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密参禅师开示录(五)

[密参禅师] 发表时间:2019-06-10 15:50:09 作者: 阅读次数:

密参禅师开示录(五)

常说雪峰的饭头,沩山的典座,堂里参禅堂外参禅,总是一回事。所以当我们参学时要认识到,你若没有真参实学,肯这么做吗?不肯的。随便做哪件事都要真实心。我们成佛做祖,人人都做得到,因为人人都有佛心啊。凡是有佛心者皆当作佛,都要成佛的。现在虽然没有成佛,这个成佛的时间,到什么时候,那要你自己来定,你虽有成佛的本钱,你不下成佛的种子,本钱虽然是有,却还是众生啊。什么是本钱呢?就是发菩提心,发大心,就要自己造啊,有了本钱才能造啊。我们天天做功课都在念:三世一切佛都是唯心造啊。十法界都是唯心所造,天堂地狱成佛做祖,都是自己来造,自己来发心。造成个什么,他就像什么。你这一个本具的佛性,是什么本钱都有,看你起的什么心,去造个什么像,都是唯心去造。所以佛菩萨历代祖师教导我们出家人先要做一个好人,因为这个佛菩萨都是好人做成的。你这个人做不好,如何能够成佛呢?所以先要学做一个好人。所谓好人者,就是讲真实不虚啊,学的时候也要真实不虚,参的时候也要真实不虚,一毫虚假用不得,明中暗中时时刻刻总要把“真实”二字放在心里头。在家常说,仁义之心,成为一个好人。我们出家人是讲戒律,在家居士有三皈五戒,我们出家沙弥有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菩萨大戒有十重四十八轻戒。你只要把这些戒修持好,那你这个成佛的本钱就有了,所以“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禁戒,这都要自己用心,好好的去学,不能糊里糊涂的挂上一个号。我们出家了,我们受过戒了,拿着这么一个戒牒,就是一个凭据,也就受过戒了。那个戒上的意义,得没得到戒体也不知道,为什么呢?没有发这个真实心,所以受戒以前也不知道什么叫做戒,受戒以后那个戒本,有的人还看,有的人根本就不看,根本就不懂什么叫做戒。那如何叫真实?所以受了戒以后要认真去学,学了以后认真地照着去做,这才是真实利益。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许听教参禅,这是佛的一贯教导。而现在呢?只把这个戒当作名字,好象出家应当受戒,受了戒以后就万事大吉,所以佛教一天不如一天,现在虽然说信教自由,出家也随便,表现上看起来佛法还是不错的,出家人也不少,庙宇也很兴盛,到庙烧柱香还要花几个钱,你看还不兴盛吗?可是真实参究的人少了,这也很难怪,你迈到那么一个整天赶经忏的地方去,忙应酬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来学戒律呢?

所以用功人常说:“说道容易修道难”,说起来都会说,真正做起来就要发真心。所以学人能够用心认真地学,就越学越明白,越学心量越大,所以他参究起来,用功起来也就真实了。你若马马虎虎,学没有认真学,那也得不到真正受用的。佛经上说:“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否则用起功夫来就要笼里笼统,那也就得不到真正受用的。

\

以上这种讲法都是我们根据佛的次第教来讲,要拿我们禅宗门下来说,祖师不是这样说法了,而是说:出家以后,踏进了禅堂,只要看一个话头,那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因为现在的人,今非昔比了。古人是这样做,我们祖师西来也是这样做的。所以宗门下,只论明心见性,不论禅定解脱,那么这是宗门下最上。可是唐宋以后的祖师,就开了方便门。所以祖师说:“我若单说第一义,法堂前草生一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单说第一义就是向上一着,可是现在的人根基不及古人,都是随缘说话,有时讲参学,有时讲学戒,讲种种的学,本来宗门下的事,要做到“外息诸缘,内心无喘”才可以。古人是这样行的,如果现在这样行的话,恐怕真是“法堂前草生一丈”了。

