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妙法门

"

六妙法门是一本书,又称《修禅六妙门》、《六妙门禅法》,略称《六妙门》,现在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六册,师兄可以慢慢了解。

六妙法门——全书主要在阐示天台三种止观中的不定止观法门

六妙法门——全书主要在阐示天台三种止观中的不定止观法门

六妙法门该如何理解

六妙法门是很好的修行法门,但是如果对其不了解的话,就不能很好的修行,那么就不能体会到其中的佛法智慧,同时也不能获得更多的功德,因此对六妙法门,师兄一定要有很好的了解。

六妙法门该如何理解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盘腿静坐,一连四十八天入甚深禅定,于第四十九日早晨,证得一切种智,成就“无上正智”“无漏大慧”。他“初诣道树,跏趺坐草,内思安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因此万行开发,降魔成道。此为“六妙法门”。释迦牟尼修“六妙法门”获得“万行”的五眼六通的特异功能,他凭借修得的天眼,找回了自己的五个随从,开始了布道生涯。

跏趺是释迦牟尼的体式坐法,就是盘坐。盘坐的优点是坐式平稳、不易疲劳,可以减少杂念,有助于精神专注。具体坐有两种:(一)全跏趺坐,一般习惯称双盘。(二)半跏趺坐,一般习惯称单盘。双盘指双足交叉置于左右股上。若先用右脚押左股,后以左脚押右股,称为“降魔坐”禅宗僧人多采用此坐;若先用左脚押右股,后以右脚押左股,两脚掌仰于二股之上,称为“吉祥”,密宗也称“莲花坐”;单盘指用右脚押左股上,或用左脚在右股上,密宗则称为“吉祥坐”。

跏趺坐盘乃修“六妙法门”即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练功渐次。每一渐次又分为修和证两式,共六步十二式。

一 数。

1、修数、盘坐后、调和呼吸、使呼吸既不艰涩结滞又不滑利有声、安祥而徐徐绵绵。

从一数到十、从十数到百。思序系在数息上,不使思想唤散飞逸。

2、证数,修数熟练后,逐步形成反射和惯性,不加念力而凭一种下意识来数息。意念专注在呼吸上,体悟呼吸出入升降是否息相化。

六妙法门该如何理解

二 随。

1、修随,数息熟练后,舍去数息,只调心静,一心随息自然出入,心不外驰,只是专注在呼吸之上。

2、证随,修随熟练后,心神宁静不乱,微微内观呼吸长短,恬然凝静。

三 止。

1、修止,不再专注呼吸,唯独凝神,静寂心境,安神于静,入冥渺之中。

2、证止,修止深入的时候,有“觉身心泯然入定,不见内处相聚”的感觉,这是一种止息意念,高度入静的状态。

四 观。

1、修观,在定神入静,观悟呼吸微细出入的景象如风在空中流动,有“人在息中、息在人中”之感,亦即达到无我的状态,进入圆融思维方式。

2、证观,意息谐振,智慧开发,返观内照,可以内视自己的五脏六腑,遥视宇宙各层界天。释家称“内观色界十八梵天”。

五 还。

1、修还,还即返还无色界,无色界有四梵天,修空无边处定,修识无边处定,修无所处定,修非想非非想处定。

2、证还,心慧开发,大智涌现,体悟“天外有天”——无色界四丛梵天。

六 净。

1、修净,一心洁净,明星灿烂,银河系的星体与体内明点相映。

2、证净,豁然间天门顿开,心慧开发,任其运转自如。人体内出现许多“明点,犹如天上的星星”人体小世界与宇宙“大千世界”融为一体,达到圆融的地步。

六妙法门该如何理解

通过上面的介绍,师兄对六妙法门会有一个简单的认识,也知道了六妙法门指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分开的再去深入了解,从而尽快的领悟到其中的智慧,获得更大的功德利益。

...查看更多
什么是六妙法门

六妙法门是师兄在修行的时候,必须要了解的,因为六妙法门中所包含的智慧是无穷的,是需要师兄不断的去探索,只有对六妙法门有了了解,才能更好的去修行,那么到底什么是六妙法门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六妙法门

