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修学的纲要──四预流支

[开仁法师] 发表时间:2019-06-06 15:08:37 作者: 阅读次数:

  2010 年元旦美国纽泽西冬季佛法度假

  修学的纲要──四预流支

  (释开仁.温宗坤合编)

  目次:

  §1. 四预流支概说

  §2. 亲近善士 (sappurisasa.seva)

  §3. 听闻正法 (saddhammassavana)

  §4. 如理作意 (yonisomanasikāra)

  §5. 法随法行 (dhammānudhammappa.ipatti)

  §6. 结论:圆满的优婆塞之法

  §7. 印顺导师对四预流支的看法

  §1.预流支概说

  §1.1 总说

  《杂阿含.1125 经》1: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须陀洹道分: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

  法次法向。2

  《杂阿含.843 经》3:

  尔时,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所谓流者,何等为流?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说流者,谓八圣道。

  复问舍利弗:谓入流分,何等为入流分?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四种入流分。何等为四?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

  内正思惟、法次法向。

  复问舍利弗:入流者成就几法?

  1 对应巴利经为 S. 55. 46. Sotāpatta。

  2 CBETA, T02, no. 99, p. 298, c4-8。

  3 对应巴利经为 S. 55. 5. Sāriputta。

  2

  舍利弗白佛言: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为四?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

  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说。流者,谓八圣道。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

  4、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

  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5

  《中阿含.153 须闲提经》:6

  须闲提!有四种法,未净圣慧眼而得清净。云何为四?亲近善知识7,恭敬、

  承事;闻善法;善思惟;趣向法次法。须闲提!汝当如是学:亲近善知识,恭敬、

  承事;闻善法;善思惟;趣向法次法。须闲提!当学如是。须闲提!汝亲近善知

  识,恭敬、承事已,便闻善法;闻善法已,便善思惟;善思惟已,便趣向法次法;

  趣向法次法已,便知此苦如真,知此苦习、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8

  §1.1.1 预流的梵语、字义

  梵语 srota-āpanna 或 srota-āpatti,常中译为「入流」、「预流」、「须陀洹」。

  《一切经音义》卷 22:

  须陀洹 (正云「窣路陀阿钵囊」。言「窣路陀」者此云「流」也。「阿钵囊」者

  此云「入」也。谓遍断见惑,舍异生性,初获圣性,入圣行流,故名入流也。

  旧安「洹」字,莫知其所以也)。9

  §1.1.2 异译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 6〈5 四法品〉:

  四预流支者:一亲近善士,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10

  4 宋、元、明本作「知识」。

  5 CBETA, T02, no. 99, p. 215, b15-c2。

  6 MN I 512:“Then, Magandiya, associate with true men. When you associate with true men, you will hear

  the true Dhamma. When you hear the true Dhamma, you will practis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ue Dhamma.

  When you practis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ue Dhamma, you will know and see for yourself thus: ‘These

  [five aggregates] are diseases, tumours, and darts; but here these diseases, tumours, and darts cease without

  remainder. With the cessation of my clinging comes cessation of being; with the cessation of being,

  cessation of birth; with the cessation of birth, ageing and death, sorrow, lamentation, pain, grief, and

  despair cease. Such is the cessation of this whole mass of suffering.’“

  7【知识】:相识的人;朋友。

  8 CBETA, T01, no. 26, p. 672, c26-p. 673, a6。

  9 CBETA, T54, no. 2128, p. 441, b25-c1。

  10 CBETA, T26, no. 1536, p. 393, a11-12。

  3

  §1.2 预流支的重要性

  §1.2.1 真归依

  《瑜伽师地论》卷 64:

  当知归依有四正行:一亲近善士,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若

  有成就此四正行,乃名归依。11

  §1.2.2 能入正性离生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 2〈2 预流支品〉:

  所以得入正性离生12,由精进修法随法行。所以能修法随法行,由如理观甚

  深妙义。所以能观甚深妙义,由能恭敬听闻正法。所以复能听闻正法,由能亲近

  供养善士。

  若能亲近供养善士,便闻正法。闻正法已,便能如理观深妙义。如理观察深

  妙义已,便能进修法随法行。既精进修法随法行,便得趣入正性离生。

  如山顶上,天雨霖霪

  ㄧㄣ

  ˊ,先溪涧满。溪涧满已,小沟渎

  ㄉㄨ

  ˊ满。小沟渎满已,大

  沟渎满。大沟满已,小河满。小河满已,大河满。大河满已,大海满。大海如是

  渐次方满。圣道大海,亦复如是。要先亲近供养善士,方闻正法。闻正法已,方

  能如理观深妙义。如理观察深妙义已,方能进修法随法行。精进修行法随法行得

  圆满已,方得趣入正性离生。既得趣入正性离生,便名已生八支圣道,谓正见等,

  如前已说。如是四种,名预流支。13

  §2.亲近善士

  §2.1 亲近善士是学佛的第一步

  §2.1.1 善知识相当于梵行的全部

  《增壹阿含.44 九众生居品.10 经》14: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所谓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15也,将引善道以至无

