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谛闲大师遗集 第一编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谛闲法师] 发表时间:2019-06-05 14:26:41 作者: 阅读次数: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民国十六年在宁波观宗寺编--

  述辑要疏缘起

  闲,于前清光绪八年冬,首听妙法莲华经,至法师品时,心窃慕之。本拟立愿,终身奉持全经,定为日课。频虑经文广多,未能每日讽诵,心颇踌。时同学赠以古吴石刻梵本普贤行愿品,初展读,至「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剎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有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心窃喜之,遂决意持此品为日课,终身奉为净土指南,此本至今,宝之若璧。光阴迅速,忽忽已四十余年矣!今年秋,杭州功德林经理,锺君康侯,邀集诸同仁,组织讲经会于城中菩提寺,祈讲请观音经。闲恐被机不溥,乃以病却之,坚不肯行。后易讲是经,遂欣然允可。复虑精神不敷,挈法子炳瑞副之。开经日,听者若云拥,竟无插足余地,日常万指围绕,似觉津津有味,如饮醍醐,人皆赞叹欢喜,获未曾有,岂非教被乘时也欤。自信持诵,不唐捐也。讲毕旋甬,一经月余,每日持诵,觉得当时所讲词句,俨然犹在唇吻之间。至腊月初,乃取清凉疏,圭山钞,首尾详阅一过,始知当日所讲者,若华岳之一尘耳。窃惟疏太约,钞过丰,至今又历千余年矣,时愈远,而根愈钝,人非昔比,所以久置高阁,阅者几希。闲为求丰约适宜,遂于十五日拈毫起草,采摭疏中精要言词,按科疏释。经前添以当日所讲之释题玄义,为便初学,非敢谓以被时机也。乃命名为辑要疏,如不以人废言,未始非供养海中之一滴也夫。时维民国十六年,岁在丁卯腊月二十三日搁笔。

