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破茧而出 于末法时代应有的警觉

[果煜法师] 发表时间:2019-06-06 14:37:17 作者: 阅读次数:

  于末法时代应有的警觉

  果煜法师讲于马来西亚佛学院 / 释普翔整理

  从正法到末法

  末法的定义

  定义之二

  二障

  末法的现象

  末法的心态

  对治

  警觉

  从正法到末法

  记得,在初学佛时,虽然从某些佛学概论上,即已知道佛教可分正法时期、像法时期跟末法时期。但因对彼还没有较切身的体认故,所以我还不觉得这个时代是末法时代。

  尤其在接触中观思想时。中观思想对我个人的影响实非常的大─我今天之所以能出家,其实是源于受中观思想的影响故。说实话,以我的个性,想用一般的宗教情操来感动我出家,还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但因于我对中观的理解,深感觉到如古人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受,所以才能提起我出家的意愿─以弘扬中观思想为己任。于是因于对中观的体认,我乃更不觉得现在是末法时代。因为中观所说的法,即是正法也。

  我因中观的启发而决定出家后,即到农禅寺跟随我师父打禅七。而在禅堂用功时,我也肯定禅法绝是正法;尤其在禅修有点体验后,我更肯定:此还是在正法的时代里。

  所以虽经论上,多谓此为末法时代,但我犹不觉得。为什么呢?因为若以个人用功而言,只要你根据正确的知见、方法去修行,即无所谓末法时代。

  一直到我住山期满后,因看到整个佛教界及众生界的种种乱像,我才慢慢感触到这个时代真是末法时代。从表象上看,台湾佛教好象发展得很快,既信众多,又活动频。可是从实修的角度来着眼,我觉得根本未曾落实过。尤其很多时候,都只在人潮里钻动、作秀、卖俏、耍宝。因此看得越多,越觉得这个时代的病越重。我相信各位如也关切到整个佛教界的目前状况,必也会有类似的感慨。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将是宗教狂热的时代。但如果已到狂热的地步,便绝不是正法。以正法虽可让我们精进、安定,但绝不至于狂热的地步。所以我今天所称的末法时代,不是以时间先后而论的─如经论上所说在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后,应是末法时代。而是从社会的现象,尤其是众生的心态,来确认此是否末法时代?所以下面,我且定义:「何谓末法时代?」

  末法的定义

  首先「末」者,犹如枝末。像一棵树,是从根部延伸到枝干,再繁衍于末梢。所以当枝末愈分叉越繁多时,便离根本也就越远。所以当佛教愈传愈久,愈传愈广时,分歧的派别就会越来越多。尤其很多思想或修行法门,皆已慢慢趋入偏端或枝末去矣。有时候,支派间的差异,其实还微不足道;但很多人却宁爱在这些枝末上计长较短、钻牛角尖,而寻不着正法。

  事实上,我们如用中观的思想、用禅的理念,甚至用《阿含经》的经义来看,佛法原是非常直接、简单、明了的;而不像现代人所认定的:犹如天罗地网一般,或者根本进不去,或者进去之后,便浩瀚如海而不辨东西。为什么正法应是非常简单、明了的呢?因为既释迦牟尼佛是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的;而顿悟者,即使从开始出家、雪山修行,到誓愿于菩提树下,过程可以蛮繁复的。但于剎那间所悟的哲理,绝不当那么复杂才是。

  顿悟不是像哲学家,每天想、每天想才慢慢把架构铺演出来。故如康德哲学或黑格尔哲学,真的很复杂(但复杂,不等于正确或高明。)而顿悟却只在一念之间,便完全凸显出来。佛陀之所以说法四十九年,其实也只为把从顿悟而有的理念或体验,用不同的角度、言说、方便,来开示给众生知了,以便寻序悟入佛道。所以修学佛法,其也只是为契入佛陀在菩提树下所顿悟的那一念而已!

