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第九卷 第八章 想阴境界十种魔境(上)

[楞严经感应] 发表时间:2019-06-17 10:08:15 作者: 阅读次数:

第九卷 第八章 想阴境界十种魔境(上)

《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死生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不觉是其魔着。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斯须或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寝暗室身有光明。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亦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自形无变。其听法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一众听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淫逸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故心生倾渴。邪见密兴种智销灭。此名[魅-未+夭]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绵[淴-心+目]澄其精思贪求契合。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实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喜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绵爱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洗涤本心易入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阿难,这个修行人,在继续修行到受阴尽的时候,虽然还没有达到烦恼漏失穷尽的地步,但是心识已经能够离开身体的束缚,已经能够像脱离了樊笼的鸟儿一样地自在,从此就会离开凡夫境界,而经历菩萨的六十圣位,并且可以运用意生身(又作意成身、意成色身。非父母所生的身体,乃初地以上之菩萨为济度众生,依“意”所化生之身,意有所往,身即随到。此外,中有之身、劫初之人、色界、无色界、变化身、界外之变易身等,均属意生身。见《成唯识论》),随处往来,毫无障碍。”

“就好像一个人在沉沉的睡梦中,所说出来的梦话一样,虽然处于睡梦中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发梦,但是因为他的言语的确非常清晰明确,因此那些旁边没有睡着的人全部都能够明白他在说些什么,这种状态就称作‘想阴区宇’。”

“如果在想阴区宇内,没有了一切的起心动念,比较浮浅的一切念想全部都会消除干净,就好像明觉之心清除了所有的污垢尘劳一样。一切类别众生的生死差别,全部都首尾圆满明照,这时就可以称作想阴尽了。达到这个阶段的修行人,就能够超越了五浊中的烦恼浊,并且能够明白原来想阴也只是虚妄的妄想所造成的幻相而已,并不是真实的存在,并没有坚固的根本。”

“阿难,这个修行人,在受阴境界中已经获得了初步的虚明之性,并且没有被那些外魔所乘,在受阴尽之后,继续精进修行三摩地,出现了圆明貌似实体的意生身,可是突然在心中产生了对这个意生身的贪爱之意,就更加精进一门心思地贪求更多的善巧之能。”

“这个时候,天魔就抓住了这个机会,飞精流溢,附着在这个人的身体之上,并且通过这个人的口吻,能够讲说多种的法义,而这个修行人却并没有觉察到自己已经着魔了,还误以为自己已经证得了无上的涅槃。”

“他也会来到那些也是一心追求善巧之能的其他修行人跟前,展现出不同的外在形象,或者显现出比丘之相,让那些人能够看到;或者显现出天帝释的形象,或者显现出妇女、比丘尼等形象,或者在自己睡眠的暗室之中,显现出身上自带的光明,从而让那些愚昧的人们认为亲眼见到了大菩萨,完全相信自己的教化,让他们的心不再坚定信仰,而是破坏了佛的戒律,暗地里还进行着淫欲之事。”

“这种着魔之人,平常总是喜欢谈论一些灾难、祥瑞、怪异之事,或者说某某地方有佛降临于世,或者说世界将有解难灾害降临,或者说某处将有刀兵战争发生,通过这样恐怖的言论,令那些追随他的人惶恐不安,并且无端端地就耗散尽了他们的家财,这种状态就属于精灵鬼怪年老成魔,祸害了修行人。”

“当这个魔鬼对于这种游戏感到厌倦的时候,就会离开这个修行人的身体,因为这个修行人失去了磨砺,因此他和他的追随者们很快就会陷入王法的制裁之中。”

“对于这种情况,你们应当随时提高警惕,及时辨识出来,这样就不会退转会轮回之中;如果你们不能辨认清楚,必然就会因此魔障而堕落入无间地狱之中。”

这就是想阴境界中所会遇到的第一种魔境,贪图善巧之能。

“阿难,这个修行人,在受阴境界中已经获得了初步的虚明之性,并且没有被那些外魔所乘,在受阴尽之后,继续精进修行三摩地,出现了圆明貌似实体的意生身,可是突然在心中产生了对到处游荡的追求之心,并且苦下决心,一心贪求种种奇异经历。”

