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净土

[净土] 阅读次数:

【净土】净土的意思是什么?佛教净土有多少个?

净土,佛教术语,梵文(Kṣetra),译为刹、刹土,即地方或世界。净土即是清净的地方,没有染污的庄严世界。在大乘佛教里指的是任何一个佛菩萨为渡化有情众生,以本愿力成就的佛土,都可以称净土。在汉传佛教中的“净土”,常专指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即是极乐世界。

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曾经向他的弟子,描述很多个不同的净土。我们耳熟能详常常会提到弥陀的西方极乐和观音的普陀净土,但在佛经里,提及的净土有很多很多个,譬如在有关阿弥陀佛的经典内,本师释迦牟尼佛就说过:「由这个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之间,有十万亿个净土!」

那到底哪一个净土是最好的呢?其实,任何一个净土都是好的、理想的往生及修行地点,否则佛陀才不会花唇舌去教我们发愿往生在它们里面了!

不过,因应个别众生之根器及因缘,我们与各净土之缘份是有深浅之分别的。我们个别会较易往生于某些净土,较难冀望能成就另一些净土。这并非净土或诸佛之分别,只是我们个别与各净土及各佛之因缘不同而已。

我们不能说只有某净土是最好的,或者说某法门是唯一殊胜的法门。如果有某个净土是最好的,佛陀当年却开示了这么多的其他净土法门,岂不是说佛陀在说废话吗?佛陀既开示了多个不同净土之法门,其意思当然是说它们都是好的及能成就往生的了,所以我们并不能说某净土绝对就最殊胜。

净土修持属于大乘佛法,并非上座部(为避免可能的贬义,避用“小乘”之称)的修持。以为修持净土是小乘佛法,只源出于未通达净土修持法门的发心。大乘修持者的发心,是为求无上佛境而利益众生。修持净土的人,知道六道中烦恼极多,不利于修持,所以发愿往生净土之中,以期精进修持直至成佛。净土并非大乘修持之最终目的,而只是像个中途站一样。在净土中,修持者可以直接地依佛陀学法,而且该土并无令修持者生起烦恼及痛苦的外缘,所以更适合于修持。在净土中修至较高境界时,修持者还是会自愿地回到六道之中救度众生,或者变出化身在六道之中利益众生。修持净土的人,如果是如法地发起大乘的菩提心,以此作为动机而修证净土,就符合了大乘的修持。如果并不持这样的发心,则不能算作大乘的修持,但这并非说净土法门本身不是大乘法门,只能说个别修持者之发心不符合大乘精神而已。

净土又分为三种,即法身佛净土、报身佛净土及应身佛净土。法身佛净土只有成就佛境时才能说是达到了;报身佛净土只有大菩萨才能达到;但应化身佛净土的性质不同,凡俗的众生是可以倚靠五力而往生于其中的。我们平时所说的阿弥陀佛之极乐净土,其实是指弥陀的应化身佛净土,并非指衪的报身净土或法身净土。极乐净土乃由弥陀的福慧及悲心所变化生出,所以我们一辈凡俗的众生可以依靠五力的力量而往生其中。药师佛的琉璃净土及弥勒的兜率净土的本质,也是类似极乐净土的,只要具备五力资粮便可以顺利往生,并不限于已完全忏净业障的大圣者才可以达到。三种净土的性质完全不同,如果把三者混为一谈,就不易弄明白往生其中的条件了。

要往生极乐净土之中,最重要的条件是对六道轮回的出离心及对弥陀的信心。依传说开示,往生净土必须具备五力,即白籽力、熟习力、决定力、祈愿力及断绝力。忏净罪障固然是修持者必须致力于进行的方向,但五力才是往生极乐净土的资粮。对弥供养、塑造弥陀的圣像、持诵衪的名号或真言及念诵与阿弥陀佛及极乐净土有关的经典都是在积集于其净土的因。同时,对极乐净土生起希求,发愿往生彼土而得脱六道生死,及对阿弥陀如来的信心,这些都是往生于极乐净土的关键因素。

