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四

[张西镇] 发表时间:2019-06-13 16:10:57 作者: 阅读次数: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四

九三二、本经叙说佛告诸比丘,众生无始生死以来,所依生之父母多于大地草木以四指量斩以为筹之数。故当勤精进,出离生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众比丘啊!你们意见怎样呢?如果将这大地上的一切草木,以四指的长度为量,斩断作为算筹,用来计数你们长夜在生死中轮回流转所依生的父母;这算筹都已算完了,然而所依生的所有父母数却还是算不完。众比丘啊!就像这样,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修学:要勤勉精进,断除三界的生死果报,不要使它增长!」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九三二经注释:

1、筹:古代用来作为计数之具,形细长而扁,与矢类似。

2、诸有:指「三有」而言,是三界之异名。生死之境界,有因有果谓之有。三有者,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生死也。

九三三、本经叙说佛告诸比丘,众生无始生死以来,所依生之父母多于大地泥土悉以为丸之数。故当勤精进,出离生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怎样呢?比丘啊!把这大地的泥土全部拿来做像婆罗果那么大的土丸,用来计数你们长夜生死以来所依生的父母;这土丸都已经算完了,然而你们所依生的父母数却还是算不完。比丘啊!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其数量就像这样。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断除三界的生死果报,不要使它增长,应该这样去修学!」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三四、本经叙说佛告诸比丘,见众生喜乐,当思生死轮回无穷,应力求脱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众比丘啊!当你们看见一切众生享受安稳快乐时,应该这样想着:我们长夜在生死中轮回流转,也是曾经享受过这样的快乐,所经历的次数是无限量的。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修习: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自已应要勤勉精进,断除三界的生死果报,不要使它增长!」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三五、本经叙说佛告诸比丘,若见众生受诸苦恼,当思生死轮回无穷,力求脱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众比丘啊!如果你们看见众生遭受各种的苦恼,应当这样想着:我长夜在生死中轮回流转以来,也曾遭受过这样的苦恼,那次数是无限量的,自己应该运用方法勤勉努力,断除三界的生死果报,不要使它增长!」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三六、本经叙说佛告诸比丘,若见众生而生恐怖,当思自己无始罪业,力求断除诸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在长夜中轮回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众比丘啊!当你们看见各种众生而心生恐怖,身毛为之竖起时,应当这样想着:我在过去世一定曾经杀生,做一位伤害他人的人,是个恶知识,在无始的生死长夜里轮回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众比丘啊!你们应该这样修习:断除三界的生死果报,不要使它增长!」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三七、本经叙说佛陀告诸比丘,若见众生爱念欢喜者,当思彼等无始以来曾为父母等,应力求断除诸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众比丘啊!如果你们看见众生而对他爱念欢喜的话,应当这样想着:这些众生在过去世时,一定曾经做过我的父母、兄弟、妻子、亲属、师友、认识的人。就像这样,长夜在生死中轮回流转,被无明所覆障,爱缚系住脖子,所以长夜地轮回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因此,众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修习:运用方法精勤努力,断除三界的生死果报,不要使它增长!」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三八、本经叙说有一婆罗门虽闻佛说过去、未来佛如恒河沙数,但觉悟佛世难遇,遂归佛出家,终得阿罗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婆罗门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恭敬问讯,问讯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瞿昙啊!未来世将有几位佛陀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未来佛就如无量恒河沙数之多。」

此时,婆罗门这样想着:未来将有如无量恒河沙数之多的佛陀出现,我当跟随那些未来佛修习各种梵行。

当时,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那时,婆罗门一路思考着:我今天只问沙门瞿昙未来诸佛,却没有请问过去诸佛有多少。便即原路而回,又问世尊说:「怎样呢?瞿昙啊!在过去世时,有几位佛陀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过去世的佛陀也是如无量恒河沙数之多。」

此时,婆罗门便这样想着:在过去世中虽有无量恒河沙数的诸佛世尊出现,但我却不曾习近他们;假使未来又有如无量恒河沙数的佛陀出现,我也可能将不会和他习近娱乐,所以我现在就应当在沙门瞿昙处修习梵行。于是就恭敬合掌告诉佛陀说:「愿您听许我在正法、戒律中出家修习梵行。」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我听许你在于正法、戒律中出家修习梵行,得到比丘的身分。」

当时,婆罗门立即出家受具足戒。他出家后,独自在僻静处思惟:一个善男子之所以要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随道,……乃至得到阿罗汉果。

九三九、本经叙说一人于一劫中生死轮转,所积累白骨,如毗富罗山。若能如实知四圣谛,则可断生死,究竟苦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毗富罗山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一个人在一劫之中生死轮转,所积累的白骨要是不腐坏的话,就会如毗富罗山那么高。如果多闻的圣弟子能如实知道这苦的真理,如实知道这苦生起的真理,如实知道这苦息灭的真理,如实知道这息灭苦的方法的真理,他有这样的认知,这样的观察后,就能断除身见、戒取、疑等三种结惑,断除这三种结惑,就能得到须陀洹果(初果),不会堕于恶道中,决定会正向于正觉,最多只在天上、人间往返受生七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一个人在一劫之中,积聚他的身骨,

要能常积存不腐坏的话,就会堆积得如毗富罗山那 样高。

如果圣弟子们,能以正智观察真理,

了解这苦的真理与苦的起因,就能脱离苦恼而得寂灭。

要修习八正道,正确地趋向于般涅槃,

最多只在天上、人间往来受生七次,

就能尽除一切的结缚烦恼,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九三九经注释:

1、毗富罗山:为围绕王舍城五山之一。

九四○、本经叙说佛陀为一位比丘解说劫的长久,而众生于其中长夜轮回生死,当力求断除诸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众生于无始生死的长夜中轮回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

当时,有一位比丘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偏露着右肩,向佛陀行礼,右膝跪地,恭敬合掌问佛陀说:「世尊啊!劫的长久如何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我能为你讲说,然而你却很难理解它。」

