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现行中国佛敎系统观

[东初法师] 发表时间:2019-06-05 16:37:25 作者: 阅读次数:

  现行中国佛敎系统观

  中国现行的佛学所流行的派别,有所谓十宗或是大乘八宗等分,若以各宗所被拨类及其思想构通的概念上,或是其研究的对象上,则不外乎五个系统,则以此五系就不难窥整个佛法之全豹矣。

  一、分析系的佛学

\

  所谓分析,就是对于宇宙万有若事若相详细分析的研究,宇宙万有现象不出乎色心二法,小乘俱舍论七十五法及唯识法相所论大乘百法,将整个森罗万象宇宙分得有条有理,此二大思想都集中在讨论宇宙的缘生无自性及事相的分析,俱舍是佛敎实在论的结晶,唯识是佛敎缘起论的结晶,也就佛敎思想主义的标帜,为佛灭后大乘佛学中巨大的思想,故在中国现行研究佛学的人,无论僧俗都趋于唯识法相俱舍二门,在日本佛学亦有「三年唯识八年俱舍」的风气,因为此二大思想却较近于西洋一班从心理出发的唯物唯心等哲理的思辩。

  二、律法系的佛学

  所谓律法就是律宗,为佛在世时所定制,其敎义主要点即在诸恶莫作,众善举行,二大定律,故其精神不在敎义的思辩而在行为上力持,佛法的根本却建在于律宗,而中国所流行的律藏唯小乘四分律,其于大乘十诵律梵纲经及僧祇律却不十分通行,盖由于小乘律制定精严微细而适合中国人的心理,而在日本佛敎徒却不注重小乘律而重视大乘律,故往往在小乘律为犯戒在大乘律中为不犯。日本佛敎徒竟有一派食肉带妻眞宗敎徒不重视小乘律,中国佛学各宗都有相当的位置,唯律宗少人究探。

  三、思索系的佛学

  此系佛学专在理性思索研究,讨论宇宙万有性圆果海。果澈因缘等哲学根本的问题,这可举之论宗,以华严宗天台宗为代表,思索的佛敎是佛敎哲学的根本。华严天台为中国佛学思索界巨大的树立。在佛敎史上很有位置的,在日本又由天台宗流出日莲宗一系。

  四、冥想系的佛学

  此系的佛学在主体方面即以禅宗为代表,在伴侣方面可以密宗代表。以心传心的禅风。及瑜伽三密的修法。皆为此冥想系的初步。冥想是印度宗敎独特的观想。在奥义书统治时代印度宗敎无论那一派,都以冥想的修炼,为人格修养的根底。我国宋明间的理学家也都喜欢以禅宗观想为养心的第一着。故那时禅宗独出一指,以及红羊毁佛以后,圣典伤失晓近以来中国的佛敎即是禅宗佛敎,故禅宗在历史要算是位有功者,俄尔该说转来:印度婆罗门冥想观与佛敎禅宗观想都有差界点。婆罗门敎以苦行与冥想合而为一。以为实行进修的第一条件,其次就着重于苦行。认为我们所以不能的解脱者就是因为有许多苦没有吃得尽,若是将这许多苦吃尽马上就会解脱。故在错谬婆罗门敎徒无故投火或投水,以找苦昧者不少,大乘佛敎郄不许这种邪见的举动,佛敎十二头陀苦行,不是无故去敎人找苦吃的。并且不完全重视在苦行,是以冥想为进修的方便,苦行是外,修冥想是内观。苦行是体修,冥想是心修,佛敎重在内观心修,所谓三界唯心以心为主,对外面体修都比较轻视,是以苦行为伴以冥想为中心,然修身亦必须修炼以人格向上为第一目标,故学佛者应当修学禅宗,禅为三增根本,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不同修六度或四谛,十二因缘,要修禅定,就生色无色天亦非定莫能往,故禅学郄为佛敎主要法门,其余若密宗修三业相定观……台密东密藏密,及瑜珈三密观法本尊观。华座观,从阿字观变圆性海重如心疑入我我入心疑。二而不二的法门,都是以冥想为结果的初步,天台止观一念三千性相净土观想念佛也不能逃出冥想思索的界域。

  五,信念系的佛学

  所谓信念系佛学其内容完全是以信念为根本,其实一切佛学都是以信念佛为根本,现在所谓信念是狭义的信念不是广义的信念。狭义信念是以凈土宗为代表,盖凈土宗之资粮是以信为第一步,相信西方极乐世界的确如阿弥陀经所说的庄严功能阿弥陀佛是报身如来是乘愿再来,在日本又从凈土宗开出眞宗融通念佛宗时宗,眞宗虽许食肉带妻但却以信念为等一步。

  由此观之,佛学虽有十宗八宗之分若详细研究不过是五门也。此乃依其思想及其对象而言。若以境行果来判定各宗界限。则三论宗唯识宗多在境相阐挥两蔬视行果二门,律宗禅宗及法华华严伴之。则多在行门实行而藐视境果。眞言凈土及法华华严伴之,则多在讲果位功德,总之研究佛学不能抱死板,也非是全部佛法就如是分类,须知佛中有平等殊特二门,若以平等门观之,一切法皆平等也。若以殊特门观之,则各宗皆有其殊特点。此乃有宗派之分者亦由斯也。

  东初,〈现行中国佛教系统观〉,《佛教与学佛》,第1卷第10期,1936,页4-6。

ad8
推荐阅读
ad10
精彩推荐
ad5
推荐内容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