净土修持法门实有其根据可行,兹於相关经典所论当修持之依据整理如下; (1)、若有男子女子慕道求仙。在家出家。养性养命。但当存思念诵圣号。看转此经。便得功行圆满。白日升天。《太乙救苦护身妙经》 (2)、若有善男信女,发心施财,齐戒沭浴,转诵此经,悔过愆尤,即使愆尤永释,人鬼分离,产生无难,母子双全,关煞无刑,生育成人,利益双亲,经力弘深,祈福福至,禳祸祸消。天尊言,讎人冰泮,冤家债主,自消自灭,孤魂等众,九玄七祖,四生六道,轮回生死,出离地狱,即往东极天界,救苦门庭。救苦地上好修行,只有天堂无地狱。《三官经》 道教净土并非只有一途,但最为方便众生修持往生的途经乃是太乙救苦天尊的东方长乐净土法门。太乙救苦天尊愿力广大,化生无量。道教徒在晚课中诵持的《太上洞玄灵宝救苦拔罪妙经》中的十方救苦天尊即为太乙的化身,且每一化身都有一净土。所以道教太乙法门净土有十方,若得往生,便可常持天尊,永不退转,继续修持,最终圆成道果(详见《太上洞玄灵宝净土生神经》关於道教十方净土和各净土天尊名号的描述)。

弥陀净土信仰最早兴起于西北印度,东汉时传入中国。至晋宋时期受到了中国僧俗的高度重视和青睐。据《广弘明集》卷十五载,东晋初期,般若六家之一即色宗的支道林,尝命工匠造阿弥陀佛像,并撰赞文:“此晋邦五末之世,有奉佛正戒,讽诵阿弥陀佛经,誓生彼国,不替诚心者,命终灵逝,化往之。彼见佛神悟,即得道矣。”东晋末年,慧远承继前代弥陀净土遗响,于庐山汇合名流诸贤,同修净业:“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张莱民、张季硕等,并弃世遗荣,依远游止。远乃于精舍无量寿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乃令刘遗民着其文曰:‘惟岁在摄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宿怀特发。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台精舍阿弥陀像前,率以香华敬荐而誓焉。”慧远是东晋时南方佛教丛林的领袖人物,他一改其师道安弥勒净土的信仰。倡导弥陀极乐信仰,把净土信仰由菩萨(弥勒为菩萨)推向了佛(弥陀为佛),更上了一层。慧远组织发愿往生西方净土的活动,在南方的朝野、山林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一些著名文士、学人的参加,更加推动了弥陀净土信仰在社会上的传播。故后世将慧远尊奉为中国净土宗初祖。

今日在本寺演讲,适值念佛会期。故为说修净土宗者应注意的几项。

修净土宗者,第一须发大菩提心。《无量寿经》中所说“三辈往生”者,皆须发无上菩提之心。《观无量寿佛经》亦云,欲生彼国者,应发菩提心。

由是观之,唯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与佛心不相应,佛以大悲心为体故。

常人谓净土宗唯是送死法门(临终乃有用)。岂知净土宗以大菩提心为主。常应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众生之宏愿。

修净土宗者,应常常发代众生受苦心。愿以一肩负担一切众生,代其受苦。所谓一切众生者,非限一县一省,乃至全世界。若依佛经说,如此世界之形,更有不可说不可说许多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凡此一切世界之众生,所造种种恶业,应受种种之苦,我愿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负担。决不畏其多苦,请旁人分任。因最初发誓愿,决定愿以一人之力救护一切故。

譬如日,不以世界多故,多日出现。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众生。今以一人之力,负担一切众生,亦如是。

以上但云以一人能救一切,是横说。若就竖说,所经之时间,非一日、数日、数月、数年。乃经不可说不可说久远年代,尽于未来,决不厌倦。因我愿于三恶道中,以身为抵押品,赎出一切恶道众生。众生之罪未尽,我决不离恶道,誓愿代其受苦。故虽经过极长久之时间,亦决不起一念悔心,一念怯心,一念厌心。我应生十分大欢喜心,以一身承当此利生之事业也。已上讲应发大菩提心竟。