  11 CBETA, T30, no. 1579, p. 653, a5-7。

  12《阿毗达磨俱舍论》卷 23〈6 分别贤圣品〉:「经说:正性所谓涅槃,或正性言因诸圣道。生谓烦恼,

  或根未熟。圣道能越故名离生,能决趣涅槃,或决了谛相故,诸圣道得决定名。至此位中说名为入。」

  (CBETA, T29, no. 1558, p. 121, b6-9)

  13 CBETA, T26, no. 1537, p. 459, c21-p. 460, a8。

  14 参考 S. 45. 2. Upa..ha.。

  4

  为。」

  佛告阿难:「勿作是言:言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16。所以然者,夫善知识之

  人,即是全梵行17。与共从事,将视好道。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

  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

  人,全梵行18也。」19

  「复次,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与善知识共从事者,信根增益,闻、施、

  慧德皆悉备具。犹如月欲盛满,光明渐增,倍于常时。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亲近善知识,信、闻、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

  是全梵行之人也。

  若我昔日不与善知识从事,终不为灯光佛所见授决也。以与善知识从事故,

  得为与提和竭罗佛所见授决。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20

  §2.1.2 近墨者黑

  《增壹阿含.23 地主品.6 经》:

  尔时,世尊到时着衣持钵,入罗阅城乞食。尔时,提婆达兜亦入城乞食。时

  提婆达兜所入巷中,佛亦往至彼。然佛遥见提婆达兜来,便欲退而去。

  是时,阿难白世尊曰:何故欲远此巷?世尊告曰:提婆达兜今在此巷,是以

  避之。

  阿难白佛言:世尊!岂畏提婆达兜乎?世尊告曰:我不畏提婆达兜也,但此

  恶人不应与相见。

  阿难曰:然!世尊!可使21此提婆达兜,乃可使在他方。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言。

  我终无此心 使彼在他方 彼自当造行 便自在他所

  阿难白世尊曰:然提婆达兜有过于如来所。世尊告曰:愚惑之人不应与相见。

  15 原作「半梵行之人」,「之人」二字,依文义删。

  16 原作「半梵行之人」,「之人」二字,依文义删。

  17 原作「全梵行之人」,「之人」二字,依文义删。

  18 原作「全梵行之人」,「之人」二字,依文义删。

  19 参考《别译杂阿含》:「尔时阿难比丘,独在静处,作是思惟:善知识者,梵行半体。阿难起已。来

  至我所,顶礼我已,而作是言:善知识者,梵行半体,非恶知识恶伴恶友。我告阿难:止!止!莫

  作是语。所以者何?夫善知识善友善伴,乃是梵行全体。」(CBETA, T02, no. 100, p. 396, a19-24)在

  SN 45:2,阿难的想法是:“upa..hamida., bhante, brahmacariya., yadida.– kalyā.amittatā

  kalyā.asahāyatā kalyā.asampava.katā”ti。佛陀的正解记作:Sakalamevida., ānanda, brahmacariya.,

  yadida.– kalyā.amittatā kalyā.asahāyatā kalyā.asampava.katā.。

  20 CBETA, T02, no. 125, p. 768, c6-24。

  21 【使】:谓驱使、支配,派遣。

  5

  是时,世尊向阿难而说此偈:

  不应见愚人 莫与愚从事 亦莫与言论 说于是非事

  是时,阿难复以此偈报世尊曰:

  愚者何所能 愚者有何过 正使共言说 竟有何等失

\

  尔时,世尊复以此偈报阿难曰:

  愚者自造行 所作者非法 正见反常律 邪见日以滋

  是故,阿难!莫与恶知识从事,所以然者?与愚人从事,无信、无戒、无闻、

  无智。与善知识从事,便增益诸功德,戒具成就。如是,阿难!当作是学。22

  §2.1.3 善知识是在家众现法安乐的原因之一

  《杂阿含.91 经》23:

  时有年少婆罗门名欝阇迦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

  俗人在家当行几法,得现法安及现法乐。

  佛告婆罗门: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何等为四?谓方便具足、

  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

  何等为方便具足?谓善男子种种工巧24业处25,以自营生。谓种田、商贾26,

  或以王事27,或以书疏、算画。于彼彼工巧业处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

  何等为守护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谷,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如法而得,能