比丘跟佛陀说:「您是否可用譬喻来解说呢?」

佛陀说:「我可用譬喻来解说。比丘啊!譬如有一座铁城,它的四周各一由旬,高度也是这样,把芥子置满城中,有一个人每百年去拿取一粒芥子,如此把城中的芥子都拿完了,然而劫却还未完。同样地,比丘啊!劫的时间,就像这样的长久。在如此长劫之中,众生有百千万亿大苦接相连续着,白骨成丘,脓血成流,乃至流转于地狱、畜生、饿鬼诸恶道中。比丘啊!这就叫做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所以,比丘啊!应当这样地修习:断除三界生死的果报,不要使它增长!」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四一、本经叙说佛以大石山为譬,为一比丘说劫之长久,并劝其断除诸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

当时,有一位比丘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礼,右膝跪地,恭敬合掌问佛陀说:「世尊啊!劫的长久如何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我能为你讲说,然而你却很难理解它。」

比丘告诉佛陀说:「您是否可用譬喻来解说呢?」

佛陀说:「我可用譬喻来解说。比丘啊!譬如有一座大石山,没有断裂也不崩坏,它的高低宽广各一由旬。如果有人每百年就拿迦尸国所产的白毡来拂拭它一次,如此拂拭不止,大石山终被拂平了,可是劫的时间却仍未尽。比丘啊!在如此长久的劫中,有百千万亿劫遭受各种的苦恼,……乃至众比丘啊!应当这样修习:断除三界生死的果报,不要使它增长!」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九四一经注释:

1、迦尸劫贝:迦尸,佛世十六大国之一。都城婆罗 斯,即今之瓦拉那西市。劫贝,白毡名。即以劫贝树之絮织之者。

九四二、本经叙说佛以士夫百年命终,犹不能忆念劫数边际为喻,劝比丘当断除诸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

当时,有位比丘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礼,右膝跪地,恭敬合掌问佛陀说:「世尊啊!过去有几劫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我全部都能把它说出来,然而你要理解却很难。」

比丘告诉佛陀说:「您是否可用譬喻来解说呢?」

佛陀说:「我可用譬喻来解说。比丘啊!譬如有一个人寿命百岁,他每天早上忆念三百千劫,中午忆念三百千劫,傍晚也忆念三百千劫,天天这样地忆念劫数,到他百年命终之后,他还是不能把劫数忆念得完。比丘应知:过去的劫数就如此的无量。众生在过去无量的劫数里,长夜受苦,积骨成山,髓血成流,乃至流转于地狱、畜生、饿鬼恶道中。就像这样,比丘啊!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所以,比丘啊!你们应这样修习:断除三界生死的果报,不要使它增长!」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四三、本经叙说佛告诸比丘,三界无有一处不生不死者,故应断除诸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三界没有一处是不生不死的地方。众生就在如此长夜的无始生死里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所以,比丘啊!你们应这样修习:断除三界的生死果报,不要使它增长!」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四四、本经叙说佛告诸比丘,三界无有一处无历劫父母亲友者,故应断除诸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三界没有一处是无历劫父母、兄弟、妻子、眷属、宗亲、师长。就像这样,比丘啊!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修习:断除三界生死的果报,不要使它增长!」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四五、本经叙说佛以大雨渧泡,一生一灭为喻,众生生、死亦复如是,故应断除诸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譬如下大雨时生起的水泡,一生起便又消灭一样。同样地,众生被愚痴无明所覆障,被爱缚系住了脖子,从无始的生死以来,出生与死亡就在长夜中不断地轮转,而不知苦的本际。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修习:断除三界的生死果报,不要使它增长!」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四六、本经叙说佛告诸比丘,众生长夜轮转,如普天大雨,无断绝处,故应断除诸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譬如普天下大雨,东西南北四方都无断绝之处。同样地,东方、南方、西方、北方,有无量的国土劫成、劫坏,就如天下大雨,普雨天下一样,毫无断绝之处。就像这样,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譬如掷杖于空中,或者头部先落地,或者尾端先落地,或者中段先落地;同样地,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或者堕于地狱道,或者堕于畜生道,或者堕于饿鬼道中。就像这样,从无始的生死以来,在长夜中轮回流转。所以,比丘啊!应当这样修习:断除三界的生死果报,不要使它增长!」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九四六经注释:

1、洪澍:澍,雨水。洪澍,即大雨。

九四七、本经叙说佛告诸比丘,众生轮转五趣,如士夫转五节轮,常转不息,故应断除诸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比丘啊!就好比有一个人转动着五节轮,常转而不息;同样地,众生也在转动着五趣的轮子,或堕于地狱、畜生、饿鬼,以及人道、天道之中,常转而不息。就像这样,众生从无始的生死以来,长夜在轮回中流转,而不知苦的本际。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修习:断除三界的生死果报,不要使它增长!」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四八、本经叙说佛以过去世毗富罗山诸名及住于此之居民,今皆灭没为例,证明诸行无常,故劝诸比丘,当修厌离,以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毗富罗山边。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恒,是不安定,是会变易之法。众比丘啊!对于世间的一切事物,应当生起厌离,不爱乐它,以得解脱。

众比丘啊!在过去世时,这毗富罗山名叫长竹山,有众多的人民围繞着山而居住,村名叫低弥罗。那时低弥罗村人寿命四万岁,他们要爬上这山顶,往返要花四天的时间。当时,世上有佛,名叫迦罗迦孙提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现于人世间,说法教化人民,从开始、中间到后段都很殊胜,有完善的法义,美好的法味,纯一圆满清净,是梵行清白之法,将它开发显示出来。可是那长竹山的名称到今天消失了,低弥罗聚落的人民也都灭没了,而那位迦罗迦孙提佛如来也已入于般涅槃。比丘啊!你们应当知道,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不是永恒,不安定,是会变易之法。所以,对于世间的一切事物,你们应当修习厌离,远离贪欲,以得解脱。