  但佛教何以会变成目前这么庞杂?所谓三藏十二部经,甚至十八部派等。我认为乃源于:

  一、依语不依义:既四十九年说法,乃用各式各样的言语或角度去切入的;故很多人只听到借用的表象语言,而没办法契入佛陀所要昭示的理念。所以如从所欲昭示的义理去看,应是很单纯的;反之,从所借用的语言表象来看,就必非常庞杂。

  二、见指不见月:这是禅宗常用的比喻。在菩提树下所顿悟的理念,乃喻为天上的明月。而所借用的表象语言,乃如标示的指头。故如能顺指头所示而寻得明月,则只单纯一明月而已!反之,却于指头上论功夫的话,那岂能不复杂─对东边的人,向西边指;在南边的人,向北边指;甚至指头,还有粗细、长短、刚柔之别。

  故从指月的比喻,我常说一个人在修学的过程里有没有进步,但看是否能把我们最初对佛教,那种既渺茫又庞杂的印象,愈理轮廓越清楚,或愈修也距离愈来愈近也。

  可是事实上,很多人就是没办法?因为他们都只看指头而不看月亮。于是从指头去看,佛教就有经律论三藏,有十二部经,有十八部派等。

  这十八部派还只是印度的支派。其到中国之后,又有所谓的十宗。而十大宗派里,在禅宗底下又仍再分临济、曹洞等五支。所以事实上,宗派都只有增无减,越分越多。而在未来里,将会有更多的教派,如草木蔚起。所以如一修学者,只在枝末的教派里钻研求进,便绝看不到原始佛教的真面目。

  以上谓末法,如树木从本到末,是第一种定义。其次:

  定义之二

  「末」即末流,像河流一样,从最初的源头慢慢流到中流,最后趋向于末流。相信各位皆知:河流的上、中、下游,景观完全不一样。在河川上流时,虽水量较小,可是却清纯而有冲力;故能形成瀑布、峡谷、幽潭、回漩等。清纯而有冲力,乃比喻动机单纯而道心坚固也。

  而待河川渐至中流或下流后,因既有其他支流的混杂,且为中流、下流都是人口较密集之地,由是污染乃会更严重。故中流、下流,虽水量增多,但含污纳垢。又河川在中流、下流后,因河床趋向于平缓,故也不可能像上流一般冲击有力。这乃比喻佛法传至中流、下流的时代后,虽信佛的人与日俱增;但动机却已不那么单纯了,尤其道心更不比从前坚固。

  在原始佛教─如《阿含经》或《广律》中,即可知最初跟释迦牟尼佛出家的弟子,乃以出世解脱为唯一目标;故动机非常单纯,就如上流的水一样清纯而甘美。而待僧团日渐发展后,就有很多人乃为「慕名」而来。尤其当僧团又因有国王、将相等的大力护持,所以供养也越来越丰盛了。于是遂使很多人加入僧团的动机已不如当初的清纯。

  所以在律典上,曾讨论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佛陀最初还未制戒时,成道证果的人反比较多;而当戒越制越完备后,却反使成道、证果的人比较少?」其实乃为后期的僧团,已非当初那么清纯尔。

  尤其大乘经典上更说:「先以欲钩之,后令入佛道」。故初入道的动机已非为法而来也,而是为贪欲、瞋欲,或其他世间的欲。因此以「先以欲钩之,后令入佛道」的方便,而吸引众多人到佛教团体里,表面上声势是壮大了,可是实际上品质却降低了。这就像下流的河川,虽水量很大,但已含污纳垢,且趋于疲惫。

\

  二障

  从前面所讲末法的定义里,即寓有两种障:一、因「依语不依义,见指不见月」而参不透真正的佛法,所以由于理路不明而有文字障。二、既动机不纯而含污纳垢故,即有烦恼障。于是既有文字障,又有烦恼障,那修学佛法,就难以成就了。

  末法的现象

  下面我们就以目前所已看到的一些现象,来说明何为末法时代?修学佛法常说有四个次第:信解行证,因此我也从信解行证的角度来说明末法现象:

  信

  首先讲信,很多人之所以皈依三宝,乃为尊重信赖佛法僧故也。但很多时候,此「僧」的「众」,乃非出家众,而是群众。这也就说目前很多人之所以学佛,只为流行或时髦尔;所以为了流行,你不学还不行哩!于是很多佛教团体也趁机搞群众运动。那群众在那里呢?在马来西亚的这么多人中,你真知道每个人在想什么吗?当然不可能。故所谓的群众,乃多是从媒体而得有的印象。

