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第七卷 第十九章 如来藏心 离即离非 是即非即

[楞严经感应] 发表时间:2019-06-14 17:51:16 作者: 阅读次数: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七卷 第十九章 如来藏心 离即离非 是即非即

内容提要:

原本圆明的如来藏心,十分微妙,既离即离非,又是即非即。世间计着三界妄有之人及出世间的声闻缘觉,以虚妄的所知之心衡量如来无上菩提,计着世间言说相,怎能入真实的佛知见?

原文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1。

非地非水,非风非火。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

[注]

1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温陵禅师曰:虽灭尘发真,于一多小大,能一切如,而本妙圆体,初无变异,故非心非空,乃至非世出世法也。

白话解

“如来藏心,本是微妙圆明之心,不是心,不是空。

不是地,不是水,不是风,不是火。

不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不是眼识界、耳识界乃至意识界等十八界。

不是明无明,不是明无明尽,如是乃至不是老死、不是死,不是老死尽。

原文

非苦非集非灭非道。

非智非得。

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密多。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白话解

不是苦,不是集,不是灭,不是道。

不是智,不是得。

不是布施,不是持戒,不是忍辱,不是精进,不是禅定,不是般若智慧,不是到彼岸。

如是乃至不是如来,不是应供,不是正遍知。不是大涅槃。不是常,不是乐,不是我,不是净。

这些都是否定的。即是说,如来藏心不是世间心,也不是出世间心。

原文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1。

即地即水,即风即火。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

[注]

1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温陵禅师曰:体虽无变,用乃如如,故即心即法,即法即心也。

孤山禅师曰:上问俱非,约真谛示如来藏。此文俱即,约俗谛示如来藏。以藏理即无而有,十界宛然故也。

白话解

这个原本元明心妙的如来藏心,十分微妙,即是心,即是空。

即是地,即是水,即是风,即是火。

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即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即是眼识界、即是耳识界,乃至即是意识界等十八界。

即是明无明,即是无明尽,乃至即是老,即是死,即是老死尽。

原文

即苦即集即灭即道。

即智即得。

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白话解

即是苦,即是集,即是灭,即是道。

即是智,即是得。

即是布施,即是持戒,即是忍辱,即是精进,即是禅定,即是般若智慧,即是到彼岸。

如是乃至即是如来,即是应供,即是正遍知,即是大涅槃。即是常,即是乐,即是我,即是净。

这些都是肯定的。如来藏心即是世间心,即是出世间心。

原文

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1。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注】

1 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以分别心看,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离即离非,也可以是即非即。在修禅进入甚深如幻三昧境界时,如来藏心是一切幻相之源,是染是净,成魔成佛,都是此心作。

温陵禅师曰:此文似乎矫乱,而各有所主。初曰“本妙圆心”,自体言也,次曰,,自用言也。终曰:“妙明心元”,合体用而盐之也。

长水禅师曰:“本妙圆心”“非心非空” 等,约非相以明真谛也。“元明心妙”“即心即空等”,约即相以名俗谛也。“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非即非”者,约遮照以明中道谛也。此约二门不二,唯是一心。双遮真俗,故曰“离即离非”。双照真俗,故曰“是即非即”。三谛一体,故皆云即如来藏。

且法界一如,本无名相,因迷有妄,对妄说真。真妄相形,名言不息,随名执相,颠倒何穷?是故,因言遣言,以至无遣。初且以非遣相,次乃以即遣非,终带名言,未极一真之旨。离即非即,言语到断,心行出灭,方现一真法界如来藏心。故《维摩经》三十一菩萨说不二法门,皆以言遣相,文殊师利以言遣言,维摩大士以无言遣言,方为究竟。此之三义,亦佛山如是。

维则禅师补注曰:“是即非即”者,如云不离即,不离非也。

白话解

即是说,这个原本圆明的如来藏心,你可以说他离什么不离什么,又可以说他是什么不是什么。

世间计着三界妄有之人及出世间的声闻缘觉,以虚妄的所知之心衡量如来无上菩提,计着世间言说相,怎能入真实的佛知见?