  释谛闲述于四明观宗寺之密藏居。

  释题

  ○甲一 释经题

  ○乙一 总明五义

  ○乙二 别名五义

  ○丙一 释名

  ○丁一 释经名

  ○戊一 合释

  ○戊二 分释

  ○己一 释别名

  ○庚一 简定

  ○庚二 正释

  ○辛一 释大方广

  ○辛二 释佛华严

  ○己二 释通名

  ○丁二 释品名

  ○丙二 显体

  ○丁一 明须显体

  ○丁二 明正出体

  ○丁三 明决微疑

  ○丙三 明宗

  ○丁一 须明宗

  ○丁二 正明宗

  ○丙四 论用

  ○丙五 教相

  ○甲二 释译题

  释经

  ○甲一 长文

  ○乙一 结前起后--序分

  ○乙二 正说行愿--正宗分

  ○丙一 正示行愿

  ○丁一 菩萨征列名数

  ○丁二 当机按数征释

  ○戊一 当机总征

  ○戊二 菩萨别释

  ○己一 礼敬诸佛愿

  ○庚一 牒初愿名

  ○庚二 释行愿相

  ○辛一 释所礼果境

  ○辛二 释能礼因心

  ○辛三 释能礼心相

  ○壬一 总明

  ○壬二 别显

  ○庚三 结显无尽

  ○辛一 显无尽

  ○壬一 别名虚空

  ○癸一 反显

  ○癸二 顺释

  ○壬二 例显余三

  ○辛二 彰无间

  ○己二 称赞如来愿

  ○庚一 牒二愿名

  ○庚二 释行愿相

  ○辛一 明所赞果境

  ○辛二 释能赞因心

  ○辛三 辨能赞舌相

  ○庚三 结显无尽

  ○己三 广修供养愿

  ○庚一 牒三愿名

  ○庚二 释行愿相

  ○辛一 正明供行

  ○壬一 明所供果境

  ○壬二 明能供因心

  ○壬三 例所供物品

  ○壬四 明正供养

  ○辛二 校量显胜

  ○壬一 校量

  ○癸一 举所校量

  ○子一 总标

  ○子二 别释

  ○癸二 正明校量

  ○壬二 征释

  ○庚三 结显无尽

  ○己四 忏悔业障愿

  ○庚一 牒四愿名

  ○庚二 释行愿相

  ○辛一 举所忏罪多

  ○壬一 正举

  ○壬二 显多

  ○辛二 辨能忏心相

  ○壬一 辨能忏相

  ○壬二 明所忏境

  ○庚三 结显无尽

  ○己五 随喜功德愿

  ○庚一 牒五愿名

  ○庚二 释行愿相

  ○辛一 随喜诸佛德

  ○辛二 随喜六趣善

  ○辛三 随喜二乘善

  ○辛四 随喜菩萨德

  ○庚三 结显无尽

  ○己六 请转*轮愿

  ○庚一 牒六愿名

  ○庚二 释行愿相

  ○辛一 举所请境

  ○辛二 明劝请法

  ○庚三 结显无尽

  ○己七 请佛住世愿

  ○庚一 牒七愿名

  ○庚二 释行愿相

  ○庚三 结显无尽

  ○己八 常随佛学愿

  ○庚一 牒八愿名

  ○庚二 释行愿相

  ○辛一 随本师学

  ○壬一 明所学法

  ○癸一 明因中妙行

  ○癸二 辩果上胜因

  ○壬二 辩能学心

  ○辛二 随诸佛学

  ○庚三 结显无尽

  ○己九 恒顺众生愿

  ○庚一 牒九愿名

  ○庚二 释行愿相

  ○辛一 正明

  ○壬一 明所顺境

  ○壬二 明能顺心

  ○辛二 征释

  ○壬一 令如来喜

  ○壬二 增大悲心

  ○癸一 征

  ○癸二 释

  ○子一 法说

  ○子二 喻明

  ○子三 法合

  ○丑一 正合法

  ○丑二 重征释

  ○丑三 反结成

  ○丑四 结示知

  ○庚三 结显无尽

  ○己十 普皆回向愿

  ○庚一 牒十愿名

  ○庚二 释行愿相

  ○辛一 普收前九

  ○辛二 正明回向

  ○壬一 回向众生

  ○壬二 回向菩提

  ○庚三 结显无尽

  ○戊三 结益令知

  ○丙二 显经胜德

  ○丁一 校量闻经德

  ○丁二 显余众行德

  ○戊一 总明法行

  ○戊二 广显众德

  ○己一 偏举一行

  ○己二 列陈众德

  ○庚一 通明五果

  ○辛一 明增上果

  ○辛二 明等流果

  ○辛三 异熟果

  ○辛四 士用果

  ○辛五 离系果

  ○庚二 别显胜果

  ○辛一 显行愿功能

  ○辛二 明殊胜果报

  ○壬一 异熟报

  ○壬二 士用果

  ○壬三 增上报

  ○乙三 劝嘱受持--流通分

  ○丙一 结前胜德

  ○丙二 正劝诵持

  ○丙三 重举胜德

  ○甲二 偈颂

  ○乙一 标颂

  ○乙二 正颂

  ○丙一 颂正示行愿

  ○丁一 正颂行愿

  ○戊一 颂第一愿

  ○戊二 颂第二愿

  ○戊三 颂第三愿

  ○戊四 颂第四愿

  ○戊五 颂第五愿

  ○戊六 颂第六愿

  ○戊七 颂第七愿

  ○戊八 合颂后三愿

  ○己一 合颂三愿

  ○己二 分颂三愿

  ○庚一 颂第八愿

  ○庚二 颂第九愿

  ○庚三 颂第十愿

  ○辛一 别发大愿

  ○壬一 受持愿

  ○壬二 修行二利愿

  ○壬三 成熟众生愿

  ○壬四 不离愿

  ○壬五 供养愿

  ○壬六 利益愿

  ○壬七 转*轮愿

  ○壬八 净土愿

\

  ○壬九 承事愿

  ○壬十 成正觉愿

  ○辛二 总结大愿

  ○丁二 愿同二圣

  ○戊一 ?同普贤

  ○戊二 双齐二圣

  ○戊三 结归回向

  ○丙二 颂显经胜德

  ○丁一 超颂显余众行德

  ○戊一 超颂胜果

  ○己一 显极乐胜果

  ○己二 总收行愿无尽

  ○戊二 追颂校量闻经德

  ○丁二 追颂五果

  ○戊一 颂增上果

  ○戊二 颂等流果

  ○戊三 颂离系果

  ○戊四 颂异熟果

  ○戊五 颂士用果

  ○戊六 颂究竟果

  ○丙三 颂劝嘱受持

  ○丁一 颂前诸行

  ○丁二 颂显胜益

  ○丁三 结成回向

  ○甲三 结归

  ○乙一 结彰众喜

  ○乙二 归功佛说

  ○丙一 释尊印赞

  ○丙二 经家归功

  ○丁一 功归佛说

  ○丁二 时众受持

  ○戊一 列持众

  ○己一 菩萨众

  ○己二 声闻众

  ○己三 杂类众

  ○戊二 总彰受行

  释题

  ○甲一 释经题

  ○乙一 总明五义

  举凡释经,仰遵吾祖,辄陈五义。释经题中分二,初总明五义分四:一标名,二生起,三引证,四通别。标名者,一、人法兼喻三事具足为名。二、一真法界性具三千为体。三、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为宗。四、拔众生苦与佛果乐为用。五、圆顿大乘第一乳味为教相。生起者,要悟真理,须先知名,欲彰大教之功,乃立具足之号,故先释名。使闻名以识体,如获兔而忘,见月而忘指,故次显体。虽明一真之体,备显性德圆融,不论妙行之宗,真体无繇契会,故次明宗。自行曰宗,化他曰用,内行既着,外用乃彰,故次论用。以四义为指南,复须教相为区别,故后判教,使偏圆不滥,时部甄分也。引证者:文云:「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故以三世具足为名。文云:「虚空界尽,愿王乃尽,而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愿王亦无有尽。」故以真界性具为体。文云:「是人命终,最后剎那,世间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以愿王导归为宗。文云:「若人诵此愿王,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供养,此人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故以拔生与佛为用。华严大经,是佛初说,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又如从牛出乳,故以乳味为教相。通别者,西天诸祖,东土人师,各申佛经,俱造诸论,若释题目,五章则通。又宗释不同,大小殊异,若释题目,五章则别。

  ○乙二 别名五义

  ○丙一 释名

  ○丁一 释经名

  ○戊一 合释

  合释者,如清凉国师,直释七字云:「极虚空之可量,体无边涯,大也。竭沧海之可饮,法门无尽,方也。碎尘剎而可数,用无能测,广也。离觉所觉,朗万法之幽邃,佛也。芬敷万行,荣耀众德,华也。圆兹行德,饰彼十身,严也。贯摄玄妙,以成真经之彩,经也。」。总斯七字,为一部之宏纲,则无尽法门,思过半矣。

  ○戊二 分释

  ○己一 释别名

  ○庚一 简定

  一切诸经,别名无量,举要言之不外七种:一单人,二单法,三单喻,四人法,五人喻,六法喻,七人法喻,三事具足。单人,如佛说阿弥陀等。单法,如般若等。单喻,如梵网等。人法,如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等。人喻,如菩萨璎珞等。法喻,如妙法莲华等。三事具足,如本经等。