  故如报纸或电视每天都这样报导的话,你便以为现在人大概都这么想的吧!所以群众在那里呢?乃掌握在媒体的手中。因此当媒体开始以佛教为对象而大加抄作的话,便有一大群盲从的羔羊来学佛了。

  可是这些人真的信佛了吗?我看是凑热闹的成份比较多啦!所以这些人与其说信,不如说不信呢--风吹两边倒。在台湾发生过一连串的宗教事件前,每个人都以手上戴念珠为时髦,也口口声声说他是学佛的,打坐参禅的,看起来好象满街都是佛教徒。可是中台事件一发生之后,很多人念珠都藏起来了,也不敢再向人眩耀他是佛教徒。

  我听说某佛教团体有例行的法会,在事件未发生前,参加人数约一万左右;而发生后呢?乃不到五百也。各位想想,这比例差多少啊?所以我才说:信是表像,不信才是实质哩!如果硬说他有信,则信的只是群众和媒体也。

  故如明天媒体要掀你底牌的话,就赶快逃之夭夭。我相信很多佛教团体,还习尚用媒体的运作方式,来争取更多的信徒。可是实际上,这倒充满了危机。

  解

  这句话也算蛮刻薄的,解非义解、理解,而是肢解也。本来透过佛典上的文句、名相,乃为了解佛教的义理。也许最初我们只能理得一小部份;然后再从小部份、小部份去慢慢归纳,而得最究竟最圆满的结论,故称为「一切智」。

  而现代人却崇尚「肢解」的技巧,就是把很多名相剖析再剖析,注解再注解,非把名相肢解得支离破碎不可。现所谓的学术研究,往往只在名相、文献里钻;若能钻出一些名堂,即能成为一家之言。但他们对佛法真理解了吗?我想不见得啊!尤其在进入资讯时代后,我相信各位如用电脑者都知道。佛教将来必将《大藏经》收录在光碟里,而既入光碟后,要搜寻、要复制、要剪贴,皆再方便不过了。以前我们还讥讽某些人写书,是用剪刀、浆糊去拼凑的;而现在更可从电脑里滑鼠一拉就完了!故一下子就可写一本书了。

  但是写完之后,你问他:真懂了吗?见木不见林也。虽然我个人也在用电脑,但我蛮了解电脑对修学的负面作用─虽能收集到成堆的资料,而会不到佛法的真理。

  下面我且举例说明一般人如何肢解名相。比如说《心经》:『观自在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真正的重点其实应在「度一切苦厄」。然何以能「度一切苦厄」呢?因「照见五蕴皆空」也。

  可是很多人往往只把五蕴的名相,解释得非常详尽,说色有形色、颜色、表色;而颜色又有青黄皂白,甚至再加上现在的光学,什么振幅、波形、频率之类,反正可用很多知识来解释色的存在与变化。受想行识等,也都类似。所以光要把有关五蕴的知识收编起来,便可写一本书矣!

  可是释迦牟尼佛之所以「借用」五蕴的名相者,乃为告诉我们既色身是空的,也心识是假的。故重点只在空幻,而非五蕴呀!但很多人即使已能把五蕴分析得这么细腻,而五蕴空不空呢?他倒忘掉了。甚至到最后不只身心不空,甚至五蕴也变成实有的。部派佛教中的三世实有论,就是这个样子。

  既连五蕴都空不了,那还能度一切苦厄吗?也许他仍能把苦,更解析成三苦、八苦!讲得天花乱坠、日月无光;但只愈说愈苦,何能度一切苦厄呢?这也是我深深感慨的:目前的佛学课程、讲经法会,皆是用「肢解」的方式来说经,故使众多人越学头越大。「白发空垂三千丈,智慧不向心地生」,既在名相堆里打转而会不到真正的佛法,即是末法也。而名相中又有名相,那就更从枝末到偏端。

  行

  所谓「行」,乃指意志,就是以自我中心而产生的造作。故真正的修行,即为消除掉这种以自我中心而有的造作。故我乃谓:修行,其实是为修「不行」也。

  但在末法时代里,很多人早忘掉了真正的修行,乃为修「不行」。而变成以修「造作、攀缘」为行。故即使表面上似用功得很,可是实际上跟佛法有几分相应呢?