六妙法门专教人在这个息上用功,是静坐彻始彻终的方法。学者修习止观以后,进修这法固然可以,就是没有修习止观,一直学这法门,当然也可以的。

六妙门有六个名称: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什么叫数呢?就是数息。数有两种:

(甲)修数:学者入坐后,应先调和气息,不涩不滑,极其安详,徐徐而数,从一数至十,或数入息,或数出息,听各人的便,但不应出入都数。心注在数,勿令驰散,若数不到十,心忽他想,应该赶速收回,从一重新数起,这叫“修数”。

(乙)证数。数息日久,渐渐纯熟,从一到十,自然不乱,出息入息,极其轻微,这时觉得用不着数,这叫“证数”。

此后应该舍数修随,随也有两种:

(甲)修随:舍掉前面数法,一心跟随息的出入,心随于息,息也随于心,心息相依,绵绵密密,这叫“修随”。

(乙)证随:心既渐细,觉息的长短,可以遍身毛孔出入,意境寂然凝静,这叫“证随”。久而久之,又觉得随息还是嫌粗,应该舍随修止。

什么是六妙法门

止也有两种:

(甲)修止:不去随息,把一个心,若有意,若无意,止于鼻端,这叫作“修止”。

(乙)证止:修止以后,忽然觉得身心好像没有,泯然入定,这叫“证止”。

用功到这地步,学者应知定境虽好,必须用心光返照,令它明了,不著呆于止,这时应该修观。

观也有两种:

(甲)修观:这时于定心中细细审视,微细的息出息入,如空中的风,了无实在,这叫“修观”。

(乙)证观:如是观久,心眼开明,彻见息的出入已周遍全身毛孔,这叫“证观”。

此处止、观两法,虽然与上章的止观名字相同,而意义略异。因为上面所说止观是从心下手的,这里的止观是从息下手的。修观既久,应该修还。

修还也有两种:

(甲)修还:我们既然用心来观照这息,就有能观的心智,所观的息境。境与智对立,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应该还归于心的本源,这叫“修还。

(乙)证还:这能观的心智是从心生,既从心生,应随心灭,一生一灭,本是幻妄,不是实在。须知心的生灭,好比水上起波,波不是水,波平方见得水的真面目,心的生灭,一如波浪,不是真心,应观真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无观心,无观心也就没有观境,境智双亡,这叫“证还”。

既证已,尚存一还相,应当舍还修净。

修净也有两种:

(甲)修静:一心清净,不起分别,这叫作“修净”。

(乙)证净:心如止水,妄想全无,真心显露,也不是妄想以外另有个真心,要知返妄就是真,犹如波平就是水一样,这叫“证净”。

什么是六妙法门

通过上面的介绍,师兄对六妙法门也有了更好的了解,这样对师兄修六妙法门是有非常大的帮助,而且还能更快的领悟到其中的智慧,从而让自己有更大的收获,利益自身的同时也利益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查看更多
什么是六妙法门修习之便

关于六妙法门的修习之便,也是需要师兄去了解的,只有了解了之后,才能更好的去修行六妙法门,从而领悟到六妙法门中的智慧,让自己有更大的收获。

什么是六妙法门修习之便

《六妙门》之修习,对实际的修行以及其过程,有着系统性说明的文字,是在第二章“次第相生六妙门”中。此章依着六门的排列次序,每门开为“修”“证”二法,故共有十二门,层层深入。在此将加以介绍,并略为说明。

不过,由于《六妙门》的六种修持方法,都是属于在坐禅时所用的调心法门,故在《六妙门》文中,只是直接地将这些法门介绍出来,至于在修习前应有的事相上和心理上的准备,修习时及之后应知道和应作的事项——即所谓的“方便”,都没有说明。因此,必须参考《小止观》《释禅波罗蜜》及《摩诃止观》的方便部分。天台止观中有名的二十五方便中,对于修习禅坐之行者应有的准备及应知的事项中,最重要的应是如何调三事,即是“调身”“调息”及“调心”。在《释禅波罗蜜》中,有一段文字说明三时调三事,即:入禅调三事、坐中调三事和出定调三事,颇有参考价值,对行者确有帮助。