  ○庚二 正释

  ○辛一 释大方广

  大,以当体得名,离绝为义。方,以就相得名,常?为义。广,以从用得名,包博为义。此三字,直指吾人现前生佛同体之心性也。心性具无量德,受无量名。云何具无量德?谓性体,性量,性具。性体者,离四过,绝百非,体性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无古无今。性量者,?穷三际,横?十方。世界有边,虚空无边。虚空有边,心性无边。现在有边,过未无边。过未有边,心性无边。无尽无尽,无量无量。性具者,具十法界也。举凡十界,依正色心,假名实法,心性无不具也。欲令易解,作此三说。得意为言,即性具是性体性量。性体离过绝非,性量?穷横?。即性具十界,离过绝非,?穷横?。今言大者,指性体也。方者,指性量也。广者,指性具也。性体即中谛,性量即真谛,性具即俗谛。中谛统一切法,故言大。真谛泯一切法,故言方。俗谛立一切法,故言广。性体即心之体大,性量即心之相大。性具即心之用大。故知大方广,直指吾人现前一念之体相用,乃天然之性德也。云何受无量名?此心性,或名空如来藏,或名不空如来藏,或名空不空如来藏。或名真如佛性,或名一真法界,或庵摩罗识,大圆镜智,性觉妙明,本觉明妙等皆是也。欲知三字分别显性,请阅圆觉经讲义释题。

  ○辛二 释佛华严

  上三字,直显性德。此三字,巧显修德。全性德而起修德,不三而三。全修德即是性德,三而不三。言性德既是离过绝非,?穷横?,而修德亦一一无非离过绝非,?穷横?也。先出三字名义,佛以就果得名,觉照为义。觉则悟大夜之重昏,照则朗万法之幽邃也。华以从喻得名,感严为义。感是感果。万行圆成故。严是严身,众德悉备故。严以功用受称,资庄为义。资广大之体用,庄真应之佛身。上二字,是因果别相,此严字,是因果总相。因修万行为能严,果彰众德为所严,能严所严皆云严也。次释三字广义。大疏以十义释佛,一法界义,谓性德真常,十界依正,法法皆佛,是法身佛也。二本性义,指根本智,谓智光寂照,玄鉴无私,即本具天真佛,成报身佛也。三涅槃义,涅名不生,盘名不灭,是依体受称,疏主意以从用得名,谓从体起用,化用自在,化毕归寂,名涅槃佛,即应身佛也。四随乐义,谓乐是乐欲,指机感,随是随顺,指圣应。所谓有求必应,无感不通,即意生身佛也。五成正觉义,谓因圆果满,道树告成,即菩提身也。六愿义,谓称性宏愿,体周法界,即愿身也。七三昧义,三昧,云正定,定属福德,由依大定,积福圆满,即福德身也。八业报义,谓报得相好,微妙难思,用严法身,由因善业,即庄严身也。九住持义,谓安住觉道,持摄迷流,福泽四生,恩沾九界,即力持身也。十心义,谓万法由心转回,威势仪容映夺,即威势身也。上来十义,第一当大字,第二当方字,第三四合指广字。第五当佛字,六七合指华字,第八当严字,第九当经字。前六字为别题,经为通题。若别若通,皆不离于一心之所回转,故第十总包上九,可谓总标七字,十佛齐融,为斯教主,示物等有证必玄同也。华亦十义:一含实义表于法界,含藏性德故。二光净义,本智明显,无不照了故。三微妙义,一一行门,皆同法界故。四适悦义,顺物机宜,令生欢喜故。五引果义,行为生因,结成正觉故。六端庄义,行与愿俱,恰恰相等故。七无染义,行与定俱,处浊恒清故。八巧成义,所修德业,不作自成故。九芬馥义,众德住持,流香弥远故。十开敷义,众行敷荣,心华灿烂故。此十义诠华,如次对前,为十佛因,亦不离题之七字故。严亦十义,即上十华,同严一佛,为严不同,即有十义。又此十华,如此严前十佛,即是十义故。以华为能严,佛为所严。佛华为别相,严为总相。

  ○己二 释通名

  通名指经字。经亦十义:一涌泉义,谓深入经藏,谈吐不穷,如泉源混混,涌注不竭故。二出生义,谓得经幽旨,言论出生,从一生十,辗转资多故。三显示义,显理具三千,示事造三千,的是经中之奥义故。四绳墨义,谓楷定正邪,如木随绳而正直,喻心随教而离邪故。五贯穿义,教中事理,智断,行位,因果等,穿成一贯,不令零落故。六摄持义,谓摄持所化众生,归于本源,不令攀缘六尘,轮回五道故。以上六义,依佛地论。七常义,万古常规故。八法义,千叶同轨故。此二义是梁昭明太子所出,感法师,以此常法二义,解绳墨涌泉云:法则举直以措枉,绳墨以譬之。常则汲引而无竭,涌泉以况之。九典义,谓妙理圆正,无偏邪故。十径义,超出生死之径路故,释经名竟。

  ○丁二 释品名

  入、证入也。有能、有所。不思议境界,为所入,普贤行愿,为能入。言不思议者,心言罔及故。问、何法心言罔及为不思议?答、即解脱境是。解脱境界,所以称为不思议者,具含四义:一事相,境界无边,故不思议。二理性,境界深远,故不思议。三理事无碍,故不思议。四以性融相,重重无尽,故不思议。言解脱,亦有二种:一作用解脱,谓作用自在,脱拘碍故。二离障解脱,谓用二智照,离二障故。由于内体无障,故得外用无累。二义相成,总名解脱。境界亦二:一分剂境界,如国强域,各有分剂,佛与普贤,德用分剂,无能及故。二所知境界,理境深远,事境无边,事理无碍,性相融通,唯佛与普贤,方究竟故。由于内证所知无边之境,故能外用无有涯涘。二义相成,总名境界。即于二境,得二解脱,此二不二,故不思议。以上言所入也。言普贤行愿者,夫行之与愿,如鸟二翼,车二轮,阙一,即不能翔空致远,必须二翼完全,始可翔空。二轮具足,才能致远。然普贤是人,行愿是法,此品以人法为目,且人之与法,俱堪称为普贤。约人而言,谓普贤行愿故。约法而言,谓法界之善,为普贤法故。言人普贤者有三:一道前普贤,指资粮加行二位。谓曲济无遗曰普,位邻亚圣曰贤。二道中普贤,即登地以上位,谓德周法界曰普,至善调柔曰贤。三道后普贤,谓已证极果曰普,不舍因门曰贤。约义而言,谓已成佛竟,行德周备,自利已圆,上无求进,不舍悲愿,唯务济生,隐实德而现权形,示居因而号菩萨,即观音文殊等皆是也。果无不极,因终不舍。若斯菩萨,均得称普贤也。言法普贤者有二:一指体名普贤,谓妙体周?曰普,随缘成德曰贤。二约用名普贤,谓一即一切曰普,一切即一曰贤。在一尘而广大悉备,在万有而独立不移。其体如是,其用亦然,以上言能入也。能所契合,泯绝无寄,斯为真入耳。品,类也。佛说此经,在逝多林,即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约时,居第四,虽说在般若,义属华严,故结集大士,结归第一时部类,故云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云尔。此一品,有四十卷,今是最后一卷。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引华藏海众,往生极乐,故古人取列净土三经之下,为净土四经。时人多有作为日课,深有见焉,释名竟。

