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云岩昙晟禅师

[禅宗公案] 发表时间:2019-06-13 15:18:50 作者: 阅读次数:

云岩昙晟禅师

  钟陵建昌王氏子(高僧传。生有自然胎衣。右袒犹缁服)少出家于石门。参百丈海禅师。二十年。因缘不契。后造药山。山问。甚处来。曰百丈来。山曰。百丈有何言句示徒。师曰。寻常道。我有一句子。百味具足。山曰。咸则咸味。淡则淡味。不咸不淡是常味。作么生是百味具足底句。师无对。山曰。争奈目前生死何。师曰。目前无生死。山曰。在百丈多少时。师曰。二十年。山曰。二十年在百丈。俗气也不除。他日侍立次。山又问。百丈更说什么法。师曰。有时道三句外省去。六句内会取。山曰。三千里外且喜没交涉。山又问。更说什么法。师曰。有时上堂。大众立定。以拄杖一时趁散。复召大众。众回首。丈曰是什么。山曰。何不早恁么道。今日因子得见海兄。师于言下顿省。便礼拜。

  一日山问。汝除在百丈。更到什么处来。师曰。曾到广南来。曰见说广州城东门外有一片石。被州主移去。是否。师曰。非但州主。阖国人移亦不动。山又问。闻汝解弄师子是否。师曰是。曰弄得几出。师曰。弄得六出。曰我亦弄得。师曰。和尚弄得几出。曰我弄得一出。师曰。一即六。六即一。后到沩山。沩问。承闻长老在药山弄师子。是否。师曰是。曰长弄有置时。师曰。要弄即弄。要置即置。曰置时师子在什么处。师曰。置也置也。

  师煎茶次。道吾问。煎与阿谁。师曰。有一人要。曰何不教伊自煎。师曰。幸有某甲在。

  师问石霜。什么处来。曰沩山来。师曰。在彼中得多少时。曰粗经冬夏。师曰。若恁么即成山长也。曰虽在彼中却不知。师曰。他家亦非知非识。石霜无对。

  道吾闻云。得恁么无佛法身心。

  住后僧问。二十年在百丈巾瓶。为什么心灯不续。师曰。头上宝华冠。曰意旨如何。师曰。大唐天子及冥王。

  后僧举问九峰虔曰。大唐天子及冥王。意旨如何。虔曰。却忆洞上之言。

\

  上堂示众曰。有个人家儿子。问着无有道不得底。洞山出问曰。他屋里有多少典籍。师曰。一字也无。曰争得恁么多知。师曰。日夜不曾眠。山曰。问一段事。还得否。师曰。道得却不道。

  问僧。甚处来。曰添香来。师曰。还见佛否。曰见。师曰。什么处见。曰下界见。师曰。古佛古佛。

  道吾问。大悲千手眼。那个是正眼。师曰。如人夜间背手摸枕子。吾曰。我会也。师曰。作么生会。吾曰。遍身是手眼。师曰。道也太煞道。只道得八成。吾曰。师兄作么生。师曰。通身是手眼。

  雪窦显颂云

  遍身是。通身是。拈来犹较十万里。

  展翅鹏腾六合云。搏风鼓荡四溟水。

  是何埃壒兮忽生。那个毫厘兮未止。

  君不见。

  网珠垂范影重重。棒头手眼从何起。

  咄。

  扫地次。道吾曰。太区区生。师曰。须知有不区区者。吾曰。恁么则有第二月也。师竖起扫帚曰。是第几月。吾便行。

  玄沙备云。正是第二月。长庆棱问玄沙云。被他倒转扫帚拦面摵又作么生。沙休去。

  罗山闲云。噫两个汉不识好恶。云岩个汉缚手脚。死来多少时也。

  云门云。奴见婢殷勤。

  真如云。将勤补拙。

  正法眼藏举此则语。及玄沙云门真如三师语云。此三句语。一句可以定乾坤。一句可以验衲僧。一句可以接初机。诸人还拣辨得么。若拣辨得出。许汝亲见慧光。若辨不出。莫道慧光山势险。隔江遥望碧云闲。

  问僧。甚处来。曰。石上语话来。师曰。石还点头也无。僧无对。师自代曰。未语话时却点头。

  师作草鞋次。洞山近前曰。乞师眼睛得么。师曰。汝底与阿谁去也。曰良价无。师曰。设有。汝向什么处着。山无语。师曰。乞眼睛底是眼否。山曰非眼。师便喝出。

  僧问。一念瞥起。便落魔界时如何。师曰。汝因什么却从佛界来。僧无对。师曰会么。曰不会。师曰。莫道体不得。设使体得。也只是左之右之。

  院主游石室回。师问。汝去入到石室里许。为只恁么便回。主无对。洞山代曰。彼中已有人占了也。师曰。汝更去作什么。山曰。不可人情断绝去也。

  裴大夫问僧。供养佛佛还吃否。僧曰。如大夫祭家神。大夫举似师。师曰。有几般饭食。但一时下来。师却问神山。一时下来后作么生。神山曰。合取钵盂。师然之。

  会昌元年辛酉十月二十六日示疾。命澡身竟。唤主事令备斋。来日有上座发去。至二十七夜归寂。茶毗得舍利一千余粒。瘗于石塔。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