  譬如以念佛而求感应与瑞相,以持戒而自我标榜,或虽禅坐而切望种种神秘的经验。这些本质上都是以攀缘造作的心态,而来修行的。所以不管如何精进勇猛,总还不出自我中心的枷锁;故与真正的修行只南辕北辙尔。

  何以目前佛教的活动特别多?果真这么精进于修学或弘法吗?大可未必!在农禅寺周日的禅坐会上,本来禅坐很单纯,大家各自打坐,坐完了就回去。但有些人抱怨:似这样坐了老半天,彼此还都不认识,有话没得说;所以应增办一些联谊或座谈的活动。我说:你们这些人打坐,自打妄念还不够,还要公开攀缘造作,真是不知惭愧!可是就目前所看,能待安心作完禅坐的定课,再来联谊的,就已难能可贵了。事实上,很多活动根本就以联谊为素求。

  而这些愈以攀缘造作为素求的活动,便愈被标榜为行菩萨道。可怜,这与自觉觉他,竟有何关连呢?

  证

  最后讲证,于末法时代,很多人乃以「觉受」为证。像刚才所讲的念佛法门,以感应、瑞相而谓自己在念佛上已有工夫。其实有感应,未必有功夫。同样禅坐的人也喜欢追求境界,然有境界只谓你妄心还在而已。在台湾有位号称妙天的居士,他教的禅法,在短时间之内就吸引了上百万的信徒!为什么呢?因为他教导的禅法,每一步都有觉受的印证,既迅速又明确。所以很多自以为是的知识份子,反都相信他这一套。故以觉受为证者,难免落入旁门邪道。

  其次,更严重者:乃以鬼通为神通。因神通,乃指一个人经克苦修行而有的特殊能力。若真神通,其实还有「定通」跟「道通」的区别。定通就是指从修定而成就的五神通;而道通者,则有六神通。但在目前的时代里,应该是不太可能真修成神通。甚至在《高僧传》里,真有神通者也不多。

  但目前在世面上,似很多人有神通,如他可以帮你导气治病,或未卜先知。这些奇知异能,是什么通呢?我说:但鬼通而已!就是因有鬼神附身,才显现出某种特殊能力。

  事实上鬼神附身,可说已到泛滥的地步,所以很多如庐胜彦、清海者,他们之所以神通异能,之能招引大批信众者,唯靠鬼通尔。(我对别人有多少修行?宁可抱持着怀疑的态度。)

  最后在证上,又可能:少得为足而为增上慢人。譬如打坐时,以心得初定,而谓为开悟证果。以上从信解行证的修学状况来看,实到处充斥、弥漫着末法现像。

  末法的心态

  其次,再从目前的人心状态,来看末法现象。末法的心态,最典型者乃:

  一、贪多嚼不烂

  譬如说经典,以前要请到一部经典,都是非常困难的;而现在要请一部《大藏经》,大概也没什么困难。尤其当《大藏经》被收录进光碟后,一片光碟可能只要三、五百块钱就可以买回去,就可以拥有一套《大藏经》了。于是满目琳琅,压得喘不过气来;故每部经典遂不得不草草略过。因此古德虽只专研一部经典,便能开悟;而现在即使已拥有一套《大藏经》,却只无明相续,业障深重而已!

