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略注

[经典讲解] 发表时间:2019-06-13 18:21:07 作者: 阅读次数:

  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略注

  阿罗汉者,小乘之极果。此有三义:一者杀贼,杀烦恼贼故;二者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故;三者不生,不受未来生死故。难提密多罗者,此云庆有。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玄奘姓陈,俗名棉。兄长捷先出家,在洛阳净土寺。师十三岁亦人净土寺出家,就慧景听涅槃经,于严法师受摄大乘论,令名夙著。武德元年与兄共人长安,寻赴成都,就道基、宝迁二师学摄论昆昙,就震法师听讲发智论。五年受具足戒。又习律部。既而往荆州,讲摄论昆昙。往相州谒慧休,往赵州受成实于道深。寻人长安,就道岳学俱舍,就法常、僧辩二大德听摄大乘论。以诸师各异宗途,圣典亦有隐晦,乃欲西行以明之。表请,不许。师不为屈,以贞观三年八月万里孤征。备尝艰苦,经西蕃诸国,贞观七年至印度巡礼圣迹,从砾迦国僧般若羯罗读昆婆娑论;至迦毕试国安居沙落迦寺,与大乘僧秣奴若瞿沙、萨婆多部僧阿黎耶伐摩等共集法会;至迦湿弥罗国就僧称法师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因明、声明论等,兼与大乘学僧昆戍陀僧诃考核诸经论;至磔迦国于长年婆罗门受百论、广百论;于至那仆底国就毗腻多钵腊婆学对法论、显宗论、理门论等;至阁烂达罗国从旃达罗伐摩受众事分昆婆娑;至宰禄勤那国就阁那崛多听经部毗婆娑;入秣底补罗国就德光弟子蜜多斯那学辩真论、随发智论;至羯若鞠阇国与毗离耶摩那读佛侠毗婆娑。于吠多补罗城得菩萨藏经,遂至摩揭陀国,人那烂陀寺,以戒贤为师,学瑜伽论。又听讲顺正理。显扬,对法等诸论。后赴伊烂拿钵伐多国与怛他揭多氇多等共读毗婆沙等诸论。至骄萨罗国就婆罗门受集量论;赴驮那羯磔迦国从大众部僧苏部底等学大众部根本阿毗达磨及大乘诸经论;至钵伐多国从大德学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摄正法论等;还摩揭陀国至杖林山胜军论师所学唯识抉择论、意义理论、庄严经论等。师子光讲中、百二论,破瑜伽之义。师乃和会中观、瑜伽二宗,述会宗论三千颂,光惭赧而退。又遇顺世外道。师与之论难,亦伏之。且得乌茶国小乘论师所制破大乘论七百颂,指摘其谬说,作破恶见论一千六百颂。戒日王敬师甚厚,为设大会,集诸国义解之徒于曲女城。师立量明大乘唯识之义,无一人能致难者。以贞观十九年返至长安,以所获梵本六百五十七部献于朝。太宗使于弘福寺传译之。高宗永徽三年请于朝,于慈恩寺以西域之法建大塔。显庆四年高宗以玉华宫为寺荐先帝,使师居之。所译经论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麟德元年示寂,寿六十五。事迹详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及《大唐西域记》等。

  如是传闻,佛薄伽梵般涅槃后八百年中。

  佛者,具云佛陀。此云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名为佛陀,薄伽梵者,义云世尊。佛地论卷十六,依六义转:一、自在义;二、炽盛义;三、端严义;四、名称义;五、吉祥义;六、尊贵义。般涅槃者,般是大义、圆义;涅槃,此云寂灭。灭诸烦恼,离诸有为,德无不备,障无不尽,名般涅槃。

  执师子国胜军王都。

  执师子国者,梵云僧伽罗。释迦如来因地为大商主之名。始人彼处而立国,因取其名,以为国号,见《大唐西域记》卷十一,即今之锡兰国也。然僧伽罗史中无有国王名胜军。历考诸传记,惟有如来在世时舍卫国波斯匿王此云胜军。西藏译本云:尸毗迦国加持城军王,则其地既非舍卫,亦非锡兰也。

  有阿罗汉名难提密多罗(唐言庆友),具八解脱、三明六通、无诤愿智、边际定等。无量功德,皆悉具足。

  八解脱者:一、内有色想渺》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此八能脱心虑,背彼五欲,舍其着心,故名解脱。三明者:一、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生死之相;二、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来世生死之相;三、漏尽明,如实了知证四谛理解脱漏心生死已尽之相。六通者:天眼通,能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及见一切世界种种形色;天耳通,能闻六道众生语言,及世间种种音声;他心通,能知六道众生心心数法,种种所缘念事;宿命通,能知自他过去一世二世,乃至八万大劫宿命及所行之事;神足通,能飞行速到山障无碍,及转变自身他身世间所有随心自在;漏尽通,发见思真智三漏永尽也。无诤愿智者,《成实论》卷二十云:无诤智者随以何智不与他诤,此名无诤。有人言:慈心是也。以慈心故不恼众生。复有人言:空行是也。以此空行,不与物诤。又有人言:乐涅槃心见。以乐涅槃,故无所诤。又云:愿智者,于诸法中无障碍智。边际定者,亦名边际智。《成实论》卷二十云:随行者得最上智。以一切禅定熏修增长,若于增损寿命等中得自在力,名边际智。