譬如琴瑟、萧笛、琵琶等乐器,虽能出美妙音,若无善巧之指,总不会发美妙音。

原文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

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白话解

你和世间众生,也是如此,本来圆满具足宝贵的真如来藏心。当我动指之时,当我额前放光之时,你们一动心念,先起尘劳。只怪你们没有继精勤奋进求无上道,还留恋小乘境界,自满自足。”

富楼那说:“我与如来宝贵的能圆明觉知的真如来藏心,同样圆满具足,并无二致。怪我受无始妄想熏习,长期在生灭中轮回。今蒙佛开示佛乘,还未明究竟。

世尊已经圆满灭尽一切妄见妄识,掌握微妙真常大道。敢问如来,世间众生怎会生起妄见妄识,障蔽妙明之性,受此沦溺?”

原文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

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

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白话解

佛告诉富楼那:“你虽然解除了粗疑,但还未除尽细惑。

我举一个世间事例,同你分析。你知不知道,室罗筏城中,有个演若达多,忽然在一个早晨照镜,见镜中有一个人头,有眼有鼻,很有神气。他想:我的头在哪儿?怎不见我的面目?越想越怕,以为见鬼了,惊狂奔走。你说,这人为什么会无故狂走?”

富楼那说:“因为这人心内发狂,并无别的真实原因。”

原文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

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

况复无因,本无所有。

白话解

佛说:“微妙的觉性,本来灵明圆融。所有妄见妄觉,怎会有真实原因?若有真实原因,怎会说是妄?

迷人由自心妄想辗转相因,迷上加迷,长期积聚尘劳。即使遇佛点拨,明示真相,因为积迷太深,还不能离妄返真。

如是种种迷根,都自心生,意识迷惘,都无实因。妄见亦无所依。既然无什么生出来,有什么东西可灭呢?

得菩提的人,像梦醒的人说梦中事。即使心里精明,总不会考虑把梦中所得到的东西拿出来吧?

何况无缘无故发生的,本来就无所有。

原文

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

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白话解

那演若达多,哪里有因缘为自己的头惊狂奔走?忽然醒悟头还在,头也不是飞回来的。即使未悟,也未曾丢掉自己的头。

富楼那,妄想就是这样,无因无依,怎有实在之处?

只要你不随自心境界起分别心,世间、众生、业果这三缘断了,杀盗淫心三因不生,你心中的演若达多狂性随即消歇。消了狂性,便成菩提。

原文

\

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白话解

胜净灵明的心,本来周遍法界,不是别人所给,何必辛辛苦苦证来证去?

譬如有人,在自己衣服中系着如意宝珠,他自己不知道。到处流浪乞食,风餐夜宿。他虽然很贫穷,而这宝珠却没有丢失。

忽然有识宝之人,告诉他衣中系着如意珠。从此,他万事如意,成了大富翁。才明白这神珠原来是自己的东西。”

原文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

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1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

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注】

梵志在这里指出家修清净行的婆罗门。

白话解

即时,阿难当众顶礼佛足,起立对佛说:“世尊说断除杀盗淫三恶业,三种相续缘断了,三恶因不生,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会消歇,消了狂性,便成菩提。这菩提不是别人所给。如此说来,明明白白有因有缘,为什么如来一下子完全否定因缘?

我原是从因缘性悟明这些道理的。世尊!不仅我这样年轻的有学声闻,即使是会中的大目犍连、舍利弗、须菩提等原来跟随老梵志,然后从佛修行的人,也是听佛说因缘,从而开悟,得成无漏的。

现在说菩提不从因缘生,那么王舍城中拘舍黎等人说的自然性是第一义了?惟愿世尊垂大悲心,开发我等迷闷。”

佛告诉阿难:“即使是城中的演若达多,灭除了狂性因缘,自然是不狂之性了。这里把因缘性自然性,说得清清楚楚了。”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