  再如修行法门,以前一个宗派只教授一种方法,而我们现在禅宗也参,密宗也修,大小显密什么都来。但到最后,却只如鼬鼠五技而穷。

  记得在农禅寺的禅三里,有一个人且问我:「你们这儿,除了教数息的方法外,难道不教其他法门吗?」你想:我该回答说:「有啊!我们能教授很多其他的方法,不要小看我们啊!」不!我却回答:「如果你连这个方法都用不好,那我再告诉你其他方法,也是没有用的。」所以贪多嚼不烂,只让我们五技而穷也。

  二、欲速则不达

  在修行上也希望越快越好。其实求越快越好,本来也不是什么错!像禅宗不是也以顿悟为宗旨吗?可是虽希望快,却只能冀望从「因」上去做工夫,而不能在「果」上守株待兔啊!如虽希望快却不从「正因」里去着手的话,这绝对将成旁门邪道─或靠他力而有鬼通,或以自我暗示的操作技巧而得到一些觉受。如卢胜彦、清海、妙天等,即是善利用此「越快越好」的偏端心里,而大发市利的。

  此贪多嚼不烂跟欲速则不达,即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业。故除非一修行者,既非常敏感,又非常用功;否则也难以超脱在共业之外。以上已描述末法时代种种的偏差现像,故下面再论对治的观念与方法。

  对治

  一、向上参究而非向下铺演:这主要是为对治「依语不依义」而有的文字障。譬如一棵树木,要向根干里去逆索,而非顺着树木的发展而到枝末。这样讲也许很抽像,所以下面我用「众生皆有佛性」的文句来说明。

  相信从学佛到现在,「众生皆有佛性」的说法,我们至少听过上百遍了。于是因听多了,所以有的人就以为他懂了。然如严谨地追问:什么是佛性?可能就「莫宰羊」了。事实上,很多人对于什么是佛性?可从来未曾仔细想过呀!他们只习于顺着「众生皆有佛性」的前提,而重加敷演:以众生皆有佛性故,吃荤即杀未来佛也。或踩死一只蚂蚁,即等于踩死一尊未来佛。相信大家皆看过类似的说法,但蚂蚁的未来佛,就等于等觉、妙觉菩萨的未来佛吗?当然不是。所以若连「佛性」是什么?都不了解就胡乱推演,岂非三世佛冤呢?

  记得在晨曦社学佛时,我就曾问一位学长:「你们都说:众生皆有佛性,可是我从头上找到脚底,从身外找到心内,可还不知我的佛性在那里?」于是这位学长便建议我去看《楞严经》。最后在「波斯匿王观恒河水」的比喻里,我才略理会到所谓的佛性。事实上,以我今天对中观的了解,那时所意会的佛性,还带有某些自性见的成份。但至少我是以「向上参究」的精神,来理会何谓「众生皆有佛性」的。

  至于其他文句也都一样,不是光靠查佛学字典就能懂的,而是要向上去思惟、探究,这样才能慢慢从文句的枝末而追溯到佛法的根本。

  二、不忘学佛初衷:这主要是为对治因动机不纯而有的烦恼障。很多人初发心学佛时,动机还很单纯。但时间一久!或习性业障现形故,或见异思迁故,而使动机变成很染浊。故于学佛的过程中,必不忘修学的初衷;尤其要掌握「以出世解脱为根本要务」的心志。如此在菩提路上,才能更清纯精进。且在整个佛教团体里,也应变得更和谐才是。

  下面再依信、解、行、证的次第,而阐述对治的观念与方法。

  信

  首先要依法不依人,在佛法僧三宝里,当以法宝为中心。所以我们要不断去追究法的本义、法的所在。而不当只依止于法师或群众的「人」─既不是偶像的崇拜,也不是媒体的羔羊。我们唯有从「依法不依人」的原则里,去建立真正修学的信心。

  事实上,真能依照自己理性的判断而去选择信仰的人,其实是不会太多的。大部份人都是靠眷属或亲友的引荐,甚至靠庄严的场面而进入佛门的。若靠人事的辅佐,才入佛门;则在修学的根基上,就不会太稳固。

  其次在说法上,也要依法不依人。但很多人虽也这么说,实际上却作不到。为什么呢?因在这个时代里,如你执意必讲正法,反将成为异类;而讲末法者,倒有许多臭气相投的人,能彼此附和。如自古所谓的「举世皆醉我独醒」,你们觉得够孤峻了吧?事实上,若真醒了,倒失去了作梦的权力。故很多人宁可继续作梦,也不肯面对现实。因为即使再贫苦、再颠沛,只要还留得一点幻想的空间,他便有继续活下去的勇气了。所以很多人宁可去做长夜的沉沦,也不肯面对独醒的孤伶。然真学佛者,就是要从觉悟里以明诸法实相。所以必以依法不依人的节操而深入法海之中。