众比丘啊!在过去世时,这毗富罗山也曾叫做朋迦。此时,有人民围繞着山而居住,村名叫阿毗迦。那时人民寿长三万岁,阿毗迦人爬上这山顶,要经三天才能往返。当时,世上有佛,名叫拘那含牟尼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现于世,为人民演说经法,从开始、中间到后段都很殊胜,有完善的法义,美好的法味,纯一圆满清净,是梵行清白之法,把它开发显示出来。众比丘啊!可是那朋迦山的名字长久就已消失了,阿毗迦村的人也久已亡没,那位拘那含牟尼佛世尊也入于般涅槃了。就像这样,比丘啊!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不是永恒,不安定,是会变易之法。所以比丘们应当修习厌离,不爱乐它,以得解脱。

众比丘啊!在过去世时,这毘富罗山也曾叫做宿波罗首,有众多的人民围繞着山而居住,村名叫赤马。此时的人寿有二万岁,那些人民要爬上这山顶,要经过二天才能往返。当时,有佛名叫迦叶如来、应供……乃至出现于人世间,为人民演说经法,从开始、中间到后段都很殊胜,有完善的法义,美好的法味,纯一圆满清净,是梵行清白之法,将它开发显示出来。比丘啊!你们应该知道,这宿波罗首山的名字久已消失,赤马村人也久已亡没,而那位迦叶佛世尊也已入于般涅槃。就像这样,比丘啊!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不是永恒,不安定,是会变易之法。所以,比丘啊!你们应该修习厌离,远离贪欲,以得解脱。

众比丘啊!今日这座山就名叫毗富罗,也有众多的人民围繞着山而居住,名叫摩竭提国。这里人民的寿命有百岁,如果自己能好好照顾调养的话,还可超过百岁。摩竭提国人要爬上这山顶,很快就能往返了。我现今在这儿得成为如来、应供、等正觉……乃至佛、世尊,为人民演说正法,教化他们,使他们能得到寂灭涅槃、正道、善逝、觉知。比丘啊!你们应当知道,这毗富罗山的名称将会消失的,摩竭提人也将会亡没的,而如来于不久后也将会入于般涅槃的。就像这样,比丘啊!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不是永恒,不安定,是会变易之法。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修习厌离,远离贪欲,以得解脱。」

这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古昔叫长竹山,有低弥罗村邑;

次名朋迦山,有阿毘迦聚落;

后名宿波罗首山,有聚落名赤马;

今名毗富罗山,有国名叫摩竭陀。

这些山名都会消失,人民也都会亡没,

诸佛也都入于般涅槃,凡是存在的事物无不灭尽!

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全都是生灭之法,

有生起的话无不又灭尽,只有寂灭才是最安乐!」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四九、本经叙说佛为婆蹉种出家解说命与身之关系,众生因爱取有余,故随意生身而往生余处,非无余也。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恭敬合掌问讯,问讯后,退坐一边,对佛陀说:「瞿昙啊!想要向您请教,不知是否有空为我解说?」

佛陀告诉婆蹉族的出家人说:「随你发问,我当会为你解说。」

婆蹉族的出家人问佛陀说:「怎样呢?瞿昙啊!生命就是身体吗?」

佛陀告诉婆蹉族的出家人说:「说生命就是身体,这是无记,我不予解答。」

「怎样呢?瞿昙啊!是生命异于身体,身体也异于生命吗?」

佛陀告诉婆蹉族的出家人说:「说生命异于身体,身体也异于生命,这种说法也是无记,我不予解答。」

婆蹉族的出家人又问佛陀说:「到底怎样呢?瞿昙啊!我问生命就是身体吗?您答说这是『无记』。我问是生命异于身体,身体也异于生命吗?您也答说这是『无记』。那么沙门瞿昙您是有什么妙法呢?您的弟子于命终之时,即为记说:『某人会受生到那儿,某人会受生到那儿。』那些弟子们在此命终舍身,就乘着识神受生到别处去。当在那个时候,不就是生命异于身体,身体也异于生命了吗?」

佛陀告诉婆蹉族出家人说:「我是记说还有剩余烦恼业报的人,而不记说烦恼业报都已断除无余的人。」

婆蹉族出家人问佛陀说:「瞿昙啊!为什么您只记说还有剩余烦恼业报的人,而不记说烦恼业报都已断除无余的人呢?」

佛陀告诉婆蹉族出家人说:「譬如火,要有剩余的薪柴才得燃烧,不是没有剩余。」

婆蹉族出家人告诉佛陀说:「我看见火虽无剩余薪柴,还是一样在燃烧。」

佛陀问婆蹉族出家人说:「你是如何看见火没有剩余薪柴也在燃烧呢?」

婆蹉族出家人告诉佛陀说:「譬如一大堆炽盛的火,疾风吹来时,火焰跟着腾飞于空中,这难道不是没有薪柴燃烧的火吗?」

佛陀告诉婆蹉族出家人说:「你说疾风吹起腾飞的火焰,这就是有余,而非无余。」

婆蹉族出家人问佛陀说:「瞿昙啊!在空中腾飞的火焰,为什么说是有余呢?」

佛陀告诉婆蹉族出家人说:「在空中腾飞的火焰,它是依着风,所以才得保持;依着风,所以才得燃烧,因为要依着风的缘故,所以我说这是有余。」

婆蹉族出家人问佛陀说:「众生在此命终后,乘着识神往生到其它地方去,为什么说是有余呢?」

佛陀告诉婆蹉族出家人说:「众生在这儿命终后,乘着识神往生到其它地方去,当在这个时候,因为他还有所贪爱,所以就会去追求执取,就是因为依住于贪爱,所以我说这是有余。」

婆蹉族出家人告诉佛陀说:「众生都是爱乐于有余,贪着于有余;只有世尊得到了无余(指烦恼业报断除无余),成为等正觉的圣者。沙门瞿昙啊!世间事多,我就告辞回去了。」

佛陀告诉婆蹉族出家人说:「现在也该是回去的时候了!」

这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九四九经注释:

1、婆蹉种出家:婆蹉是印度种族名。此处乃指婆蹉族之外道出家修行者。

2、意生身:由意所成的识身,即识神。

3、「此说有余,不说无余」:有余,指有剩余的烦恼业报。无余,指烦恼业报都已断除无余。

九五○、本经叙说大目揵连尊者答婆蹉种出家人,由于如来如实知道五蕴及其集、灭、味、患、离,故不为人记说死后有无等问题。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大目揵连尊者也住在那儿。

