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马祖的即心即佛思想

[谈佛说禅悟人生] 发表时间:2022-08-17 17:25:41 作者: 阅读次数:

历来禅者和禅学研究者把“即心即佛”这一禅学思想看着是马祖道一及其门下独有的思想命题。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在于马祖的弟子和后来禅者就持此说,例如马祖圆寂后,大多数弟子据说以“认即心即佛外无别说”。(注:《祖堂集》卷十五〈东寺和尚〉,张华点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第513页。)延寿《宗镜录》卷二在分述各派旨趣时说“马祖即佛是心”,把“即心即佛”作为马祖独特的教法。实际上,如果从资料的记载来看,早在南北朝时,宝志在其《大乘赞》和傅翕在《心王铭》中就提倡过“即心即佛”,但因二人的传说成分较多,这是否代表了他们的思想已无从考察,在此不作论述。而纵观禅宗发展史,即心即佛思想是各禅师共同的宗旨,不是马祖的发明。如果从其理路的展开来看,早在达摩时就有其思想端倪。只不过各祖师论述的角度和侧重点不一样,与此相结合的入道方便也不相同。对即心即佛思想作出灵活发挥、生动运用的应该是在南禅时期,慧能门下的弟子几乎都涉及到这方面的言论。但到马祖时,他对“即心即佛”思想作出总结并在阐述中增添了不少新意,有着自己的独特性。

即心即佛的含义

马祖道一从南岳怀让处悟得心地法门以后,随师十载,钳锤锻炼。后到江西独化一方,广开教化,其教法不离“即心即佛”的宗旨。

《景德传灯录》卷六〈马祖传〉载,一日,马祖上堂云:

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躬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又云: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注:《大正藏》卷五十一,第246页上。)

马祖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修行人都要有个正确的见地。首先在知见上将“自心是佛”、“心外无佛”确定下来,打消心佛二分的观念。若向外求佛,便是抛家舍业的颠倒人。所以马祖语大珠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注:《景德传灯录》卷六《大珠慧海传》,《大正藏》卷五十一,第246页上。)截断外求之路,令识自家宝藏。其次指出即心即佛思想是禅宗的根本教法和宗归旨趣,是自达摩以来传承下来的最上一乘之心法。又引《楞伽经》经文,要求修行者从心地法门起修。第三指出修行者在认知心地法门以后,又不能对之有丝毫执着,所以“求法者,应无所求”,遣除修(悟)迹,不假修行。“求法者,应无所求”一句来自《维摩诘经·不思议品》的文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总括起来,就是“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原文中指出此语出自《楞伽经》文,但实际上是取《楞伽经》的大义,而非经典的原文。原经以“一切佛语心”为品名,并在经偈中有:“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的语句。《楞伽经》多处论述了“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的义理,汤用彤先生也说到:“虽为法相有宗之典籍,但其说法,处处着眼在破除妄想,显示实相”(注: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97年9月,第565页。)。显然,这中对经典的引用其实是马祖从自身修行经验而对《楞伽经》经文大意的悟解,或者是借助引用《楞伽经》来说明自己体悟的合理性,这是禅者对于经教特有的方式。对于这一句话,马祖作过解释:

《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何故佛语心为宗?佛语心者,即心即佛,今语即心语,故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者,达本性空,更无一法,性自是门,性无有相,亦无有门,故云无门为法门。(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