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修养和修行

[仁焕法师] 发表时间:2019-06-10 15:16:53 作者: 阅读次数:

  广东雷州和谐寺2010年农历十二月念佛七法会

  (初八上午) 修养和修行

  修养和修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修养是内在,修行是外在。也可以说修养是精神的修养,修行是形象的修养。修养是纠正人的思维。佛教为什么说“断掉妄念”?意思是教育我们纠正人不该有的思维。如果人想得太多,就给自己有一种压力。

\

  在修养道上,特别要纠正人的禀性。人的禀性有好的禀性,有坏的禀性。修正就是保留好的禀性,去掉不良的禀性。

  为什么要转变禀性呢?我们中国人有一句话:性命。性格能决定人的命。性格好,人的命就好;性格坏,人的命就坏。命又是决定人的运,运决定人的气,气决定人的色。就是:性命——命运——运气——气色。

  修养是为了让生命没有障碍。如果人没有修养,命就成了不伦不类的命了。所以谁的形象好,我们就会说这个人有修养;谁的形象不好,大众就会说这个人没有修养。从一句话到一个行动都表现人的修养程度。

  念经、念咒和念名号对修养有什么作用呢?名号是修养的心愿,经典是修养的落实,念咒是修养的完善。因为名号是佛的心愿,经典是佛教育我们修养的道理。

  为什么佛教讲修心呢?修心就是纠正人的念头,纠正人的禀性。人的念头正确了,那么禀性就好了;禀性好了,人的行为就好了。

  修行是修正人的行为,比如儒家和道家讲修身,修身就是叫修行了。身的行为好坏,与心的念头有关。人的念头好,行为就好;人的念头不好,行为自然不好。修养是纠正念头,修行是纠正行为,修养重于修行,因为行为爆发是来自人的念头。

  劳改也是一种改造人的方法。人犯罪了被抓去劳改,就不再爆发不良的行为,这是强行纠正,对罪犯是一件好事。学佛也是一种改造人的方法,是自我改造,劳改是强迫改造。如果自我改造不过来,必定要用强迫改造。自我改造叫做正面教育,强迫改造叫做反面教育。

  社会上很多人喜欢去算命,我想问大家一句话:命算了以后自然好吗?还是需要改造才好呢?需要改造才能好。那你对自己的禀性好坏了解吗?如果了解,还用去算吗?把坏脾气改变过来,就是改变命了嘛!如果脾气没有改变,我认为你们给一百个算命先生算,算来算去还是把钱白白送给人家。我们懂得自己的禀性就自然懂得自己的命了,懂得自己的命就自然懂得自己的运气了。要改变运气就是改变性格,改变行为。所以佛教为什么不主张去算命呢?因为根本在修养道上,修养改变命,修行改变人。

  过去我们中国人很多家庭有家规,也叫做家风。老人经常强调某些行为不能做,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已经很少有这方面的家风了。修养是人的本分,修行也是人的本分。修养修行都是提升人的素质,人的素质好了福报就大。

  心量就是修养,肚量就是修行。有修养的人,心能包容一切;能修行的人、有肚量的人,就不会有过分行为。有修养的心量,不但自己不会生起对不起周围的念头,还能够做到周围对不起自己的时候,能原谅,能包容。修养是“难忍能忍”,修行是“难行能行”。“难行能行”就是说自己尽量没有过分的行为,别人有过分的行为,自己只有承受,没有偿还。

  没有不良的念头出来,这是修养。弥勒菩萨有两种形象:修养是开口常笑,修行是大肚能容。开口常笑意思是知足常乐,大肚能容是难以承受的事能承受,别人做不到的事自己能做,别人做不了的事自己能做,别人不愿做的事自己愿做,这是大肚能容啊!能做到就是圣人,做不到就是小人。所以有涵养的人叫做圣人,非常小气的人叫做小人。

  修身意思是不要有过分行为,修心意思是不要有过分的想法。修养是保命,修行是保健康。修养就是做和气的人,和气生财。修行就是做文明的人,没有过分行为。

  我们光懂得念经,没有依经文去做;我们光懂得念咒,没有依咒语去完善自己;我们光念佛名号,没有以佛的形象来完善自己。那怎么行呢?没有改造自己,那佛的慈悲也跟自己无关了,佛的形象也跟自己无关了。既然自己想成佛,跟佛一样,那么笑也要跟佛一样嘛,想也要跟佛一样嘛,坐也要跟佛一样嘛,走也要跟佛一样嘛,那就是叫佛人了。不管是经典、咒语、名号,都是和修养修行有关,都是与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有关。不存在不良的念头和不良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好人。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