当时,有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去到大目揵连尊者的住处,与大目揵连尊者见面互相问讯慰劳,慰劳过后,退坐一边,向大目揵连尊者问说:「想要请教您,不知您是否有空为我解答。」

目揵连答说:「婆蹉啊!请随你心意发问,我知道的话当会回答你。」

这时,婆蹉族出家人问目揵连尊者说:「是什么缘故有人来求问其余沙门、婆罗门『如来死后还有存在、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等问题时,他们都能随即回答。然而有人来请问沙门瞿昙『如来死后还有存在、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问题时,他却不愿为人记说呢?」

目揵连说:「婆蹉啊!那是因为其他的沙门、婆罗门对于物质现象、物质现象的生起、物质现象的息灭、爱乐物质现象、物质现象的祸患、出离物质现象等情况都不能如实知道;由于不能如实知道,所以就会取着于如来死后还存在,取着于如来死后就不存在、如来死后既存在也不存在、如来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问题。对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乃至这精神现象的生起、精神现象的息灭、爱乐精神现象、精神现象的祸患、出离精神现象等情况也都不能如实知道;由于不能如实知道,所以就会取着于如来死后还存在,取着于如来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问题。

如来对于物质现象能够如实知道,对于物质现象的生起、物质现象的息灭、爱乐物质现象、物质现象的祸患、出离物质现象等情况,都能如实知道;由于能够如实知道,所以不会取着于如来死后还存在,不会取着于如来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也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问题。对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都能够如实知道,乃至这些精神现象的生起、精神现象的息灭、爱乐精神现象、精神现象的祸患、出离精神现象等情况,都能够如实知道;由于都能够如实知道,所以对于如来死后还存在,并不以为然;对于如来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也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问题,也不以为然。如来是极深广大,无量无数,全都归于寂灭。

婆蹉啊!就是这样的缘故,所以其他的沙门、婆罗门如有来向他们请问『如来死后还存在、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也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问题时,他们就会为人记说。就是这样的缘故,所以有人来向如来请问『如来死后还存在、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也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问题时,如来不会为他记说。」

当时,这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听闻了大目揵连尊者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九五一、本经叙说婆蹉种出家问佛何故不说死后有无,佛所说与目揵连同,婆蹉种出家为惊叹;后婆蹉种出家又以此问诜陀迦旃延,诜陀迦旃延乃广说其因。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恭敬合掌问讯,问讯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瞿昙啊!是什么缘故其余的沙门、婆罗门如果有人来请问……。」就如前经所详述一样。

当时,婆蹉族出家人赞叹着说:「真是奇妙!瞿昙啊!弟子与大师都说相同的法义、相同的法句、相同的法味,乃至也是相同的第一义。瞿昙啊!我今天去拜访大目揵连,拿如此的法义、如此的法句、如此的法味来向他请教,他也是用如此的法义、如此的法句、如此的法味来回答我,就如现在瞿昙您所说的一样。所以,瞿昙啊!真是奇特,您这位大师与弟子所说竟然都是同一法义、同一法句、同一法味,乃至有相同的第一义。」

那时,这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因为有一些事情到那梨聚落去。事情办完后,他去到诜陀迦旃延尊者住处,彼此见面互相问讯,问过讯后,退坐一边,向诜陀迦旃延问说:「是什么缘故,如果有人来问沙门瞿昙『如来死后还有存在、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也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问题时,他都不愿为人记说呢?」

诜陀迦旃延告诉婆蹉族出家人说:「我现在问你,请你随己意回答我。你意见怎样呢?如果是由因,或者是缘,而安立各种的事物现象││或有色、或无色,或有想、或无想、或既非有想也非无想。如果那个因、那个缘、那些事物现象都灭尽无余,永远灭除后,如来还能对于那些事物现象记说『死后还有存在、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吗?」

婆蹉族出家人答诜陀迦旃延说:「如果是由因,或者是缘,而安立各种的事物现象││或有色、或无色,或有想、或无想、或既非有想也非无想。如果那个因、那个缘、那些事物现象都已灭尽无余了,瞿昙如何能对于那些事物现象记说『如来死后还有存在、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呢?」

诜陀迦旃延告诉婆蹉族出家人说:「所以,如来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如果有人问说『如来死后还存在、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问题时,他都不愿为人记说。」

婆蹉族出家人问诜陀迦旃延说:「你做沙门瞿昙的弟子,已经有多久的时日了?」

诜陀迦旃延答说:「我在如来的正法、戒律中出家修习梵行,始过三年。」

婆蹉族出家人说:「诜陀迦旃延啊!你很快便得到了大利,出家不久就能得到如此身的律仪、口的律仪,又得到了如此的智慧辩才。」

当时,这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听闻诜陀迦旃延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九五二、本经叙说婆蹉种出家问佛死后有无问题,得印证如来说法与弟子说法完全相同,乃为之赞叹,欢喜而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恭敬合掌问讯,问讯之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瞿昙啊!想要向您请教,不知是否有空为我解答?」

佛陀告诉婆蹉族出家人说:「请提出你的问题,我将为你解说。」

婆蹉族出家人就问佛陀说:「瞿昙啊!是什么缘故,当有人来向您请问『如来死后还有存在、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问题时,您都不愿为人记说呢?」

佛陀告诉婆蹉族出家人的话,就如前经诜陀迦旃延所详述的一样,……乃至如来死后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不为记说)。

婆蹉种出家人告诉佛陀说:「真是奇妙!瞿昙啊!您这位大师与您的弟子,所说的每一法义都相同,每一法句都相同,每一法味都相同,所说的道理也都相吻合,这就是所谓的第一句说。瞿昙啊!我曾因有小事而到那利伽聚落,办完事后,暂过沙门迦旃延住处,就拿如此的法义、如此的法句、如此的法味去问沙门迦旃延,而他也以如此的法义、如此的法句、如此的法味来回答我的问题,就如现在沙门瞿昙您所说的一样。所以当知:实在是很奇特!大师和他的弟子所说的法义、法句、法味,而这些法义、法句、法味竟然全都相同。」

