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黄夏年教授:南北朝时期的戒德

[为人处世] 发表时间:2022-08-05 15:32:25 作者: 阅读次数:
黄夏年教授:南北朝时期的戒德

南北朝时期的戒德

黄夏年

东晋佛教界人士曾经译过《戒德经》一卷。最早记载这一经名的隋费长房的经录云:“戒德经一卷或云《戒德香经》。”该经由“孝武帝世,西域沙门竺昙无兰,晋言法正,于扬都谢镇西寺兰取世,要略大部出。”唐智升曰:“戒德香经一卷(或云戒德经,出增一阿含第十三卷异译。)”另一唐代经目家圆照又曰:“诫德香经一卷(或云戒德经)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右出增壹阿含经第十三卷地主品异译。”现存的《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三之《地主品》系由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出,其内容由十个小经组成,讲述了十个小故事,突出供养的意义与灭贪嗔痴等佛教的思想。因经中有“世尊告曰:‘戒香、闻香、施香。是谓阿难,有此香种,然复此逆风香,亦顺风香,亦逆顺风香。诺世间所有之香,此三种香最胜、最上,无与等者,无能及者。犹如由牛有酪,由酪有酥,由酥有醍醐,然此醍醐最胜、最上,无与等者,亦不能及。此亦如是,诸所有世间诸香,此三种香最胜、最上,无能及者。’”故名《戒香经》。又佛陀指出,像外道提婆达兜名闻四远,戒德具足,名称悉备,乃能使阿 世王日来供养,实为荒唐。故他强调:“告诸比丘:‘汝等比丘,莫施此心,贪提婆达兜利养。所以然者,提婆达兜愚人造此三事,身、口、意行,终无惊惧,亦不恐怖。……设有比丘著于利养,而不获三法。云何为三?所谓贤圣戒、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而不成就。若有比丘不著利养,便获三法。云何为三?所谓贤圣戒、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若欲成此三法,当发菩心,不著利养。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由此可知,这本《戒德经》实为说供养的事情,与道德所说的“戒德”没有关系。此外,在唐代还有以“戒德”为名的寺院,如“贞观中,涪州宋尚礼者,薄学有神明,好为谲诡诗赋,罢县还贫无食,好乞贷。至邺戒德寺贷粟,数与不还。”
中国僧人对“戒德”使用最多的是在僧传里,这是用来表现高僧品质。在梁僧佑的《出三藏记集》有“僧伽跋摩,齐言僧铠,天竺人也。少而弃俗,清峻有戒德,明解律藏,尤精《杂心》。”梁慧皎《高僧传》里有“时蜀江阳寺释普明、长乐寺释道闇,并戒德高。”“跋澄戒德整峻,虚靖离俗。

”僧佑的师父定林寺达法师,“亦戒德精严,为法门梁栋。”总之,在道宣之前,“戒德”的使用在僧人笔下并不频繁,说明这时僧人们是谨慎的,而且这里的“戒德”仍然还是沿用了过去说法,像僧伽跋摩“清峻有戒德”,释普明、释道闇“并戒德高”等,都是说明他们持戒精严,具有高超的水平。不唯比丘有戒德,就是比丘尼也同样有戒德,道宣说“洎如来晦迹,慧日潜晖,女人戒德,渐将讹替。”同样,比丘尼在寻找依止师时,也要考察戒德的情况,《四分律比丘尼钞》里说:“《伽论》云:凡欲依止人者,当好量宜能长善法者;及问余人,云此比丘尼戒德何似,能教诫否?眷属复何似?有无争否?若都无者,然后依止此律。”

摘自《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4期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