  极守护,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令失,不善守护者亡失,不爱念者辄取,及

  诸灾患所坏,是名善男子善守护。

  何等为善知识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28、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29。如

  是知识能善安慰30,未生忧苦能令不生,已生忧苦能令开觉,未生喜乐能令速生,

  已生喜乐护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识具足。

  云何为正命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财出内称量,周圆掌护,不令多入少出

  也、多出少入也。如执秤者,少则增之,多则减之,知平而舍。如是,善男子称

  22 CBETA, T02, no. 125, p. 613, c18-p. 614, a16。

  23 巴利对应经为 A. VIII. 55. Ujjaya。

  24 【工巧】:指巧艺。

  25 【业处】:巴利语 kamma..hāna,指种种的职业。

  26 【贾】〔 ㄍㄨˇ〕:做买卖。《韩非子.五蠹》:“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27 【王事】:王命差遣的公事。

  28 【落度】:落拓,潦倒失意。

  29 【凶险】:亦作凶崄,狠毒奸险。

  30 【安慰】:安顿抚慰。

  6

  量财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

  此生活,人皆名为优昙钵果,无有种子,愚痴贪欲,不顾其后。或有善男子财物

  丰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钱财能自称量,

  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如是,婆罗门!四法成就,现法安、现法乐。

  婆罗门白佛言:世尊!在家之人有几法,能令后世安、后世乐?

  佛告婆罗门:在家之人有四法,能令后世安、后世乐。何等为四?谓信具足、

  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何等为信具足?谓善男子于如来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非诸天、魔、梵

  及余世人同法所坏,是名善男子信具足。

  何等戒具足?谓善男子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名戒

  具足。

  云何施具足?谓善男子离悭垢心,在于居家,行解脱施31,常自手与,乐修

  行舍,等心行施,是名善男子施具足。

  云何为慧具足?谓善男子苦圣谛如实知,习、灭、道圣谛如实知,是名善男

  子慧具足。若善男子在家行此四法者,能得后世安、后世乐。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方便建诸业 积集能守护 知识善男子 正命以自活

  净信戒具足 惠施离悭垢 净除于迷32道 得后世安乐

  若处于居家 成就于八法 审谛尊所说 等正觉所知

  现法得安隐 现法喜乐住 后世喜乐住

  佛说此经已,欝阇迦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33

  §2.1.4 令生善法,令断恶法

  《杂阿含.717 经》34: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外法中,我不见一法,未生恶不善法令生,已生者

  重生令增广,未生善法令不生,已生者令退,如恶知识、恶伴党。

  恶知识、恶伴党者,未生贪欲盖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未生瞋恚、睡眠、

  掉悔、疑盖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未生念觉分令不生,已生者令退;未生择

  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令不生,已生者令退。

  诸比丘!我不见一法,未生恶不善法令不生,已生者令断,未生善法令生,

  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所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

  若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未生贪欲盖令不生,已生者令断,未生瞋恚、

  31 【解脱施】:巴利文 muttacāga,指康慨的布施。

  32 原作「速」,依元、明本改。

  33 CBETA, T02, no. 99, p. 23, a22-c17。

  34 参考 S. 46. 29. Ekadhamma。

  7

  睡眠、掉悔、疑盖令不生,已生者令断,未生念觉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未生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35

  §2.1.5 奉事、往诣善士是得以解脱的要因

  《中阿含.54 尽智经》36:

  如是善知识若不奉事37者,便害奉事习38。若无奉事,便害往诣习。若无往诣,

  便害闻善法习。若不闻善法,便害耳界39习。若无耳界,便害观法义习。若无

  观法义,便害受持法习,若无受持法,便害玩诵法习。若无玩诵法,便害观法

  忍习。若无观法忍,便害信习。若无信,便害正思惟习。若无正思惟,便害正

  念、正智习。若无正念、正智,便害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

  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习。若无解脱,便害尽智习。

  若奉事善知识者,未闻便闻,已闻便利。如是善知识,若奉事者,便习奉事。

  若有奉事,便习往诣。若有往诣,便习闻善法。若有闻善法,便习耳界。若有

  耳界,便习观法义。若有观法义,便习受持法。若有受持法,便习玩诵法。若

  有玩诵法,便习观法忍。若有观法忍,便习信。若有信,便习正思惟。若有正

  思惟,便习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习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

  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尽智。

  40

  《中阿含.51 本际经》41:

