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沩仰宗灵佑禅师的故事

[沩仰宗] 发表时间:2019-06-22 15:20:31 作者: 阅读次数:

  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年),灵佑15岁,在家乡无闻寺和滴水庵众僧尼的教导鼓励下,第一次走出家门,他怀揣一本已记诵领悟在心的佛教密宗典籍《大威德陀罗经》以及家乡渔民赠予他的一只采自东海澎湖岛的黄色鹦鹉螺,乘着一艘挂满风帆的渔舟,从家乡北壁四门桥出发,驶向波涛汹涌的八闽海上要塞东冲口,沿着嵯岈曲折的长溪海岸线,一路颠簸北上,来到了他仰慕已久的清潭寺。

  清潭寺,是当时八闽著名的真修梵境,位于古长溪福宁湾畔巍峨的船山顶上。船山(现改为松山),因其山形极象一艘乘风破浪的古战船而得名。清潭寺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由当时的梵(印度)僧哲那咄多创建,哲那咄多是印度著名的梵僧,被隋炀帝招到都城开设翻译佛经译场,后因受隋滕王宫廷斗争牵连,被流放东越,后辗转来到八闽船山避难。当时船山顶上有一深潭,百姓传说有恶龙作祟,时常暴突鼎沸,兴风作浪,潦漂漫溢,四周田庐被其淹溺不计其数,民被其所患,苦不堪言。哲那咄多见此情景,认为是恶龙变异所致,宜修祠以镇之,他马上召集随行而来的众弟子和当地的民众同心协力建寺以镇之。从此船山顶上的恶泉不再作怪,反害为利,成为船山附近十里八乡民众灌溉饮用之甘泉,哲那咄多即把此寺命名为“清潭寺”。

  当时的清潭寺住持方丈是哲那咄多的第五代弟子云境法师。云境法师见投其门下的灵佑和尚,年纪虽小,但佛缘悟性极其灵慧,他把刚刚校正完毕的祖师哲那咄多翻译的深奥难懂的《楞严经》的开头部分《此中世尊说如是偈》诵于灵佑听,想不到灵佑听完后,自己再诵读一遍,就能倒背如流,而且对这深奥难懂的经文也能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使云境方丈异常惊喜,他认定灵佑这个小和尚是个天生佛缘有大乘根器之人,日后必成正果。

  灵佑到了清潭寺后,除了每天坚持日常的修行功课外,他喜欢利用中午的时间,站立在清潭寺后门船山顶上,面对烟波浩淼的东海,鼓腮劲吹手中的黄色鹦鹉螺,每次鹦鹉螺只发出一声沉郁而悠远的“呜呜”声,有如树阴匝地,蝉声噪耳,但灵佑却如闻仙乐,把这螺号声视若天籁,长年累月持之以恒,于是船山螺号变成灵佑每天的修行功课之一。因此,当时船山脚下,清潭寺四周的民众,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清潭寺暮鼓晨钟,中午灵佑山上吹螺。

  一日中午,灵佑正站立在船山顶上吹螺,但不知何故,嘴边的鹦鹉螺不管如何使劲,都发不出平时那沉郁而悠远的“呜呜”声来。此时,清潭寺的方丈云境法师正好走上山来,他站在灵佑身后,双手合十,口念一偈:海螺无身心,外观无世象,眼见形色有,耳听尘事无。灵佑闻毕,放下嘴边的鹦鹉螺,口占一偈回复:观身若不净,观受亦无苦,观心本无常,海螺吹不响。

\

  云境方丈闻之颔首称是,随即从灵佑手中接过鹦鹉螺试着放在嘴边用力吹了一下,却有如口悬酒盏,发不出任何声响,他面对东海,略有所思的对灵佑说:“此海螺是由东海八千万倾波涛海水蕴育而成,但天机没有啄破,所以吹不响?”灵佑笑而答道:“师傅,据说船山原是一个孤岛,风涛险恶,岁患溺舟,不知何时流沙自行合成,有径通于田亩人家,这岂非天合之作?”

  云境方丈本想测试一下灵佑的直觉悟性,想不到灵佑却不假思索就一语点破妙法天机,真正做到答在问前。他此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感到眼前年少的灵佑能投到清潭寺门下,这正是祖师哲那咄多的正受之果在开示未来之景啊。

  是日,云境方丈即在佛寺僧房内,亲书一幅联句赠于灵佑:东去无边海,西来万顷田,东西沙径合,朱紫出其间。灵佑接过方丈的手书后,也回书一联答谢:十方已穷尽,万念应俱灭,立道得妄住,海螺吹即响。

  从那以后,灵佑在清潭寺云境方丈的关爱教导和嘱咐下,把“一吹即响”四字刻在那只随身而带的黄色鹦鹉螺上。从此,这只家乡渔民赠送的,采自于东海的鹦鹉螺,就陪伴着灵佑走过万水千山禅僧路,直至开创了佛教沩仰宗的宏基伟业。

ad8
推荐阅读
ad10
精彩推荐
ad5
推荐内容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