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带你重新认识佛教!

[入门开示] 发表时间:2019-06-14 13:19:05 作者: 阅读次数:

  今天,我们学习一下佛教方面的简单知识。

  一般来讲,世间人在实践、创业之前,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以此对前途有一种指导。同样,我们佛教徒在实修佛法、利益众生之前,也需要学习相关的道理,以遣除自己的谬误和疑惑。

  今天因为场地关系,听这节课的,除了在场的诸位居士以外,还有许多出家人在家里用收音机听,同时,外面也有不少人在网络上看同步直播。如今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科技为弘法提供了种种便利,网络、光盘、电子书等应运而生,这些我们一定要利用起来,如此才能饶益更多的众生。

  你们很多人,来学院开一次法会就回去了,之后各忙各的家庭、工作,融入茫茫红尘人海中,就再也找不到了。此时你若想继续学佛,去找一个理想的寺院,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即使找到了,因为学佛需要长期依止上师,有时候也不一定能满自己的愿。

  当然,依止上师,是学习上师所讲的法,并不是他的身体特别庄严,你要一直盯着看;或是他的声音美妙动听,你就天天沉醉其中,连他打哈欠都不放过。作为上师,多多少少有一些佛法的智慧和境界,这些你没有得到的话,跟上师再亲近也受益不大。

  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如今在家人这么多,上师却非常少,每一个人要跟着一个上师的话,无疑也不太现实。所以,现在不少大德依靠网络、光盘等途径,传讲佛法的道理,若能依此学习,照样也是在“依止”上师。我就看到很多人,虽然不在上师身边,但学得比天天跟着上师的人还要好。而有些人天天围着上师转,最后却什么也没得到,内心没有丝毫改变。

  所以,我希望,现在城市里的很多佛教徒,最好能通过网络来学习佛法,这也是最适合你们的方式。我认识一位老居士,大概七八十岁了,整天都“泡”在网上。我问他在做什么,他回答:“在听课啊!我要好好学佛,所以让孙女给我弄好了,每天直接上就可以。”这种方法非常不错,也很有必要。毕竟一个老年人去藏地或寺院求法,暂时来讲不太可能,但是依靠网络来学习,则完全可以得到佛教中的智慧与慈悲。

  因此,作为21世纪的佛教徒,一定要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当然,“跟得上时代”,不是像世间人一样赶时髦,而是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充实自己的内心。所以,希望大家以后在不染污自心的前提下,应该要利用各种方便,好好学习上师们的开示。

  下面,我简单提几个学习佛法和弘法利生中的重要问题:

  今天在座的道友中,以居士为主。所以,我们就先谈谈:居士在学佛的过程中,应当有哪些责任?

  这个本不该我来说,但现在好像不强调不行。为什么呢?因为不少居士学佛以后,对父母、爱人、子女,统统都不管了,每天只是在念经、学法,任凭家人怎样抱怨,自己也是如如不动。就算他们过生日庆祝,也不愿意去随顺,这就比较极端了。

  作为在家人,有在家人的生活方式。虽然有些重大问题上,你不能与他们同流合污,平时要尽量把握时间学佛,但也不能完全放弃自己的家人。否则,很多家庭不和的话,对整个佛教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还有些居士,对家庭生起了厌烦心,就特别想出家。但你若不具足出离心,只是逃避的话,出了家以后,过不了多久,可能又会想还俗的。

  因此,作为居士,理应先处理好自己与家人的关系,平时多体谅他们的情绪,多照顾他们的感受。毕竟他们也是众生,而且与你因缘深厚。

  还有些居士,本来有份不错的工作,但后来对佛法的道理学着学着,生起一种暂时的出离心,就把工作也抛弃了。

  现在找一份工作不容易,而且,大城市里的人有各方面压力,没有经济来源的话,谁来养你?有些人因为一时冲动,丢掉了非常好的工作,以至于最后生活拮据、走投无路,没人照顾,这时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其实,学佛没必要放弃工作。你在工作的同时,若对领导、同事、下属,以慈悲菩提心来对待,也是一种弘法利生。即便他们暂时不信佛,但你有智慧、有能力、有善巧的话,也能让他们的心慢慢转向佛法。所以,工作可以成为弘扬佛法的道场,大家今后对工作还是要认真负责。