当时,这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九五三、本经叙说佛陀不答婆蹉种出家「有我」之问,阿难不解,佛乃告其所以,并言如来乃离于二边,是处中而说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恭敬合掌问讯,问讯之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怎样呢?瞿昙啊!您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吗?」

当时,世尊静默不答。

同样再三请问。当时,世尊也是再三地不愿回答。

这时,婆蹉族出家人这样想着:我已经三次请问沙门瞿昙,然而他都不愿回答,我是应该回去了。

那时,阿难尊者就在佛陀后面,手拿着扇子帮佛陀搧凉。此时,阿难问佛陀说:「世尊啊!那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三次向您请问,世尊为何不予回答呢?这样难道不会增长那位婆蹉族出家人邪恶的见解,让他笑说沙门不能回答他的问题吗?」

佛陀告诉阿难说:「我如果答说是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那么就会增长他原来的邪见;如来答说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那么对于他原先的痴惑,岂不就会更增加痴惑!而说原来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从现在以后就断灭了。像他原来那样,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这就是一种常见;而现在他断灭这真实之我的存在,这就是一种断见。如来是离于常、断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的。所谓有此事存在的因缘,所以就有此事的存在;有此事生起的因缘,所以就有此事的生起。所谓由于愚痴无明,所以有身、口、意的妄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息灭。」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阿难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九五四、本经叙说佛告婆蹉种出家何以不记说十四种邪见的原因,并言如来已彻见四圣谛,断除一切烦恼,到达不生不灭的解脱境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互相问讯,问讯之后,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瞿昙啊!为什么您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世间是恒常不变,这是真实正确的说法,其它则是虚妄不实的呢?」

佛陀告诉婆蹉族出家人说:「我并不持这样的见解、作这样的说法:世间是恒常不变,这是真实正确的说法,其它则是虚妄不实。」

「为什么瞿昙您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世间是无常、是既有常也有无常、是既非常也非无常,世间是有边、是无边、是既有边也有无边、是既非有边也非无边,生命就是身体、生命与身体彼此相异,如来死后还存在、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有存在也有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呢?』」

佛陀告诉婆蹉族出家人说:「我并不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乃至如来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这时,婆蹉族出家人问佛陀说:「瞿昙啊!对于这些见解,您是看见了什么过患,所以对于这些见解,一切都不予记说呢?」

佛陀告诉婆蹉族出家人说:「如果持这样的见解││世间是恒常不变,这就是真实正确的说法,其他则是虚妄不实││的话,这是颠倒之见、这是观察(观想)之见、这是动摇之见、这是垢污之见、这是有所结缚之见,是痛苦、是障碍、是苦恼、是热烦,为邪见的烦恼所系缚。如此愚痴无闻凡夫于未来世,就会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生起。婆蹉族出家人啊!如果持这样的见解││世间是无常、是既有常也无常、是既非常也非无常,世界是有边、是无边、是既有边也无边、是既非有边也非无边,生命就是身体、生命与身体各相异,如来死后还存在、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这些都是颠倒之见,……乃至会有忧、悲、恼苦的生起。」

婆蹉族出家人问佛陀说:「瞿昙啊!您是看见了什么呢?」

佛陀告诉婆蹉族出家人说:「如来所见都已究竟。婆蹉族出家人啊!如来所看见的,就是看见到这世间是苦的真理、这苦生起的真理、这苦息灭的真理、这灭苦方法的真理;有这样的认知、这样的观察后,那么对于一切的妄见、一切的感受、一切的产生,一切的我见、我所见、我慢、系着、结使等烦恼,便会断灭、寂静、清凉、真实。如此地得到解脱的比丘,说他有所生,实在不合适;说他无所生,也一样不合适。」

婆蹉问佛陀说:「瞿昙啊!为什么『说他有所生是不合适的』呢?」

佛陀告诉婆蹉说:「我现在问你,你就随己意回答我。婆蹉啊!就好比有人在你面前燃火,你是否可看见火在烧燃呢?如果就在你面前使这火息灭了,你是否可看见火息灭了呢?」

婆蹉答佛陀说:「是的,瞿昙!」

佛陀告诉婆蹉说:「如果有人问你:『刚才燃烧的火,现在在那里呢?是向东方去了吗?还是向西方、南方、北方去了呢?』这样问你的话,你要如何回答呢?」

婆蹉告诉佛陀说:「瞿昙啊!如果有人这样发问的话,我将会这样地回答:『如果有人在我面前燃火,那是因为有薪草的缘故,所以能够烧燃;如果不予添加薪草,火就会永灭,不再燃起了。这时说火是向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去了,这是不合适的。』」

佛陀告诉婆蹉说:「我也是这样地说法,对于物质的色蕴,已断除、已了知;对于精神的受、想、行、识蕴,也都已断除、已了知,断除了它的根本,就如截断多罗树头一样,不再有生起的成分,在未来世永远不再生起。此时如果说这五蕴是到东方,或南、西、北方去了。这是不合适的,因为此乃极为深远广大,无量无数,是永远的寂灭。」

婆蹉告诉佛陀说:「我将说个譬喻。」

佛陀告诉婆蹉说:「应知现在恰是时候了。」

婆蹉告诉佛陀说:「瞿昙啊!譬如靠近城市的村落里,有一块美好清净之地,生长着一片的坚固林(娑罗树林),有一棵很大的坚固树,生长到现在已历经千岁了。时间既久,枝叶逐渐零落,树枝也枯朽了,只有树干仍独立着。就像这样,瞿昙啊!如来的正法、戒律也是离弃了所有的枝条叶子,只有空干坚固地独立着。」

当时,这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九五四经注释:

1、见结:九结之一,谓邪见之烦恼也。

2、生者不然: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谓往生实不合适」。

九五五、本经叙说佛陀告诉婆蹉种出家,众生之所以执持十四种邪见,乃因不如实知五蕴之故。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来到佛陀住处,和世尊见面相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瞿昙啊!那些人是由于不知道什么的缘故,所以会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世间是恒常的,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或者世间是无常、世间是既有常也有无常、世间是既非常也非无常,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是既有边也有无边、世间是既非有边也非无边,生命即是身体、生命与身体各自相异,如来死后还存在、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也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呢?」