第一入禅调三事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详审。若所作麁犷,则气息随麁。以气麁故,则心散难录,兼复坐时烦愦,心不恬怡。是以虽在定外,亦须用心逆作方便。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初至绳床,即前安坐处,每令安隐久久无妨。次当正脚,若半跏坐以左脚置右髀上,牵来近身,令左脚指与右髀齐,右脚指与左髀齐。若欲全跏,即上下右脚?置左脚上。次解宽衣带,周正不令坐时脱落。次当安手,以左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对,顿置左脚上,牵近身当心。而安正身,先当挺动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反,如自按摩法,勿令手足差异。竟即正身端直,令脊相对,勿曲勿耸。次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邪,不低不昂,平面正住。次开口吐胸中秽气,吐法开口放气自恣而出,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教悉随气而出尽,闭口鼻中内清气。如是至三。若身息调和,但一亦足。次当闭口,唇齿才相拄著,舌向上腭。次当闭眼,才令断外光而已。当端身正坐,犹如奠石,无得身首四支窃尔搔动。是为初入禅定调身之法。举要言之,不宽不急,是身调相。

第二初入禅调息法者。息调凡有四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相。云何风相?坐时鼻中息出入觉有声。云何喘相?坐时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云何气相?坐时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名气相。息相者,不声不结不麁,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隐,情抱悦豫,此是息相。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复次坐时有风气等三相,是名不调,而用心者,则为患也,心亦难定。若欲调之,当依三法: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宽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障。若细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举要言之,不澁不滑,是息调相。

什么是六妙法门修习之便

第三初入定调心者。调心有二义:一者调伏乱念不令越逸,二者当令沉浮宽急得所。何等为沉相?若坐时心中昏暗,无所记录,头好低垂,是为沉相。尔时当系念鼻端,令心住在缘中,无令散意,此可治沉。何等为浮相?若坐时心神飘动,身亦不安,念在异缘,此是浮相。尔时宜安心,向下系缘,制诸乱念,心则定住,此则心易安静。举要言之,不沉不浮,是心调相。问曰:心得有宽急相不?答曰:亦有此事。心急相者,由坐中撮心用念望得,因此入定,是故气上向,胸臆急痛,当宽放其心,想气流下,患自差矣。若心宽相者,觉心志游漫,身好萎蛇,或口涎流,或时暗晦。尔时应当敛身急念,令心住在缘中,身体相持,以此为治。心有澁滑之相。推之可知。是为初入定时调心方法。

欲入定时,本是从麁入细,是以身既为麁,息居其中,心最为细,以善方便,调麁就细,令心安静。此则入定初方便也。

第二住坐中调三事者。当一坐之中,随时长短,摄念用心,是中应善识身息心三事调不调相。若坐时上虽调身意,而令身或宽或急或偏或曲,低昂不具,觉已随正,每令安隐中无宽急,平直正住。复次当坐之中,身虽调和,而气或不调。不调相者,如上所说,或风喘或气急,身中胀满,当用前法随治之,每令息道绵绵,如有如无。复次一坐时中,身息虽调,而心或沉或浮,宽急不具,尔时若觉,当用前法调令中适。此三事的无前后,随不调者而调适之,令一坐之中,身息心三事调适,无相乖越,和融不二。此则能除宿患,障妨不生,定道可克。

第三若坐禅将竟,欲出定时,应前放心异缘开口放气,想息从百脉随意而散。然后微微动身,次动肩胛及头颈,次动两足悉令柔软。然后以手遍摩诸毛孔,次摩手令暖,以掩两眼,却手然后开目。待身热汗稍歇,方可随意出入。若不尔者,或得住心,出既斗促,则细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头痛,百骨节强,犹如风劳,于后坐中,烦躁不安,是故心不欲坐,每须在意。此为出定调身息心方法,以从细出麁故。

是名善入出住,如偈说:进止有次第,麁细不相违;譬如善调马,欲去而欲住。

从上面的文字中,可以理解到如何于三时善调三事。举要言之:入禅时,是从粗入细,故须调身、调息,然后调心;在坐之中,则随宜调伏,使身、息、心三者,皆能安住;出定时,是由细出粗,故先动心念,作两、三次深呼吸,然后动身,按摩下座。程序分明,修学者当须注意,这对打坐者是很重要的。

