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十大愿王

[恒强法师] 发表时间:2019-06-06 11:23:41 作者: 阅读次数:

  十大愿王

  妙境法师

  86/3/18~19 讲于信愿念佛会

  今天我们要讲的“十大愿王”,是〈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特别赞叹的修行法门: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十种修行法门对于我们可以说是非常适合的。

  一、礼敬诸佛

  简单地说,礼敬诸佛是我们礼佛的时候,心里特别的恭敬尊重,然后五体投地的拜下去,这是就我们初发心的人说。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用功修行呢?因为我们学习了佛法,目的是要转凡成圣,以解脱一切老病死的苦恼,为了解脱一切苦恼,必定要能与诸法实相相应。但是诸法实相的道理,即使是从文字上去了解都不容易,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就是要礼敬诸佛,明白点说,我们未得无生法忍的人要怎么修行呢?就是多磕头,多向诸佛礼拜。

  礼佛之前,先把我们的佛堂清理得很清净。礼拜的时候,要把心静下来,不管我们礼拜那一位佛或菩萨,一定先观想,是真实有佛菩萨在这里放大光明,然后称名,而后拜下去。如果是多人一起拜佛,一定要打楗槌,称念圣号一字一句清清楚楚,也是一样的观想而后礼拜。

  初发心修行的人,拜佛可以消除业障,怎么说呢?譬如我们学习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有无著菩萨、世亲菩萨的《金刚般若论》,还有中国历代大德的注解,经过这些参考书的开导,虽然你明白了“若见诸相非相”的道理,但是,静坐时你要修止观却修不来。《金刚般若波罗蜜》就是禅,里面有止有观,是很完整的一个修行法门,但是,不能依之修习止观,什么原因?就是业障--别人想用功修行,我障碍他、破坏他,因此造成了自己修行有困难,怎么办呢?拜佛!

  佛经上有一个释提桓因的故事。释提桓因是一个天王,他的福报很大,性格很和平,也很有爱心。生为天人,不老不病,但是要死。天上的人因为有神通,能明明白白知道自己要死,死后要生到那里去。释提桓因死前知道自己将到人间来作驴,非常苦恼,到人间作人他都不欢喜,何况作驴?!这时候有善知识告诉他,人间有释迦牟尼佛出现,你可以向佛祈求解除这个苦恼。

  于是他来到了人间拜佛,当他礼拜下去时,像作梦一样,他投入驴胎中,那头驴在陶作坊各处跑,把放在那里晒太阳的锅碗盆子全踩坏了,那个陶师愤怒起来一棒就把驴胎打伤了。这时候释提桓因磕完头起来,佛告诉他:“你作驴的事解决了。”于是他继续在三十三天作天王。就是那一拜佛,把罪过消除了。

  佛教徒为了消除业障要多拜佛,为了修学圣道要多拜佛。拜佛拜得多了,就像修禅定,初开始感觉身体有一百公斤那么重,拜下去又起来很辛苦,但是久了,身体如云似影,会有轻安乐。

  另外,拜佛的时候,可以作这样的观想:

  一、观察能拜的身体是空无所有的;所拜的佛也是空无所有,能礼、所礼性空寂。

  二、观想你自己有无量无边的身体,在无量无边的佛前礼拜。

  这样的观想礼拜,时间久了,可以得圣道的。

  二、称赞如来

  就是赞叹佛的功德,这可以和礼敬诸佛同时学习。

  你站在佛像前,闭上眼睛,观想佛在这里,然后用诗偈赞叹佛: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这样念好了,拜下去。另外有一个偈:

  稽首归依正等觉,能度无边大苦海,恒以甘露润群生,令得涅槃我顶礼。

  如果喉咙好、气力也强的话,把这四句偈合韵而歌,心情快乐,然后再礼拜。

  《华严经》上说,大菩萨、天女等来到法会里面赞叹佛,我们业障深重,没看见那种境界,但是要能听到人世间喉咙好的人赞叹佛的殊胜,可推想那是更殊胜了。

  赞叹佛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在经论上看到,因为赞叹佛、赞叹三宝的功德,将来能得好音声。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天波斯匿王和他的夫人末利夫人带著军队经过祇树给孤独园,忽然他们的座骑大象不走了,因为从祇树给孤独园中传出极微妙的声音,这样的声音,应是天上才有,人间那里听得到?所以大象欢喜听,波斯匿王欢喜听,夫人也欢喜听。波斯匿王仔细听,这人是比丘,佛法中的偈颂或一段文,他一入韵而唱,就能够这么样殊胜。波斯匿王立刻发欢喜心说要当面供养这位比丘十万两金。末利夫人说:“不可以,你先拿出供养,然后再拜见这位比丘!”