  是为具善人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

  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

  正智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具

  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

  42

  35 CBETA, T02, no. 99, p. 193, a26-b13。

  36 此经无巴利对应经。

  37【奉事】:1.侍候;侍奉。2.信奉;供奉。

  38 在此,「习」是「原因」的意思。

  39 印顺导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736):「『耳界为习』作『(熏)习耳界』」。

  40 CBETA, T01, no. 26, p. 490, b6-26。

  41 巴利对应经为 A. X. 61-62, āhāra。

  42 CBETA, T01, no. 26, p. 487, c14-21。

  8

  §2.1.6 能指引解脱道的善士难逢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 6:

  有哥罗哥,往在因中曾为我师,及以种种供给,我当为彼先说正法。尔时空

  中诸天白言:世尊!其哥罗哥,命终已来,经今七日。世尊亦以佛眼观知命终经

  其七日。复作念言:彼哥罗哥不闻我法失大利益,若得闻法利益无边。又复念言:

  我今当为嗢达罗摩子说法,由于因中为第二师,种种供给我故为说。空中诸天亦

  白佛言:此嗢达罗摩子昨夜命过。佛亦观知昨夜命终,复作是念:彼不闻我法失

  大利益,若得闻法利益无边。43

  《四分律》卷 32:

  尔时,世尊复作是念:我今当先与谁说法,闻便即解。即念阿兰迦兰垢薄,

  利根聪明有智。我今宁可先与说法。念已复更智生:今阿兰迦兰命终已经七日。

  亦有诸天来白我言:阿兰迦兰命终来七日。时,佛作是念言:何其苦哉!汝有所

  失,此法极妙如何不闻。若得闻者,速疾得解。尔时世尊复作是念:我今当先与

  谁说法速疾得解。念言:欝头蓝子垢薄,利根聪明有智,我今宁可先与说法。作

  是念已,复更智生:欝头蓝子昨日命终。诸天亦来白我言:欝头蓝子昨日命终。

  佛言:何其苦哉!汝有所失。此法微妙如何不闻,若得闻者速得解脱。44

  §2.2 谁是善士

  §2.2.1 能令「信戒闻施慧」渐增

  《增壹阿含.17 安般品.8 经》45:

  尔时,生漏婆罗门便往至世尊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是时,生漏婆罗门

  白世尊曰:当云何观恶知识?

  世尊告曰:当观如观月。

  婆罗门曰:当云何观善知识?

  世尊告曰:当观如观月。

  43 CBETA, T24, no. 1450, p. 126, c28-p. 127, a9。

  44 CBETA, T22, no. 1428, p. 787, b6-19。《一切经音义》卷 18:「嗢达洛迦(梵语也,唐言雄杰,即经中

  郁头蓝弗是也)。阿罗茶(唐言自诞,旧经阿兰迦兰是也)。」(CBETA, T54, no. 2128, p. 419, c8-9)《瑜

  伽师地论略纂》卷 7:「嗢达洛迦者。是猛盛义。旧云欝头蓝子。于彼修非想定。阿罗荼者。是逢过

  义。即旧云阿蓝迦蓝也。于彼所修无所有处定。」(CBETA, T43, no. 1829, p. 101, c18-20)

  45 参考 A. V. 31. Verses。

  9

  婆罗门曰:沙门瞿昙今所说者,略说其要,未解广义,唯愿瞿昙广普说义,

  使未解者解。

  世尊告曰:婆罗门!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与汝广演其义。

  婆罗门对曰:如是,瞿昙!生漏婆罗门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犹如,婆罗门!月末之月,昼夜周旋,但有其损,未有其盈。彼

  以减损,或复有时而月不现,无有见者,此亦如是。婆罗门!若恶知识经历昼夜,

  渐无有信,无有戒,无有闻,无有施,无有智慧,彼以无有信、戒、闻、施、智

  慧。是时彼恶知识身坏命终,入地狱中。是故,婆罗门!我今说是恶知识者,犹

  如月末之月。

  犹如,婆罗门!月初生时,随所经过日夜,光明渐增,稍稍盛满,便于十五

  日具足盛满,一切众生靡不见者。如是,婆罗门!若善知识,经历日夜,增益信、

  戒、闻、施、智慧。彼以增益信、戒、施、闻、智慧。尔时善知识身坏命终,生

  天上善处。是故。婆罗门!我今说此善知识所趣,犹月盛满。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若人有贪欲 瞋恚痴不尽 于善渐有减 犹如月向尽

  若人无贪欲 瞋恚痴亦尽 于善渐有增 犹如月盛满

  是故,婆罗门!当学如月初。

  尔时,生漏婆罗门白世尊曰:善哉!瞿昙!犹如屈者得伸,冥者见明,迷者

  见路,于暗冥然明46,此亦如是。沙门瞿昙无数方便为我说法。我今自归世尊及

  法、众僧。自今以往,听我为优婆塞,尽形寿不杀生。47

  §2.2.2 不自恃才能而贬低他人

  《增壹阿含.17 安般品.9 经》48: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善知识法,亦当说恶知识法。谛听!谛听!