我们发真实心来出家,为道当参学亲近善知识。所谓亲近善知识者,就是为自己的已躬大事,已躬大事也就是生死大事。所以要发真实心,学的时候要认真学,用功的时候要认真的参,你看我们这个禅堂中,所学的都是容易下手不难的。只要有心,都能学会,所以难的就是参的难,参就是学用功。比如我们禅堂中,我们都是修禅宗的话,要参禅。禅是什么呢?禅就是我们的佛心,这是我们的心啊,人人有心,人人都有佛心,不但是有,一天到晚扬眉瞬目,都在佛心当中。因为太近看不到,等于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眼睛,所以就不能看到它的受用,一天到晚随境漂流,所以我们今天要参,如何是我的本来面目,如何是我的主人翁,在禅堂中,祖师留下一句话,叫总话头――“念佛是谁”。你看墙上贴的,因为天下佛门都知道念佛的人多,可是只知道念佛,不知道念佛的人是什么人。念佛的目的,就是找到这个人。佛者心也,心就是佛。你用心念佛,可是人人都会念,就是不知道这个心是什么东西,这就把人难住了。上根利智的人,那时回头即是,在我们中下根的人就要参啊,要深察,我们念佛的到底是谁,还要真参,你不要认为念佛的就是我吧。笼统起来,要说是你,确实是你,你就不知道什么是个你,要把这个疑情找出来,这不光说了算的。所以每每这个初发心用功的人,勇猛心就是苦钻、苦参,参久了,粗妄想暂时休息了,却并没有彻底休息,就觉得了不得,觉得我的妄想没有了,不用功也是如此了,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没有妄想还有什么呢?差不多就是我们念佛的人吧,这样一来,自己印证自己,就放下来了。可是虽然放下来了,因为也下了几年功夫,在遇境逢缘上妄念也不起,在禅堂中处处还很如法,身体强壮,坐起香来也没有昏沉妄想,睡起觉来也没有颠倒恐怖的梦魇,自己觉得就不错了。许多有勇猛心用过几年功夫的人,没有得到真实受用,就这样息下来了,那么这么一息下来就越息越狂,我这就成佛了吧,我这就是本来面目吧,自己一天一天心底上领会,像我这样子,差不多能够入禅松手,就是方便结缘,可以度人了,所以到处叫人放下,什么也不要执着,用来用去也不过如此样子,这就是得少为足啊,这就是勇猛心易发,长远心难受。