  原来这位善和比丘虽然声音非常美妙,但是相貌不庄严,后来波斯匿王终究还是供养了,但是心里不欢喜。

  其他的比丘问佛,善和比丘为什么有这样的果报?佛说,这位善和比丘在拘留孙佛在世时是一名工人,当拘留孙佛般涅槃后,当时的国王得到一些舍利,要建造一座巍峨的宝塔来供养。有一个工人就对同伴说:“仅仅几粒舍利,国王为什么要建筑这么大的宝塔来供奉?既浪费金钱,又浪费人力。”当塔建好以后,这工人见到七层宝塔的庄严,忏悔前罪,办斋供众,并且在塔尖上行大布施,悬挂一个金铃。佛说:“弟子们,当时起轻慢心的就是现在的善和比丘,由于他的轻慢佛塔,所以有丑陋之身的果报;后来他能够悔改,并奉献金铃,所以今生他有和雅的声音。”

  从这个地方看出,人的功德不容易圆满具足,唯有佛是圆满的。但是我们相信佛法,明白佛法的道理,一切功德都是自己创造的,自己要努力,就有办法创造。

  我们称赞如来,一方面自己可以消业障,又由于赞叹三宝的功德,还能够引发不知道三宝功德的人对三宝的恭敬心。

  三、广修供养

  我们对于佛要供养,因为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大慈大悲宣扬佛法广度众生,是我们的良福田。能以香、花、生果供佛,也是功德无量,但是,供养时要注意清洗干净,供佛时,还应该观想佛在这里应供,然后礼拜。还应该注意花与生果不要摆太久,否则放著任其枯萎、烂坏,就没有恭敬心了。

  印度佛教的大护法阿育王,很喜欢画,他造了一座广大的楼阁,请来全国的画家来楼中作画。最后,有一位从遥远地方来的画家来到了这座楼中时,其它地方都已经被人画满了,唯独门后还有一些空处,于是他就在那里画了一条河流,河里面长满莲花,河边上则站著一个女人。

  阿育王一看到这幅画非常欢喜,把画家找来,问他真的有画中那么美的女人吗?画家说有,那个女人确实是那么美,我一点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阿育王问清楚了这莲花池的所在,立即派人去找这名女子。果然问到了女子的家中,但是他已经出嫁了。阿育王的使臣又找到女子的夫家去,这女人的丈夫左思右想,自己是个老百姓,而阿育王是个不得了的大国王,只好勉强地让王使臣把他的太太带走了。阿育王一看,果然与画中的女子一样美。

  有一天,阿育王看到这女人哭,问他:“你已经作了国王的夫人了,为什么哭?”他说:“我想起我以前的丈夫。”阿育王诃斥她:“为什么你头一天不哭,今天反倒哭了?”她说:“今天有人送莲花来,我闻到莲花的清香,想起我的丈夫,因为我丈夫也有莲花这样的清香,我忍不住就哭了。”阿育王很生气:“我要把你丈夫抓来,如果他确实那么香,我就原谅你,否则,我就要处罚你。”

  王使臣找到这女子的丈夫时,她的丈夫已经出家,而且证了阿罗汉了,他在定中知道了阿育王的目的,于是随使臣到阿育王处。

  阿育王一看到这个出家人,心中便不敢轻视,与他谈话时,确实闻到莲花香飘过来。阿育王说:“你从遥远的地方来,先请你去沐浴吧!”他沐浴后,香味更浓烈;拿杯水让他漱漱口,看他是不是含著东西,也没有。阿育王于是问他:“为什么你有这样特别的香味呢?”

  这位比丘是阿罗汉,已有宿命通,他告诉阿育王:“我前生是读书人,在一个地方遇见有个大法会,有个大法师在那儿讲经,因为感觉法师讲得好,不只是音声好,道理也非常微妙,因此生欢喜心,于是买了一点香供养,并作几首诗偈赞叹法师的功德殊胜,因此我今生得到这样的果报。”

  这位阿罗汉不是供佛,只是供养一个法师,也能得到这样的果报,可见佛法的道理是真实不虚的。

  《大智度论》上说一个譬喻:有一个人的房子里藏有很多的财富,可是他的房子失火了,他一直用水救火,不但没能救房子,连里面的财富都烧光了。他于是变成了一个穷人。

  这个譬喻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像房子一样,应该趁著最初起火的时候,赶快把屋里的财富搬出来,赶快利用它作功德,来世还可以用,不要等火烧光了。