  最后是甘为寂寞之人,何以大众皆以「群众」为依归呢?为不甘寂寞尔!所谓寂寞者,有说而找不到人说。然既诸行本来空寂,内既无我,外亦无人;所以恒寂寞千古、千古寂寞也。故你就安于这种寂寞吧!而不必有「心事有谁知」的苦恼与挣扎。事实上,真得法者,岂会寂寞呢?

  解

  关于从「向上参究」而理解,前已说过,故不重述。其次,由解脱而具解脱知见。解,其实可分两大功夫:一是从思惟而有的理解;一是从修行而有的体悟。只从思惟而得到的解,其如雾里看花一样,好象懂了其实却未真懂;但如是从修行而有的体证,则既深切又透澈,故经典上曰:由解脱而具解脱知见。

  行

  前已说到,真修行应该是从放下自我的「修不行」去着手的。以自我于过去就像芭蕉一样,不断向外扩展。因此修行者,反其道而行之,却是要向内不断地剥舍。故能剥掉一层,我们的道心、我们的智慧才能成长一分。所以我常笑有些人的修行法门是贴膏药的,哪边痛就贴哪边,最后贴得满身都是药膏,全不像个人了。故我常说:真正的修行,乃如剥芭蕉似的,从剥皮、去肉、折骨,而把我们本有的无明、业障、烦恼慢慢消除殆尽。

  因此古德乃曰「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如古镜一般,你要做的就只是尽心尽力去把污垢除尽而已!而待污垢除尽已,自然就会有光明的显现。

  证

  前面我们已再三说到:很多人乃以觉受为证。然不管你觉得什么境界?受得什么境界?既有觉有受,即是有心境界。而既仍有心,便绝不是证量。以三法印的无常、无我、寂静涅槃,都必以无心为最终之归究。至于禅宗,当更直谓:无心方为道。因此唯以「无心」为证。而无心者,从那里启修呢?从前面所讲:如内剥芭蕉似的,越剥越小,越剥越趋向于无。

  因此《心经》讲到最后,亦是「无智亦无得」。故真成就者,反不当觉得自己已有成就也。所以绝不可从有所求、有所得的心态,来意会修行的果证。

  因此真修行唯从「脚踏实地」作起,才能对治前面所讲「贪多嚼不烂」跟「欲速则不达」的偏端。而脚踏实地者,从正见而启发正思惟。正见者,缘起中道的知见;正思惟者,待人应世的中道心态。因此按部就班、脚踏实地者,即是从中道正见中去净化我们的身心也。

  从一门深入而门门皆通:在这个时代里,虽也有人提倡一门深入,但因皆就宗派的立场而说的,甚至只就山头的利益而订的。因此愈钻研只愈狭迫、卑鄙而已!

  而我所谓的一门深入,乃是从「向上参究」的工夫作起,故能像一棵树,从枝末而逆溯到根本。而本既得固,则干枝末叶皆成全矣。故能从一门通,而门门皆通。

  警觉

  观诸社会的种种乱相,最后我要提出一种警觉:来世的学佛因缘,绝不会比现世好。在未来的时代里,应是善知识越来越少,而种种邪说外道愈发猖狂,豺狼当道,群魔乱舞。

  因此即使我们下辈子仍能成为人,也仍有心修学佛法;但能听闻得正法的机会,远比这辈子渺茫多了。因此我个人绝不敢奢想:这辈子不成就也无所谓,大不了下辈子再重新开始。下辈子可能就根本没有机会了。甚至种种末法现象,还是在加速铺张的状态;故很难想象在三十年或五十年后,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所以我总劝勉自己以及各位,应该好好珍惜这一生能学佛的因缘,而不要因涉足于太多的活动、太多的俗业以浪费时间。必从向上参究的功夫里,去掌握我们学佛的知见,去提升我们的心地法门,这样才不辜负这一生学佛和禅修的因缘。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