什么是六妙法门修习之便

通过上面的介绍,师兄对六妙法门的修习之便也有了很好的了解,了解了之后,师兄才能更好的去修行六妙法门,同时也能在修行的道路上走的更远,收获更多。

...查看更多
六妙法门的修行法要是什么

修行六妙法门是很好的,不但能够获得更大的功德利益,而且还能学习到更多的佛法知识,但是在修行六妙法门的时候,师兄对六妙法门的修行法要是需要了解清楚的。

六妙法门的修行法要是什么

要修行六妙法门,第二个大的片段,是首先要做到五调,每一调都不能出问题。你们现在有人已经动心眼了,说我也不想当和尚尼姑,也不想成佛不想开悟不想修行,那我这个话也没有白说,为了你的身心健康,你也要把耳朵竖起来,听我把这个道理讲完。(字幕显示法要提示:调睡眠、调饮食、调身、调呼吸、调心)五调中的第一调是调睡眠。一个修行六妙法门的人不能够睡眠不足,也不能过度睡眠。你们现在很多年轻人,早上起来眼睛像大熊猫,就是因为晚上不睡觉。你晚上不睡觉,其实是在和人类三万年的历史做斗争。因为据考古发现,人类这个动物夜伏昼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已经有三万年历史了。如果你晚上不睡觉,你就是和整个人类过不去,也是和自己过不去。也许你会说:你看,我现在好好的。我告诉你,病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它是很细的功夫,是因为你的不良行为习惯包括你的起心动念,慢慢沉淀下来的毒素。因此一个修行六妙法门的人不能过度睡眠,也不能睡眠不足。睡眠不足的话,像有的老年人一念经一打坐就开始睡觉。你不念经不打坐和她讲是非,她耳朵就竖起来,眼睛里头直放光,这就是毛病习气,你给她谈正事她就犯困,跟她谈是非就很精神。

当年海灯法师在云居山当方丈,跟大家讲《妙法莲华经》,因为他功夫特别好,走到法座上,一跳起来两腿一盘,闭着眼就开始讲,讲了半个小时睁眼一看,底下出家人都睡觉了,他把拂尘一拍:业障鬼,我在这儿讲经,你们在这里睡觉。大家全部都直起来了,再讲一会,一看底下又都睡觉了。海灯法师这下说:睡吧睡吧,你们平时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听我讲经能睡着觉,你们就是有福报的人。现在失眠的人很多啊,为了你们大家的心身健康,为了你的修养,也为了你修行的前加行,第一个叫要调睡眠。

第二个“调”叫调饮食。一个修行人尽量要远离荤腥(不修行的人仅供参考)。以葱蒜为例,吃葱蒜以后身上有怪味,身上有怪味以后那些精灵鬼怪很容易附在你身上,闻到怪味后他心里会起嗔恨心。第二个因素,葱、蒜和美酒是壮阳的。根据南怀瑾先生的说法,如果你把气息调好了,用好功了,人打坐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脑子清醒,而是下面会起性。人一用功,精气神充沛,淫欲心就会增加。如果你再吃了葱蒜饮了美酒,就相当于吃了壮阳药。因此,修行人的饮食一定要清淡。不要吃得过饱,也不要空腹。空腹打坐,闭上眼睛本来看到的是莲花,一会儿就变成烧饼了。

道理很简单,因为人的身和心是密切相关的,身和心是有形和无形的关系,是相依的,离开身没有心,离开心也没有身,它是一,不是二。当你饿着肚子去打坐的时候,脑子里一定会想到五花肉大米饭。所以,不要饿着肚子去打坐。同样,不要吃得过饱去打坐,吃得过饱打坐会造成胃部积食,就是消化不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一个一百七十五斤的人,他身体里头有三公斤半血,打坐的时候所有的血液进入四肢百骸,开始在大小周天运行,如果你吃得过饱,这些气血要用来对胃进行消化,就容易造成踏食,积食和速食不化,它的表现就是一打坐就打嗝,你到念佛堂里头禅堂里头会发现,一些人因为饮食调不好,一打坐就坐在那里打嗝,就是因为肺部的血液不能促进胃部的蠕动造成的。你们大家把饮食做药想就对了,它是用来养命的。我们在饮食当中加了很多文化观念,比如剩了一碗饭吃不完,就想,哎呀我把这碗饭吃了,不然就浪费了,其实你多吃了这碗饭,不但没起到养命的作用,而且使自己的生命在饮食面前有了负担了。我们大家一定要把文化的饮食和生命的饮食分清楚,它是两个需要。