  有大威神,名称高远。

  外使物畏曰威,内难测度日神。

  以愿智力能知此界一切有情种种心行,复能随顺作诸饶益。

  心行者,心念迁流思虑善恶之谓。

  化缘既毕,将般涅槃。

  化缘者,教化之因缘也。

  集诸芯刍苾尼等,说己所证诸妙功德,及应所行利乐有情诸胜事业,皆悉成办。

  苾刍者,一作比丘,出家佛弟子之都称。此有四义:一、净乞食;二、破烦恼;三、净持戒;四、能怖魔。苾刍尼者,尼乃女声也。证者,以无漏智契真实理也;功德者,资润福利曰功,满足善行名德;利乐者,利济后世,安乐现生故;有情者;梵云萨缍,有情识故。又情者爱也,能有爱生,故名有情。

  告时众曰:自今以后无复所为,唯无余依是所归趣,仁等当知有疑可问。

  无余依者,无余依涅槃之称。依谓依身,有漏依身永灭无余,故名无余依;仁等,乃呼之人敬称。

  时诸大众闻是语已,举声号哭,不能自持,宛转于地。或起唱言。佛薄伽梵久已涅槃,诸圣弟子亦随寂灭,世间久空,无真调御。今唯尊者,为天人眼,如何复欲弃舍我等?愿垂哀愍,少留寿命。

  调御者,如来十号之一。一切众生喻如狂象恶马,佛如象马师而调伏惊御之也。尊者为阿罗汉之尊称。腊高德重,为人所尊故。

  尊者庆友慰喻众言:“不须啼泣!仁者当知世间法尔,有生必灭。”

  法尔者,不假造作,法自如此也。

  诸佛如来降伏四魔,于寿自在,随顺世故,犹示涅槃。

  如来者,《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四魔者,一、烦恼魔,恼害身心故;二、五阴魔,能生苦恼故;三、死魔,能绝命根故;四、天魔,能害善事故。魔者,梵语魔罗,此云夺命、障碍、破坏等义。于寿自在者,谓成就法身,能以方便随机示现、长短寿量、心无里碍也。示者,谓应机显现也。

  况我今者,岂宜恒住?设随汝请,亦无利益。当体此意,勿生忧恼!但有疑者,应可速问。

  恒住者,常在世间也。

  诸苾刍等虽承告示,犹增涕噎。良久乃问:我等未知世尊释迦牟尼无上正法当住几时?

  世尊者,十方三世世界中尊,故名世尊。释迦姓也,此云能。牟尼德号也,此云寂默,一云仁也。

  尊者告曰:“汝等谛听!如来先已说《法住经》,今当为汝粗更宣说。”

  《法住经》者,《佛临涅槃记法住经》一卷,唐玄奘译。

  佛薄伽梵般涅槃时,以无上法付嘱十六大阿罗汉并眷属等,令其护持,使不灭没。乃敕其身与诸施主作其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报。

  付嘱者,付与嘱托之也。福田者,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名福田。

  时诸大众闻时语已,少解忧悲。复重请言:“所说十六大阿罗汉,我辈不知其名何等?”

  庆友答言:“第一尊者名宾度卢跋啰惰阁,

  宾度卢,一作宾头卢,名也,此云乞,又云不动;跋罗惰阇,一作颇罗堕,姓也,此云捷疾,又云重瞳。据《宾头卢突罗阇为优陀延王说法经》中说,师为跋蹉国拘舍。弥城优陀延王辅相之子,姿容丰美,聪明博闻,仁慈泛爱,劝化国民尽修十善,自信乐三宝,出家学道,得具足果。游行教化,寻欲度亲党,还拘舍弥,在树下趺坐思惟。优陀延王闻之,心怀敬仰,往诣其所,听师说法,大受感悟。又《贤愚因缘经》卷十一檀腻(革+奇)品中说:舍卫国婆罗门宾头卢埵阁,其妇丑恶,生七女子,家亦贫困,互相嗔目,婆罗门形疲心劳,偶至林中,见如来树下端坐,闻沙门安乐遂出家,成阿罗汉。《增一阿含经》卷三云:“降伏外道,履行正法,所谓宾头卢比丘。”《十诵律》卷三十七中说:“佛一时在王舍城,尔时树提居士造梅檀钵著络囊中,悬高象牙代上,作是言:‘若沙门、婆罗门不以梯杖能得者,便取。’师闻之,诣目连所言之。目连言:‘汝师子吼中第一,便可往取。’师乃至其舍,坐已人禅定,便于座上申手取钵。诸比丘向佛广说,佛以是集僧,种种因缘呵责:‘云何名比丘为赤裸外道物本钵故,于未受大戒人前,现过人法?尽形寿摈汝,不应此阎浮提住。’师还白房,所受僧卧具床枫,尽以还僧,去到瞿耶尼洲教化。优婆塞优婆夷起僧坊房舍,广宣佛法。”《四分律》卷五十一、《鼻奈耶》卷六、《分别功德论》卷四中亦记此事。又《三摩竭经》说云:难国王分彼檀为其太子娶结孤独长者女三摩竭,彼女见其国多诸外道,乃请佛及诸弟子。师时坐山上缝衣,以针刺地,缕与衣相连,即以神足飞行,山便随后。孕妇见之胎堕。佛乃责师:“失期,又杀一人,尔后不得复随我食,及与众会。若当留后,须弥勒佛出,乃般泥洹耳。”《杂阿含经》卷二十三、《阿育王传》卷三、《付法藏因缘传》卷三等亦记此事。《人大乘论》卷下云:“阿罗汉无烦恼,与八住菩萨同,善修如意足故,能随意住世,乃至尽于生死。罗睺罗、宾头卢等尽住于世。”《阿育王传》中说,师于阿育王时应耶舍请,犹如雁王乘空而至,与无量阿罗汉来现坐上座席,为王说示如来相好。又《请宾头卢法》云:“宾头卢颇罗堕誓阿罗汉,宾头卢是字,颇罗堕誓是姓。其人为树提长者现神足,故佛摈之,不听涅槃,敕为末法四部众作福田。请时于静处烧香礼拜,白天竺摩梨山至心称名言:‘大德宾头卢颇罗堕阁受佛教,敕为末法人作福田,愿受我请,于此处食。”’《高僧传》卷五《道安传》云:“安常注经,恐不合理,乃誓曰:‘若所说不甚远理,愿见瑞相。’乃梦见梵道人,头白眉毛长,语安云:‘君所注经,殊合道理。我不得人泥洹,住在西域,当相助弘通,可时时设食。’后《十诵律》至,远公乃知和尚所梦宾头卢也。于是立座饭之,处处成则。”

