔,大错特错!

  既拣择亦错,不拣择亦错,那究竟如何是好呢?要知道僧璨大师所谓“唯嫌拣择”之拣择,确指我人无端起心动念之妄想分别,此为第七识所起遍计执。原以参禅者必“离心意识参,绝凡圣路学”故,不许平地无端起风波。何故“唯嫌拣择”呢?良以才有拣择,即生心分别;心既生分别,即人我、憎爱、顺违、取舍纵然而作;其至道愈趣愈转远矣。趣至道之要,唯在息心,正《楞严》“歇即菩提”,狂心歇处菩提生;亦《金刚》三心不可得,三际求心心非有,心非有处妄缘无,妄缘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狂心既息,则万缘休罢,廓同太虚,了然无寄,尽大地是个解脱场;直趣至道,岂有难哉?(!)故云“至道无难”。所以,古德蕴利根种智者,聊闻举著,剔起便行;快自担当,更无回互。不妨举公案一则而例说之,《教外别传》卷第五载:

  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襄阳人,姓郑氏。初参大寂,问:“如何是佛?”大寂曰:“即心是佛。”师即大悟。遂之四明梅子真旧隐,缚茆燕处。真元中,大寂闻师住山,乃令僧问:“和尚见马大师,得个甚么?便住此山。”师曰:“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僧曰:“大师近日佛法又别。”师曰:“作么生?”曰:“又道非心非佛。”师曰:“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马祖;祖曰:“梅子熟也。”

  大梅法常闻马祖举“即心是佛”话,直下便悟,此为“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之明证。正以大梅对马祖所说“即心是佛”话未拣择故,直截根源(第七意根),更无依倚,脱却知见解碍,不拘净秽二边,超证无上真宗,履践无为无作。大梅既已悟至道,则自然息心晏卧于大解脱床矣。马祖又遣人以“非心非佛”话去勘验,岂料大梅不受其惑乱,故赢得马祖“梅子熟也”之赞誉。要强调的是,大梅初闻“即心是佛”而悟者,贵在于有所拣择中不作拣择,泯除了分别心,摄用归体而亲见本来面目。后不被“非心非佛”而惑者,贵在于无所拣择中有所拣择,发挥了第六识的分别妙用,可谓全体机用,此乃悟后境界。所以,大梅悟前的不拣择是直截第七意识根源;悟后的拣择发挥了第六识的分别妙用,既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则同时亦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矣,可谓“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所以,“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与“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二语必连成一句会,宜合不宜分,合之双美,离之两伤。

  这么说来,“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二句,主要针对于未悟者而言,不许其起心动念,俾其有个参禅的模样。以摄用归体法,直截第七意根,以平等破分别;这好比未筑屋前之备木材、未砌墙前之备石料,凡成屋之栋梁椽桷等材、成墙之浆砂块石等料,一律平等悉备,不许拣择,或阙栋梁而少椽桷,或少浆砂而阙块石也。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二句,说明并非一味不拣择而断百思想,一味不起心动念也。若一味不拣择而断百思想,一味不起心动念,亦为障道因缘。据《坛经》载:卧轮禅师有偈曰:“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慧能对症救弊曰:“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意谓心对境时,自然而然会生发灵光妙用,即第六识的分别作用;犹明镜当台,媸妍洞然。此时,只要不以媸而起憎,不以妍

  而生爱,则转第六识之分别作用而成妙观察智,同时亦转第七识之执著作用而成平等性智。既六七识已转,则在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洞然明白)的同时,亦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信手拈来无不是。如斯,则转八识成四智,直下全归一道清光矣。所以,“但莫憎爱”之“但”字,在这里作连词用,相当于“只要”,表示假设或条件,如唐·王昌龄《出塞二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古德亦云:“见山但唤作山,见水但唤作水。”五祖弘忍亦云:“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这都是对“但莫憎爱”之“但”字所下的最好注脚。虽说“唯嫌拣择”,然亦不得不有所拣择。好比筑屋砌墙,在备齐曲直木材、大小石料后,则不得不拣择木材曲直、石料大小之妙用,拣选直木择取而用之栋梁,拣选曲木择取而用之椽桷;拣选大石择取而用之墙石,拣选小石择取而用之浆砂。如斯拣择,物尽其用,岂不妙哉!

  “唯嫌拣择”者,约体而言,教尔以平常心等观一切,差别即平等,切莫嫌贫爱富。“但莫憎爱”者,约用而言,教尔一分为二地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切莫颟顸笼统,平等即差别。当时印度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以“四种姓”为代表的等级歧视现象,等级序列为:婆罗门、刹帝利、居士、首陀罗。佛陀虽倡“四姓平等”说以泯除等级歧视现象,然佛陀亦不否定四种姓的合理存在性,此乃社会分工不同而诞生的历史产物。只有社会分工之不同,没有职业贵贱之分别。可以说,“唯嫌拣择”即抑制分别歧视现象,“但莫憎爱”即各居其位、各司其职。随着大乘佛教的崛兴,“四姓平等”说陡然转变为“佛性平等”说,人人有佛性,个个能成佛。是故禅师从不拣择凡圣,然亦须于不拣择中而有所拣择,达摩将其四位弟子,分皮、分肉、分骨、分髓,经过一番拣选,末后择取深得禅法秘髓的慧可,才分付其衣钵真传。云门禅师说: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这个是僧堂,这个是佛殿,那个是不拣择?

  此话,大有深义。僧堂佛殿悉皆依空而构建,其体唯一,故不必拣择;然各具其不同之妙用,故不得不拣择其用。不拣择其体,直趣至道;拣择其用而不起憎爱,自心洞然明白。赵州禅师云: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尔作么生护惜?

  语言是转载至道的器具与媒介,禅一旦涉入语言,亦是拣择,亦是明白。若拣择,则难趣至道;若明白,则有憎爱。赵州既不在明白里,自然亦不拣择语言。不拣择语言,则离言说相,直趣至道;不在明白里,则离心缘相,憎爱平等。那么,护惜不外乎自心自性,唯嫌拣择以明心,但莫憎爱以见性。报恩行秀禅师云:“祖师道个‘嫌’字,先自憎爱了也;却云‘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又何啻扬声而欲止响!”正因如此,于“嫌”字前加个副词“唯”而限定,唯嫌无端有意之拣择(起心动念之分别);又于“莫”字前加个连词“但”以假设,只要不生憎爱心,则洞然明白,得大解脱自在矣。德山绘别禅师云:

  至道最难,须是拣择;若无憎爱,怎见明白?

  此说,更意味深长!不许糊里糊涂地一味不拣择,此为愚痴心作怪,好比不辩饭菜咸淡之味。惟有憎爱分明,方见湛寂恒常、灵明洞彻之自心自性,好比惟有尝得饭菜咸淡之味,方能品出“咸也好,淡也好”的真味。

\

  总之,“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与“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二语,宜连起来会。唯者,有时须嫌拣择,有时须是拣择;但者,有时莫憎爱,有时须憎爱。言有时者,须知灵活变通才是。当拣择应与拣择,不当拣择应与不拣择;当憎爱应与憎爱,当不憎爱应与不憎爱。噫!

  冬裘夏葛,渴饮饥饭。

  白云无心出岫,流水有意下山。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