  我们说供养佛,父母也要供养,供养自己的父母功德也很大,比供养一般人功德大。别的年纪大的人,也就是我的父母,也应该照顾,你的功德更大。因为心量大,功德就大。所以经论上说供养诸佛,也包括要爱护一切众生,慈悲心广大起来,就会得到很多功德。

  四、忏悔业障

  业障是什么呢?就是自己做了错误的事,虽然还没得果报,但是对于要修学圣道有影响。譬如和人交朋友,你说谎话欺骗对方,使对方受了伤害,你做了那样的罪,心安不安?同样的,偷盗别人的财物、杀害人的性命,这都是有罪过的,那样的罪业虽然没有成熟,但是它会来扰乱你。

  所以我们不要等著业障得果报,你要先下手为强,先忏悔。或者有人说:“我今生没有造罪。”你今生虽然没造罪,你不能说你前生没造罪,怎么知道呢?你今生有没有贪心?嗔心?有贪嗔心就可能会造罪。人不是无故造罪的,若是你想把他杀死了可以拿到一千万元美钞,于是贪心来了就要杀人;我有一千万元,你要抢?不可以,于是起了嗔心就杀死你。人在利害冲突时,不是贪就是嗔,这就是造罪的原因。你今生有贪嗔痴的烦恼,过去当然也有。我们做很多事不如意,就是无智慧有业障,所以我们要多忏悔。拜大悲忏、梁皇忏、千佛忏、万佛忏、净土忏、法华三昧忏都好。

  从佛法上说,每一个人都是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不会说是别人造恶我得恶报,没有这回事。或者有人说:这个父亲眼睛有毛病,儿子眼睛也有毛病,去看了医生,医生说这是遗传。从佛法上说,就是他们父子有共业,夫妻子女兄弟姊妹都是有共业,最初做功德的时候大家一起做,得果报的时候也是一起得;若是大家一起做罪过的事情,将来也是一起受苦。我认为佛法在这个道理上要比遗传学说得圆满。

  《瑜伽师地论》上对于偷盗讲得很详细,我们可能用很多方式偷取别人的财富,不一定用抢的。譬如打出一个名义去筹钱,但是心中另有所企图,这就是盗。就是我们出家人向人化缘,所说的话和内心希望、实际上的用途不一致,都是盗。所以经上说,严重的偷盗要到三恶道去受苦,三恶道果报受尽了,来到人间还有余报,就是那个地方天旱不下雨,没有水用,生活困难。

  忏悔对我们初发心学佛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虽然相信了佛法,但是我们内心里面的烦恼没能调伏,现在随时就会有过失,过去生中更是难免,所以我们要忏悔,杀盗淫妄各式各样的罪过都应该忏悔,常常忏悔,诚心忏悔。

  忏悔二字是华梵并举,梵语叫作忏磨,翻中国话是悔过的意思,我悔恨以前作错了事,从今以后再不做了。这里面有两个层次:一、要向佛菩萨发露;二、要发愿再也不重蹈覆辙。

  我举一个例子。佛在世的时候,摩伽陀国的阿阇世王子拿到军权,就联络大臣,把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监禁起来,不给饭吃,终于把他父亲饿死了。可是后来他又后悔了,心里很不安。他同父异母的兄弟耆婆劝他到佛那儿去发露忏悔。从经上看,还有文殊师利菩萨教导他作无生忏:观察色无我,无我所;受想行识无我,无我所;我也空,一切法也空,造罪者与所造之罪不可得。

  经这样深入地观察罪性空,阿阇世王死掉了以后,堕到拍球地狱。像是小孩子拿球在地上用手拍,球一落地上就蹦起来。阿阇世王堕到地狱,一堕落就出来了,受苦的时间很短。若是不忏悔的话,杀害父亲是逆罪,那要在无间地狱至少要一劫的。可见忏悔是有作用的。

  现在流行的忏悔法门,是取相忏;若是无生忏,则要深入学习佛法,通达一切法空,才能作如是观。因为不能作如实观,只好作取相忏,就是诚恳地发露,发愿以后再不敢做恶,并且诚恳地磕头,有一天你得了瑞相,见光、见大莲花等等,就表示你的罪灭了。