  善思念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恶知识法?于是,比丘!恶知识人便生此念:『我于

  豪族49出家学道,余比丘者卑贱家出家。』依己姓望50,毁訾51余人,是谓名为恶

  知识法。

  复次,恶知识人便生此念:『我极精进奉诸正法,余比丘者不精进持戒。』

  复以此义,毁呰他人,而自贡高,是谓为恶知识法。

  46【然明】:点火以照明。

  47 CBETA, T02, no. 125, p. 584, c11-p. 585, a17。

  48 另参考《中阿含.85 真人经》及 M. 113. Sappurisa sutta。

  49【豪族】:指豪门大族。

  50【姓望】:姓氏郡望。

  51【訾】〔ㄗˇ〕:诋毁;指责。

  10

  复次,恶知识者复作是念:『我三昧成就,余比丘者无有三昧,心意错乱,

  而不一定。』彼依此三昧,常自贡高,毁呰他人,是谓名为恶知识法。

  复次,恶知识复作是念:『我智慧第一,此余比丘无有智慧。』彼依此智慧,

  而自贡高,毁呰他人,是谓名为恶知识法。

  复次。恶知识人复作是念:『我今常得饭食、床褥、卧具、病瘦医药。此余

  比丘不能得此供养之具。』彼依此利养之物,而自贡高,毁呰他人,是谓名为恶

  知识法。是谓,比丘!恶知识人行此邪业。

  彼云何为善知识之法?于是,比丘!善知识人不作是念:『我豪族家生,此

  余比丘不是豪族家。』己身与彼而无有异,是谓名为善知识法。

  复次,善知识人不作是念:『我今持戒,此余比丘不持戒行。』己身与彼无

  有增减。彼依此戒,不自贡高,不毁他人。是谓,比丘!名为善知识法。

  复次,比丘!善知识人复不作是念:『我三昧成就,此余比丘意乱不定。』

  己身与彼亦无增减。彼依此三昧,不自贡高,亦不毁呰他人。是谓,比丘!名为

  善知识法。

  复次,比丘!善知识人不作是念:『我智慧成就,此余比丘无有智慧。』己

  身与彼亦无增减。彼依此智慧,不自贡高,亦不毁他人。是谓,比丘!名为善知

  识法。

  复次,比丘!善知识人不作是念:『我能得衣被、饭食、床褥、卧具、疾病

  医药。此余比丘不能得衣被、饭食、床褥、卧具、疾病医药。』己身与彼亦无增

  减。彼依此利养,不自贡高,亦不毁他人。是谓,比丘!名为善知识法。」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与汝分别恶知识法,亦复与汝说善知识法。是

  故,诸比丘!恶知识法,当共远离;善知识法,念共修行。如是,诸比丘!当作

  是学。」52

  §2.2.3 可尊敬、供养的比丘

  《中阿含.145 瞿默目揵连经》53:

  尊者阿难答曰:「雨势!世尊知见,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说有十法而可尊

  敬。我等若见比丘有此十法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

  云何为十?

