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对佛法躬身实践

[世间百态] 发表时间:2019-06-17 10:28:34 作者: 阅读次数:

  对佛法躬身实践

  九五年的一天,五台山某寺院的会客室里,大约有二十余人在等待向妙法老和尚请教问题。大家操着天南地北的口音轮流提问,而妙师那充满智慧、举重若轻的解答,每每一语中的,催人猛醒,令闻者犹如醍醐灌顶,法喜充满。

  “师父,我是从台湾来大陆看病的。三年前我得了一种病,先是头疼,后发展到全身疼,说不清哪个部位,搞得我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着,四肢无力,非常痛苦。可是台湾各大医院都查不出病来,只说是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但是打针、吃药全不见效,药吃多了,吃乱了还添副作用,越治越坏。这次到北京也一样查不出结果,我已经心灰意冷。回去之前,我想来五台山拜拜菩萨,刚巧听同车的老先生称赞您,如果您能治好我的病,要多少钱我都给。”

  讲话的这个人三十出头,身材瘦削,五官虽然端正,但是脸色灰暗,浑身上下还透着一股说不出来的邪气,在一屋子的善众里尤为扎眼。

  师父开口了,声音不高却很严厉:“你不是我的徒弟,不要叫我师父。我也不是大夫,不会看病,更不敢要你的钱,你还是另请高明吧。”

  妙法老和尚下了逐客令,使在座的人都感到很惊讶。他老人家从来没有这样对待过客人啊!这个台湾人(忘记他姓什么了)一定感到很难堪,原本灰黄的脸一下涨红了。他生气地说:“你们佛家不是很讲慈悲吗?为什么给别人看病不给我看?还要赶我走,我又没有得罪你!”

  突然,师父声色俱厉地说:“你连你养你的爹娘都敢打骂,还怕得罪我吗?”

  一句话,使那个人顿时象泄了气的皮球,呆坐在椅子上,目光惊恐,脸色灰白,变成了哑巴。会客室里所有人都把眼光集中在他脸上,屋子里鸦雀无声。

  足有一分钟,他心虚的问:“您怎么知道我的事,这里没有人认识我呀。”

  “用不着别人告诉我,你的胸前清清楚楚写着四个大字,‘忤逆不孝’”。

  他惊呆了,下意识地低头查看胸前。屋里其余人也都盯在他胸前,来回搜索,但是并没有发现什么。

  突然,他猛站起来,上前几步跪在妙法老和尚脚下,使劲地磕起头来,颤声地求师父救救他。他说自己从小就是不良少年,偷鸡摸狗,打架骂人,什么都干。任父母怎么管教,他也不听。后被学校开除,就在社会上流浪,又跟上了黑社会干起欺行霸市的勾当。收保护费,欺负女孩子,抢劫外地人,无恶不作。自己长大后再也不怕父亲管教,父亲气极了打他时,他三拳两脚就把老爹打翻在地;母亲求他别再干缺德事了,他就骂她,还曾把她推倒,并扬言谁要是再管他,就放把火把家烧掉。父亲被气得卧病在床,母亲每天既要照顾父亲又要为他担惊受怕。不久两位老人相继过世,再也没有人管他了……他跪在那里,当着大众的面向妙法老和尚讲述着自己的经历,说到爹妈去世时竟然痛哭失声。这么一块“难调难伏”的顽石,竟然被师父的威德熔化、降伏了。我心里十分感叹,看来好人、坏人还真写在身上啊!师父真是火眼金睛!

  “好了,起来吧”。妙法老和尚对他说,“既然你叫我师父,就要听我的话,能做到吗?”

\

  他欣喜地连声说:“能,能,能做到!我一定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好吧,我就收下你这个弟子。”

  他高兴得又磕起头来。在场的人也纷纷起立,双手合十,为今天能遇到这样感人的场面而欣喜不已。

  妙法老和尚对一位年轻的比丘说:“你带他到大殿去,教给他如何礼拜忏悔,让他在大殿叩完一千个头,到这里结束时再进来。”

  一个半小时后,会见结束了。当那个台湾人再进来向师父顶礼时,已神清气爽,判若两人了。他自己已在佛前发愿,从此皈依佛门,改过向善。并说发愿后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仿佛病已经好了。这发生在眼前的一切令在场的人赞叹不已。

  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佛又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眼前,这个昔日的不良少年背负着忤逆不孝的天谴,恶报现前,疾病缠身,幸遇名师点化,而知洗心革面,实在是验证了佛经所云:佛就是真正的大医王,佛法能治八万四千种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再一次体验到佛法的无穷魅力。“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只要我们肯一丝不苟地在生活中对佛法躬身实践,就一定能消除佛教是迷信的误解。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