  第二尊者,名迦诺迦伐蹉,

  迦诺迦,此云金;伐蹉,此云犊牛,又地名。《阿罗汉具德经》云:“于善憨法悉能了达,羯语迦啭蹉苾刍是。”

  第三尊者名迦诺迦跋厘惰阇,

  迦诺迦,此云金;跋厘惰阇,一作颇罗多,古仙人名,义云利根,婆罗门六姓之一也。

  第四尊者名苏频陀,

  苏频陀,此云果衣,又云树皮。《阿罗汉具德经》云:“于宿命智具足获得,所有往昔种种之事,悉能解说,输毗多苾刍是。”《增一阿含经》卷三云:“自忆宿命无数劫事,所谓果衣比丘是”。

  第五尊者名诺距罗,

  诺距罗,此云黄鼠,又云五种。《阿罗汉具德经》云:“于所受身少病少恼,末酤罗苾刍是。”

  第六尊者名跋陀罗,

  跋陀罗,此云贤。《阿罗汉具德经》云:“舍于上族而乐出家,贤苾刍是。”

  第七尊者名迦理迦,

  迦理迦,此云有时分。

  第八尊者名伐阇罗弗多罗,

  伐阇罗,此云金刚;弗多罗,此云子。《阿含水量经》卷八云:“复次,一时佛般涅槃后不久,尊者阿难游于金刚住金刚村中。是时尊者阿难无量百千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于是尊者金刚子亦在众中,乃至尊者金刚子从三昧起,向尊者阿难而说颂曰:‘山林静思惟,涅槃会人心。瞿昙禅无乱,不久息迹证。’于是尊者阿难受尊者金刚子教,离家独行,精进无乱,乃至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知如真。”

  第九尊者名戍博迦,

  未详。

  第十尊者名半托迦,

  半托迦,此云大路。《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三十一中说:“舍卫城婆罗门生男,欲其长生,授与使女,令置之大路边致敬沙门婆罗门,因名为大路。此大路童子身速长大,学诸艺能书算等技,唱诵音声,咸尽其妙,善四明论,解六作业,具大智慧,有五百童子就其受学。后婆罗门又生一男,还复同前,授与使女,安置道边,时彼使女禀性懒惰,便抱至小路边,因名小路。小路童子既渐长大,令其受学,读《悉谈章》,禀性愚钝,道谈忘悉,道悉忘谈,时人唤为愚路。其后婆罗门命终,大路闻佛弟子说法,遂即出家,未几得阿罗汉果。时彼愚路与兄别后,家业日衰,遂至贫穷,乞求活命,乃亦就兄大路出家,授一伽陀,令勤习诵,虽经三月,不能诵得。大路呵责,手扼其项,推令出房。尔时世尊敕令为诸苾刍拂拭鞋履,教两句法,拂尘除垢。愚路精勤积功不已,遂得通利,于后夜时,忽然启悟,于须臾顷证阿罗汉果。”又《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六中说:“大富长者一女与奴子通,逃遁他国,后怀胎欲产,念得还家,中途生一男,为婿追还。未久以复怀胎,复叛还家,至半路复生一男,其婿追逐,半路共还。其二儿于路边生,故字为般陀。”广如彼说。《分别功德论》卷下亦如是说。《增一阿含经》卷三云:“以神足力,能自隐翳,所谓盘物比丘是。”《分别功德论》卷下中说:摩竭国数大雷雨,五谷不登。王名频头茶罗,是阿阁世王祖,募能却暴雨者,大与财宝。有婆罗门应募,现术止雨,白王索报,王竟不惠。梵志大恚,誓作毒龙,灭人苗稼,命终即生龙中。时摩竭国苗稼适生,龙即雹杀,人民饥困。佛愍伤之,即将密迹阿难般哋至俱持国,诣龙所止。龙恶心生,即雨石山。密迹以金刚杵拟之,石山塞其龙渊。龙大嗔怒,眼中出火。般哋以神足隐形,以水灭火,于龙眼耳鼻口中反复出入,而龙不见,隐形于内,现手于外。龙睹此变,即便心伏。自出现形,龙遥见之,欢喜为礼。佛即为授八关斋法,自是已往,风雨和调,五谷丰熟。

