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参禅精要

[佛教寓言故事] 发表时间:2024-10-29 04:07:54 作者: 阅读次数:

常念此身因缘和合,虚幻不实,刹那变灭,我法两空。老子亦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佛教更阐明“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但是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华严经》说:“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大般涅槃经》亦说:“人身难得,如优昙华,我今已得;如来难值,过优昙华,我今已值;清净法宝难得见闻,我今亦闻,犹如盲龟值浮木孔。人命不停,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云何纵心,令住恶法!”

因果学说是佛教重要理论之一。“因”即原因,“果”即结果,有原因,有结果,世出世间决不会有无因之果,也不会有无果之因,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无不含有因果的道理。如你恶言伤人,人家就以恶言相报,你处处助人为乐,人家亦必然诚心相报。以前孟子说:“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都是因果律的生动反映。“五戒”即去恶,“十善”是行善。佛教提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外,更要求“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在行善去恶的基础上,更提高一步。什么是“自净其意”呢?行五戒、十善而不住于相,布施不住于布施,说法也不住于说法,所谓“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一切无所住,而又不断灭。这是什么心?勉强称之为“清净心”。所以如是因,得如是果,以三业清净之因,自然得“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之果。

大乘佛教五戒、十善、六度、四摄等道德标准和修持内容,反映了立足人间、无私供献和奋发向上精神,能推动心灵气质的不断升华,对形成欢乐、和谐的人际关系,进入互助、团结的幸福境地,十分有利。目前躬逢盛世,且科学猛进,日新月异,但对精神文明却有待进一步建设。

《大乘无量寿经》说:“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特别指出:“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使人读后如梦初醒!

小乘佛教以“无常、无我和涅槃寂静”三法印印证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所谓“无常”,即世间决没有恒常不变的事物,大如宏观世界的天体、星云,小至微观世界的原子、中子,无不都在刹那生灭、运动变化中。故《无常经》说:“大地与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法,不被无常吞!”世界有成住坏空,生物有生老病死,思想也有生住异灭,一切事物无不在缘起性空、生灭代谢中。至于所谓“我”也并没有实我可得,五蕴和合,幻化性空。穷通得失、疾病死亡,自己不能作主,听凭因缘的摆布,我又安在!特别是一般人即使明确生灭变化,但不知有不生不灭、圆明觉照的自性本体,往往由这一子之错,弄得全局皆错。大乘佛教更综合延伸而为一实相印,以实相印证诸法,泯众生知见,入佛知见,非思量所能及,非言辞所可测,不属迷悟,体绝凡圣。《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法界都由迷悟的因缘,而有成凡圣的差别:迷了则六道流转,生死浩浩;悟了则背尘合觉,成佛作祖。这不是所谓“大事因缘”吗?

编辑:小月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