  雨势!比丘修习禁戒,守护从解脱,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芥罪,常怀畏

  怖,受持学戒。雨势!我等若见比丘极行增上戒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

  奉,礼事于彼比丘。

  复次雨势!比丘广学多闻,守持不忘;积聚博闻。所谓法者,初妙、中妙、

  52 CBETA, T02, no. 125, p. 585, a18-c3。

  53 巴利对应经为 M. 108. Gopakamoggallāna sutta

  11

  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如是诸法广学多闻,诵习54至千,意

  所惟55观,明见深远。雨势!我等若见比丘极多闻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

  宗奉,礼事于彼比丘。

  复次,雨势!比丘作善知识,作善朋友,作善伴党。雨势!我等若见比丘极

  善知识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

  复次,雨势!比丘乐住远离,成就二远离,身及心也。雨势!我等若见比丘

  极乐住远离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

  复次,雨势!比丘乐于燕坐。内行正止,亦不离伺56,成就于观,增长空行

  57。58雨势!我等若见比丘极乐坐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

  比丘。

  复次,雨势!比丘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躯,随所游至,与衣钵俱,行无

  顾恋。犹如鹰鸟,与两翅俱,飞翔空中。如是比丘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躯,

  随所游至与衣钵俱,行无顾恋。雨势!我等若见比丘极知足者,则共爱敬、尊重、

  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

  复次,雨势!比丘常行于念,成就正念,久所曾习,久所曾闻,恒忆不忘。

  雨势!我等若见比丘极有正念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

  复次,雨势!比丘常行精进,断恶不善,修诸善法。恒自起意,专一坚固,

  为诸善本,不舍方便。雨势!我等若见比丘极精勤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

  宗奉、礼事于彼比丘。

  复次,雨势!比丘修行智慧,观兴衰法,得如此智,圣慧明达,分别晓了,

  以正尽苦。雨势!我等若见比丘极行慧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

  于彼比丘。

  复次,雨势!比丘诸漏已尽,而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自知自觉、自作

  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雨势。我等

  若见比丘诸漏尽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

  雨势!世尊知见。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说此十法而可尊敬。雨势!我等若

  见比丘行此十法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59

  §2.2.4 论书的解释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 6〈5 四法品〉:

  54 【诵习】:1.诵读以学习。2.背诵并熟习。

  55 原作「推」,依圣本改。

  56 伺,在此,应是指「禅那」、「静虑」。

  57 空行,指的是「去到寂静无人处」。

  58 参考《中阿含.184 牛角娑罗林经》:「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乐于燕坐,内行止,不废坐禅,成就

  于观,常好闲居,憙安靖处。尊者舍梨子!如是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CBETA, T01, no. 26, p. 727,

  b3-6)

  59 CBETA, T01, no. 26, p. 654, c12-p. 655, a29。

  12

  云何亲近善士?答:善士者,谓佛及弟子。复次,诸有补特伽罗,具戒具德,

  离诸瑕秽,成调善法,堪绍师位,成就胜德;知羞悔过,善守好学;具知具见,

  乐思择、爱称量,喜观察。性聪敏,具觉慧;息追求,有慧类。离贪,趣贪灭;

  离瞋,趣瞋灭;离痴,趣痴灭;调顺,趣调顺,寂静,趣寂静;解脱,趣解脱。

  具如是等诸胜功德,是名善士。若能于此所说善士,亲近、承事、恭敬、供养,

  如是名为亲近善士。60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 14〈非问分〉:

  云何善知识?谓沙门婆罗门,持戒贤善,断贡高放逸,忍辱成就,自调自灭,

  自入涅槃。欲离欲,欲尽;乃至欲离痴,痴尽。应染处不染,乃至应痴处不痴。

  应止处不止,应受处不受。身口意业清净,正命清净。行信、惭愧;多闻、精

  进;念、慧、修行,八道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衣食知足。是

  谓善知。何谓识?若识、善识知,共行慈、重行慈、究竟行慈,常敬不离。是

  名善知识。云何善亲厚61?凡夫持戒人,是凡夫持戒人善亲厚。坚信人,是坚

  信人善亲厚。坚法人是坚法人善亲厚,乃至阿罗汉,是阿罗汉善亲厚,如是等

  自共亲厚,是名善亲厚。若善知识、若善亲厚,随顺不离相亲近,是谓善知识、

  善亲厚。62

  §2.3 单信一人有五种过患

  《杂阿含.837 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信人者,生五种过患。彼人或时犯戒违律,为众所弃,

  恭敬其人者。当作是念:此是我师,我所重敬,众僧弃薄,我今何缘入彼塔寺。

  不入塔寺已,不敬众僧,不敬僧已,不得闻法,不闻法已,退失善法,不得久住

  于正法中,是名信敬人生初过患。

  复次,敬信人者,所敬之人犯戒违律,众僧为作不见举……是名敬信人故生

  第二过患。

  复次,彼人若持衣钵,余方游行。……,是名敬信人故生第三过患。

  复次,彼所信敬人舍戒还俗。……是名敬信人故生第四过患。

  60 CBETA, T26, no. 1536, p. 393, a12-20。《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 17〈8 七法品〉,CBETA, T26, no.

  1536, p. 439, c23-27。

  61 指关系亲密,感情深厚者。

  62 CBETA, T28, no. 1548, p. 620, b13-26。

  13

  复次。彼所信敬人身坏命终。……是名敬信人故生第五过患。63

  §3.听闻正法

  《杂阿含.927 经》64:

  摩诃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闻具足?」佛告摩诃男:「优婆塞闻具

  足者,闻则能持,闻则积集,若佛所说,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

  梵行清白,悉能受持。摩诃男!是名优婆塞闻具足。」65

  §3.1 闻法的利益

  §3.1.1 闻法五功德

  《增壹阿含.36 听法品.18 经》66: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随时67听法有五功德,随时承受不失次第。云何为五?