  第十一尊者名囉怙囉,

  囉怙囉者,一作罗睺罗,一作罗云,此云复障,为释迦牟尼如来之子,母名耶输陀罗,在胎六年方生,取名复障。《佛本行集经》卷五十五、《众许摩诃帝经》卷六、《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五卷十二等云,佛成道夜生,兼举异说,谓出家前二年生。《佛所行赞》卷一处官品亦云,佛出家以前生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云,纳妃后六年生,佛成道后六年始还迦毗罗城,师随母与佛想见,佛乃以舍利弗为和尚,目犍连为阿阇梨,为师出家受戒为沙弥。《佛本行集经》卷五十五云:罗睺罗生后二年,菩萨尔时方始出家,苦行六年,然后成道。成道七岁,方始来向迦毗罗城。如是次第而数,罗睺罗出家之日正是年十五。《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及《四分律》卷十一中说,师未受具戒时,以制比丘不得与未受大戒人共宿故,诸比丘遣罗云出去。时罗云无屋住,往厕上宿。时佛知之,乃至将来自人住房共住一宿。自今已去,所诸比丘未受大戒人共二宿,若至三宿明相未出时,应避去;若至第四宿,若自去,若使未受戒人去。《罗云忍辱经》中说,尝于舍卫国乞住时,轻薄者击罗云首,血流污面。师以慈心能忍之,佛乃广赞忍辱之道。《中阿含经》卷三《罗云经》中,佛倾水复器,又说象护鼻喻,人照镜喻,以诫罗云莫妄语。《鼻奈耶》卷七、《有部毗奈耶》卷二十五、九十波逸提小妄语戒缘。《分别功德论》卷下中说:佛在王舍城,人问罗云如来所在,如来实在竹林中,便报云在鹫峰山;若在鹫峰山,便报云在竹林中。反复妄语,诳于来人。如来种种教诫罗云,自被约敕以后,未曾复犯如毫厘许。《杂阿含经》卷八中说:师观察思惟五受阴、六人、尼陀那法等,终成阿罗汉果。《增一阿含经》卷七中说:罗云比丘奉修禁戒,无所触犯,然故有漏心不解脱。《佛记罗》云:渐当得道。卷八中说:佛为罗云说安般法,得罗汉果。《增一阿含经》卷三云:“不毁禁戒,诵读不懈,所谓罗云比丘是。”古来相传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者也。

  第十二尊者名那伽摩那,

  那伽摩那,此云龙军,事迹未详。佛灭度后五百年有比丘名那伽摩那,为弥兰说无我理,即那先比丘经是。又世亲菩萨以后,有大乘论师名那伽摩那,世称三身论主,皆非佛世也。

  第十三尊者名因揭陀,

  未详。

  第十四尊者名伐那婆斯,

  此云林处住,事迹未详。

  第十五尊者名阿氏多,

  阿氏多,一作阿夷哆,此云无能胜。《中阿含经》卷十三说本《经》及《大毗婆娑论》卷百七十八中说:阿夷哆尊者于弥勒菩萨受当来成佛记时发愿,尔时为让位转轮圣王,护持正法,广大布施已,出家学道,成阿罗汉果。

  第十六尊者名注茶半托迦,

  注茶半托迦,一作周利盘特,此云小路,即前第十尊者半托迦之弟也。《增一阿含经》云:“能化形体作若干变,所谓周利盘特比丘是。”《四分律》卷十二中说:师受敕往教诫比丘尼,为说法,六群比丘尼相调戏言:“般陀比丘痴人,唯诵一偈,若来为我等说已,更何所说?”师即升虚空,或现法,或隐形,或现半身,或不现半身,或身出烟炎,或不见,现此众变说法已,即于空中而去。又《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佛为满呼王子显朱利盘特之德,有神足力,得上人法,能化形作若干形,复还合为一。复变化身形能大能小,无有比也。《分别功德论》卷下中说:师与卢迦延梵志共论,不能答对,以神足相答,以是因缘变形第一也。

  如是十六大阿罗汉,一切皆具三明、六通、八解脱等无量功德,离三界染,诵持三藏,博通外典,承佛敕故,以神通力,延自寿量,乃至世尊正法应住,常随护持,及与施主作真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报。

  十六大阿罗汉者,《入大乘论》卷上云:尊者宾头卢,尊者罗睺罗,如是等十六人诸大声闻,散在诸渚。于余经中亦说有九十九亿大阿罗汉,皆于佛前取筹护法,住寿于世。东方弗婆提渚、麦渚、粟渚、师子渚、阎浮渚、大阎浮渚、跋提梨伽处、罽宾乃至阿耨大池,诸贤圣等皆住,守护佛法。三界染者,欲界、色界、无色界妄念执著也。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也。外典者,外道及世间之典籍也。延白寿量者,《人大乘论》卷下云:“阿罗汉无烦恼,与八住菩萨同,善修如意足故,能随意住世,乃至尽于生死。罗睺罗、宾头卢等尽住于世。”正法者,真理无差曰正。

  尔时苾刍、苾刍尼等复重请言:“我等不知十六尊者多住何处,护持正法,饶益有情?”

