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黄财神修法的感应

[佛咒感应] 发表时间:2020-02-03 21:12:16 作者: 阅读次数:

黄财神法是非常好的求取财富的方法,而且黄财神法并不只是可以帮助我们求取财富,我们念诵修行黄财神法也是可以帮助我们度过苦难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黄财神的修法感应

黄财神修法感应

我修密多年, 只修过两次黄财神法,都是到了有困难时候才修.平时我们都是注意行善积德的,因为修财神法也要靠福份才能得到财的,没有平时行善基础,老是修财神法,我怕骚扰他,因为师尊说过要有布施的种子,才能得到财的善果.

黄财神修法的感应

第一次是在2003年,去完香港雷藏寺回来后.我修了一坛黄财神法.当时失业在家,有点困难,我修了法后,过了几天,一个在移民公司的同事突然打电话来问我想不想开翻译公司,我说可以考虑,结果他把原来派给翻译公司的资料拿到我家来让我做,我当时正是想不上班而在家工作,方便修行的,结果如愿如偿了.后来发展下去,我成了自由翻译,翻译公司虽然没有开成,但是实现了自由的愿望,我可以不受坐办公室的苦了.

黄财神修法的感应

第二次是在去年2005年,我供养莲晓上师一笔钱后,上师为我和前来听法的亲友们做了开示,然后莲晓上师送了尊黄财神像给我,彩色的聚酯像.我心中非常喜爱,所以当晚就修了一坛黄财神法,用了很多高级的食品水果来供养黄财神,记得还有葡萄酒.当时也没有具体求什么,总之是求黄财神增加点财运给我吧。

结果,第二天一早,突然一个佛山的移民公司打电话来找我,是通过我原来放在网上的简历找到我的电话的.我原来做过移民公司的顾问和翻译的,有这方面的经验,但是已经一年多没有人通过网上这个简历来找我了,很明显这种巧合的事情是修了财神法后得来的感应,肯定是黄财神连夜赶工,帮我搭桥牵线才会这么灵验的.我刚刚跟这个移民公司商量完,放下电话,又有一个广州最大的翻译公司来找我(以前没有主动找过我的),说有在黄埔区的口译工作,每个月五千块钱,共三个月.我欣喜若狂...... 凡是事业失败,有困苦的人,想得到福报和加持的{DZ},应该学会大供养法,供养莲晓上师,能够保持长远的心,勤修戒定慧,一日一修{ZF}密法,黄财神肯定会增加行者的福报资粮,相应的福份是以行者的功德大小而对应的。

这两次修黄财神法都非常灵验,让我消除了失业的恐惧感,心理上得到了安慰和依靠,明白了神灵是可以帮助人在合理范围内达到特定的愿望的.

凡是想修黄财神法来求财的朋友,应该皈依和供养金刚上师,因为上师可以亲自指导修行,方便大家得到贴心、量体裁衣的帮助,功德类同根本上师,平时多做善事,最好实修加行法,有一定的加行法基础(消除业障,增加福慧的基础)后,再修此法,才会比较灵验,修法时候要多点供养好食品,并且最好是有葡萄酒.如果供养,现世得福分,来世可富贵,因为根本上师是一切福分和智慧的源头,是诸佛的首要,得到他的加持,黄财神法才能灵验。

供养上师等于在做善事一样,我们上供诸佛,下济众生,都是很大很大的善事,像助人为善一样。上师是佛法僧的代表,上师也是利生的代表,你供养上师,上师来利生,这就是行善济世,供养上师等于就是「行善」。

黄财神修法的感应

要知道,上供诸佛,下济众生,都是第一等的「福田」,上师是莲花童子的化身,金身巍巍的在西方极乐世界摩诃双莲池,坐宝莲台,重重无尽,化身无数,放大光明照世间,上师是「大福金刚」。供养大福金刚,罪业重的,往昔所造诸恶业,皆因「红冠圣冕金刚上师」的大加持,业障自然渐渐消灭。

财神法的用意是“先以欲勾牵,再令入佛智”,就是先让你得到看得见的好处,让你相信有神佛会帮助世人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建立与神佛的感情,进而相信佛国天堂。因为灵界与人有距离,肉眼看不见,所以要用有形的法来启发人天感应,明白有神佛和灵界。人如果没有出离心,生生世世都是在人间求财,工作,不会去学习智慧禅定,不知道有世外桃源、仙境、净土可以追求。但愿大家都能够得到黄财神的照顾,财运兴旺,生活无忧来修行......最后生起出离心,修出世法往生净土极乐世界。这就是财神法的终极意义了

上面就是一个黄财神法的修法感应,我们平时学习修行的时候要学会发心,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平时学习修行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和恭敬。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