  另外,譬如作梦穿新衣,或者静坐时感觉身体非常轻松,有若无,也是灭罪相,表示不至于堕落三恶道受苦了。

  这样说,造罪好像很容易,灭罪却很难,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最初造罪的时候,内心的烦恼非常勇猛有力,所造的罪也就非常大;而我们学习圣道,作功德的心情往往比较软弱之故。

  五、随喜功德

  随是随顺、不反对、赞成的意思。喜是欢喜。你做了这么大的功德,有这么好的成就,我赞成、欢喜,不嫉妒、不障碍。

  我们人多数有这个问题,与生俱来就会嫉妒。在学校中他考第一名,我是第二十九名,看见他我就不舒服;他人的本领高,我心里也不舒服;他人的财富多、功德大……,我也不欢喜。如果只是嫉妒心、嗔恨心,未有任何行动,还算轻微,如果是做出破坏的计画,罪过就很大了。

  为了对治我们的这种缺失,所以佛菩萨告诉我们要随喜别人的功德。

  经论上解释“嫉妒”两字:不耐他荣。对于别人的荣誉,我心里不能忍耐。

  前面说过善和比丘的故事,其他的比丘就问佛:一为什么善和比丘的容貌丑陋?二为什么他的音声特别美好?三为什么他能速证阿罗汉果?佛说:他原先批评国王为拘留孙佛造舍利塔,可是造好之后,所有来拜塔的人都赞叹,他原来也是参与造塔的,所以生起了欢喜心,拿出钱供养大众僧,又造一个铃挂在塔的最尖端。他最初反对造塔,所以相貌丑陋,但是因为他造了一个金铃,发出的声音,令大家欢喜,所以他的声音非常美妙;由于他金铃的音声美妙,引起很多人的欢喜,而来礼拜佛的舍利,因此栽培了许多转凡成圣的善根,所以这一世善和比丘很快得了阿罗汉果。

  他原先反对造塔,就是障碍功德;后来发出欢喜心,就是随喜。障碍有罪过,随喜就有功德了。

  那么,随喜究竟随喜什么呢?

  一、随喜佛的功德:佛最初在因地遇见善知识,能相信佛法、学习佛法,修行布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忍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禅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逐渐地转凡成圣,发无上菩提心,由初地、二地,至第十地,仍以六波罗蜜广度众生,乃至得无上菩提,为一切众生开示种种的佛法,成就无量无边功德;佛灭度以后,遗留舍利在世间,又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佛由初发心至成佛,到入涅槃留下舍利,都是饶益众生,都是有大功德的事,对此,我们都发欢喜心。修这样的随喜功德,可以作为我们的一种功课。

  二、随喜一切众生的功德:众生里面一个人有好心肠,做种种利益人的事情,你也发欢喜心。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他们发心修行,由因而果,我们也随喜他们的功德。

  随喜功德既可以破除自己的嫉妒,又能消除障碍别人作功德的罪过,所以我们应该这样学习。

  六、请转*轮

  请转*轮是请佛说法的意思。

  佛出家后,起初是亲近两个仙人学习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得定以后,悉达多太子认为这也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去修苦行。但是修了六年的苦行后,认为苦行也不能得道,所以放弃了苦行,并接受牧牛女供养的乳糜。逐渐恢复健康后,坐在菩提树下,入于色界四禅,观诸法缘起,得了无上菩提。佛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后,并没有去为众生说法。佛常入定,入定七天,然后去乞食,乞食完了又入定。这时候梵天王及释提桓因就来到佛这里请佛转*轮。

  为什么要请佛转*轮?从佛本身来说,佛是有大悲心的,自然是愿意广度众生,若不劝请,佛不说法吗?不是的。在《法华经》〈方便品〉中说:“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众生乐著五欲乐,很难觉悟佛法的真理,所以佛有入涅槃的意思。于是梵天王、释提桓因等诸天恭敬合掌,礼请佛转*轮。佛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而思:“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佛于是同意了,先到鹿野苑说法,之后又到各地方度化很多众生。

  请转*轮这件事,可以分两方面说,从请佛转*轮这一方面说,当然应该请;从众生这一方面说,我们也应该请佛说法。怎么说呢?因为我们可能往昔作过魔王,曾经障碍佛说法,经上说魔王请佛入涅槃,是说雅致的话,用凡夫的话说,就是:“你赶快死吧!不要在这里度化众生了。”若是我们曾向佛说这种话,罪过不罪过呢?所以我们要发心请佛转*轮,以赎前愆。