过去有一位老修行,在禅堂住了很多年,他就是这个境界,禅堂里住多了,听的开示也多了,行来行去也是如此。“念佛是谁”,参过了也是如此,不参也是如此,反正就是这样,他就以此为足了。处处找话说,叫张也放下,叫李也放下,人家就说了:“你叫我也放下,他也放下,那么你自己能放下吗?”“哎,我自己当然能放下,你们不知道我吧,是几十年的老修行,我三十年前就断了无明,你们晓得吗?你们还问我放得下?我的境界不是你们的境界”。你看看他三十年前就断了无明。那么后来,自己觉得自己越说越高,就是这个样子,在一年到头当中,看看自己烦恼的时候,不大有了,反正这样子,我的烦恼就转成菩提了。所以教理必须要学,要懂,他如果懂得话,什么叫初伏,什么叫断惑,他就不会认为功夫这就算到家了,还早着呢!后来禅堂就不高兴住了,“禅堂里头我到了家了,我还想去住住山,到茅蓬里再去住住,住几年洞,体会一下山里头的境界如何”,于是他就去住山了。到了山里,找了一个小茅蓬,过去人家住过的,有几间小房子,大山里头不大有人到,到了小茅蓬一坐,初坐下来也是不错的,清凉自在,还是有一番受用的,因为毕竟也有几十年的功夫。在茅蓬中认为自己的功夫在禅堂中可以说是到家了,到山里头来更加得力啊,心里头总是满足的。这样子下去,恐怕有个顿超的成就。自己总是生欢喜心,按修道来说,这样子的功夫也是很好的,但是欢喜心一生,这也是障碍。真正有功夫的人,欢喜心也不能生啊。总觉得自己的功夫没有障碍,可是有了这么一天赶巧了,来了一群放牛的小孩子,这个放牛的根本不到山上来,今天为何到山上来?他心里一惊,十几个十五六岁的小孩子,吵吵哄哄的到山里来,他心里想到:“最好不要到我这个地方来,来打我的闲岔。”但是人家要来你也没有办法,也不能关门,你说关上门,他还要来敲门呢!这些小孩子,希望他们不要来。正在怕他们来,可是他们已经来了,听那几个放牛的说:“我们到那个茅蓬去看看。”有的说:“茅蓬不能去啊,茅蓬里有个老和尚在打坐,不能打老和尚的闲岔,不能动老和尚的念头。”那个地方的小孩子也懂。有的就说:“不要紧,真正的老和尚,用功的人是不会动念头的,他有功夫的,我们去吧。”正这么说着,唏哩哗啦的就来了。可是这个老修行心里想:“今天真是来打岔了。反正你们来打岔,我不理你们,我有功夫就是不动,你们也没有办法,随便你们如何闹,我也不理。”这个老和尚拿定了主意,把腿一盘,“你们闹翻天我也不管”。小孩子真是闲不住的,像猴子一样,呼噜呼噜的跑进了茅蓬,到了茅蓬这个要水喝,那个要饭吃,弄得乱七八糟,有的就舀水喝,有的弄锅找饭吃,干什么的都有,反正他也不管,他顾自己用功,闹了半天啊也不动,反正还是有一番受用的。有的说:“我们这么闹,老和尚一点也不动,也不管。”有的说:“老和尚有功夫有道啊,他是不动的,是真不动吗?我们试试他。”有个小孩子很坏,就拿了一根小棍子,在老修行的腿上扎了扎,还是不动,然后又在老修行的胳膊上扎扎也不动,背上扎扎也不动,浑身上下扎扎也不动,这个老和尚真行,真不动。有一个就说:“是不是死了?”有的就说:“坐得那么好,不会死吧?”老修行心里想:“这些小鬼真打岔,我坐在这里不动,你们就说我死了。”他就忍着,还是真是有功夫的。这些小孩把老和尚的眼睛挑挑也不动,弄弄耳朵也不动,把嘴巴扎扎也不动,他们说:“咱们看看老和尚是不是死了?”一个小把戏一摸,说没有死,身上还热。另一个说:“不要紧在鼻孔里扎扎看。”哇,这个鼻孔不经扎,一扎无明火就上来了。“这还了得,你们这些小东西,真打我的闲岔,我一个一个的把你们打死!”于是就起来抓了一根大棍子,一下子就赶过来,这些小把戏们说:“你这个老和尚凶得不得了。”都赶着跑了。老修行回头一想:“这可坏了,今天真打了岔。”正在这么想的时候,听着空中说话了:“我是观世音菩萨呀,你不是说,你三十年前就断了无明吗?为何今天这个无明双发起来了?”他想:“坏了坏了,我还是不行,看起来我的无明还没有断完呢!”这个例子就是说:说得容易行得难,你说这个老和尚的功夫可以说是得了受用的。这样的受用一般还做不到,直到扎鼻孔他才忍不住。所以说用功在境界当中是难做主的呀。所以用功的人要在境界上把持住,做得主,方能不被外境所转。