  世间人有了美满的家庭、顺利的工作,就会感到心满意足,但作为希求解脱的修行人,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责任:修行佛法不能间断!不能天天吃喝玩乐、挥霍人生,否则,你的解脱慧命便断送了。

  如今有些人在这方面,就做得特别成功:家庭幸福和睦,工作尽职尽责,修行也能善始善终,圆满所有的课程。当然,这些人肯定非常累。像学会的很多道友,平时一直在紧张地工作,好不容易有了星期六、星期天,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我们学院的出家人,一般周末都可以休息,而他们却连休息时间都没有。不仅如此,他们还要背负很多压力,比如,家人经常不理解:“你星期天跑到哪里去了?怎么不跟我们一起过!”此时,你就要有面对的能力、面对的准备、面对的方法,具足各种善巧方便。

  以上讲的三点,大家要好好思考一下。否则,有些人出家的心不一定可靠,如果你没有真正的出离心,出了家以后,父母没人养,孩子也抛弃了,到头来又因为出家的发心不对,自己没有任何收获,这样对自他都不利。毕竟汉地实行“计划生育”以后,一个人需要养好多老人,一旦你出了家,一堆老人就没人管了,生活上会特别困难。所以,学佛也要考虑到他们,这是一种责任。

  还有些人,一开始特别精进,把工作、家庭都舍弃了,一门心思只想学佛。可是没过多久,遇到各种挫折、家人哭闹,马上又缴械投降了,随他们彻底地滚入红尘。如此堕入两边都不可取。学佛是一件重要且长远的大事,每日合理安排时间才是关键所在。若能如此,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将闻思修行进行到底。

  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归纳起来,就是教法与证法——教法是学习经律论三藏,证法是修持戒定慧三学。对此各个寺院都应具足,不能将佛法只停留在烧香拜佛的层面上。

  当然,这些有了也很好,但却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什么?就是学习佛法、修行佛法、传播佛法,这是任何一个寺院的职责。倘若没有这三样,即使你佛像修得再好、环境绿化得再美、道场布置得再庄严,也已经失去了灵魂。

  我在藏地不同的佛教研讨会上,经常给很多寺院提这样的要求,就是寺院要起寺院的作用。因为寺院里每天有人来来往往,他们对佛教可能有信仰,可能有好奇心,可能有兴趣。寺院若不给他们提供学习、修行的机会,这些人就会懵懵懂懂地进来,迷迷糊糊地出去,除此之外,什么利益也得不到。

  当然,在菩萨面前许个愿,拜拜佛、烧烧香、磕磕头,保佑孩子平平安安、考上大学,家人身体健康等等,也不是不行。毕竟诸佛菩萨的加持不可思议,这样求的话,你心中的愿望也有如愿以偿的机会。但如果没有闻思修行,对佛教的认识就会仅限于此,做很多事情会非常盲目。

  在我们藏地,一般而言,凡是寺院周围的老百姓,佛学素质都比较高。因为寺院里的僧人会讲经说法,又会实地修行,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颗利他心,经常给大众传播佛法的精神。希望汉地的很多道场也能如此,除了寺院以外,包括居士们聚会的学佛小组、居士林、佛教中心,也不能天天在一起只是念经,而应当学习一下佛法的道理。