  庆友答言:“第一尊者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在西瞿陀尼洲。”

  西瞿陀尼洲者,此云西牛货洲,其俗市易以牛为货币,故名。在须弥山西方咸水海中,为一四天下之西洲。

  第二尊者与自眷属五百罗汉,多分住北方迦湿弥罗国。

  迦湿弥罗者,旧云厨宾。《西域记》卷三云:“北印度境,周七千余里,四境负山,山极峭峻,虽有门径而复隘狭。自古邻敌,无能攻伐。”

  第三尊者与自眷属六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东胜神洲。

  东胜神洲者,一作东胜身洲,梵云毗提诃,身形胜故;名曰胜身。在须弥山东方咸水海中,为一四天下之东洲。其洲,东狭西广,三边量等,形如半月,东三百五十,三边各二千。

  第四尊者与自眷属七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北俱卢洲。

  北俱卢洲者,一作北郁单越,此云上胜,谓高上于余方也。在须弥山北方咸水海中,为一四天下之北洲。彼洲足寿千岁,衣食自然,于所作事,皆无我所。

  第五尊者与自眷属八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南赡部洲。

  南赡部洲者,一作南阎浮提,阎浮树名,义云秽树;提为提鞞波之略,此云洲。此洲中央有阎浮树林,故名。在须弥山南方咸水海中,为一四天下之南洲,即吾人今住处也。

  第六尊者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耽没罗洲。

  耽没罗,此云稻,所在未详。

  第七尊者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在僧伽茶洲。

  僧伽荼,此云师子,在天竺南,今锡兰国也。

  第八尊者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钵刺拿洲。

  钵刺拿洲,未详。

  第九尊者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香醉山中。

  香醉山,一名香山,即今所谓昆仑山也。在赡部洲之中央,其南有池,名无热恼池,北为雪山。

  第十尊者与自眷属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三十三天。

  三十三天,梵云忉利天,为欲界第二天。在须弥山顶,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释居中,故云三十三天。

  第十一尊者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毕利扬瞿洲。

  毕利扬瞿,此云谷,一云粟,所在未详。

  第十二尊者与自眷属千二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半度坡山。

  半度坡山,一作般茶婆山,此云白善山,为王舍城五山之一。见《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二,及《佛本行集经》卷四十八。

  第十三尊者与自眷属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广胁山中。

  广胁山,梵去毗富罗山,一作广普山,为王舍城五山之一。《长阿含经》卷十二及《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中云,此山是金毗罗神住处,过去世来,山名屡更。见《杂阿含经》卷三十四。

  第十四尊者与自眷属千四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可住山中。

  可住山,未详。

  第十五尊者与自眷属千五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鹫峰山中。

  鹫峰山,梵云耆阁崛山,为王舍城五山之一。山顶似鹫又山中多鹫,故名。山最高大,多好林泉。圣人住处,如来在昔多住于此。

  第十六尊者与自眷属千六百阿罗汉,多分住在持轴山中。

  持轴山,梵云伊沙驮罗山,山顶之形如车轴,故名。高广二万一千由旬,绕须弥山。七金山中之第二山。

  诸仁者,若此世界一切国王、辅相、大臣、长者、居士、若男、若女,

  积财聚德,称为长者;多财富乐,名曰居士。

  发殷净心,为四方僧设大施会;或设五年无迹大会,或庆寺庆像庆经幡等施设大会,或延请僧至所住处设大福会,或诣寺中经行处等,安布上妙诸坐卧具,衣药饮食,奉施僧众,

  四方僧者,一作十方僧,谓来往众客僧。四比丘以上一处和合是名僧伽,此云众。无遮大会,梵云般阇于瑟大会,请一切贤圣道俗贵贱,上下无遮,平等行施之法会也。经行者,于林间道中正直往来,消食诵经,以调意适性也。卧具者,床榻被褥枕帐也。又《四分律》中:三衣袈裟,总名卧具。

  时此十六大阿罗汉及诸眷属,随其所应,分散往赴,现种种形,蔽隐圣仪,同常凡众,密受供具,令诸施主,得胜果报。如是十六大阿罗汉护持正法,饶益有情。

  息妄契真,证会于正名圣,相彰于外曰仪。

  至此南赡部洲人寿极短,至于十岁,刀兵劫起,互相诛戮,佛法尔时,当暂隐没。

  人寿极短至于十岁者,在劫之初,人寿八万四千岁,诸恶业道,后复转增,故百年减一岁,至人寿十岁,是为减劫。刀兵劫者,是时人为非法,嗔毒转盛,相见即起猛利害心,随手所执皆成利刃,互相残害也。

  刀兵劫后,人寿渐增,至百岁位,此洲人等厌前刀兵残害苦恼,复乐修善,时此十六大阿罗汉与诸眷属复来人中,称扬显说无上正法,度无量众,令其出家,为诸有情,作饶益事。

  刀兵劫后,尔时人等,起上厌离,弃舍恶不善法,受行善法,故寿量渐增。百年增一岁,乃至寿量八万四千岁,是为增劫。

  如是乃至此洲人寿六万岁时,无上正法流行世间,炽然无息。

  传布曰流,通畅名行。

  后至人寿七万岁时,无上正法方永灭没。时此十六大阿罗汉与诸眷属,于此洲地俱来集会,以神通力,用诸七宝造宰堵波,严丽高广,释迦牟尼如来应正等觉所有遗身驮都,皆集在内。