  ○丙二 显体

  ○丁一 明须显体

  名为宾,体为主,名是假名,体是实质。名为体上之能诠,体为名下之所诠。凡种种文字,无非名言。文存所依之理,即体也。而一切文字名言,均须因文达理,因言得体,如因筌得鱼,因指见月。若但逐名,而不悟体,如捉蛇尾,反遭其螫。世尊所以常为弟子说筏喻也。如云:未渡河者,须用筏,已到岸者,不须舟也。经教亦然。未悟心者,须用文字,已悟心者,一切名言,皆剩语也。如此经者,大方广佛华严,是经名。普贤行愿,是品目。乃至四十卷全文,一一无非能诠之文言。就兹言下,一一皆显所诠之理体,得此体已,方能全性起修,以修合性。前之释名一章,总诠三法。今之显体一章,别在法身。宗章,别在般若。用章,别在解脱。教相,分别总别。故于释名之后,须先显体也。体义有三:一者礼体义。体虽法身,必具二德,虽具二德,还属法身。具二德,故非纵。属法身,故非横。不纵不横,故成妙体。妙体贵极,诸法中尊。一切万行之所归趣,无量功德之所庄严,种种言辩之所诠显。犹众星拱北辰,流归东海,故须以礼释体。明是贵极之法,法身德也。二者体底义。谓悟此体者,穷万法之源,到实相之底,故以底释体。明是透彻之宗,般若德也。三者达义,谓得此体者,会万殊而不二,?众法而无遗,故以达释体,明是无碍之用,解脱德也。综此三义,为一妙体。迷之,则历劫长沦。悟之,则当下具足。经云:「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此堪证明历劫长沦也。又云:「诵此普贤大愿王,相好智慧咸圆满,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此堪证明当下具足也。岂非名后先须显体之明证乎。

  ○丁二 明正出体

  今所出之体,而非华严全部,乃出当品别行一卷之体也。名虽有异,体即不殊。此品以一真法界性具三千为体。论云:「一真法界性,具足十法界,依正本圆融,生佛无殊致。」意显寂寥包博,虚旷冲深,总赅万有,即是一心。性绝有无,相非生灭,莫寻其始,宁见中边。迷之则生死无穷,解之则廊尔大悟。诸佛证之,妙觉圆明,现成菩提,为物开示。原无名词,强号之为一真法界,性具三千。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言无差别者,即指此体也。此之妙体,性非染净,?能出生染净诸法,故曰性具三千。言三千者,假名一千,谓佛假名,乃至地狱假名。实法一千,谓佛五蕴,乃至地狱五蕴。国土一千,谓佛依报乃至地狱依报。随举一名,随拈一法,随指一尘,无非法界。理事顿足,无欠无余。言此假名,实法,国土。并云千者,须知吾人介尔一念心性,试观一念起时,必落一界。一界,即具十界,十界互具,则成百界。如此百界,各具性相,乃至本末究竟等十如是。以百界论之。便成千如是矣。故曰介尔有心,三千具足。只此介尔极微劣心,三千性相,炳然顿具。非前非后,不减不增。何以故?一念体圆,名为理具。随起念时,即名事造。所以念体念用,同名为心。念体,则冥乎理具,而理具还包事造。念用,则成乎事造,而事造还含理具。故得事理两重三千,皆即一念心中圆具。如帝网珠,光光融摄,重重无尽,难议难思,故曰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心性欤。

  ○丁三 明决微疑

  此品是华严经最后之一,原名入法界品。今译为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既是华严,宜但用法界二字为体足矣!何须前添一真,后加性具三千耶?以别行品,贵在愿王,导归极乐。而愿王导归,是此卷之妙宗。宗非体而不立,故于法界下加性具三千,意显生佛之假名,五阴之实法,净土之依报,皆吾人心性本具之三千。俾修净业人,读诵此经,庶几不起外求之念。须知一真法界,即心性之异名尔。显体竟。

  ○丙三 明宗

  ○丁一 须明宗

  前显体,显性德。今明宗,明修德。性属于理,修属于事。性修原自交成,理事由来不二。性假修显,修藉性成。全性起修,故不二而二。全修在性,故二而不二。方之梁与柱,是屋之纲维,屋内空,是梁柱之所取。今以屋空喻体,梁柱喻宗,繇有梁柱,方得受用屋空,故次体之后,须明宗也。

  ○丁二 正明宗

  宗,趣也。乃修行之喉襟,会体之枢要。若行者不识宗趣,将何以领会不思议之妙体乎?故宗趣不可不知。此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为宗。经中十大行愿,愿繇性发,行从性起,一一行愿,无非称性之修德也。性德离过绝非,?穷横?,是故十大愿王,一一皆离过绝非,?穷横?也。所以经中十愿之文,前九大愿,一一皆云尽法界虚空界。第一愿云: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等。第二愿云: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等。此皆称性之谈也。所谓导归极乐者,须知极乐世界,为法界藏土,亦即称性之净土也。以称性愿王为因,即是以不生不灭为本修因。以称性极乐为果,即所谓然后圆成果地修证。私谓圆明法界性,不变能随缘,圣凡与净秽,皆依心变造。十大愿王,繇心发也。极乐世界,唯心土也。导念佛人归于净土,归唯心之净土也。华严善财,华藏海众,悉是登地大士。普贤尚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何人斯,宁不愧煞!明宗竟。