佛陀告诉婆蹉说:「那是由于对物质的色蕴不能了知的缘故,所以才会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世间是恒常的,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乃至说如来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对于精神的受、想、行、识等蕴也不能了知的缘故,所以才会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世间是恒常的,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乃至说如来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婆蹉问佛陀说:「瞿昙啊!您是认知何种真理,所以不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世间是恒常的,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乃至说如来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呢?」

佛陀告诉婆蹉说:「是由于能了知物质色蕴的缘故,所以不会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世间是恒常的,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乃至说如来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能了知精神的受、想、行、识等蕴的缘故,所以不会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世间是恒常的,这是真实的说法,其余则是虚妄不实,……乃至说如来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就如本经「不知、知」的叙述,像这不见、见,不识、识,不断、断,不观、观,不察、察,不觉、觉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这位婆蹉族外道出家人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九五五经注释:

1、「如是不知、知,……不觉、觉」: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不知者,如知者说;见者、不见者,如知者说;解、不解,亦如上说;通彻、不通彻,亦如上说;有相、无相,亦如上说;其义深、浅,亦如上说;寤寤、不寤寤,亦如上说」。

九五六、本经叙说佛为婆蹉种出家详说善、不善法,并告知比丘乃至优婆夷于如来法、律中修习所得果证。后彼归佛出家,得阿罗汉果。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相慰劳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瞿昙啊!想要向您请教,不知您是否有空为我解答?」当时,世尊一直静默不答。

婆蹉族出家人经第二次、第三次的发问,佛陀对于第二、第三次的请教还是保持静默不答。

这时,婆蹉族出家人又问佛陀说:「我和瞿昙您彼此随顺相处,现在我向您请问,为什么您一直静默不答呢?」

当时,世尊这样地想着:这位婆蹉族出家人长夜以来,禀性质直,不谄谀,不虚伪,他时常来请问,都是因为他不知道的缘故,并不是故意来捣乱恼我,我现在应以阿毗昙(论藏)与律法来纳受他。作如此想法后,于是就告诉婆蹉族出家人说:「随你的心意发问吧!我当会为你解说。」

婆蹉问佛陀说:「怎样呢?瞿昙啊!有善法、不善法吗?」

佛陀答说:「有的。」

婆蹉告诉佛陀说:「请您为我讲说善法、不善法,使我能够了解。」

佛陀告诉婆蹉说:「我现在就将为你略说善法、不善法。你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婆蹉啊!贪欲就是不善法,而调伏贪欲则是善法;瞋恚、愚痴是不善法,而调伏瞋恚、愚痴就是善法。杀生就是不善法,而远离杀生就是善法;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恚、邪见是不善法,而不盗……乃至正见则是善法。婆蹉啊!我现在已讲说三种善法(不贪、不瞋、不痴)、三种不善法(贪、瞋、痴)。就像这样,圣弟子对于三种善法、三种不善法能够如实知道,对于十种不善法(十恶)、十种善法(十善)也都能如实知道的话,就能把贪欲灭尽无余,把瞋恚、愚痴灭尽无余,把一切的烦恼都灭尽,得到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与智慧解脱,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婆蹉问佛陀说:「可有一位比丘在此正法、戒律中得尽除一切烦恼,获得没有烦恼的清净心解脱,……乃至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吗?」

佛陀告诉婆蹉说:「不只是一位,或二位、三位,乃至五百位,有众多的比丘在此正法、戒律中得尽除一切烦恼,……乃至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婆蹉问佛陀说:「且置比丘不说,可有一位比丘尼在此正法、戒律中尽除一切烦恼,……乃至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吗?」

佛陀告诉婆蹉说:「不只是一位、二位、三位比丘尼,乃至是五百位,有众多的比丘尼在此正法、戒律中尽除一切烦恼,……乃至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婆蹉问佛陀说:「且置比丘尼不说,是否有一位优婆塞(男居士)修习一切梵行,在此正法、戒律中度越了心中的疑惑不信呢?」

佛陀告诉婆蹉说:「不只是一位、二位、三位,乃至是五百位优婆塞,有众多的优婆塞修习一切梵行,而在此正法、戒律中断除了欲界的五种结惑(贪结、瞋结、身见结、戒取结、疑结),证成阿那含果,不再还生此地。」

婆蹉问佛陀说:「且再置优婆塞不说,是否有一位优婆夷(女居士)在此正法、戒律中修持梵行,而就在此正法、戒律中度越了心中的疑惑不信呢?」

佛陀告诉婆蹉说:「不只是一位、二位、三位,乃至是五百位,有众多的优婆夷在此正法、戒律中断除了欲界的五种结惑,而于他处化生,得到阿那含果,不再还生此地。」

婆蹉问佛陀说:「且置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持梵行者不谈,是否有受习五欲的优婆塞,而在此正法、戒律中度越了心中的疑惑不信呢?」

佛陀告诉婆蹉说:「不只是一位、二位、三位,乃至是五百位,有众多的优婆塞,居家拥有妻子,用香华装饰,并畜养奴婢,但仍在此正法、戒律中断除了身见、戒取、疑三种结惑,贪欲、瞋恚、愚痴也变得微薄,得到斯陀含果,只要在天上、人间往来受生一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婆蹉问佛陀说:「且再置优婆塞不谈,是否有一受习五欲的优婆夷,在此正法、戒律中得度越心中的疑惑不信呢?」

佛陀告诉婆蹉说:「不只是一位、二位、三位,乃至是五百位,有众多的优婆夷居住于家中,畜养男女,受习五欲,以华香装饰,但仍在此正法、戒律中断尽身见、戒取、疑三种结惑,得到须陀洹果,不再堕于恶道中,决定会正向于正觉,最多只要在天上、人间往来受生七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婆蹉告诉佛陀说:「瞿昙啊!假如沙门瞿昙您成为一位等正觉的圣者了,然而那些修习梵行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及受习五欲的优婆塞、优婆夷,却不能得到如此果证功德的话,那么您的教法就不算满足(圆满无缺);因为沙门瞿昙成为等正觉的圣者,而那些修习梵行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及受习五欲的优婆塞、优婆夷,也都能成就自己果证功德的缘故,所以您的教法是为满足。瞿昙啊!我现在将说个譬喻。」