  我们怎么请转*轮呢?就是有因缘的时候,办一个法会,对于学习佛法的人或是讲经的法师都能有帮助,教学相长。所以发动一个法会功德很大。佛法若没有人弘扬就会灭亡,怎么样才能不灭亡呢?就是尽量制造因缘栽培善根,佛法就可以久住,若不做这件事,则佛法很难住世的。

  七、请佛住世

  《阿含经》里面记载:佛入涅槃之前对阿难尊者说:得了四禅、四空定的人若想住世一劫,是可以办到的。根据《瑜伽师地论》说,一增劫一减劫合成一个中劫,在世界成住坏空的住劫中,有二十个中劫名为一劫。得了四禅八定的人,有能力住世一劫。佛这样说了三次,但是阿难尊者被魔王蒙蔽了,不发一言,没有请佛住世。所以佛灭度以后,迦叶尊者结集经典时,判了阿难尊者六个突吉罗罪,没有请佛住世是其中一个。

  佛应该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岁,但佛到八十岁的时候就入涅槃了,等于弃舍了四十年寿命。佛舍寿时,大地震动,阿难尊者才醒悟过来。

  现在〈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慈悲告诉我们不只要请佛住世,不要入涅槃,也要请菩萨、阿罗汉、辟支佛住世,能够发心请这么多有道德的人住世弘扬佛法,是有功德的。

  八、常随佛学

  佛最初发菩提心,乃至成佛、转*轮度化众生。佛对一切众生都救护,乃至为一切有病苦的众生作医生。我们学佛就是要随佛学习怎样救护众生、怎么样利益众生。

  从《华严经》、《大般若经》、《宝积经》上看佛在因地的时候,舍头目脑髓去利益一切众生、不惜生命的持戒……,我们发愿常随佛学,就是要发慈悲心,爱护蚊虫、蚂蚁都好,最低限度要能爱护人。

  所以我们上早殿的时候,随著维那念:“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八者常随佛学;……”一定要发诚心地念,这样,当烦恼来了,你那诚恳发的愿就会有作用出来。

  九、恒顺众生

  从〈普贤行愿品〉的字面上看,“恒顺众生”是长时期不间断地随顺众生的意愿而利益之。

  我们一般人的心情总觉得能令我满意的事,就是利益我;不令我满意的,就不利益我。但是佛菩萨的想法不是这样的。譬如我现在生活困难,失业了,要找工作,我念观世音菩萨,希望能被录取,但是失败了,于是就认为观世音菩萨不灵。其实,观世音菩萨是灵的,他的大悲心、大智慧的光明会整体的观照那件事,评估对你是不是有利益,然后再处理这件事。我们一般的心情是:我病了,帮我找个好医生;我的正知见失掉了,你能开导我,不要让我在烦恼中受苦;或者让我生活富裕一点……。但是佛菩萨的智慧对我们的观察不只是现在,还有未来。

  我们要恒顺众生当然要学习佛菩萨那样,但是我们的智慧不够,所以应该好好的努力学习佛法,早成圣道,要得了无生法忍,才能有智慧的去恒顺众生。

  但是,我们现在要“常随佛学”,也应该“恒顺众生”,那么就是尽己之所能,加上学习佛法所得来的正知正见,用这样的正知正见去恒顺众生才可以。

\

  有的经论上说,凡夫做不来圣人的事,所以凡夫的菩萨就从正知正见来做功德,这范围内的功德你能做得好,已经不容易了,所以不应该说大话的。

  十、普皆回向

  回向是转变我们的意愿。我们的意愿通常是希望一切都满意、希望能得荣华富贵、寿命长一点,智慧高一点。但是我们应该明白,现在的因缘是过去的业力所创造出来的果报,不可能作根本上的改变了,所以我们应该重新创造更好的生命,要如何努力呢?

  第一种回向:学习佛法,从受三皈五戒、十善,修学六波罗蜜,创造更好的果报。这里我有一点想法,我认为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智慧,如果你能用深入诸法实相的智慧去念陀罗尼、去修止观,而不再用求荣华富贵的心去念咒,不再用求身体健康的心去打禅七,也就是把我们的心由狭小回向为广大──广大的智慧,就是无上菩提。

  第二种回向:因为我感到一切众生都是很苦恼、颠倒迷惑的,我希望所做的功德能有力量使令一切众生都能觉悟,使他们离苦得乐。

  第三种回向:观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的,凡我做的功德乃至一切众生都是空无所有,心无所得,这种回向有转凡成圣的力量。

  我们初学佛法的人,能把贪著五欲的心拿出多少来,转为求学圣道就很不错了,所以回向可以作如上的解释,慢慢慢慢地进步,也就成功了。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