  ○丙四 论用

  用,是力用。亦名功德。如来,以权实二智,鉴机施教为功能。此经以拔众生苦,与诸佛乐为德用。须知庸凡与佛圣,迷悟虽有殊,我心与佛心,究竟无有二。佛圣,果人也。成就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种种功德。庸凡,因人也。具无量恒沙烦恼,造无量恒沙业系,受无量恒沙生死,迷悟之相,犹若云泥。而言无二者,据相,则不二而二。约性,则二即不二。盖佛是悟众生心内之佛,众生是迷佛心内之众生。悟者,悟众生本具性体性量性具也。迷者,迷诸佛所证性体性量性具也。心性之妙,岂受其迷。迷而不迷,斯言有在。是故众生本具性体,即诸佛法身。性量,即报身。性具,即应身。先德有言: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佛即心,心即佛,未举念时,早已成就。纔举心念,即便圆成。所谓感应道交,冥通圣智,不其然乎。经偈云:「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是拔地狱苦之力用也。地狱极重之苦,尚能速疾消灭,其鬼畜修罗之苦,不待言矣!恶道重苦尚拔,善道轻苦,又不待言矣!六凡分段苦尚拔,而三圣变易微苦,尤可知矣!经中校量闻经功德,谓若人以满十方佛剎微尘数世界,上妙七宝,供养尔所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剎微尘数劫,所得功德,不如闻此愿王所得功德,比前功德,虽有百千万亿分,亦不及一。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最少,一四句偈,此善男子,善得人身,所获福德,如偈云: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伏诸魔众。成等正觉转*轮,普利一切诸含识。此是与诸佛乐之明证也。佛乐尚与,菩萨神通乐,二乘涅槃乐,诸天五欲乐,均不待言矣!故以拔苦与乐,为此品之胜用也。论用竟。

  ○丙五 教相

  教,是圣人被机之言。判是分别异同之致。此经于五时中,是第一时。如日初出,先照大高山王。于五味中,即是乳味。大经云:「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以譬如来五时说法次第。牛、喻佛。五味,喻教也。于化仪,属顿教。于化法,兼明别教,正明圆教。故以圆顿大乘,第一乳味为教相也。判教竟。五重玄义已竟。

  ○甲二 释译题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译者,易也。谓翻易梵土之文,译为中国之字也。天子宣令曰诏。奉、遵也。奉诏、犹云遵令,即遵依天子所令也。般若,是译师之德号。梵云般若,华言智慧。译师原名金刚智慧,意取从金刚心中所起之智慧。金刚,以坚利为义,言译师以智利自,而能破惑证真,以慧利他,令他亦能破惑证真也。三藏,是显译师之才能,谓译师之才,能博通经律论三藏,故敢将梵策东来,贡献代宗圣主,普利中华也。罽宾、即北天竺界,羯湿弥罗国之别名。唐言贱种,谓此国最初,系种族贫贱,原非王种之贵族也。此经梵策,自唐代宗贞元十二年六月五日起首翻译,至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译成进上也。

  释经

  ○甲一 长文

  ○乙一 结前起后︱︱序分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此文虽是大部最后一品,而文义三分宛然,此段文结前起后即当品之发起序。初二句,结前所说已毕。谓说偈称赞如来殊胜功德,大概如是而已。告诸下二行,重宣佛德无尽,叹莫能穷。当时普贤菩萨,告现前海会诸大众,及当机善财童子言。善男子,丈夫之美称也。调柔为善,挺特名男。假使犹言设若。不可说不可说,是极大数之名词。谓如来胜妙功德,不可思议。莫道我普贤叹莫能穷,设若尽十方一切诸佛,以无?辩才之口,经如许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尽将佛剎,磨成微尘,一微尘为一劫,极微尘数劫,日日无间,相续演说,亦是说不穷尽也。若欲下二句,正当发起序之正意。谓如来胜妙功德,是全性起修,性既无尽,修亦何穷。所以说佛功德,不可思议。纵佛口宣说,亦不能穷尽也。汝等现前大众,若欲成就如来胜妙功德门者,应当如我所修十种广大行愿,称性发愿,依愿立行,则如来胜妙功德,不期圆成而自然圆成矣。序分竟。

  ○乙二 正说行愿︱︱正宗分

  ○丙一 正示行愿

  ○丁一 菩萨征列名数

  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首句,征词。一者下,正列。谓菩萨列示行愿十种,以表称性所修,?穷横?,无尽无穷。

  ○丁二 当机按数征释

  ○戊一 当机总征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戊二 菩萨别释

  ○己一 礼敬诸佛愿

  ○庚一 牒初愿名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

  言礼敬者,礼属身业,谓合掌,低头,曲躬,俯伏,反掌接足,俱身分事也。敬属意业。谓收摄妄想,端秉一心,虔诚恭谨,摄散破昏,皆意地事也。但礼不敬,劳而无功。是故大疏,列十种礼:一我慢礼,如碓上下,无恭敬心。二唱和礼,高声喧杂,词句浑乱,如僧赴应,身不端肃,意不虔诚。三恭敬礼,五轮着地,捧足殷重。四无相礼,深入法性,离能所相。五起用礼,虽无能所,普运身心。六内观礼,但观内心,不观外像。七实相礼,实相无相,内外一如。八大悲礼,随一一礼,普代众生。九总摄礼,摄前六门,以为一观。十无尽礼,普为法界,无尽无尽。