  我的上师法王如意宝,对这方面就相当重视。不是自己赞叹自己,学院三十多年来一直传播佛法,如今佛教界的很多大德,都是学院培养出来的。前段时间我去了壤塘,那边觉囊派、噶举派寺院的法师,好多都是学院的弟子。当时我去了一个觉囊派的道场,那里三百多人在实修,闭关3年;三百多人在闻思。我给那些闻思的人,讲了一下“时轮金刚”的六加行。以前我从来没讲过,不过曾用藏文造了一个《忠言心之明点》的讲义,其中的圆满次第,就是以“时轮金刚”六加行来解释的。所以,这次刚好有这个机会,让我在他们面前“班门弄斧”。

  那个寺院的法师,以前在学院时,住在我隔壁,看着面熟,就是叫不上名字。他在学院不是很出名,但是出来以后,可以为几百个人讲经说法。包括现在学院的一些普通居士、一般的出家人,有机会到了外面时,也经常讲很多的课,非常圆满成功。

  所以,希望汉地的很多寺院、居士团体,今后也能广弘佛法,在不同的场合中,让大家了解佛陀的教义。

  此外,寺院的住持,或道场的负责人,也要具足三个功德:

  具足人格,指心很善良、人很正直,这样才不会做很多坏事。若从出家人的角度讲,则是指戒律清净、品行稳重。这方面的内容,上师如意宝在《教诲甘露明点》中讲得很详细。

  住持或负责人一定要具足智慧,不然,做什么事很容易搞错。

  前不久,藏地开了个研讨会,当时有二三十个寺院参加。我在会上就说了,寺院里最主要的负责人,无论是活佛、堪布、上师,应由具备综合素质、尤其是佛教水平高的人担任。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很多佛教徒是知识分子,在这样的团体中,如果由一个非知识分子来管理,什么智慧都没有,那很多人会不服。

  现在藏地也好、汉地也好,有些寺院的“最高领导”,显现上智慧不是很高,只是权力掌握在他手里。如此一来,下面有些人即使有智慧,想弘扬佛法,也没办法实行,因为上面一直用“王权”来压制着。

  包括我们的学佛小组,以前由于各种原因,尤其是偏远一点的地方,组长大多是不太有智慧的老年人,虽然他们比较发心,但大家学佛的水平却很难提升。所以,希望以后各地道友选负责人时,一定要观察他的智慧如何。如今,世间人选村长、选幼儿园老师,尚且要审核他的水平,那我们佛教团体是个智者的群体,负责人最好也是由智者担任。

  假如负责人有智慧、人格不错,但没有利他心的话,也不行。就算是一家的家长,至少也要对家人负责,同样,佛教团体中的负责人若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更不关心自己以外的其他群体,那如何体现佛教的大慈大悲、普利群生?

  所以,不管是寺院的住持,还是居士团体的负责人,一定要有人格、有智慧、有利他心。如今末法时代,所有功德都圆满的话,这也不太现实,但有了这三样,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佛教徒应具备的条件特别多,显宗有显宗的,密宗有密宗的,但不管怎么样,至少要有信心、悲心、智慧。

\

  如果没有信心,诚如佛经中所说,就像种子被烧焦而不会发芽一样,善法的功德苗芽是不会产生的。

  信心是入门的津梁,对佛陀、对上师、对佛法,若连基本的信心都不具足,那就没有资格入门。现在有些知识分子,对佛教有好感、有兴趣,但没有信心的话,这也不叫做佛教徒。

  佛教徒与非佛教徒最主要的差别,就是看有没有信心。所以,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讲“皈依”时,首先强调了三种信心,原因也在于此。

  现在不少学佛的人,自认为是大乘佛教徒,但大乘起码要对众生有悲心,如果一边念经一边打蚊子、杀蚂蚁,对别的生命毫不在乎,这绝不是大乘的行为。

  所以,悲心非常重要,没有它,菩提心就不可能产生;没有菩提心的话,那大乘佛子肯定算不上。

  如今佛教徒的综合素质,跟七八十年代比起来,还是提高了很多。以前我接触过不少佛教徒,基本上不懂什么佛理,特别迷信,如此就算学佛的人再多,也只是流于形象而已。

  当然,现在也有些佛教徒,对佛教道理不太懂。像这次开“金刚萨埵法会”,学院来了很多居士,有些人已经得过灌顶,但对密法的法本根本不在乎,就在上面跨来跨去,这种现象在男众中有,女众中也有。我想,他们可能不是学会里的,否则,《入菩萨行论》、《前行》中都讲过,至少要恭敬三宝的所依,应该把法本当成佛一样。

