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达真堪布:邪淫的四类果报及对治方法!

[戒邪淫故事] 发表时间:2023-02-03 09:23:01 作者: 阅读次数:
达真堪布:邪YIN的四类果报及对治方法!

犯了邪淫也要感受四种果报。首先是异熟果,因嗔恨心邪淫的下地狱;因贪心邪淫的转生为饿鬼;因愚痴邪淫的投生为傍生。贪嗔痴等烦恼有上、中、下三等,上等堕落地狱,中等转生饿鬼,下等投生傍生。此外,与动机的大小,造业、犯戒的时间的长短也有关系。这是简单的说,详细的在这里就无法说清楚了。一旦堕入恶趣,几乎不可能再出来。好不容易出来,投生为人以后,还要感受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

同性等流果,前世造过邪淫的罪业,今生也喜欢邪淫。有的人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就有这些毛病,这都是邪淫的同性等流果。

邪淫的感受等流果是丈夫或妻子相貌丑陋、懒惰,夫妻感情不好。现在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有的人夫妻关系一直处理不好,妻子怨丈夫,丈夫怨妻子,天天吵闹,感情濒临破裂的边缘,想离婚离不了,想过也过不了,只有在苦恼当中虚度人生。人们都认为这种情况是双方性格不和造成的,实际上,这都是邪淫的感受等流果。

邪淫的增上果是投生为人以后,会出生在肮脏污浊、臭气熏天的环境中。邪淫的士用果是恶业日日夜夜、世世代代都增长,罪业不断积累,果报越来越重。

邪淫了,没有做忏悔,在相续中还有这个恶业,就要感受这四种痛苦。

在感受果报的时候,互相之间不要埋怨,这都是自己的业。珍惜夫妻间的缘分,不要吵,不要闹,不要离婚,好好地过日子!我说过,会过日子的人就是有修行的人,不会过日子的人就是没有修行的人,好好地生活,这就是修行。你好好在生活中修行,家庭和睦,心情舒畅,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这就是吉祥圆满,这就是我们修行的目的。如果你学佛修行,最后连与家人的关系都处理不好,给家里添了那么多麻烦,那不是修偏了吗?

有的人心里想:“我是学佛人,我是修行人,他反对我信佛,我才不管他呢!”学佛修行也跟福报、根基、缘分有关系。有福报、有根基、有缘分才能进入佛门,没有福报、没有根基、没有缘分的人根本不可能相信佛法。对那些不信佛的人,你要可怜他,为他发一个好心。佛法是饶益众生的,不是伤害众生的;佛法是断烦恼的,不是给众生制造障碍的。

触犯邪淫的同修一定要认真忏悔,并且发誓永远断除邪淫;将功补过平日多多助印戒淫书籍或者大量转载戒淫文章;每天拜佛、念佛,末学建议各位多持诵药师佛圣号及药师佛灌顶真言,药师经,药师佛慈悲无比,行菩萨道时曾发过12大愿,帮众末法众生度过一切苦厄,所求皆得,加持力不可思议;同时放生施食,广造众善,我们的命运一定会得到神奇的改变!

需要提醒的是,要消除邪淫果报及业障的前提必须下大决心彻底断除邪淫,否则就好比一个底下有洞的木桶,不彻底堵上这个缺口,纵使我们念再多的佛号,做再多的善事也无济于事,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我们的功德桶永远不可能有装满的一天,改造命运就更是空中楼阁,同修们不可不重视!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文昌帝君训饬(chì)士子戒淫文(经常阅读乃至背诵,可增长自身正气)

文帝曰。天道祸淫。其报甚速。人之不畏。梦梦无知。苟行检之不修。即灾殃之立至。嗟(jiē)尔有众。听予训言。惟惠迪吉。自古云然。不善降殃。昔人明戒。春秋之淫乱。皆败国而亡家。风雅之刺讥。尽鹑(chún)奔而鹊逐。故逆理乃自戕其性。而贪淫即自夺其名。人事一乖。天心尽怒。桂香上苑(yuàn)。非洁己者难邀。杏宴天恩。岂污名者可得。予莅(lì)文衡。尝垂教示。奈士子止贪半晌之欢。罔(wǎng)惜终身之计。淫人人淫。交手为市。业报惨酷。洗心者谁。吾于二八试闱(wéi)。每多临时去取。一笔勾削。只缘窥(kuī)彼邻妻。数字增加。端为拒兹(zī)室女。欲闻平地之雷。莫起寸心之火。终年潦倒。岂负学苦文高。一世迍(zhūn)邅(zhān)。悉是逾(yú)闲败节。士人不察于所由。反或怨天而恨地。植来黄甲。只在心田。衣尔紫袍。

总由阴骘(zhì)。棘(jí)闱满地皆神。文院三场有鬼。惜哉字字珠玑。忽遇灯煤落卷。怅矣篇篇锦绣。无端墨迹污文。此时予实主持。孰谓苍天无眼。榜发三元。为有惊神之德。莲开并蒂。旋闻坠蕊之凶。倘(tǎng)能持正而不邪。自尔名归而禄得。特颁新谕。咸使闻知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