“这个时候,天魔就抓住了这个机会,飞精流溢,附着在这个人的身体之上,并且通过这个人的口吻,能够讲说多种的法义,而这个修行人却并没有觉察到自己已经着魔了,还误以为自己已经证得了无上的涅槃。”

“他也会来到那些也是一心追求奇异经历的其他修行人跟前,安然的坐在法座上,他自身的形象没有任何的变化,但是那些坐前听法之人,突然会发现自己正坐在珍宝所成的莲花之上,全身都变成了好像佛陀一般的紫金光色,所有在这个修行人坐前听法之人,全部都会欢喜赞叹,认为自己得到了之前从来没有得到过的加持和感应。他们都会认为亲眼见到了菩萨,并且会在这种心态之下,淫逸奢侈,逐渐破坏了佛的戒律,暗地里进行淫欲之事。”

“这个修行人,经常会谈论佛陀应化于世之类的事情,常说某某地方的某某人是某某佛的应化之身,某某人即是某某菩萨的转世再来。那些追随他的人见到了这种情况,一般都会感到非常的神奇,非常的欢喜赞叹,并且希冀自己也能如此。从此就产生了更加多的邪见而不自知,完全就遮蔽丧失了本来的种子智,丧失了真正的清净智慧。这种状态就属于魃鬼年老成魔,干扰了这个修行人。”

“一旦这个魔鬼对于这种游戏丧失了兴趣,离开了这个修行人的身体的话,因为没有了魔力,他和他的追随者们很快就会陷入王法的制裁之中。”

\

“你们如果能够清晰的辨别这种状况,就不会遭受魔鬼的侵袭,就不会退转会轮回之中;可是如果你们并不能够明确辨别的话,就会被魔王所乘,堕落进入无间地狱之中。”

这就是想阴境界所会遇到的第二种魔境,贪图奇异经历。

“阿难,这个修行人,在受阴境界中已经获得了初步的虚明之性,并且没有被那些外魔所乘,在受阴尽之后,继续精进修行三摩地,出现了圆明貌似实体的意生身,可是突然在心中产生了对妙用契合绵密的喜爱之心,并且苦下决心,一心贪求妙用的契合。”

“这个时候,天魔就抓住了这个机会,飞精流溢,附着在这个人的身体之上,并且通过这个人的口吻,能够讲说多种的法义,而这个修行人却并没有觉察到自己已经着魔了,还误以为自己已经证得了无上的涅槃。”

“这个修行人,就会来到那些和他一样喜欢追求妙用契合的其他修行人跟前,安然地坐在法座之上,作为说法者的这个修行人,以及座前听法的那些修行人,身体外形全部都没有任何的变化,但是那些听法之人的心中,却会产生心开意解一样的领悟,会念念清晰地自然变异,或者展示出宿命通,或者展示出他心通,或者能够清楚地看见地狱景象,或者能够预知人世间的好坏之事,或者自然口说佛偈,或者能够口诵佛经,每一个座前听法之人都会感到非常的神奇,都会认为自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领悟和感应。从而认为这个修行人就是真真的菩萨,并且会在这种绵密契合之心的作用下,破坏恶劣佛的戒律,暗地里进行着淫欲之事。”

“这种人往往在口中谈论哪个佛大,哪个佛小,谈论着哪个佛在前,哪个佛在后,甚至还会说哪个属于真佛,哪个属于假佛,哪个属于男佛,哪个属于女佛,就连菩萨,也有了大小、先后、真假、男女的区别。那些追随之人,在这种说法之下,就会丧失了自己本来的真心智慧,就会进入了不正确的邪悟之中。这就属于魅鬼年老成魔,干扰闹乱了修行人。”

“当这个魔鬼不再对这个游戏感兴趣的时候,就会离开这个修行人的身体,由于没有了魔力,这个人以及他的追随者们很快就会陷入王法的制裁之中。”

“你们如果能够清晰的辨别这种状况,就不会遭受魔鬼的侵袭,就不会退转会轮回之中;可是如果你们并不能够明确辨别的话,就会被魔王所乘,堕落进入无间地狱之中。”

这就是想阴境界中所会遇到的第三种魔境,贪图绵密契合。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