佛陀告诉婆蹉说:「请随意说吧!」

婆蹉告诉佛陀说:「就如天下大雨,水随低处而流,瞿昙的正法、戒律也像这样;那些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男、或女,全都随顺您的正法而流,向于涅槃,输往涅槃。真是奇特!佛、法、僧为平等的法、律。如果有其余外道出家人来到瞿昙住处,想要在正法、戒律中请求出家,受具足戒的话,请问要多少时日才能听许他出家呢?」

佛陀告诉婆蹉说:「如果其余外道出家人想要在正法、戒律中请求出家,受具足戒的话,要有四个月的时间,在和尚之处受衣而住,然而这也只是对人所作约略的时间限制罢了。」

婆蹉告诉佛陀说:「如果其他外道出家人想要在正法、戒律中请求出家,受具足戒,可听许他在和尚之处受衣而住,能满四个月就听许出家的话,我现在就能在四个月中,在和尚之处受衣而住。如果在正法、戒律中而得出家受具足戒的话,我将在瞿昙您的正法中出家,受具足戒,修持梵行。」

佛陀告诉婆蹉说:「我刚才不是跟你说,这只是对人所作约略的时间限制而已吗?」

婆蹉答佛陀说:「是的,瞿昙!」

这时,世尊吩咐众比丘说:「你们应当度那位婆蹉族外道出家人,让他在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

婆蹉族出家人便立即得于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的身份。乃至在半月之中,他修学所应知、应识、应见、应得、应觉、应证之法,他也全都能知、能识、能见、能得、能觉、能证此如来的正法。

婆蹉尊者这样想着:我如今已修习所应知、应识、应见、应得、应觉、应证之法,而且对于那一切法也全都能知、能识、能见、能得、能觉、能证了,我现在应当前往拜见世尊。

当时,婆蹉就去到世尊住处,向世尊顶礼后,坐于一边,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修习所应知、应识、应见、应得、应觉、应证之法,现在已全都能知、能识、能见、能得、能觉、能证此世尊的正法,希望世尊您能为我说法,我闻法后,将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思惟:一位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穿著袈裟法衣,正信佛法而出家学道,……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告诉婆蹉说:「有二种法,要修习多修习,就是所谓的止与观。这二种法修习多修习后,就能得知种种的界与果,觉了于界,知种种界,觉种种界。就像这样,比丘啊!如果想求得远离五欲、五盖邪恶不善法,……乃至圆满地安住于第四禅;或得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或入于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使自己的身见、戒取、疑三种结惑能灭尽,得到须陀洹果;或灭尽三种结惑后,贪欲、瞋恚、愚痴也变得微薄了,得到斯陀含果;或灭尽了欲界的贪、瞋、身见、戒取、疑等五种结惑,得到阿那含果;或种种的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等智证通,也全都能得到。所以,比丘啊!应当修习这二种法,要修习又多修习。由于修习这二法的缘故,就能知道种种界,……乃至灭尽一切烦恼。」

当时,婆蹉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充满欢喜,向佛陀行礼后离去。此时,婆蹉独自处于僻静之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当时,有众多的比丘装扮庄严,想要去拜见恭敬供养世尊。

那时,婆蹉问众比丘说:「你们装扮得庄严,是想要去拜见恭敬供养世尊吗?」

众比丘答说:「是的。」

这时,婆蹉告诉众比丘说:「各位尊者啊!请您们带着我的话,代我礼敬世尊,问讯他是否起居轻利,少病少恼,常保安乐呢?并转达说:『婆蹉比丘禀告世尊:我已供养世尊,具足世尊所教应奉行之事,令内心得到欢悦,而不是不欢悦;大师的弟子所应做的事我都已做好,以此供养大师您,令我内心充满欢悦,而不是不欢悦。』」

那时,众比丘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世尊啊!婆蹉尊者托我们代为顶礼世尊,……乃至充满欢悦,而不是不欢悦。」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诸天人先前已来告诉过我了,你们现在又再次的转说他的话。如来所成就的第一知见,婆蹉比丘也将能有如此的功德力。」

当时,世尊就为那位婆蹉比丘记说已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九五六经注释:

1、四月:此为暂住见习之期间。

2、受衣而住:「衣」原作「依」,宋、元、明、圣四本均作「衣」,依此改正。下段二类句亦皆改为「衣」字。

3、为人粗作齐限:指对人稍作时间限制,观其对佛、法、僧、戒、信、忍之程度,而决定是否允其出家,受具足戒。

4、「我已供养世尊,具足奉事」: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十相对经文此处作「犊子比丘已报佛恩,为法供养,顺佛所行」。

5、说第一记:记别为证阿罗汉果。因此果为佛弟子中最为第一之故。

九五七、本经叙说郁低迦问是否一切世间皆以佛道为出离之道,阿难尊者乃以城门守为譬,言一切世间皆悉从此道而得出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一位外道出家人名叫郁低迦,他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彼此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瞿昙!怎样呢?瞿昙啊!世间有边际吗?」

佛陀告诉郁低迦说:「你这问题是属无记,我不作解答。」

郁低迦问佛陀说:「怎样呢?瞿昙啊!世间是无边的吗?是既有边也无边吗?是既非有边也非无边吗?」

佛陀告诉郁低迦说:「这些问题也都是属无记,我不作解答。」

郁低迦跟佛陀说「怎样呢?瞿昙啊!我问说世间有边吗?您答这是『无记』;问说世间是无边吗?世间是既有边也无边吗?世间是既非有边也非无边吗?你也答说这是『无记』。瞿昙啊!您是对什么法才肯为人记说呢?」