至于读诵大乘,亦是《观经》所说。修净土法门者,固应诵《阿弥陀经》,常念佛名。然亦可以读诵《普贤行愿品》,回向往生。因经中最胜者《华严经》。《华严经》之大旨,不出《普贤行愿品》第四十卷之外。此经中说,诵此普贤愿王者,能获种种利益,临命终时,此愿不离,引导往生极乐世界,乃至成佛。故修净土法门者,常读诵此《普贤行愿品》,最为适宜也。

至于作慈善事业,乃是人类所应为者。专修念佛之人,往往废弃世缘,懒作慈善事业,实有未可。因现生能作种种慈善事业,亦可为生西之资粮也。

\

就以上所说:

第一劝大家应发大菩提心。否则他人将谓净土法门是小乘,消极的、厌世的、送死的。若发心者,自无此讥评。

复劝常读《行愿品》,可以助发增长大菩提心。

至于作慈善事业尤要。因既为佛徒,即应努力作利益社会种种之事业,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积极的,不起误会。

关于净土宗修持法,于诸书皆详载,无俟赘陈。故唯述应注意者数事,以备诸君参考。

(弘一法师1932年11月讲于厦门妙释寺)

极乐净土,是阿弥陀佛为普度众生愿力所化生,众生诚心念佛行善,即可在九品莲花中一品往生。

往生的人有九种的品类,所以所托生的莲花叫做‘九品莲花’,所往生的极乐世界叫做‘九品净土’ 、‘九品净刹’、‘九品安养’或‘九品莲台’,所修的九种净行也叫做‘九品行业’,阿弥陀佛更号称为‘九品觉王’。

修怎么样的因,就得怎么样的果,谁想知道自己将来的生品高低,只要看你现在所修的‘九品行业’是属于哪一种品类,就可预知其消息了。《观无量寿佛经》指出:

上品上生者:生前须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还要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回向愿生彼国,命终即得往生。

上品中生者:不一定要受持读诵方等经典,但要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命终即得往生。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命终即得往生。

中品上生者: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命终即得往生。

中品中生者: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命终即得往生。

中品下生者: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极乐国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已命终,即得往生。

下品上生者: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即得往生。

下品中生者:生前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死后应堕地狱,命欲终时,狱火煎迫,遇善知识,赞说弥陀十力威德,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闻已除八十亿劫重罪,狱火化为清风,吹诸天花,花上化佛来迎,命终即得往生。

下品下生者:生前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地狱,临终遇善知识,说法教令念佛,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念念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即得往生。

由上面所说九品往生的情形来看,上三品之往生者,乃悲智双运之菩萨;中三品之往生者,乃缘觉声闻之圣众;下三品之往生者,便是我们这些带业往生之凡夫。

再者,九种品类的众生都可以往生,可见念佛法门,的的确确,彻上彻下,无所不宜,上至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不管是谁,只要听到念佛法门,能信,能愿,能行,即属‘缘熟众生’,即有资格往生,不退成佛。

念佛法门可以九品往生,这为世人敞开了超凡入圣之大门,而且下下品往生,也胜过三界之最高天!也因此,有许多世人,以得少为足,常说:能下下品往生,就够了!对此,净空上人时常苦口婆心的教诫世人:‘念佛要求上品往生,千万不要说,我下品下生就可以,这个志气未免太劣啦!上品上生生不了,还有中品可持;假如下品下生去不了,就完了!这一生不就错过了吗?所以一定要把品位拉高,达不到中品,下品确实还有分;千万不能定得太低,太低就没有把握。’世人应紧记上人的教诫为是。