第三步叫调身。调身分两个步骤,第一,自然坐或单盘、或双盘,又叫跏趺座,年龄大的人就自然盘,能够把腿练上去的就双盘跏趺坐,跏趺座的好处是当你打盹的时候昏沉的时候,他不会倒掉。因为坐如钟,它的底下是一个等边的圆形,不仅不倒掉,而且在人的大小便之间有个会阴穴,会阴穴和脑顶部的百会穴形成一条脉叫中脉,又叫冲脉。如果用电磁场来表述,如果你把身体调得很好,在打坐的时候,从头顶到会阴部形成一个磁场圈,和天地接通,而在天地之间,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不能被物理量化的东西叫精微,它是生命最高的营养。只有修道人打开自己的穴位,才能够接收到精微这种物质,普通老百姓是接收不到的。我们两个大胯,平时是牢牢地把会阴穴夹住的,会阴穴是不能够打开的,我们的百会穴,如果你心身不能放松也是不能打开的。因此调身的第一个阶段,是先把两条腿调好,坐在这里,感觉非常自在。

六妙法门的修行法要是什么

如果你的腿开始发麻了,你就告诉自己,离心脏还很远,从来没有说腿麻能把人麻死,如果你的腿开始疼了,天台教宗告诉我们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叫痛定思痛,它那里很痛你就想它,开始你还觉得心里很别扭难受,但是到了后来它不痛了你就难受了,感觉就像你们湖南人吃辣椒,很爽。很多人稍微腰酸背痛腿抽筋,就停止了修行了,你一定要闯过这关。不要怕腿麻,不要怕腿痛。

调身体的时候,我们正常人(不是罗锅)把你的脖子微微靠着后衣领,让头像端了一碗水,慢慢悬起来,眉宇之间完全舒展开来,面部含笑。在这里附带讲一句,你们所有生命的质量全部在眉宇之间,幸福指数高安全指数高的人,他的眉宇是舒展的,如果人有了心病,有了社会压力,他的眉头自然是皱起来的。所以说相由心生,改变你的心就可以改变你的相貌。因此面部要含笑,眉宇要放松。

一个最关键的部位,就是舌头,舌头像新卷叶,轻轻的卷上去,顶着上腭,这个叫搭鹊桥。在人的前身和人的后背有一个小周天,前面叫任脉,后面叫督脉,形成一圈,当你搭了鹊桥以后,两个腮帮之间会有玉液琼浆流出来,就是我们俗称的口水,口水流出来之后,分三次吞下去,用意念把它轻轻送到丹田,这时候你的脐下三寸就会有充盈温暖的感觉。(法要提示:调七支:头放松、肩放松、肘放松、双隔膜放松、双腿放松)第一条头部放松,这个叫头肢,头放松,肩和肘放松,一个头加两个胳膊这叫三支,肋巴骨下面有两块软肉,慢慢悬空,叫隔膜,再把两条腿完全放松,这叫调七肢。接下来,手结印。在春秋两季,自然接就可以了,两个大拇指不要完全靠拢,相距半公分或一公分就可以了,不要揣着,轻轻放在两腿之间,结成莲花印,左右上下都可以,因为人生来业障习气不同,只要你觉得舒服就行了。从头到两肩,两个隔膜,两条腿,手结莲花印,完全自然的放松,像坐在莲花上的赤子一样。

完全放松以后,慢慢开始做第四调:调呼吸。关于调呼吸的内容因为是今天讲课核心的核心,我们下面单独再讲,暂时放在这里。

最后第五调是调心。调心是最难的。告诉大家两个初略的方法。第一,达摩大师在《二入四行观》中告诉我们四句话,叫“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外息诸缘”,息就是歇下来,我要开始修行用功了,外面所有的电话、银行密码、财务账号、人情长短和我都没关系;“内心无喘”的喘表面讲的是呼吸,(一个人偷了东西回家后喘气,那就叫喘)实际说的是没有妄想。你们在座的每个人,谁可以说我没有妄想,我们每个人都是妄想纷飞。经常有人告诉我,我不念佛不打坐没妄想,一念佛一打坐发现这个妄想真是太多了,就像一个人不写字觉得自己还蛮有文化,一写字发现自己字写得真丑。这恰恰说明你进步了。

