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妙祥法师:诸部经典所示持戒的重要性

[谈佛说禅悟人生] 发表时间:2024-08-01 04:05:56 作者: 阅读次数:
妙祥法师:诸部经典所示持戒的重要性

《佛遗教经》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敬珍重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就是戒的意思。“如暗遇明”,就像黑天遇到白天一样。像“贫人得宝”,就是穷人得宝了。“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如我住世,无有异也。”这和佛住世一样。

《大报恩经》说:“欲报佛恩,当持禁戒,护持正法。夫能维持佛法,三乘道果,相续不断。尽以波罗提木叉为根本。”我们都说报佛恩,很多法师也说报佛恩,什么叫报佛恩呢?佛讲了,欲报佛恩,当持禁戒,护持正法,维持佛法。这样的话,三乘道果,相续不断。有人不断地得到三乘道果,也可以说一个人从一果、二果、三果……不断地得,这些东西都离不开提木叉,它为根本,都离不开戒律。我们想得道也好,报佛恩也好,维持佛法也好,都离不开戒律。所以说,戒律是我们最大的福田,也是最大的一个吉祥了,所以持戒是最能使我们吉祥的。

《四十二章经》说:“佛子离吾”,就是离佛的意思,“数千里,忆念吾戒”,就是忆念我的戒律,“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佛在《四十二章经》里讲,你虽在千里之外,虽然你没见到我,但你按照戒律去做,必得道果;如果你在我眼前,也常见我,但不顺着戒律去走,终不得道。

不是说你见到佛就能得道的,所谓的那个见,如同没见。你要是顺着佛戒去走,没见也等于见了。我们都知道过去有两个比丘去见佛,很着急。路上渴了,遇到水,但水里有虫,一个比丘不敢喝,另一个比丘怕渴死见不到佛,就喝了。那个没喝的就渴死了,喝水见到佛后,佛就故意问他,说:“你一个人来的?”他说:“不是一个人来的,俩人。

”佛说:“那个人呢?”“他渴死了。”“他为什么渴死了啊?”他说:“那水里有虫,他不敢喝就渴死了。我为了见佛,我喝了。”佛说:“你太愚痴了,你见我如同没见。那个人虽然渴死了,但他已经比你早来见我了。”持戒比丘死后生为天人,见到佛,佛给他讲法,当时就证果了。所以说什么是佛?什么是见佛?我们当以戒律为根本,这才是见佛,也就是说顺从佛的教导才为见佛。

《楞严经》:“汝常闻我毗奈耶中”,毗奈耶就是戒律的意思,“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这就是佛讲的,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这个非常重要。摄心为戒,什么是戒呢?摄心为戒,摄住心才真正地为戒。因这个戒律去生定,这为正定,因这个定去发慧为真慧,所以称为三无漏学。无漏是什么意思?是圆满、彻底、究竟的意思。

《地持经》云:“三十二相,无差别因,皆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贱人身,况复大人相报。”意思说:佛的三十二相是什么原因来的呢?都是无差别因。没有差别,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都是因为什么呢?持戒所得。佛的三十二好相都是因为持戒所得。就是说我们想得好相,那就得持戒,持戒的人相貌是非常庄严的。若不持戒,佛讲尚不得下贱人身,就是最下贱的人身——受苦啊、残缺啊,尚不得这些下贱的人身。“况复大人相报,”更何况得这种好相报。所以我们相貌庄严,是因为持戒;得人身也是因为持戒,可见持戒的重要性。

《大智度论》:“若下持戒生人中;中持戒生六欲天中;上持戒又行四禅、四空定,生色、无色界清静天中。”就是说持戒分上、中、下,持戒差一点生人中;持戒中等的生六欲天中,持戒最好的生四禅定、四空定里,生色界和无色界。有人说我不持戒,我往生西方就行了。刚才讲了,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贱人身,何况大人相报?连人身都不可能得,你上哪儿往生西方?是不是?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说,我们对持戒应该有深刻的认识。

资料恭摘:妙祥法师 《吉祥经》讲记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