用功修行,前提是要有心愿,佛教叫做发愿力,世间叫做定位,也叫做目标、方向。学佛人不管出家在家,都是为了跳出六道轮回为了脱生死而修道,也就是为保命而修道。为什么要为保命而修道呢?拥有生命就拥有一切,失去生命就失去一切。那出家如何为大家呢?出家应该明白做到这样的修养:如何发心,如何保命,如何保健康,如何孝顺父母,如何尊师重道、依教奉行。作为出家人是指导在家人保命,保健康,尊师重道,孝顺父母,依教奉行,保家,保和谐。有和谐,就有条件万事兴。出家如何算是做到为大家了呢?寺庙在那里,能平安一方,繁荣一方,和谐一方。 寺庙常住三宝应该无条件地普利十方,同时十方无条件地供养三宝。寺庙不要搞商业化。寺庙是信仰的地方,信仰什么呢?信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信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信仰“有一分修行就有一分保命,有十分修行就有十分保命,缺少修养就是缺少保命”。修养的标准:以知足常乐为第一修养;以知恩、感恩、报恩为第二修养;以“我爱人人从我做起,我为人人从我做起”为第三修养;以尊师重道,依教奉行,以人为本,以道为重,为第四修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自己良好的形象感化十方,为第五修养。 愿力发了以后,用功就是念某一部经或者念某一种咒语或者念某一种佛菩萨名号,等于是落实我们的愿力。一切事业就是真正的修行,是完善愿力的根本。念经念咒算是用功,是落实愿力的方案。如果谁说:“修行不用做事业。”这种人就是社会的寄生虫,也不是正教,而是邪教。比如我们是中国公民,我们必定要为中华民族争光。如何争光呢?为平安中国,为繁荣中国,为构建和谐中国,奉献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修行的大纲。

药师净土又称净琉璃世界,此净土位于娑婆世界之东方,因其国以琉璃为地,或以此世界及其教主本身皆清净如琉璃故有此称。《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载:“东方去此过十殑(音jing)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同经十二大愿中之第2大愿说:“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又隋代达摩笈多译《药师如来本愿经》载,彼佛国土无女人形,离诸欲恶及一切恶道苦声,以琉璃为地,城阙、柱梁、斗拱、周币罗网,皆以七宝所成,如极乐国,国中有日光遍照及月光遍照二菩萨为最上首。药师如来及其净土的信仰,盛行于刘宋以后,药师净土之变相亦随着出现。

在释尊未说《药师经》之前,先说《阿弥陀经》,把西方佛国净土的依正庄严已说得很详细清楚,所以在东方净土的《药师经》中,只于学理多点述说,净土依正庄严的事相略为提到吧了。同时这二种法门,在《药师经》中已见有说法融会不可拘泥的地方。如经中所说:

曼殊室利,若有四众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加,及余净信善男子善女子等,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若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是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花中,自然化生,或有因此生于天上,虽生天上,而本善根亦未穷尽,不复更生诸余恶趣。天上寿尽,还生人间,或为轮王,统摄四州,威德自在,安立无量百千有情于十善道。

从这段经文中,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如果有念阿弥陀佛的男子女人,持修八戒斋五戒十善,愿生西方,亲近弥陀,或因功力不足,其心未定,到了临命终时,若能有福分听到药师佛名,或意念药师佛名号,临终就有八大菩萨,亲来迎接,引导你于西方众色莲花之中,自然化生。或因你积善的福分而生天上,不生恶趣;天上寿终再生人间,亦为圣王,教化人民,同行十善法门,使国家和乐,人民安居。

净土法门是诸佛为度化现生中未能成就道业,又不愿命终后再枉受轮回之苦的众生所设的真实大方便门,目的是使众生于净土中见悟佛法,得证不退转果位。法门之间本无高下优劣之别,十方净土有愿皆得往生,众生应该选择最契合自己的净土法门,建立正确信解,精进修持。

弥勒法门在中国佛教发展历史的早期最为流行,它的优点,释尊在《佛说弥勒菩萨发愿王偈》中曾告诉阿难:“当知慈氏菩萨摩诃萨,如此以实善巧修净行业,道路平顺,而获无上菩提,成等正觉,成就真实大方便门。”