  七宝者,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赤珠也。窣堵波者,旧作浮图,亦作塔婆,此云聚相,累石等高,以为相故。亦云方坟,亦云功德聚。应正等觉者,亦作应供、正遍知,为如来十号中之二。应供者,福田清净,应受物供故。正遍知者,其道正真,无法不知故。驮都者,此云界,亦云体,谓如来舍利,是金刚不坏之身。界,即如来之实体也。

  尔时十六大阿罗汉与诸眷属绕牢堵波,以诸香华持用供养,恭敬赞叹,绕百千匝,瞻仰礼已,俱升虚空,向窜堵波作如是言:

  绕百千匝者,旋绕行道致敬之仪。

  “敬礼世尊释迦如来应正等觉,我受教勅护持正法,及与天人作诸饶益,法藏已没,有缘已周,今辞灭度。”

  如来教法会藏多义,故名法藏;又多法集积,故名法藏。灭度者,梵云涅槃,大患永灭,度生死流,故名灭度。

  说是语已,一时俱人无余涅槃,先定愿力。火志焚身,如灯焰灭,骸骨无余。

  火生三昧,禅定力故,自身出火,梵身灰灭也。

  时窣堵波便陷入地,至金轮际,方乃停住。尔时世尊释迦牟尼无上正法,于此三千大干世界,永灭不现。

  世界最底为风轮,此风轮依止虚空厚十六亿由旬,坚如金刚。风轮上有水轮,深八亿由旬。水轮上有金轮,厚三亿二万由旬,径十二亿三千四百五十由旬,由轮形金刚而成,故曰金轮。自水面八万由旬之下至于金轮谓金轮际。三千大干世界者,须弥山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绕之,外围以铁围山,为一日月所照临,是为一小世界;千小世界为小千世界,千小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千中千世界为一三千大干世界,是为一佛土也。

  从此无间,此佛土中有七万俱胝独觉一时出现,至人寿量八万岁时,独觉圣众复皆灭度。

  俱胝者,千万也。独觉者,梵云辟支佛,生无佛世,常乐寂静,独自修行,观十二因缘之理,而觉悟无常,断或证理者也。

  次后弥勒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世间,时瞻部洲广博严静,无诸荆棘,溪谷塠阜,平正润泽,金沙覆地,处处皆有清池茂林,名华瑞草,及众宝聚,更相辉映,甚可爱乐,人皆慈心,修行十善,以修善故,寿命长远,丰乐安隐,士女殷稠,城邑邻次,鸣飞相及。所营农稼,一种七获,自然成实,不须耕耘。

  弥勒,此云慈氏。过去无量劫值弥勒如来而发心,修得慈心三昧,自尔至今,乃至成佛,常名慈氏。当释迦如来时,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从佛出家,受记为补处菩萨,先佛人灭,上生兜率天内院。经彼四千岁,即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等正觉。十善者,身三,不杀、不盗、不邪淫,口四,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不贪、不嗔、不痴也。殷者,盛也、大也。稠也,多也,密也。

  诸仁者,于彼时中国界庄严,有情果报,陈之难尽,具如《弥勒成佛经》说。

  《弥勒成佛经》者,佛因舍利弗问,说弥勒菩萨下生成佛时事,凡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弥勒如来成正觉已,为声闻众三会说法,令出生死,得证涅槃。第一会度九十六俱胝声闻众,第二会度九十四俱胝声闻众,第三会度九十二俱胝声闻众。

  声闻者,闻佛声教,悟四谛,断见思惑而人涅槃者,是小乘弟子也。

  若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男女一切施主,于今释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为佛事,自种善根,或教他种,谓以七宝金银真珠璧玉香材钥石铜铁木石泥漆,或以缯缕,或以彩画作佛形象,及宰堵波,若大若小,乃至最小如指节量,或以香华诸妙供具,若多若少,而为供养,

  此中佛事者,谓雕塑绣绘如来形象或塔也。钥石者似金,烧之赤色不黑。缯者帛也,缕者丝也、线也。

  彼由如是善根力故,至弥勒如来成正觉时,善得人身,于彼佛第一会中,以净信心,舍俗出家,剃除须发,披著法服,既预圣众,随宿愿力,便得涅槃,是名第一为佛事者,种善根故所得果报。

  善根者,此善坚固能生妙果及余善法,故谓之根,法服者,比丘三衣,如法制者名法服。宿愿力者,素愿也、本愿也。

  若诸国王以及臣庶一切施主,于今释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为法事,自种善根,或教他种,

  此中法事者,谓于经典读诵受持,讲说供养也。

  谓于大乘素怛缆藏,所有甚深空性相应诸大乘经,

  乘以运载为义,教法能运行人至于果证,故名为乘。大乘者,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名为大乘。《十二门论》云:“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为大;又能除灭众生大苦,与大利益事,故名为大;又诸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又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素怛缆者,此云蜒,义翻为经,经典连持文义而使不散,喻艇贯物,故名蜒也。空性者,真如之异名,离于我执,依空所显,真实体性,名为空性。相应者,契合也。

