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佛教慈悲济世 积极兴办公益事业

[见忍法师] 发表时间:2019-06-05 09:31:30 作者: 阅读次数:

佛教慈悲济世 积极兴办公益事业

  摘要:佛教是一种以人类为本的哲理化宗教,佛教历来主张慈悲喜舍,广结善缘,行善积德,自净其心,自安而乐,对个人可提供安身立命之处,以求意善心安,进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社会则提供进步机制,保护人类安全和社会生态平衡,以实践菩萨倡导的“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皆离苦”的慈悲济世精神,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弘扬佛教“六和敬”精神,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发展。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倡导的“六和敬”精神,他告诫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修持中,要做到“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六和敬精神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与开展慈悲济世在理念上是一致的,与和谐社会也是相融的,和谐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和谐社会是利益均衡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人类共同进步的社会。今天人类精神的提升和社会的加速发展,也要“六和敬”精神,这就是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好、人间和美、世界和平。同时佛教为倡导和谐社会,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大自然的容和,还创立了“十善”学说(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痴、不邪见)。他告诫人们,做人要老实、待人要真诚、说话要和气、人顺家庭顺、人和社会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各自的家庭和顺,社会才和谐,这就要求每一个家庭成员,要牢固树立高尚的社会情操、良好的素质,特定的社会道德观,才能担当起家庭的重任、社会的责任,如果人与人相互关爱,家庭相互关怀,社会就发展,人类就安宁。中国古代谚语警示人们“善为本、和为贵”,其意不仅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可以增加人的免疫力,因此,只有人的内心平静,才有外在的和谐和安宁,内有不和的心因,外有不平的缘故,个人就就会发生矛盾,集体就会发生不团结的现象,社会就会发生争端,世界就不安宁。由此可见,佛教倡导的“六和敬”精神,不仅对佛教本身有益,而且对和谐社会发展有利,和谐社会它事关千家万户,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我国有l亿多信教群众,是一个很大的社会群众,是一个很大的社会群体,团结和凝聚广大信教人士,和谐各方面的关系,社会就进步,事业就发展,反之没有佛教的和谐,没有各方面的和谐,就不会有社会的和谐,缺少广大信教群众,社会和谐就缺少了一支重要力量。为此,我们就要花大力气,整合各方面力量,为和谐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倡导佛教慈悲济世,积极兴办社会公益事业。

  佛教之所能在我国长期流传,经久不衰,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宽厚而不狭隘,开放而不闭塞,善于兼收并畜,海纳百川的一面外,佛教本身也具有宽融和包联,人乡随俗的特征,特别是它倡导的慈悲济世,行善积德,与中国社会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佛教能在中国长期扎根和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今天的社会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容纳的社会,本着这一基理,我国的佛教在建立慈善的机构,兴办慈善事业;服务社会诸多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因此,我国的佛教不管是从历史的角度和现实来看,不少的人认为是一个慈善的宗教。它的作用和功能首先是行善,修行积德、利乐社会和利乐人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佛教界广大人士勇跃参与慈善事业,参加各种活动,如抗洪救灾、扶贫济困、希望工程、救助孤小、修桥补路、关爱社会弱势群体、举办大型捐赠活动和音乐会、义演会等,例如引起社会最为关注的就是大别山有关乡镇一些儿童患上了自闭症,这种疾病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发育障碍性疾病,为我国儿童发病率万分之六。这些儿童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地治疗和康复,将会对家庭和社会带来包袱和危害。为此,在我省佛教界人士的积极倡仪和支持下,有关市县先后成立了康复医疗机构,配备专职医生,巡回就诊,并免费为贫困山区患儿发放药品,对于特别困难的家庭,还提供了路费、食宿费,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少的儿童康复后,先后进入学校就读,与正常儿童一样享受正常人的生活,各级新闻单位还先后纷纷予以报道,这充分体现了佛教界慈悲济世精神和党的好政策,才有了这些儿童早日康复的缘份,许多患儿康复后,有的家长带他们到寺院拜见法 师,有的拉着法师的手泪流满面,久久说不出话来,从内心感激佛教界救命之恩。