  此外,僧众的衣服也不能跨。有些人一点都不在乎,把僧衣当成普通衣服,随便跨也无所谓。其实《前行》中讲过,凡是出家人的三衣,哪怕一个碎片,都要恭敬顶戴。你们也可以看看学院的出家人,在经堂里走的时候,都先把别人的僧衣收拾好,留出一条路,而不会直接跨过去。

  这些都属于皈依戒。然而,现在很多人,不仅受了皈依戒,还受了密乘大圆满的灌顶,自认为什么都懂,口口声声说“我是这个上师的弟子,我是那个寺院的,我的皈依师是谁谁”,但实际上,他们的有些行为,跟佛教中的要求还是相去甚远。

  所以,佛教徒必须要有智慧,否则,就是一个盲目的群体,以后也做不了什么事情。昨天我遇到一个居士,他讲的一句话很对,他说:“有些佛教徒,比非佛教徒还要迷信。”这个意思是什么?我今天暂时不解释,你们自己可以慢慢想。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是如此。这几年我去过不少地方,发现很多佛教徒的水平不像以前,以前我每去一个地方,心里就有种说不出的酸楚,觉得他们的信心这么大,却根本不懂佛教道理,实在是可惜!而今,这些人确实有一定的进步,但尽管如此,大家也不能得少为足,而应不断提高自己、乃至当地的佛教水平。

  这一点,你们每个人都有责任。那天,学会里的一位大学老师说:“我原以为弘扬佛法是上师们的事,现在才明白,它是我们每个佛弟子义不容辞的责任!”她说得一点也没错。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大家都有弘法利生的责任。因为你们天天都在念“发心仪轨”,里面是怎么讲的,你也可以回忆一下。

  总之,佛教徒的素质一定要提高,否则,在很多场合中、在其他宗教面前,有时候都不好意思。前不久我也提过,对于弘扬佛法,每个佛教徒应齐心合力,不要分你的上师、我的上师,你的宗派、我的宗派……大家都是佛陀的弟子,都在学习佛陀的慈悲和智慧,这才是最根本的。就像基督教,他们只有一个上帝,每个教徒都赞叹上帝的慈悲,不会分这个牧师、那个神父,如此团结的力量非常大,最后基督教才会遍于全世界。

  与之相比,我们佛教中,有些人的心特别狭隘,成天只宣扬自己的上师。包括我们学会的个别人,经常宣扬我,我不是很高兴,这样没有必要。你对上师有信心的话,不一定非要挂在嘴上,变成泡泡给别人看。

  只有感恩释迦牟尼佛、赞叹佛教如何殊胜,各教派的弟子才不会有隔阂。否则,这个上师的弟子在这边一群,那个上师的在那边一群,上师与上师之间、弟子与弟子之间,摩擦和矛盾层出不穷,这样的话,佛法永远也不会有广弘的机会。

  其实,佛教中不管是哪个教派,显宗、密宗也好,藏传、汉传、南传也好,麦彭仁波切说过,就像是同父同母的兄弟,没有必要互相争斗,把弟子拉来拉去。

  我们学会也一直要求:不能干涉任何上师,不需要拉其他上师的弟子。作为真正的上师,应该不缺弟子,有些人不必操这个心。现在没有皈依佛教的人那么多,如果你真要拉,从这些人中拉一两个,也是有贡献的;至于已经皈依了的,又何必拉来拉去呢?

  所以,佛教徒今后一定要有智慧。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