  谓《般若波罗蜜多经》,

  般若者,此云智慧;波罗蜜多,此云到彼岸,到涅槃岸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唐玄奘译,更有五部般若、八部般若等。

  《妙法芬陀利迦经》,

  芬陀利迦,此云白莲华,即《妙法莲华经》七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金光明经》,

  《金光明经》四卷,北凉昙无谶译。《金光明最胜王经》十卷,唐义净译。

  《金刚手藏经》,

  金刚手,一作金刚萨缍,执金刚杵常侍卫佛;一名密迹金刚,即《大宝积经》中密迹力士会七卷,西晋竺法护译。又《如来不思议密秘大乘经》十卷,宋法护译经同本也。

  《首楞伽摩三摩地经》,

  首楞伽摩,一作首楞严,此云健相,毕竟坚固,无能坏伏,一切事竟也。三摩地者,此云等持,心离掉举云等,心不教乱云持。即《首楞严三昧经》三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幻喻三摩地经》,

  即如《幻三昧经》三卷,西晋竺法护译。与《大宝积经》中《善住意天子会》四卷同本也。

  《大神变三摩地经》,

  《寂照神变三摩地经》一卷,唐玄奘译,经来未尽。《集诸功德三摩地经》,

  即《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三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如来智印三摩地经》,

  即《大乘智印经》五卷,宋智吉祥译,与吴支谦译《慧印三昧经》、刘宋失译舶口来智印经》同本。

  《具诸威光三摩地经》,

  未详。

  《宝台经》,

  未详。

  《集诸菩萨三摩地经》,

  未详。

  《诸佛摄受经》,

  隋阁那崛多译《诸佛护念经》十卷,今佚。

  《集诸问经》,

  未详。

  《梵王问经》,

  《思益梵天所问经》四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善吉问经》,

  善吉者,梵云须菩提,佛弟子中解空第一也,经未详。

  《勇猛问经》,

  未详。

  《能满问经》,

  能满者,梵云富楼那,佛弟子中说法第一。即《大宝积经》中富楼那会三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海龙王问经》,

  《海龙王问经》四卷,西晋竺法护译。

  《无热恼龙王问经》,

  无热恼池,梵云阿耨达池,在雪山之北,香醉山之南。此龙住彼池故名无热恼,又威德最胜,五金翅鸟诸怖,故名无热恼。经未详。

  《树幢龙王问经》,

  未详。

  《宝掌问经》,

  未详。

  《宝髻问经》,

  即《大宝积经》中《宝髻菩萨会》二卷,西晋竺法护译,与北凉昙无谶译《大方等大集经》中《宝髻菩萨品》同本。

  《虚空音问经》,

  未详。

\

  《虚空吼问经》,

  未详。

  《幻网问经》,

  未详。

  《宝女问经》,

  即《宝女所问经》四卷,西晋竺法护译,与《大方等大集经》中《宝女品》同本。

  《妙女问经》,

  即《大宝积经》中《妙慧童女会》一卷。与姚秦鸠摩罗什译《须摩提经》同本。

  《善臂问经》,

  即《大宝积经》中《善臂菩萨会》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师子问经》,

  师子者,阿阁世王之子也,即《大宝积经》中《阿阇世王子会》一卷,唐菩提流志译。与西晋竺法护译《太子刷护经》同本。

  猛授问经,

  即《大宝积经·勤授长者会》一卷。唐菩提流志译,与宋施护译《无畏授所问大乘》同本。

  《金光女问经》,

  未详。

  《说无尽慧经》,

  即《大宝积经·无尽慧菩萨会》,唐菩提流志译。

  《说无垢称经》,

  即《维摩诘所问经》三卷,姚秦鸠摩罗什译。与唐玄奘译《说无垢称经》六卷同本。无垢称者,一作净名,梵云维摩诘,毗耶离国之长者也。

  《未生怨王经》,

  未生怨,梵云阿阁世,摩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太子。因父亡而自立,即《阿阁世王经》二卷。后汉支娄加谶译,与宋法天译《未曾有正法经》六卷同本。

  《谛实经》,

  未详。

  《那罗延经》,

  《大乘集菩萨学论》中所引《作那罗延所问经》,未有全经。

  《佛华严经》,

  即《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又唐实叉难陀译八十卷。

  《莲华手经》,

  即《华手经》十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千佛名经》,

  即《三劫三千诸佛名经》三卷,梁失译。

  《无量光众经》,

  即《观无量寿佛经》一卷,刘宋畺良耶舍译。

  《极乐众经》,

  即《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二卷,唐菩提流志译。此经译本众多,通行者曹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二卷。

  《集净莲华经》,

  未详。

  《大集经》,

  即《大方等大集》三十卷,北凉昙无谶译。

  《人一切道经》,

  未详。

  《宝幢经》,

  即《大宝积经》中《护国菩萨会》二卷,隋阇那崛多译,与宋施护译《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同本。

  《宝聚经》,

  即《大宝积经》中宝梁聚会二卷,北凉道龚译。

  《宝箧经》,

  即《大方广宝箧经》二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彩画经》,

  未详。

  《高顶王经》,

  未详。

  如是等大乘经,有百俱胝部党差别。复有大乘《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众多部类皆是一切菩萨藏摄。