  未曾闻者,便得闻之;以得闻者,重讽诵之;见不邪倾;无有狐疑;即解甚深之

  义。68

  §3.1.2 闻法的目的、功德

  《中阿含经、147 闻德经》69:

  生闻梵志即便问曰:「沙门瞿昙弟子或有在家,或有出家学道,以何义故博

  闻诵习耶?」

  世尊答曰:「梵志!我弟子或有在家,或出家学道,所以博闻诵习,欲自调

  御、欲自息止、自求灭讫。梵志!我弟子或有在家,或出家学道,以此义故博闻

  诵习。」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博闻诵习有差别70耶?博闻诵习有功德耶?」

  世尊答曰:「梵志!博闻诵习而有差别,博闻诵习则有功德。」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博闻诵习有何差别,有何德耶?」

  世尊答曰:「梵志!多闻圣弟子昼日作业,欲得其利,彼所作业败坏不成。

  63 CBETA, T02, no. 99, p. 214, b21-c21。

  64 巴利对应经为 S. 55. 37. Mahānāma。

  65 CBETA, T02, no. 99, p. 236, b25-29。

  66 巴利对应经为 A. V. 202. Dhammasavana。

  67 【随时】:1.顺应时势;切合时宜。2.任何时候;不拘何时。

  68 CBETA, T02, no. 125, p. 702, c23-p. 703, a1。

  69 此经无巴利对应经。

  70 差别,应等同巴利语的 visesa,在此指「利益」。

  14

  彼所作业败坏不成已,然不忧戚、愁烦、啼哭,不椎71身懊恼,亦不痴狂。梵志!

  若多闻圣弟子昼日作业,欲得其利,彼所作业败坏不成。彼所作业败坏不成已,

  然不忧戚、愁烦、啼哭,不椎身懊恼,亦不痴狂者。梵志!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

  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所有爱念,异无散解,不复相应。与别离已,然不

  忧戚、愁烦、啼哭,不椎身懊恼,亦不痴狂。……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

  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知所有财物,皆悉无常,念出家学道。…是谓博闻

  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能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风日所逼、恶声捶

  杖亦能忍之。身遇诸疾,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能堪耐。梵志!……

  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堪耐不乐,生不乐已,心终不着。……是谓博闻诵

  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堪耐恐怖,生恐怖已,心终不着。……是谓博闻诵

  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若生三恶不善之念:欲念、恚念及害念。为此三恶

  不善念已,心终不着。……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72

  §3.1.3 闻法后断五下分结

  《杂阿含.1023 经》73:

  佛告阿难:「若有比丘先未病时,未断五下分结,若觉病起,其身苦患,心

  不调适,生分微弱,得闻大师74教授、教诫种种说法。彼闻法已,断五下分结。

  阿难!是则大师教授说法福利。

  复次,阿难!若有比丘先未病时,未断五下分结,然后病起,身遭苦患,生

  分转微,不蒙大师教授、教诫说法。然遇诸余多闻大德修梵行者教授、教诫说法,

  得闻法已,断五下分结。阿难!是名教授、教诫听法福利。」75

  §3.1.4 有助梵行增长的八法之一

  《长阿含.10 十上经》76:

  71 【椎】〔ㄔㄨㄟˊ〕:泛指重力撞击。

  72 CBETA, T01, no. 26, p. 658, b5-c29。

  73 巴利对应经是 A. VI. 56. Phagguna.。

  74 阿含经的「大师」,指的是「佛陀」。

  75 CBETA, T02, no. 99, p. 266, c25-p. 267, a5。

  76 巴利对应经是 D. 34. Dasuttara-suttanta。

  15

  云何八成法?谓八因缘,不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已智增多。77云何为八?

  于是。比丘依世尊住,或依师长,或依智慧梵行者住,生惭愧心,有爱有敬。

  是谓初因缘,未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已智增多。

  复次,依世尊住,随时请问:此法云何?义何所趣?时诸尊长即为开演甚深

  义理,是为二因缘。

  既闻法已,身心乐静,是为三因缘。

  既乐静已,不为遮道无益杂论,彼到众中,或自说法,或请他说,犹复不舍

  贤圣默然,是为四因缘。

  多闻广博,守持不忘,诸法深奥,上中下善,义味谛诚,梵行具足,闻已入

  心,见不流动78,是为五因缘。

  修习精勤,灭恶增善,勉力79堪任,不舍斯法,是为六因缘。

  有以智慧知起灭法,贤圣所趣,能尽苦际,是为七因缘。

  观五受阴生相、灭相:「此色、色集、色灭。此受、想、行、识。识集、识

  灭。」是为八因缘,未得梵行而有智,得梵行已智增多。80

  §3.1.5 闻教化病法,苦痛即灭

  《中阿含经、28 教化病经》81

  于是,长者病即得差82,平复如故,从卧起坐,叹尊者舍梨子曰:「善哉!