尔时,释迦世尊在弥勒菩萨上生经中说:佛灭度后。我诸弟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花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象。称弥勒名。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花上结跏趺坐。百千天子作天伎乐。持天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以散其上。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于阎浮提广修福业。来生此处。此处名兜率陀天。今此天主名曰弥勒。汝当归依。应声即礼。礼已。谛观眉间白毫相光。既得超越九十亿劫生死之罪。是时菩萨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其坚固不退转于无上道心。如是等众生。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亦随弥勒下阎浮提第一闻法。于未来世值遇贤劫一切诸佛。于星宿劫亦得值遇诸佛世尊。于诸佛前受菩提记。

佛告优波离。佛灭度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是诸大众。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如前无异。但得闻是弥勒名者。命终亦不堕黑暗处。边地邪见。诸恶律仪。恒生正见。眷属成就。不谤三宝。

佛告优波离。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诸禁戒。造众恶业。闻是菩萨大悲名字。五体投地。诚心忏悔。是诸恶业速得清净。未来世中诸众生等。闻是菩萨大悲名称。造立形象。香华衣服。缯盖幢幡。礼拜系念。此人命欲终时。弥勒菩萨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与诸天子雨曼陀罗花。来迎此人。此人须臾即得往生。值遇弥勒。头面礼敬。未举头顷。便得闻法。即于无上道得不退转。于未来世得值恒河沙等诸佛如来。

佛告优波离。汝今谛听。是弥勒菩萨当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作大归依处。若有归依弥勒菩萨者,当知是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弥勒菩萨成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时。如此行人。见佛光明。即得授记。

佛告优波离。佛灭度后。四部弟子天龙鬼神。若有欲生兜率天者。当作是观。系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前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若见一天人坐一莲花。若一念顷称弥勒名。此人除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但闻弥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却五十劫生死之罪。若有礼敬弥勒者。除却百亿劫生死之罪。设不生天。未来世中。龙华菩提树下。亦得值遇。发无上道心。说是语时。无量大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礼弥勒足。绕佛及弥勒菩萨百千匝。未得道者。各发誓愿。我等天人八部。今于佛前发诚实誓愿。于未来世值遇弥勒。舍此身已。皆得上生兜率陀天。世尊记曰。汝等及未来世修福持戒。皆当往生弥勒菩萨前。为弥勒菩萨之所摄受。

在以上弥勒菩萨上生经文中,释迦世尊为他的诸众弟子和众生明确而肯定无疑地宣讲了他灭度后,弥勒菩萨当为未来一切众生作大归依处。可以说,这是释迦世尊将他的诸众弟子和一切众生全权托付给了未来佛-弥勒。世尊又着重讲了他的诸众弟子和大众怎样修行,以何功德可以往生兜率陀天,受弥勒菩萨摄受,听法证悟,植佛根种佛种,又讲了诸大众生以何心念获灭罪消劫,不堕黑暗处边地,又以何功德能得弥勒菩萨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与诸天子雨曼陀罗花相迎。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知,释迦世尊是多么的大慈大悲,怜惜众生,为众生广开了何等方便之门。

修学弥勒净土,可谓当今众生的第一殊胜捷径。当下修学的众生,无论何宗何派,何等人种,如能奉行十善五戒,诵佛念经,装佛供佛,尊上爱幼,乐善好施,扶弱济贫,造福社会,自利利他,诚心一念,合什顶礼弥勒菩萨,或正信诚意发誓往生兜率天者,弥勒菩萨皆会率天人相迎,亦或在世间即能得到弥勒菩萨在天的加持和护佑,身心安康,家庭和睦,事业顺达,消灾避祸。一切众生,正信诚心发愿往生其他净土者,弥勒菩萨也皆会助他欢喜了愿的。

ad8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ad10
精彩推荐
ad5
推荐内容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