  毗奈耶,此云调伏,调和三业,制伏恶行故,即是戒律也。阿毗达磨者,此云无比法,一切论部总名《阿毗达磨藏》。菩萨者,菩提萨埵之略,菩提此云觉,萨埵此云有情,亦云勇猛,求菩提之有情故,勇猛求菩提故。

  复有声闻三藏,谓《素怛缆藏》、《阿毗达磨藏》。《素怛缆藏》有五阿笈摩,

  阿笈摩,一作阿含,此云法归,亦云教法。

  谓《长阿笈摩》,

  即《长阿含经》二十二卷,妙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中阿笈摩》,

  .即《中阿含经》六十卷,东晋僧伽提婆译。

  《增一阿笈摩》,

  即《增一阿含经》五十卷,苻秦昙摩难提译。

  《相应阿笈摩》,

  即《杂阿含经》五十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杂类阿笈摩》,

  即《杂藏经》,东土未传。

  《毗奈耶藏》,藏中《有苾刍戒经》,

  即诸部律中比丘戒。

  《苾刍尼戒经》,

  即诸部律中比丘尼戒。

  《分别戒本》,

  即诸部律中僧尼戒本。

  《诸蕴差别》,

  即诸部律中二十犍度。

  及增一律,

  即毗尼增一,于诸部律中,除四分律藏有之。

  《阿毗达磨藏》中有《摄》、

  《摄》应是巴利文论藏中之法聚论。

  《六问》、《相应》、

  《六问》应是巴利文论藏中之人施设论,《相应》是其分别论。

  《发趣》等众多部类。

  发趣即巴利文论藏中之发趣论。

  复《有本生鬘赞》,

  即《菩萨本生鬘论》十六卷,宋慧询、绍德等译。

  《独觉鬘赞》,

  即《辟支佛因缘论》一卷,附《秦录》。

  如是等正法藏中,或是佛说,或菩萨说,或声闻说,或诸仙说,或诸天说,或智者说,能引义利,

  《僧只律》卷十三云:“法者佛所说、佛印可,佛所说者佛口所说,佛印可者,佛弟子余人所说,佛所印可。”义利者,现益名义,当益名利。

  乃至有能于四句颂,若自诵、若教他诵,若自读、若教他读,若自持、若教他持,若自解说、若教他解说,或于法师恭敬供养,或于经卷恭敬供养,谓以种种香华幡盖伎乐灯明而为供养,或于经卷以诸杂彩囊杷缕带而严饰之,

  背文暗持曰诵,就文宣句曰读,领受在心忆而不忘曰持。吧者幅帛也。

  由如是等善根力故,至弥勒如来成正觉时,善得人身,于彼佛第二会中,以净信心,舍离家法,出趣非家,净除须发,披著法服,既预圣众,随宿愿力,便得涅槃,是名第二为法事故,种善根者所得果报。

  非家者,无家也。

  若诸国王及臣庶等一切施主,于今释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为僧事,自种善根,或教他种,谓诸苾刍苾刍尼众或次第请,或随缘请,于月一日或月八日或十五日设斋供养,或往寺中,若供养一,若供养众,或作给侍,或有供养修静虑者,或有供养诸说法者,或见有人欲于正法学习流布、从师听受,不作留难,施其所安,无令怯退,或设五年无遮大会,或施四方僧,或施寺舍及坐卧具,或施钟磬,或施园林,如是等类供养众僧,

  次第请者,一名僧次请,谓施主不选其人,但顺僧中序次而供养。随缘请者,一名别请,请施主特选其人而请待也。一日八日十五日者,谓六斋日,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是恶日令人哀凶,若有是日受八戒持斋布施听法,是时诸天欢喜,小鬼不得其便。利益行者,斋者时食也,比丘戒过中不食故。静虑者,梵云禅那,此云定,谓由是寂静能审虑故。五年无遮大会者,梵云般遮于瑟,此云五年会,西俗五年一设大斋会故。

  彼由如是善根力故,至弥勒如来成正觉时,善得人身,

  于彼佛第三会中,以净信心舍离家法,出趣非家,净除须发,披著法服,既预圣众,随宿愿力,便得涅槃,是名第三为僧事故,种善根者所得果报。

  尔时庆友大阿罗汉为诸大众广说如上事已,以神通力于大众前,身升虚空,高七多罗树,示现种种不可思议双神变事,令所观众,增近胜道。

  多罗树者,此云岸树,亦云高竦树,形如樱榈,高七八十尺,果熟则赤,如大石榴,人多食之。双神变者,谓十八神变,一、右胁出水,二、左胁出火,三、左出水,四、右出火,五、身上出水,六、身下出火,七、身上出火,八、身下出水,九、履水如地,十、履地如水,十一、空中没复现于地,十二、地没复现于空,十三、空中行,十四、空中住,十五、空中坐,十六、空中卧,十七、或现大身满虚空中,十八、大复现小也。增近胜道者,定慧增长,究竟圆满也。

  时彼尊者现神变已,即于空中结跏跃坐,舍诸寿行及诸命行,人无余依般涅槃界,先定愿力,火起焚身,于虚空中雨身遗骨。时诸大众悲叹希有,竞收遗骨,起宰堵波,以诸香华宝幢幡盖伎乐灯明常为供养。

  胜业者,胜妙行业也。解脱烦恼者,解谓离系,脱谓自在;烦是扰义,恼是乱义,贪嗔痴惑扰乱有情,故名烦恼。

  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略注终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