  善哉!为病说法。甚奇!甚特!尊者舍梨子!我闻教化病法,苦痛即灭,生极快

  乐。尊者舍梨子!我今病差,平复如故。83

  §3.1.6 一心听法,能断五盖及能修行七觉分满

  《杂阿含.709 经》:

  若比丘专一其心,侧听正法,能断五法,修习七法,令其转进满足。何等为

  断五法?谓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是名五法断。何等修习七

  法?谓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猗觉支,喜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修此

  七法,转进满足。84

  77 此句的对应巴利经文作:A..ha hetū a..ha paccayā ādibrahmacariyikāya pa..āya appa.iladdhāya

  pa.ilābhāya pa.iladdhāya bhiyyobhāvāya vepullāya bhāvanāya pāripūriyā sa.vattanti.

  78 【流动】:经常变动;不固定。

  79 【勉力】:尽力;努力。

  80 CBETA, T01, no. 1, p. 54, c18-p. 55, a7。

  81 巴利对应经是 M. 143. Anāthapi..ika Sutta.。

  82 【差】〔ㄔㄞˋ〕:病除。

  83 CBETA, T01, no. 26, p. 459, c5-9。

  84 CBETA, T02, no. 99, p. 190, b2-7。

  16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 96:

  如契经说:「诸圣弟子,若以一心属耳听法,能断五盖,修七觉支,速令圆

  满。」

  问:要在意识修所成慧能断烦恼,非在五识生得(慧)闻思(所成慧)能断

  烦恼。如何乃说「若以一心属耳听法能断五盖」?

  答:依展转因,故作是说。谓善耳识无间,引生善意识;此善意识无间,引

  生闻所成慧;此闻所成慧无间,引生思所成慧;此思所成慧无间,引生修所成慧;

  此修所成慧,修习纯熟能断五盖,故不违理。

  问:断五盖时,未能圆满修七觉支,何故契经作如是说:「能断五盖,修七

  觉支,速令圆满。」

  答:离欲染时,名能断五盖;离色染时,名修七觉支;离无色染时,名速令

  圆满,故无有失。

  有作是说:「离欲染时,名能断五盖;离无色染时,名修七觉支速令圆满。」

  此说初后,略去中间,故无有失。

  复有说者:「无间道时,名能断五盖;解脱道时,名修七觉支速令圆满。」

  相邻近故,说名为速。85

  §3.2 错误的闻法

  §3.2.1 颠到受解

  《中阿含.200 阿梨咤经》:

  阿梨咤答曰:「世尊!我实知世尊如是说法,行欲者无障碍。」

  世尊诃曰:「阿梨咤!汝云何知我如是说法?汝从何口闻我如是说法?汝愚

  痴人!我不一向说,汝一向说耶?汝愚痴人!闻诸比丘共诃,汝时应如法

  答。……」

  于是,世尊面诃责数86阿梨咤比丘已,告诸比丘:「若我所说法尽具解义者,

  当如是受持。若我所说法不尽具解义者,便当问我及诸智梵行者。所以者何?……

  譬若如人,欲得捉蛇,便行求蛇。彼求蛇时,行野林间,见极大蛇,便前以

  85 CBETA, T27, no. 1545, p. 499, b14-c2。

  86【数】〔ㄕㄨˇ〕:数落;责备。

  17

  手捉其腰中,蛇回举头,或蜇手足及余支节。彼人所为求取捉蛇,不得此义,但

  受极苦,唐自疲劳。所以者何?以不善解取蛇法故,如是或有痴人,颠倒受解义

  及文也,彼因自颠倒受解故,如是如是知彼法——谓正经、歌咏、记说、偈他、

  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彼诤知此义,不受

  解脱知此义。彼所为知此法,不得此义,但受极苦,唐自疲劳。所以者何?彼以

  颠倒受解法故。87 ……

  譬若如人,欲得捉蛇,便行求蛇。彼求蛇时,手执铁杖,行野林间,见极大

  蛇,先以铁杖押彼蛇顶,手捉其头,彼蛇虽反尾回,或缠手足及余支节,然不能

  蜇。彼人所为求取捉蛇,而得此义,不受极苦,亦不疲劳。所以者何?彼以善解

  取蛇法故。如是,或有族姓子,不颠倒善受

ad8
推荐阅读
ad10
精彩推荐
ad5
推荐内容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