佛陀告诉郁低迦说:「我善知一切法,为证道的智者,我为众弟子讲说正道,使他们正确的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郁低迦问佛陀说:「怎样呢?瞿昙啊!您为众弟子讲说正道,使他们正确的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究竟是一切世间人都能从此正道而得出离苦恼呢?还是只有少数人而已呢?」

当时,世尊静默不答。

\

郁低迦经第二次、第三次发问,佛陀第二次、第三次也还是静默不答。

那时,阿难尊者在于佛陀后面,手拿着扇子帮佛陀搧凉。阿难尊者告诉郁低迦外道出家人说:「你先已问过这个问题,现在又以其它说法来问此问题,所以,世尊不再为你解说。郁低迦啊!我现在将为你说个譬喻,有智慧的人就能因譬喻而了解。

譬如国王,有一座边境的城邑,四周都筑得很坚固,巷道都很平正,只设有一个门。那位守门人聪明又有智慧,善于计数分别,城外有人来了,应入城的就听许他进入;不应入城的,就不允许他入内。环繞整座城,想找第二个门,是不可能找到的,连猫狸的出入处都没有,何况是要找个第二个门?那位守门人自己也不知道入城、出城的人有多少,但是他知道一切的人只能从这一道门出入,再没有其它之处了。同样地,世尊虽不费心去知道众生:一切世间人都是从此正道出离,或者只是少数人而已。然而他知道众生能够正确灭尽苦恼,彻底地脱离生死苦海的人,一切都是从此正道而得出离的。」

当时,郁低迦外道出家人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九五七经注释:

1、「知者,智者,……究竟苦边」: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一第一经此处作「吾于诸法,悉善知已,为声闻弟子,分别正道,蠲除众苦,尽其边际。」

2、「汝初已问,……世尊不为记说」: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汝后所问与前无异,是以世尊默然不答汝」。

3、觉悟:此处作「觉知、了解」之义。后「世尊虽不用心觉悟众生」之「觉悟」亦作此解。

4、「世尊虽不用心觉悟众生……及以少分」: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此处作「如来没有用心:『一切世间或其半,或其三分一之当由此(道)出』。指世尊虽然不费心于了知『一切众生世间或其少部分从此道出』。」

九五八、本经叙说富邻尼告众外道出家,世尊说法使众生邪见断灭,佛赞许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有位富邻尼尊者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

当时,有众多的外道出家人去拜访富邻尼尊者,彼此见面互相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问富邻尼尊者说:「我们听说沙门瞿昙持『众生应断灭破坏有(存在)』,他是这样教授的吗?现在就请问富邻尼尊者,他真的是如此教授的吗?」

富邻尼尊者答外道出家人说:「我并不如此知解世尊的教说,如果说『众生应断灭破坏有,使都无所有』的话,这是不对的!我是这样理解:世尊说有一些众生,他们计执着说有我,心存我慢、邪慢,世尊就为他们说法,使他们把这些慢心断灭。」

那时,众外道出家人听闻富邻尼的说法,心里感到不高兴,呵责而去!

这时,众外道离去后,富邻尼尊者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就把刚才跟众外道出家人说的话详细的告诉世尊,然后问说:「世尊啊!我刚才回答众外道的说法,没有毁谤世尊您吗?是依法而说,如佛所说,如法而说,随顺正法而说,不会被论议的人所嫌恶呵责吗?」

佛陀告诉富邻尼说:「你的说法没有毁谤如来,也不失法的次第。是如我所记说,如法而说,随顺正法而说,不会被那论议的人所嫌恶呵责。为什么呢?富邻尼啊!因为先前所说那些众生心存我慢、邪慢,被邪慢所迫,由邪慢而生烦恼,对邪慢不知觉悟,乱如狗肠,如铁锁链,也如乱草一样,往返奔驰,由此世到他世,由他世到此世,如此往返奔驰,不能远离。富邻尼啊!如果一切众生对于各种邪慢都能永灭无余的话,那一切众生就能长夜安稳快乐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富邻尼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九五八经注释:

1、我闻沙门瞿昙作断灭破坏有: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一第二经此处作「我等皆闻,沙门瞿昙说众生断更不受生」。

2、我慢:指于五蕴之任一蕴,执我及我所,恃彼而起慢心。

3、邪慢:指自无德且行恶行而谓自有德;人若有此慢心,恃自凌他,不从善知识之教,不行出离之道,则无由免除生死轮回。

4、「先诸众生我慢、邪慢……邪慢不无间等」: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从本已以,一切皆为我慢所害,众生烦恼,皆因我慢而得生长,喜乐我慢,不知我慢」。

九五九、本经叙说阿难于河边不答俱迦那外道出家所问如来死后有无问题,并申言对此事彼非不知不见,乃是悉知悉见,见可见处,见所断处,见缠断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阿难陀尊者于后夜时,走向 补河边,脱衣置于岸边,进入水里洗他的手足。洗好上岸,穿著一件浴衣,并擦拭着身体。当时,俱迦那外道出家人也来到了水边。阿难尊者听到了他的行步声音;听到行步声音后,他就故意以咳嗽作声。

俱迦那外道出家人听到有人的声音,就问说:「是什么人呢?」

阿难尊者答说:「是沙门。」

俱迦那外道说:「是那一种沙门呢?」

阿难尊者答说:「我是释迦的弟子。」

俱迦那外道说:「想要向您请教,不知您是否有空回答?」

阿难尊者答说:「就随你意发问,我知道的话当会回答。」

俱迦那说:「怎样呢?阿难啊!如来死后还存在吗?」

阿难答说:「依世尊的说法,你这问题是无记,我不予回答。」

又问:「如来死后就不存在了吗?死后是既存在也不存在吗?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吗?」

阿难答说:「依世尊的说法,这也是无记,我不予回答。」

俱迦那外道说:「怎样呢?阿难啊!我问说如来死后还存在吗?你答说这是『无记』;问说死后就不存在了吗?死后是既存在也不存在吗?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吗?你也是答说这是『无记』。怎样呢?阿难啊!对于这些事,难道你是不知不见的吗?」

ad8
推荐阅读
ad10
精彩推荐
ad5
推荐内容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