“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说一个修行人心像墙壁一样。墙壁是一个比喻,不左不右,风吹雨打都不摇晃。兀然挺立,这代表了一种气质,一种精神,最后一句“可以入道”,你把外面环境打扫干净,把心里面打扫干净,像一堵墙一样,自然就入道了。这样修不但可以成道,而且,你们所追求的东西不求自来。原因在哪里呢?道理非常简单。我们所有的人一生当中不能成功,是因为心性没有修好。如果你的心像金刚一样锋利坚固,任何困难任何邪魔外道都不能把你打垮,你有一颗坚强的金刚心,智慧很锋利,看事情看得很透,想问题想得很深,般若智慧现前,自然轻而易举就成功了。你不能成功,是因为你的心没有修好。如果你的心很柔软很慈悲,你就是世界上最有福报的人。

当年佛陀被提婆达多排挤,到灵山去修行,三个月,坐在山洞里身无长物,到了吃饭的时候,猴子就摘了野果送到洞里来,当他身体羸弱的时候,蜜蜂就酿蜜给他吃。人和天地万物丝丝入扣。由于科技的发展,概念的诞生,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不是越来越近,我们有很多的想法和做法都已经完全背离了自然之道。佛说众生皆有佛性,每个人天生就是哲学家、艺术家、宗教家,但是,由于脑子里装了太多概念,让我们离自己越来越远,离心越来越远,离自然越来越远。因此佛在菩提树下成道以后,就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发现。是因为我们把自己染得很黑,如果你开始修行了,你当下就获得妙观察智,无分别智,你的判断力、预判力、感应能力、分析能力、记忆能力自然是超常的。

我们一般人尝不到修道的好处,认为知识是学来的,实际上按照佛教因果和六道轮回的观点来说,我们无量劫来学了无穷尽的手艺,学了无穷尽的知识和概念,我们只是玩了一个很可笑的游戏,在沙滩上睁开两个眼睛就在堆沙子,堆起来,一个浪潮就把它抹平了。时间和空间就像海水一样把它抹平了,沙子还是沙子。

因为这个原因,诸佛祖师一再告诉我们,心不要往外求,心要往内求。但是人习惯往外求,而往内求是很难的,因为往外求是有相的,往内求是无相的。比如娶一个美女,你说美,我妙华也说美,美金美不美,也美,它都是有对象的,是非常容易得到的。但是往里头修是减法,是要把名利欲望慢慢放掉,然后才真正能给心松绑,让自己喝茶有茶的味道。睡觉也可以修行,吃饭也可以修行,我们一般人只会往外攫取,不会往内修。达摩大师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就是调心,调心是非常难的。

再给大家下一个结论,你们看到的社会名流,他们所获得的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都是他心的投影。我们只看到别人财富过亿,不知道他的智力、心力要超出一般人,才能获得这些财富。如果你的心不够强大,没有足够大的容积足够大的智慧,得到的东西也会很快失去。我们对于人心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一个人一生中如果能对自己的心有所认识,就非常了不得了。儒家和道家就告诉他们的门生要“斋心”,“斋心”用意很深,是指回到心的本源,这个人就获得无穷的能量,可以说和宇宙是同步的能量。但我们一般人只会往外诉求,不知道往内求,不知道这颗心可以把无形的东西变成有形的东西,这需要我们深思。

六妙法门的修行法要是什么

通过上面的介绍,师兄对六妙法门的修行法要也有了一个很好的了解了,了解了这个之后,师兄就能更好的去修行六妙法门,从而通过不断的修行和学习,更快的领悟到六妙法门中的智慧,让自己有更大的收获。

...查看更多
结语

六妙法门书中初解‘妙门’名义,妙者灭谛涅盘义,门者能通义,妙门有数息、随息、止心、修观、还、净六法,

相关新闻
相关专题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