  ○庚二 释行愿相

  ○辛一 释所礼果境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

  境,即称性修成事造之境也。理性横穷,故事造之境亦尽空?界也。十方是横?,三世是?穷,三世无际,十方无边。一切剎海,无涯无畔。而现坐道场之诸佛世尊,如空中微尘之数,大似帝网之珠,主伴互映,无尽无尽。

  ○辛二 释能礼因心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

  境与心,原非二物。境既普周,心亦如是。众生繇迷覆障,不隔而隔,焉得自知?故假普贤行愿法力,并繇自心深信解力,故得明明了了,如对目前也。大经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亦此意耳。

  ○辛三 释能礼心相

  ○壬一 总明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身礼拜,口称名,意作观。三业所对,无非佛境。故云悉净。时不间隔,故云常修。身净无三恶,口净无四过,意净无三毒,故悉净也。时有间隔,即有染污。今既相续,故常修也。

  ○壬二 别显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一一身,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

  前既一身之前,能现多佛,今则一佛之前,能现多身。身是法界身,佛是法界佛,一亦法界,多亦法界,一身礼一佛,即前十礼中第三礼。多身礼多佛,即第十礼也。

  ○庚三 结显无尽

  ○辛一 显无尽

  ○壬一 别名虚空

  ○癸一 反显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

  意谓虚空原无有尽,礼亦无有尽也。今云虚空世界设使有尽,故云反显。

  ○癸二 顺释

  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言虚空界既不可尽,我礼如何肯尽,是顺释也。

  ○壬二 例显余三

  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如是二字,承上文意,不是结词。乃至二字,并非超,是转语词。

  ○辛二 彰无间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相续,即无间也。自非普贤观行之力,如何得念念无间。愿智者审谛思惟,幸不以生灭之心,取相之礼,而修持之,自然不生疲倦之心,不起厌足之念。以下九门,可以例此。

  ○己二 称赞如来愿

  ○庚一 牒二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

  言称赞者,称、谓称扬。即称述圣德,宣扬优美。赞、谓赞叹。即赞颂德大,褒叹功高也。如来为十号之首,乃仿同先?号也。金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指法身如来也。转*轮经云:「一切智名如,正觉名来。」指报身如来也。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指应身如来也。虽云三身,实非定三。法身,如净月,报身,如月光,应身,如月影。亦非定一。若说是一,三义宛然,若说定三,同是一月。

  ○庚二 释行愿相

  ○辛一 明所赞果境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繞。

  此所赞境文,较前所礼境文,宽廓广多。观此,可见前后文辞,俱有影。释义,照前例知,可不繁赘。

  ○辛二 释能赞因心

  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

  此文较前,亦有影。前科,彼此详,此科,彼详此。谓法力,但心力也。今既言悉以,即亦含在其中矣。

  ○辛三 辨能赞舌相

  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

  此文有四义:初至言辞海三句,标能赞相。称扬句,正辨称赞。穷未句,赞所经时。末句,明其周?。言出过等者,大部出现品中,有一天女,有妙舌根。经云:「譬如自在天王,有天彩女,名曰善口,于其口中,出一音声,其声则与,百千种乐,而共相应」。彼天女者,出妙音声,不过但合天乐。今以普贤胜解力,所出音声,?合法界,云出过也。余如文不赘。

  ○庚三 结显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如前文释,可以例知。

  ○己三 广修供养愿

  ○庚一 牒三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

  言广修者,谓广罗五尘贵品,修饰百味珍馐,陈供法界如来,奉养十方海会。

  ○庚二 释行愿相

  ○辛一 正明供行

  ○壬一 明所供果境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繞。

  释义例前。

  ○壬二 明能供因心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

  例前可知。

  ○壬三 例所供物品

  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云,天音乐云,天伞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

  首句,总标。诸供养具,不出五尘。如文所显。须知一切诸佛,历劫行因,皆修品物,供养世尊。如我释尊,第二僧祇,于然灯佛前,买华布发等,乃至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所谓下,别释。华、眼根所对,色尘也。乐,耳根所对,声尘也。香,鼻根所对,嗅尘也。衣,身根所对,触尘也。诸香与灯,俱触尘所摄。所谓者,原上诸供具之说,而进显之词也。一一云天,非人间贱品,表尊贵之意。一一云云,表品物之多,周?之意。如须弥山,高大意也。如大海水,宽广意也。文中所出,犹是举,如是众多品物,供养诸佛。一一皆有广大果报。香言种种者,谓沉,檀,?卜,龙涎,金馥等。华言种种者,谓须曼那、阇提、末利、及天上波利质多罗树,拘?陀罗树等。涂香者,谓和合诸香,煎成香水,以涂身手。行者当供养时,一一俱当发愿。供涂香时,作是愿言:愿无漏涂香,磨?热恼者,脱彼诸地狱。一切炎蒸苦。供烧香,当愿云:由我供焚香,得佛无碍智,愿回此香云,气馥寒冰苦。灯供养时,作是念言:由我献灯明,获佛智光照,照彼阿修罗,永改骄狂性,傍生鞭挞苦,互相害吞啖,愿得慈惠心,常生人天路。余如大经云云。

  ○壬四 明正供养

  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问:如上所列多多供品,如何办得?假使能办,又如何能常供养如上所列多多佛耶?答,须知一香一华,无非中道。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故,尽虚空界。即假故,如云普?。即中故,一亦法界,多亦法界。一一品物,无不称于真理。各各等虚空界,即以全法之身,游诸剎土。称真之物,供养诸佛。是故菩萨,不虚行于所修,常值诸佛,恒不失时。一切品物,常称真而成就也。幸勿生疑。

  ○辛二 校量显胜

  ○壬一 校量

  ○癸一 举所校量

  ○子一 总标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谓以前所列供养虽多,一一无非世间财物,总属有为。何如以法供养之为愈乎?故此总标云,诸供养中,以法为供养之第一也。

