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第四卷 第十二章 五阴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二

[楞严经感应] 发表时间:2019-06-17 10:32:10 作者: 阅读次数: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十二章 五阴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之二

原文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

\

白话解

次说受阴。阿难,有人坐禅,调身调息,已得轻安,入忘我忘物境界,不生妄想,不起违顺的分别心。在这种状态下,以两手掌在空中摩挲,会感受到手掌有涩滑冷热等等妄相。一切受阴,都有类似现象。

阿难,这幻妄的触觉,不从空中来,不从掌中出。

原文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

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解

阿难,如此现象,若是从空中来,什既然手掌有感受,何故身体其他部位无感受?不会是虚空专选你手掌相触吧!

若从掌里出,两掌不待摩挲,应也有这幻触。既是掌出,触与掌合时,掌有觉知;触与掌离时,会向臂腕骨髓里边入,觉知之心应能觉知出入时的踪迹,知有一物在身中往来。何必到触与掌合时,才说是触?由此可知,受阴是虚妄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

三想阴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

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想蹋悬崖,与说相类。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解

再说想阴。阿难,有人谈说酸梅,便口中出水;心想自己站在悬崖边上,便觉脚心酸涩。一切想阴,都有类似现象。

阿难,谈梅是人谈,不是梅谈;口中的水不是是从梅生。也不是从口入。

阿难,如此现象,若是梅生,梅自会谈,何必等人开说?如果是从口入,应是口听到梅的名字,何必等耳来闻?如果只有耳听到,为何耳中没有水出?

心想站在悬崖边上便觉脚心酸涩,跟谈梅的情况类似。由此可知,想阴是虚妄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非自然有。

四行阴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难,譬如瀑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

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

若因水有,则此瀑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

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

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

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解

再说行阴。阿难,湍急的流水,波浪相续,后浪推前浪,向前奔流。一切行阴,都与湍流波浪有类似的现象。

阿难,这种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不是水的本性。但又不离空,不离水。

阿难,如此现象,若流性是因空生,那么,十方虚空都是水流,全世界都受洪水泛滥成灾了。

假设流性因水而有而又非水,则应有流性的自相,应能在水之外见到其相。

若流性即是水性,则静止澄清的水就不是水了。

如果说离空离水有流性,没有空间,显不出水流;没有水,也不会有水流。

由此可知,行阴是虚妄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

五识阴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

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

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

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解

再说识阴。阿难,譬如有人,用频伽瓶9装着他本国的虚空,塞住两孔,带到千里远的外国去,给外国人饷用。

一切识阴,都有这种类似的现象。

阿难,不应说虚空从什么地方来,来到了这个地方。

阿难,如此现象,如果说从原国来,原国的虚空被带走了一瓶,应当少了才是,事实上并不见少。如果说到了外国,打开瓶孔,倒出虚空,应见有虚空出来。

由此可知,识阴是虚妄的,不是因缘生,也不自然有。”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