为什么要实学呢?学是学境界上的功夫,境界的道理明白,你再加参有了功夫,事理结合就受用。这就是门头用功的,觉得自己的功夫不错的,但还是不行啊。要有到家,因为你有防备心,就是不行,所以说:“讲道容易修道难”。以前舍利弗尊者,也是住茅庵的,在山里住洞,住茅庵,那人家舍利弗尊者是证果的证到六住的菩萨,不是像这位老修行那样,证到圣果就不是普通人,他也觉得自己的功夫已经到了住位,那就是很有定力了,很有智慧了,心想:我在山中这么用功,终是个自了汉,况我这个样子能够行菩萨道了,能够度度人了。佛常在呵斥焦芽败种不能荷担如来家业,我现在可以行菩萨道了。自己就出了茅庵,就在十字街头打坐,广度众生,要结众生缘,要满众生愿。心里正一直这么想,想行菩萨道的人就是要依四无量心为信,四摄法为义。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众生喜欢什么都能满足人家的愿。四摄法就是布施,爱语,同事,利行。这是行菩萨道的本钱。刚发了这个心,在十字街头上打坐,看到一个年轻的姑娘,哭哭啼啼,哭得很痛苦的样子,在街上哭着走,这个行菩萨道的人,不能叫人家找到你才去救呀,要找苦救,看到这个女孩子这么哭,问她有何事啊?姑娘说道:“你老人家不知道,我母亲得重病,有生命危险,不容易治了,医生说只有一个办法能治,只有有道的人的眼睛才能治好。”于是老人家回答:“你母亲这个病可以拿我的这个眼睛去治,我是个修道人。”“真的?那可真好,谢谢你,你救苦救难,你真是个大菩萨啊。”于是舍利弗尊者就挖下右眼睛交给了姑娘,说:“你拿回去给你母亲当药吃,吃下去就会好的。”姑娘接过一看说:“老人家,你挖错了,我要左眼睛,不要右眼睛。”舍利弗尊者想:“你不早一点说,我只有二只眼睛,已经挖了一只,但是我若不给左眼睛还叫什么菩萨呢?”于是他又将左眼睛挖了下来。这个忍耐力可以说是不小的。但那个姑娘拿了眼睛闻了闻,说:“啊呀,菩萨,这个已经不能用了,你的眼睛臭烘烘的。”“我的眼睛就是这样,有什么臭呢?”可姑娘就是不要,放在地上,拿脚一搓,说声:“没用”就走了。舍利弗尊者心里一想:啊呀!这个菩萨道真是难行,我只有两只眼睛,一只你说错了,一只你说臭了,你这么就走了,可是我的两只眼睛已经都没有了,这个菩萨道不能行,我还是行我的小乘道吧。因此,就退了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是不能退的。发大心诸佛都欢喜的,你若退了菩提心的话,就要得到一种不详的果报,所以舍利弗尊者从那时退菩提心后,六十劫变蛇。

你想想看这个菩提心是只能发不能退的,讲到这个地方,你为我们出家人想想,特别是我们这样真是惭愧了,活是活了这么大年纪,一行也没有做到,受大戒也受过几次,每一回受大戒都要问:“你是丈夫吗?”恐怕我们受过大戒的人都回答过:“是丈夫呀。”这个得戒和尚在坛上问,都会答:“我们是丈夫。”丈夫就是大丈夫,威威荡荡,说威者,就是什么都能做到。到了受菩萨戒的时候,又问了,那得戒和尚说:“你是菩萨否?”恐怕我们都回答过了:“是菩萨”。“是菩萨发菩提心了吗?”你没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那称什么菩萨呢?我们都要答:“发菩提心”。所以我们的菩提心也发了,也是菩萨了,也是丈夫了。你看我们今天能够做到多少呢?特别像我这样就苦恼了。想想实在恐怖,你看大家都在忙,我一个人在那里说有病,其实是懒惰,这不是罪过吗?有什么办法呢?这就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这就是过去劫中,因地种得不好,今生之中不发道心,就这么一辈子糊里糊涂地混过去了。希望你们年轻初发心的人,要好好的学,要好好的参学,要好好的用功啊,要达到真参实学,有了真参实学的本钱,将来才能利人,能够利人才能开丛林建道场,才能荷担如来家业,才能把佛法的慧命继续下去,我们应当发这个大心。因为是菩萨已发菩萨心,所以要发这个大心。我们现在佛法的衰败,原因在哪里?就是发菩提心的人少,既然发菩提心的人少了,行菩萨道的人也就少了。你就现在的佛法来说,还是有几位大菩萨在这里承持,要没有这几位大菩萨发心的话,光靠我们这样子那该如何呢?所以道也是要靠人弘的,道在人弘。你说你要弘法,你若没有本钱拿什么去弘呢?所以像我这样的人就是没有本钱,真正是吃佛饭穿佛衣。在佛法中是罪人,不能够替佛荷担家业,希望你们年轻人好好的学,当然这个学不能不参,学也是用功,参也要学,学也要参哪。总是把自己闹一个水落石出,脚踏实地。谈到学,样样透彻,宗啊,教啊,祖宗的清规啊,处处要学好,你说你没有这一番学识,也就不能够成就后人。你再参得好,你若没有这套仪式的教导,不能吸收初发心的人。所以一定要学得透彻,学它十年八年,把学的阶段达到了,然后万缘放下,一心参究,把心底上的功夫参个透,这叫做参学具足,又叫饱参饱学。到了这样的地步,才能有利人的程度,才能做佛门大事,才能荷担如来家业,才能将佛祖的慧命继续下去。

ad8
推荐阅读
ad10
精彩推荐
ad5
推荐内容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