  ○子二 别释

  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问:云何为法供养?如文列明七行,皆法供养也。第一如说修行。大论云:「能行说为正,不行何所说,若说不修行,不名为智者」。据此,如说修行,方得佛法。是为以法供养也。法句经云:「虽诵千言,色情愈固,不如一解,心境忘怀。虽诵千言,不敬何益,不如一行,欣乐奉修」第二利益众生者,十地品云:「所修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诸佛出世,本为利乐一切众生,故利生名法供养也。第三言摄受者,经又云:「诸佛出世,本为慈悲心,摄受众生」。故以摄受众生,名法供养也。所以维摩居士,以善方便,居毗耶离,常以六度行,摄取六蔽众生是真供养。第四言代众生苦者,诸佛世尊,以大悲心,出现于世,故曰为众生故,而起大悲心。今言代苦,即是上契佛心,是为真法供养也。第五言勤修者,经云:「不舍勤修一切善法,善法若不勤修,便不能利乐众生,即与佛心相违」。故以勤修善根,是法供养也。第六言不舍菩萨业者,经云:「若舍菩萨所修事业,是亦不能利乐众生」。故以不舍菩萨事业,为法供养也。第七言不离菩提心者,文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故以不离菩提心,是为真法供养也。大部经云:「善男子?汝应如是解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非以世间财宝饮食,名供养也,何以故,如来恭敬尊重法故。

  ○癸二 正明校量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此段经文,必先释义,而后明正意。释义者,言如前供养者,即指向所言华云香云等多多品物。供养极微尘数如来。能供财大,所供佛多,自然获得无量功德。若比校之于法供养之一念功德,犹不若也。详而言之,彼财供养之百分,千分,百千俱胝那由他分,乃至优波尼沙陀分,皆不及法供养之一分也。梵云迦罗,华言?折人身一毛,以为百分。意谓,尽人身之毛,皆为百分,取数多义。俱胝,那由他,均是大数名词。梵言优波尼沙陀,此云近少分。意取碎大块为微尘,尘数虽多,亦不及一也。正意者,经中正意,所以设此校量者,唯恐钝根行者,祗知以能供财多,所供佛多,获福必多。但着事行,不修理观。乐着有为,不信无为。永嘉所谓: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非虚语也。如上今解,行者了达一香一华,无非中道,即空即假即中。正供养时,心中作观,及以发愿,则财供,即成法供。维摩所谓:于食等者,于法亦等。于法等者,于食亦等。是为钝根人而设此校量,读者幸勿滞文而害意也。

  ○壬二 征释

  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首句征。谓何以如上多多财供,犹不及少分之法供耶?以诸下释。第一行,标举。所以谓诸佛世尊,尊重法故。以如说修行七行,俱能出生诸佛故。次一行,结显法胜。所以财供,校量不上也。

  ○庚三 结显无尽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今言最胜二字,显出前之多多财供。不徒财供,兼有法供。正供养时,作观发愿。即是财法二供,等无差别。事与理称,所以一一结归无尽也。

  ○己四 忏悔业障愿

  ○庚一 牒四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

  言忏除业障者,梵言具云忏摩,华云悔过,据此则翻忏为悔也。前列名为忏悔者,即是半梵半华也。忏者,陈露先罪。悔者,改往修来。有云梵语忏摩,华言请忍。下加以悔,意言,请三宝忍受悔过,兴善罚恶,追变往愆也。业障二字,举中以赅前后。所谓烦恼障,业障,报障。今云忏除者,一忏俱忏,亦是举一即三意也。须知业由惑生,报由业感。惑业报三,如恶叉聚。生则俱生,灭亦俱灭。今之忏除,岂是仅除中间,而不除前后,无有是处。造罪,必三业俱来,忏除,须事理双忏,事是作法忏,以除身口二业。理即实相忏,除意地业也。当此去圣时遥,众生业重。非事忏不为功,事忏,须对三宝前发露首罪。至诚恳祷,五体投地。如大山崩!理忏,如普贤观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宜至诚,忏悔六情根。」维摩教观罪性,不在内外中间,俱理忏也。

  ○庚二 释行愿相

  ○辛一 举所忏罪多

  ○壬一 正举

  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

  贪瞋痴是业因,惑也。身口意是业缘,动之,不论善之与恶,均属于业。作诸恶业,即是业体。唯识论云:「大乘三业,皆以思为体。」动身之思,发语之思,及思当体,皆业也。故知身口意,是造业之机器。动三之思,名为三业。业有三种:一善,二恶,三不动。今唯取恶,为忏除故,故唯取恶。以善与不动,毋须忏故。

  ○壬二 显多

  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此段经文,宜引佛名经释之。经云:「独头无明,为烦恼种,无始受身以来,经无量劫,则劫不可数。一一劫中,受种种身,则身不可数。于一一身,造种种业,则业不可数。」故文云:「无量无边,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所幸无形,不见相貌。设有相貌,无处安容。据理而言,苟能忏之恶业清净者,所获功德,亦尽虚空界,不能容受也。如闇室之暗,?满一室。经历千年,其暗如故。须臾灯光照室,其光所?分量,一须臾顷,便与室中千年之暗,分量齐等。故婆沙论忏悔功德云:「此忏悔一念之善,如有形色者,大千世界,不能容受,以敌对相翻,一一即真功德故!」

  ○辛二 辨能忏心相

  ○壬一 辨能忏相

  我今悉以清净三业。

  此明忏罪之机器也。昔因三业染污,故无罪不为。今明三业清净,故无罪不忏。亦敌对相翻也。

  ○壬二 明所忏境

  于法界,极微尘剎,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首句有二意:一者,三业俱一思为体,思体周?,故昔造罪,尽空界不能容。今忏悔清净之思,亦周?也。二者,三业俱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假中。即空,故尽虚空。即假,故?法界。即中,故横?普周也。次二句正辨所对。昔因亲近恶友,违背良师,今于十方诸佛前,诚心忏悔,亦敌对相翻也。诚心句,简不至心。缓纵情虑,罪不灭也。谓自此已后,不复造恶,恒常安住清净戒品之中,则自然一切罪灭,一切福生。所谓革故不造新,灭业障如翻大地。