  同时,我省佛教界在开展慈善活动中,还积极参与科技扶贫,例如省佛协与慈缘志业湖北办公室,组织举办“科技与信息扶贫工程”,建立中国乡镇门户网,开创了中国网络工程之先河,在全国为第一家,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2004年5月启动,为保证该项工程的顺利实施,湖北省政协办公厅非常重视,专门行文,发至全省各市州县乡镇政协和有关部门请予支持。先后建成的全国部分乡镇网站,在传递农业科技信息,劳务输出,农副产品销售,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业,有的乡镇已收到了明显效益,开通的网站,播放的信息,各级领导、各级新闻机构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科技信息扶贫,是一大创举,也是中国网络发展的很好模式,它的建立和开通,为促进社会和谐,发挥慈善扶贫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欢迎和社会各部门的拥护,与此同时,我省佛教界还为支援印度洋海啸灾民,各地佛协和各寺院,还先后举办了“印度洋海啸灾民消灾祈祷大法会”,广大僧尼为海啸灾民亡灵诵经超度,为受难国灾民早日脱离灾难,重建家园而祈祷和祝福。有的地方法会开始时,还鸣钟祈祷佛光护佑、灾难平息、世界安宁、人民幸福,法会期间各地佛教界爱国人士还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勇跃捐款捐物,充分发扬佛教“无缘大悲、同体大悲”的菩萨精神,充分表达了广大佛教界人士对受难国人民的深切同情和扶持。

  三、探索佛教创立国土净的理念,不断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佛教的许多经典中,倡导的佛国净土,它是指自然环境优美、洁净、舒适、气候宜人、风调雨顺、鸟语花香、水果甘甜、无荆棘、无旱涝灾害、生活用品充足、地生好物、众味具足、财物丰富、人类和善、可亲可敬、无矛盾、无争斗、无贫穷、无盗窃、人无疾病、社会无灾害。同时,人们的道德素质极高,皆行“十善”、贪嗔痴等烦恼无现、人心均平、相见喜悦、互帮互助、政治清明、无战争之患,这样的净土,人人欢喜、个个护爱、充分体现了菩萨慈悲精神,而带来的社会美好、自然生态平衡、环境优美、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了大发展,社会和谐得到了大发扬,因此,我们就要自觉地认识大乘菩萨的宽大胸怀和无量的慈悲之心,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心愿,精进修正自己的行为,实践佛教倡导的心净则国土净,国土净则心安,二者相互相成,佛教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保护,佛教认为人与世界有着重重无尽的缘起关系,万物至为缘起,相辅相成,和合互生,有情的生命,就有各自的轮回之道,在求生与追求安乐幸福方面,完全是一致的,佛性是平等的,故佛教要求戒杀放生,善待一切生灵,人与人之间更要相互关心,和平共处,大自然对人类提供的生存保障,人类应该感恩大自然,反对浪费大自然资源,更不能随意破坏大自然的资源,例如四众戒、禁止杀害动物,提倡护生放生,僧尼戒禁,制止砍伐树木,践害生灵,这些禁戒已成为佛教界的优良传统。

  在心净国土净的实践中,佛教强调通过净化人心的作用,最后实现人土净。佛教中,曾先后多次提到解脱人的种种烦恼、垢秽、恶业、贫穷、疾病、灾难等方面,从心净国土净主导思想出发,谆谆教戒人们,以如实如见自净其心,从而净化人间,在佛教看,庄严美好的人间,必须从创造的主体——人的心灵上苦下功夫,决不能污染人的心境,以精神文明建设,带动物资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净化、庄严人的心灵为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人心净化形成的基础,菩萨的愿力对净土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菩萨型人格心灵,是大乘佛教所创立的理想人格心灵。

  为了实践人间净土,佛教大胆地提出了庄严国土、保护自然环境,以利人类更好地生存,为造就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提供可靠的安身保障,同时建立和谐社会,一定要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自然环境保护与清净心灵,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良好的环境、就有良好的心态,重视净化人们的心灵,扫除贪嗔痴“三毒”,使心灵解脱自在,除去人的占有心态,达到无为境界,在佛教看来,以侵犯特点为地狱,以索取特点为饿鬼,以贪痴为特点的畜生三类人格,是人性的堕落,要实现净土、要升华人格,要求具备普遍性的同情心、慈悲心,并将此心推广到社会,以确保生态环境的活动与社会永续存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建立一个运作社会人与自然相和谐机制,是佛教所倡导并严格实践的基本理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理念,所以佛教的慈悲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ad8
推荐阅读
ad10
精彩推荐
ad5
推荐内容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