  ○庚三 结显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己五 随喜功德愿

  ○庚一 牒五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

  随,是随顺,不违逆意。喜,是欢喜,不厌恶意。谓随其见闻,无问大小,乃至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欢喜也。大疏云:然余处随喜,在劝请后,今之随喜,是忏中别义。事势相连,故先明之。

  ○庚二 释行愿相

  ○辛一 随喜诸佛德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密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初缘界广,故云尽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次言佛多,故云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三从因至果,初发心是因,一切智是果,为一切智。中间拚舍身命,经劫常行。所经之劫,非是少时,故云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所舍身命,亦非少数,亦有尔所微尘数。舍头目手足,诚难行苦行也。如我世尊。昔作雪山童子,为求半偈,拚舍全身。为萨埵王子,舍身救虎。为六牙象王,自投猎者。作圆满福智王,施眼睛。为金色鹿王,舍身求道。乃至为最上身菩萨,施头目髓脑。广如菩萨本行经说,阅者详之。波罗密门言种种者,依六度扩充,有八万四千也。诸度尚圆,檀度,宁不兼于内财乎?智地言种种者,即心地品之四十地也。是福智齐修,所以能二严克备耳。言及般涅槃分布舍利者,谓众生机尽,佛应云亡。如薪尽火灭,势必然也。佛以大悲熏修。遗留舍利,普令众生,灭罪生福也。末二句,正言随喜。善根,犹言功德。

  ○辛二 随喜六趣善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

  六趣,即六道,举所依之报也。四生,谓胎卵湿化,举能依之果也。天上六欲,人间四洲,固然有善可喜。而三途苦趣,有何善可论乎?今所以云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彼虽极苦,不得谓无一尘之善也。

  ○辛三 随喜二乘善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

  声闻,有四向四果,皆超凡入圣人也。初果至四果向,皆居学地,研真断惑,名有学位。唯第四阿罗汉,真穷惑尽,名无学也。俱是闻佛声教,故皆称声闻。梵语辟支迦罗,华言独觉,又云缘觉,出有佛世,闻十二因缘,觉悟真谛之理,故称缘觉。出无佛世,独宿孤,观缘悟道,名为独觉。此二种人,未得道前,称有学。了道证真,称无学。此二乘人,为自了汉,从因至果,功德多多,非言能尽,故曰所有功德,皆随喜也。

  ○辛四 随喜菩萨德

  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

  因称菩萨,果号如来。前科诸佛之难行苦行,即居菩萨地中而行,以其志求无上菩提,无论行之粗妙大小,乃至一尘之福,无非是成佛之因,故云广大功德,皆随喜也。

  ○庚三 结显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大品经,随喜品云:「大千海水,一毛破为百分,渧取海水,可知其数。随喜之福,不知其数。」故结归无尽也。读妙经随喜品,即可知矣!

  ○己六 请转*轮愿

  ○庚一 牒六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轮者,

  此即劝请愿也。除谤法障,起慈善根。法者,轨持义,通教理行果。轮者,所乘义,大小乘别。且小乘二部,通名五义:一速疾义,如轮王轮,有速疾转故。今圣智起时,有速疾之用也。二取舍义,如轮王轮,舍东州,取南州等。圣智亦尔,舍苦谛,取灭谛等。三降伏义,如轮王轮,若未伏者,即能伏之。四镇已伏义,如轮王轮,尽皆归伏,轮亦常行镇之。今明见道,虽断见惑,尚有思在。更起观智,令思伏断。五上下转义,王轮有上下转,圣智亦尔。三界上下,断烦恼也。苦法智,断下界惑。苦类智,断上界惑也。具此五义,名为*轮。约大乘,有四义:一圆满义,具毂辐辋三故。圣智亦尔,一具三故。二摧坏义,螳拒辙,轮能摧之。圣智现前,能摧微惑也。三镇遏义,即于见道,更作观行,镇伏烦恼也。四不定义,从见道,入修道,从修道,入无学,自既证已,即起慈心,令他同证也。以上约所转义。若约能转,即展转传授义。谓过去佛,传至现未佛也。能所合说,名转*轮。请,谓劝请。小乘自度,但忏而已。菩萨愍他,故须劝请。请佛普雨,自他俱沾也。

  ○庚二 释行愿相

  ○辛一 举所请境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广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繞。

  前二行,标所?处。有两重无尽。言一一各有不可说等者,具二种无碍。初一行,明一多无碍。次一行,明小大无碍。所以然者,以性融相,故尔也。后二行,举所请人。人有二:佛是果人,菩萨是因人。言念念有不可说等者,意在所请境宽,能请心亦无边也。一念尚尔,经多劫乎。

  ○辛二 明劝请法

  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轮。

  言种种方便等者,如我世尊,初成正觉,独坐入定,思惟是事。意言,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思惟已竟,默然而住。复念诸佛,得梵王请,方转*轮,作是念已,放光远照。致令梵王先请,帝释次请。言劝请,即作礼围繞,长跪说偈等,种种方便。于是佛即鉴大小机,应机说法,名转*轮耳。

  ○庚三 结显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菩萨常请,诸佛常说。尽未来时,无间无歇。这是结归无尽意。

  ○己七 请佛住世愿

  ○庚一 牒七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

  此科是劝请中别义。圭山钞偈云:「十方一切佛,若欲舍寿者,我今头面礼,劝请令久住」。释曰,众生心净,见佛常住,众生心垢,见佛涅槃,佛无生灭,随机见殊,故知心净观佛,是为真劝请也。

  ○庚二 释行愿相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

ad8
推荐阅读
ad10
精彩推荐
ad5
推荐内容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